生花妙筆
筆走龍蛇
蛇口蜂針
針鋒相對
對牛彈琴
琴心劍膽
膽大如斗
斗轉星移
移花接木
木人石心
心靈手巧
巧立名目
目瞪口呆
呆若木雞
雞鳴狗盜
盜亦有道
成語釋義
生花妙筆:比喻一個人有杰出的寫作才能。
筆走龍蛇:下筆寫字像龍和蛇行走一樣一氣呵成。形容書法生動而有氣勢。
蛇口蜂針:像毒蛇的口和毒蜂的針。比喻惡毒的言辭和手段。
針鋒相對:比喻雙方在策略、論點及行動方式等方面尖銳對立。
對牛彈琴:指譏笑聽話的人不懂得對方所說的是什么意思。以此來譏笑說話的人不看對象。
琴心劍膽:比喻既有情致,又有膽識。舊小說多用來形容能文能武的才子。
膽大如斗:指膽子像斗一樣大。形容一個人膽量極大。
斗轉星移:星斗變動位置。指季節或時間的變化。
移花接木:把一種花木的枝條嫁接在另一種花木上。比喻暗中用手段更換人或事物來欺騙別人。
木人石心:指意志堅定,任何誘惑都不動心。
心靈手巧:心思靈敏,手藝巧妙。
巧立名目:想出各種辦法定一些名目來達到某種不正當的目的。
目瞪口呆:形容因吃驚或害怕而表現出發愣的樣子。
呆若木雞:呆得像木頭雞一樣。形容因恐懼或驚異而發愣的樣子。
雞鳴狗盜:學雞啼叫,裝狗進行偷竊,指微不足道的本領。也指偷偷摸摸的行為。
盜亦有道:道:準則。指的是盜賊也有他們行盜的準則和規矩。
故事鏈接
對牛彈琴
佛教并不是我國土生土長的宗教,而是在漢朝時才開始從印度傳到中國,因此當時大多數人對佛教一竅不通。東漢末年,有個叫牟融的學者,他對佛經有很深的研究。但是當他給儒家學者宣講佛義時,卻總是用儒家的《論語》《尚書》等經典來闡述道理,而不直接用佛經來回答。儒家學者對他的這種做法非常不理解。牟融心平氣和地回答:“我知道你們都熟悉儒家經典,而對佛經是陌生的,如果我引用佛經來給你們作解釋,不就等于白講了嗎?”
牟融向他們講了“對牛彈琴”的故事,進一步表明自己的觀點:
“古代有一位大音樂家公明儀,他對音樂有很高的造詣,彈得一手好琴,優美的琴聲常使人如身臨其境。
有一天,陽光明媚,他漫步郊野,只見在一片蔥綠的草地上有一頭牛正在低頭吃草。這清靜怡人的氛圍激起了音樂家為牛彈奏一曲的欲望。
他首先彈奏了一曲高深的‘清角之操’。雖然他彈得十分認真,琴聲也優美極了,可是那牛卻依然如故,只顧低頭吃草,根本不理會這悠揚的琴聲。
公明儀不樂意了,但當他靜靜觀察思考后,明白了那牛并不是聽不見琴聲,而實在是不懂得曲調高雅的‘清角之操’。
于是,公明儀又重彈了一曲通俗的樂曲,那牛聽到好像蚊子、牛蠅或小牛叫聲般的琴聲后,停止了吃草,豎起耳朵,好像在很專心地聽著。”
牟融講完故事,接著說:“我用儒家經典來解釋佛義,也正是這個道理。”儒家學者們這才明白了牟融的良苦用心,于是都很佩服牟融傳授佛經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