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穴位是最好的醫藥
◎中醫認為,我們身體上的每一個穴位都是歷代中醫通過不斷實踐尋找出來的,都有著自己獨特的養生保健功效,只要用好用對,就是安全、實用的養生保健妙藥。
命要活得長,全靠穴位養
中醫認為,經絡就是運行氣血的路線,它分布于身體各處,內到臟腑器官,外達肌表而營養全身。如果說我們的身體是一座摩天大廈,那么經絡就是隱藏在大廈墻里的電線網絡。大廈燈火通明與否,全依仗這些電路,一旦電路出現故障,大廈就會陷入黑暗之中。人體也是如此,一旦經絡不通,我們的氣血就不能順利地運送到各個臟腑,身體隨之會出現問題。
《黃帝內經》里對人體經絡的作用推崇備至。經絡是“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的根本。也就是說,人生下來、活下去、生病、治病的關鍵都是經絡,可以說是“決生死、治百病”的。經絡是經脈與絡脈的總稱。有人說經絡就是運行氣血的路線,它分布在全身的上下里外。
《黃帝內經》經脈篇中說,經絡可以控制人體一切功能,具有決生死、處百病、調虛實的作用,也就是說,生命是否存在,決定于經絡;疾病之所以發生,是由于經絡運行出了問題;疾病之所以能得到治療,也是由于經絡的作用。

◎通過刺激穴位,可以促使體內氣血暢通無阻,達到祛病強身、健康長壽的目的。
經絡猶如龐大的人體系統中川流不息的交通系統,經絡通暢就能祛病強身,健康長壽。所謂通經絡,就是指要使人體的經脈之氣暢通無阻,若經絡不通,則氣血不和,百病叢生。
1 決生死,處百病
經脈的功能正常與否,決定了人的生與死。《靈樞·海論》說:“夫十二經脈者,內屬于臟腑,外絡于肢節。”《靈樞·本臟》說:“經脈者,所以行血氣而營陰陽,濡筋骨,利關節者也。”這些都非常清楚地說明了經絡在人的生命活動中所起的重要作用。人之所以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是由于經脈縱橫交錯,出入表里,貫通上下,內連五臟六腑,外至皮膚肌肉。若沒有經絡的這種溝通和聯系,人體的各組織、器官又靠什么濡養呢?人體氣血,貴乎流通,才能使臟腑相通,陰陽交貫,內外相通,倘若氣血運行不暢,臟腑之間的各種聯系就要發生障礙,疾病即可發生,嚴重的還會導致死亡。
大醫學家喻嘉言說:“凡治病不明臟腑經絡,開口動手便錯。”《靈樞·九針十二原》里說:“通其經脈,調其血氣。”疾病的治療,病體的康復,都必須從經絡入手。眾所周知,疼痛是人們患病后最常見的癥狀之一。究其原因,中醫認為是“通則不痛,痛則不通”。只有經脈暢通,才能運行氣血;只有氣血周流,病人才能得到治療與康復。
2 聯絡臟腑,縱貫全身
人體是通過經絡系統將內外、表里、陰陽、臟腑、筋脈等聯系成為一個統一的協調整體,就好像地下纜線把整個城市連接起來一樣。只有經絡通暢,身體各部之間才能保持協調一致,從而增強抗病能力。
3 調虛實,行氣血

◎內臟出現問題可以通過刺激經絡和體表的穴位調整氣血虛實。
按照中醫理論,內臟跟經絡的氣血是相通的,內臟出現問題可以通過刺激經絡和體表的穴位調整氣血虛實。如胃痙攣,針刺病人足三里穴可使胃弛緩;對虛證要用補法,如胃弛緩的,針刺病人足三里穴可使其收縮加強。當然,由于虛實證不同,盡管都針刺足三里穴,但采用手法不一樣,一個用瀉法,而另一個用補法。這個例子說明,經絡有調整虛實的功能。經脈通暢靠運動。因為“動形以達郁”“動則不衰”“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只有動,氣血才能周流全身;常練氣功也可通經脈,因為氣功中的“周天運轉法”“升降開合法”就是能使經絡之氣正常地循經絡運行的重要功法。此外常吃一些能夠理氣活血的藥物和食物對于疏通經絡也有好處,如陳皮、木香、砂仁、四磨湯、越鞠丸、當歸、川芎、桃仁、紅花、油菜、黑豆、慈姑等。心情愉快也有助于經脈暢通,因為“愁憂者,氣閉塞而不行”,所以不管發生了什么不愉快的事情,也要想開一些,防止氣血悶而不暢。
天然氣需要用管道輸送到各個地方,同樣,氣血也要通過經絡輸送到身體各處,滋潤全身上下內外。這是經絡的第二個作用。每個人的生命都要依賴氣血維持,經絡就是氣血運行的通道。只有通過經絡系統把氣血等營養輸送到全身,人才能有正常的生理活動。
4 抗御病邪,保衛機體
外部疾病侵犯人體往往是從表面開始,再慢慢向里發展,也就是先從皮膚開始。經絡內外與皮膚相連,可以運行氣血到皮膚的表面,好像磚瓦一樣壘成堅固的城墻。每當外敵入侵時,經絡首當其沖,發揮其抵御外邪、保衛機體的屏障作用。
5 反映內在,以表知里
疾病也有從內而生的,“病從口入”就是因為吃了不干凈的東西,使身體內的氣血失調,從而產生疾病。這種內生病首先表現為內臟的氣血不正常,再通過經絡反映在相應的穴位上。所以經絡穴位還可以反映人內在的毛病,中醫稱之為“以表知里”。
6 刺激經絡,調整氣血
人的潛力很大,我們的肝臟只有1/3在工作,心臟只有1/7在工作……如果它們出現問題,我們首先要做的是激發、調動身體的潛能。按照中醫理論,內臟與經絡的氣血是相通的,內臟出現問題,可以通過刺激經絡和體表的穴位調整氣血虛實。這也是針灸、按摩、刮痧等方法可以治療內科病的原因。
經絡可以運行氣血,行使上面說的那些功能,但是人體一旦生病,它也是疾病從外向里“走”的路。我們知道了它們的循行規律,就可以利用這一點來預防疾病的發生與發展。這就好比敵人來偷襲,我們知道了它的行軍路線,就可以提前做好防護準備。
我國古代中醫在長期的臨床實踐中發現經絡的存在。古人從實用的角度給經絡下了一個定義:經絡是人體氣血運行的通路,內屬于臟腑,外布于全身,將各部組織、器官聯結成為一個有機的整體。

◎針灸、按摩、刮痧等是傳統的刺激經絡和體表穴位的方法。
神秘的經絡,看不見,但確實存在
雖然現代的醫學技術很發達,但我們也不可能把醫生24小時帶在身邊,何況身體不適時,就算醫生在身邊,也不能馬上為你手到病除。而且許多人根本生不起病,因為醫院的“消費”實在讓太多家庭難以承受,但人吃五谷雜糧,哪有不生病的?因此,我們有必要掌握一些運用經絡、穴位進行自我保健和預防疾病的知識,做自己的保健醫生。通過經絡調動身體的自我修復功能,在醫學上其實是返璞歸真。
早在2000年前的漢代就有了經脈圖譜,但是,直到解剖學說發達的現代,也找不到與古典圖譜一致的經絡,那究竟有沒有經絡呢?
經絡是經脈和絡脈的總稱,人體上有一些縱貫全身的路線,古人稱之為經脈。這些大干線上有一些分支,在分支上又有更小的分支,古人稱這些分支為絡脈。“脈”是這種結構的總括概念。
中國人在數千年前就發現某些人生病時,身體會出現紅色發燙的線條,按摩那些線條可治療疾病,經絡學說就是從治療經驗里發展起來的,是中醫最重要的組成部分。
迄今為止,雖然沒有人知道經絡的實質,也沒有人知道經絡是怎樣被發現的,但是經絡卻用特殊的方式告訴世人它的存在是千真萬確的,只是沒有人能看見而已。
針灸或者按壓穴位的時候,施壓部位會出現酸、麻、脹、痛的感覺,比如按手臂肘彎下的“麻筋”,手心會有麻的感覺,中醫把這個叫“得氣”,出現這種現象時,診治效果往往更好。不過這種“得氣”跟每個人體質有關,有的人明顯,有的人則沒什么感覺。
一些人的皮膚病不是沿神經也不是沿血管,而是沿著經絡出現的。
經絡走行上的電阻比其他地方低,這種現象不但存在于人體,在其他動物身上也一樣存在。
用熱像儀測身體的一些部位,把相近溫度的點連起來,結果發現這種高低線是沿著經絡行走的。
一些科學家發現,人體是一個發光體,能主動發出很微弱的光,發光強的點絕大多數在經絡上。
上述種種現象表明,雖然經絡至今仍是世界未解之謎,但是它的存在是不容置疑的。

◎經絡目前在解剖學上還無法得到解釋,但它的存在是毋庸置疑的。
認識你身上的這張“網絡”地圖

◎經脈是經絡的主體,主要分為正經和奇經兩類。正經有十二條,稱為“十二正經”,奇經有八條,稱為“奇經八脈”。
經絡由經和絡組成,經就是干線,絡就是旁支。人體有12條主干線,也叫作“十二正經”,還有無數條絡脈。經和絡縱橫交錯,在人體里構成了一張大網。這張網就是人體的活地圖,它內連臟腑,外接四肢百骸,可以說身體的各個部位,臟腑器官、骨骼肌肉、皮膚毛發,無不包括在這張大網之中。下面就請大家認識一下我們身上的這張“網”。
1 經脈
——謹防身體旱澇災害
經脈是經絡的主體,分為正經和奇經兩類。正經有十二條,奇經有八條。如果說十二正經是奔流不息的江河,那么奇經八脈就像蓄水池。平時十二正經的氣血奔流不息時,奇經八脈也會很平靜地正常運行;一旦十二正經氣血不足流動無力時,奇經八脈這個蓄水池中的水就會補充到江河中;如果十二正經氣血過多,過于洶涌,水池也會增大儲備,使氣血流動和緩,只有這樣,人體正常的功能才會平衡。
(1)十二經脈
正經有十二條,即手足三陰經和手足三陽經,合稱“十二經脈”,是經絡系統的主體。它們分別隸屬于十二臟腑,各經用其所屬臟腑的名稱,結合循行于手足、內外、前中后的不同部位,并依據陰陽學說,給予不同的名稱。十二經脈的名稱為:手太陰肺經、手厥陰心包經、手少陰心經、手陽明大腸經、手少陽三焦經、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足少陰腎經、足陽明胃經、足少陽膽經、足太陽膀胱經。
十二經脈是氣血運行的主要通道。通過手足陰陽表里的連接而逐經相傳,構成了一個周而復始、如環無端的傳注系統。就像奔流不息的河流,氣血通過經脈可內至臟腑,外達肌表,營運全身。其流注次序是:

(2)奇經八脈
奇經八脈是任脈、督脈、沖脈、帶脈、陰蹺脈、陽蹺脈、陰維脈、陽維脈的總稱。它們與十二正經不同,既不直屬臟腑,又無表里配合關系,其循行別道奇行,故稱奇經。其功能是:溝通十二經脈之間的聯系,對十二經氣血有蓄積滲灌等調節作用。
(3)十二經別
十二經別,是從十二經脈別出的經脈,主要是加強十二經脈中相為表里的兩經之間的聯系。由于它通達某些正經未循行到的器官與形體部位,因而能補正經之不足。
2 絡脈
——警惕氣血交通堵塞
絡脈是經脈的分支,有別絡、浮絡和孫絡之分,起著人體氣血輸布的作用。
(1)十五絡脈
十二經脈和任督二脈各自別出一絡,加上脾之大絡,共計十五條,稱為十五絡脈,分別以十五絡所發出的腧穴命名。具有溝通表里經脈之間的聯系,統率浮絡、孫絡,輸布氣血以濡養全身的作用。
(2)孫絡
從別絡分出最細小的分支稱為“孫絡”。
(3)浮絡
在全身絡脈中,浮行于淺表部位的稱為“浮絡”。
這樣,人體經絡運行圖仿佛一張城市道路交通圖一樣呈現在人們眼前。
經絡是臟腑和五官的鏡子
現代醫學研究發現,經絡循行的部位與絡屬的臟腑有神經上的聯系,所以它們之間的病理現象會有很多相似之處。
具體來說,經絡與五臟六腑的關系:心經屬于心臟,絡于小腸;肝經屬于肝臟,絡于膽;肺經屬于肺臟,絡于大腸;腎經屬于腎臟,絡于膀胱;心包經屬于心包,絡于三焦;胃經屬于胃,絡于脾;大腸經屬于大腸,絡于肺;小腸經屬于小腸,絡于心;膽經屬于膽,絡于肝;三焦經屬于三焦,絡于心包;膀胱經屬于膀胱,絡于腎。陰經和陽經就這樣交通相連,成為縱橫交錯的網絡。
如果身體上的哪個部位出現問題,相對應的經絡也會出現問題,也就是說當臟腑功能失調時,經絡就會出現堵塞現象,不通則痛,就會導致身體產生壓痛點“阿是穴”無規律地出現。例如,肝經太旺的人平時喜歡生氣,因為肝經主怒,女士就容易患乳腺增生,因為肝經循行經過乳房,這樣就可以敲肝經來平息怒氣和防止乳腺增生的發生。這也體現了人的身體是一個整體,所謂牽一痛而動全身。中醫講究整體,通過按摩經絡,對身體內的臟腑進行調節疏通,補其不足,減其過剩。這種自我調節是人體本身具有的偉大功能,只不過需要我們通過刺激、點撥經絡來喚醒。
另外,經絡和五官七竅也有著相對應的關系,例如,肺經通鼻,肺有疾病,容易影響鼻子的功能,這時就要敲肺經;肝經通眼睛,容易影響視力,近視者,可以常敲肝經,就是敲小腿內側。
可以看出,經絡與臟腑、五官是相互影響的,一個人臟腑器官或五官有病,整條經絡都會出現異常。

◎在生活中肝經太旺的人平時喜歡生氣,是因為肝經主怒,女士平常空閑按摩肝經可以平息止怒。
經絡是行血氣、營陰陽的關鍵

◎經絡能調節人體的功能活動,當人體的某一臟器功能異常時,可以通過刺激經絡使其恢復正常。
拇指和中指的位置就相當于足太陰脾經和足陽明胃經的循環路線。在中醫理論中,脾主四肢肌肉,推捋脾胃經可以疏通這兩條經的經氣,從而達到放松肌肉的效果。
中醫把經絡的生理功能稱為“經氣”,其生理功能主要表現在溝通表里上下,聯系臟腑器官;通行氣血,濡養臟腑組織;感應傳導;調節臟腑器官的功能活動等四個方面。
人體由五臟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竅、皮肉筋骨等組成,它們各有其獨特的生理功能。只有通過經絡的聯系作用,這些功能才能相互配合、相互協調,從而使人體形成一個有機整體。
氣血是人體生命活動的物質基礎,必須通過經絡才能輸至周身,以溫養濡潤各臟腑、組織和器官,維持機體的正常生理功能。
經絡有感應刺激、傳導信息的作用。當人體的某一部位受到刺激時,這個刺激就可沿著經脈傳入人體內有關臟腑,使其發生相應的生理或病理變化。而這些變化,又可通過經絡反映于體表。針刺中的“得氣”就是經絡感應、傳導功能的具體體現。
經絡能調節人體的功能活動,使之保持協調、平衡。當人體的某一臟器功能異常時,可運用針刺等治療方法來進一步激發經絡的調節功能,從而使功能異常的臟器恢復正常。
酸和痛都表示經絡尚暢通,但在該處狹窄或有擁堵,流通不暢。酸多表示氣血虛弱,需要補,不可采用過強手法。麻表示經絡還通,只是氣到血未到。而刺痛則表明該處有氣血在,卻堵住了,氣血正在努力沖撞,此時可用力度稍大的手法幫助疏通。
什么是經絡穴位養生法
經絡是古人在長期生活保健和醫療實踐中逐漸發現并形成理論的,是經脈與絡脈的總稱,指周身氣血運行的通道。它是以手、足三陰經和三陽經以及任、督二脈為主體,網絡遍布全身的一個綜合系統,它內聯五臟六腑,外布五官七竅、四肢百骸,溝通表里、上下、內外,將人體的各部分連接成有機的、與自然界陰陽屬性密不可分的整體。經絡是人體保健、養生祛病的重要依據。
所謂經絡穴位養生法,就是運用針刺、艾灸、按摩等方法,刺激經絡、穴位,以激發精氣,達到調和氣血、旺盛代謝、通利經絡、增進人體健康等目的的一種養生方法。
針法是以毫針刺激人體經絡穴位,通過提、插、捻、轉等不同手法,起到調整臟腑、疏通經絡的作用。
灸法是借助艾火熱力,灸灼、熏熨穴位,以達到溫通經絡、調養臟腑的效果。
按摩是用手對人體經絡穴位進行按、拿、點、推、揉、拍等手法,起到運行氣血、健身祛病的作用。
此三種方法各有特長,可單獨應用或按需綜合施行,只要操作得法,一般對人體無損傷及副作用。
利用經絡穴位養生法,有一點必須注意:經絡理論博大精深,人體穴位內容豐富,針刺、艾灸、按摩等操作方法復雜,如果不是經專門學習訓練者,請不要草率施行,以免釀成事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