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字千金
金枝玉葉
葉公好龍
龍馬精神
神采飛揚
揚眉吐氣
氣壯山河
河汾門下
下筆成章
章句之徒
徒有虛名
名落孫山
山窮水盡
盡人皆知
知行合一
一柱擎天
成語釋義
一字千金:能增減一字,就賞給千金。稱譽文辭精妙,不可更改。
金枝玉葉:原形容花木美好嫩弱的枝葉,后指皇親國戚以及出身高貴的人。
葉公好龍:比喻表面上說愛好某事物,實際上并非此。
龍馬精神:龍馬是傳說中兼具龍和馬形態的生物。比喻人精神旺盛。
神采飛揚:形容一個人興奮得意、精神煥發的樣子。
揚眉吐氣:笑時揚起眉毛,吐出怨氣。形容擺脫了長期受壓狀態后高興痛快的樣子。
氣壯山河:氣:氣概;壯:使壯麗。形容氣概豪邁,使祖國山河因而更加美麗。
河汾門下:用以比喻名師門下人才濟濟或人才輩出。
下筆成章:一揮筆就能寫成文章。形容文思敏捷。
章句之徒:指不能通達大義而拘泥于辨析書中章句儒生。
徒有虛名:空有名望。指有名無實。
名落孫山:名字落在榜末孫山的后面。指在考試或選拔中沒有被錄取。
山窮水盡:山和水都到了盡頭。比喻無路可走,陷入絕境。
盡人皆知:盡:全部,所有。人人都知道。
知行合一:指認識事物的道理與實行其事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
一柱擎天:擎:支撐。比喻一個人身負重任,支撐大局。也常用來形容某些人的重要作用。
故事鏈接
一字千金
呂不韋是戰國末期衛國著名商人,后為秦國丞相。他在趙國經商時,不惜散盡千金資助在趙國做人質的秦國王子異人,又輔佐他登上王位,是為莊襄王。秦莊襄王為報答呂不韋的恩德,便封呂不韋為文信侯,后又為丞相。三年后秦莊襄王病故,年幼的太子嬴政被立為王,尊呂不韋為相國,呂不韋開始專斷朝政。
呂不韋從一個商人搖身一變,成為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顯赫人物。朝中的眾多官員表面上不敢有異議,但心中總是不服的,人們在私底下議論紛紛。而呂不韋也知道自己政治威望不夠高,為此傷透了腦筋,于是召集門客商議對策。
有的門客建議呂不韋統兵出征,滅掉幾個國家,立下赫赫戰功,以此來樹立威信。有人立即反對說:“這辦法有百害無一利,即使把仗打勝了,回來也升不了官,因為沒有比丞相更高的職務了。重要的是戰爭風險太大,誰也沒有必勝的把握,萬一戰爭失利,結果會適得其反。”有人說:“我們知道孔子的學問很好,那是因為他寫了部叫《春秋》的書;孫武能當上吳國的大將,是因為吳王看了他寫的《孫子兵法》。我們為什么不能寫部書,既能揚名當世,又能垂范后代呢?”
呂不韋認為這個辦法很好,命令門客立即組織人員撰寫。
當時養士之風甚盛,有名的戰國四公子魏國信陵君、楚國春申君、趙國平原君、齊國孟嘗君都養有門客數千人,他們都禮賢下士,結交賓客,并在這方面要爭個高低上下。呂不韋也養了三千門客,作為他的智囊團,想出種種辦法來鞏固他的地位。呂不韋組織門客將各自所見所聞記下,匯合了先秦各派學說,綜合在一起成為八覽、六論、十二紀,共二十余萬言的巨著。他認為其中包括了天地萬物古往今來的事理,所以號稱《呂氏春秋》。
書寫成后,呂不韋命令把全文抄出,貼在咸陽城門上,并發出布告:“誰能把書中的文字增加一個或減少一個,甚至改動一個,賞黃金千兩。”布告貼出許久,人們畏懼呂不韋的權勢,沒人來自討沒趣。于是“一字千金”這個成語便流傳至今。
下筆成章
曹操有個兒子,名叫曹植。曹植從小就特別聰明,而且特別愛學習,寫文章很快,也很有文采。
有一次,曹操故意問曹植:“今天我看了你寫的文章,寫得很好,是不是找別人幫你寫的呀?”
曹植趕忙跪下稟告:“父親大人,兒子能出口為論,下筆成章,為什么要請別人幫忙呢?父親如果不信,就請當面試試我。”
不久,曹操在鄴下建造的銅雀臺竣工了。曹操有心想要試試幾個兒子的文采,就叫他們登上銅雀臺去游覽,然后要求每個人都以銅雀臺為題,當場寫一篇辭賦給他看。
不一會兒工夫,曹植就交了卷,曹操讀完了連連稱贊,更加喜歡曹植了,一心想要立他為繼承人。
曹植雖然很有文學才華,但性情孤傲,喜歡飲酒,不如哥哥曹丕穩重、成熟、有城府。曹操通過長時間觀察,最后認定曹植在政治上不如曹丕精明能干,決定讓曹丕做繼承人。
后來,曹丕做了皇帝。曹植遭到曹丕的猜忌和排擠,只活到40歲就郁郁而終了。他留下的《白馬篇》《送應氏》《贈白馬王彪》《洛神賦》等作品,被譽為傳世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