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門篇 開啟金融之門
推開金碧輝煌的金融學殿堂的大門
人人都喜歡的東西是什么?人民幣?對,但狹隘了。錢?對,雖然感覺有點俗,但至少沒有人是排斥錢的吧?既然大家都喜歡錢,那務必要了解一下金融學。因為,金融學研究的就是關于金錢的問題,貨幣就是它的研究對象。更重要的是,當你推開金融學的大門,你會發現,金融無處不在。在這里,你不僅能接觸到銀行存款和銀行貸款,還能知道物價上漲會對利率什么產生影響;不僅能懂得利用基金股票來理財投資,還知道外匯期貨也是好的金融工具。在這里,你不僅能從美國金融中心華爾街漫步到香港,還能從北京金融大街暢游到上海陸家嘴金融中心。在這里,你不僅能欣賞到莊嚴古樸的建筑,還能欣賞神奇的以錢生錢術,甚至還有金融操縱、控制政治的強大力量。
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進步與發展,金融投資活動越來越多地被人所認識并接受,成為平常百姓家的一個常見話題,金融學早已走下學術的“神壇”,飛入了尋常百姓家。
改革開放以前,由于人們日常生活中很難接觸或利用到金融投資方面的知識,并且與西方發達國家的交流很少,所以,在絕大部分人的觀念中,金融學與金融投資是一項必須通過專業知識的學習與訓練才能掌握的高深學問或技巧,而一般人也很難有專業的學習與訓練機會。但是,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大量西方發達國家的金融知識或金融產品被引入,同時普通民眾接觸到越來越多的關于金融的實際問題。伴隨著金融業的發展、老百姓日常理財和投資需要的增加,特別是網絡這一全方位學習媒介的普及,越來越多的人通過學習理論知識、親身參與金融理財實踐,加深了對金融學認識的廣度和深度,而這些金融學知識也往往成為他們獲取更多財富的重要路徑。
以前,企業經濟和金融甚至都可以分開,聯系還不是那么緊密;而現在,全球經濟緊緊地綁在一起,企業經濟和金融也無法分開,更重要的是,金融已經和每個人綁在一起了,金融和實體經濟相互影響和滲透,跟人們的生活密切相關。
所以無論是生活還是經營,在現在這個社會里,都已經離不開金融了。金融學并不是莊嚴神圣的人民大會堂,普通人不可以隨便進出,它就像是一個項目豐富而又幽深的公園,誰都可以進,但是對于你怎么利用它,還得看個人的知識和功力。有些人走錯道,可能走進了可怕的鬼屋,好端端嚇病一場;有些人好好研究了,可能就走出了正確道路,不僅有美麗的風景,也許還有很多美味誘人的果實。
越來越多的財富是金融活動創造的
財富是怎么創造出來的?我們說,有投入才有產出,產出就是財富。所有的產業都一樣,包括農業、工業和服務業,都是以創造財富為目的的。在早期的農業社會,財富是糧食,是農作物;在工業社會,財富就是產品,生產出多少產品就是創造了多少財富;在現在服務業發達的今天,財富的創造逐漸從農業和制造業轉移到服務業上,而服務業里面,創造財富最多的,莫過于金融業了。
財富被產生出來的標志就是用少量成本或者不用成本創造出更多價值來。這種所謂不花成本的東西,我們稱之為生產要素,主要包括自然資源、勞動力及資本。資本呢,有些場合可以俗稱錢。那么很顯然,用錢生錢似乎比用其他兩種要素生錢效率更高,這就是金融業的作用。
那么,金融是怎么創造財富的呢?我們都知道,同樣是錢,同樣是財富,在不同的時間和不同的地點,它們帶來的效益是不一樣的。舉個例子來說,同樣100塊錢,對于一個富人來說可能毫不在意,隨手撕掉毫不放在心上;但是對一個窮人來說,100塊錢很有用,也許可以為孩子買一罐奶粉,也許正好給年邁的父母買上一盒急用藥,也許是家里好幾天的菜錢。這就是資金的效用不同。另外,相同的錢用在不同的地方帶來的收益也完全不同。比如還是那100塊錢,有些人可能拿來買吃的,被消費掉了;而有些人則有可能拿來投資,放到股市里從而賺來更多的錢。那么金融就有這么一個作用,在沒有金融的時候,人們錢多了只能儲藏起來,而有金融系統以后,人們錢多了則有很多選擇,可以放在銀行里拿利息;可以放到證券市場上去投資,等待股息分紅;可以購買保險、國債等。這些活動有一個共同的地方,就是有閑錢的人把暫時閑置的資金拿出來,同時還有一定的收益可能;而另外一些資金可能不足但是有大好商機的人就可以先利用這筆錢去賺錢,給提供資金的人一些回報就行。當然,金融是有風險的,這個風險則是每個人都需要承擔的。但是與風險相對應的就是收益,金融創造出的巨大財富吸引廣大資金閑置者將剩余資金放到金融市場里,以便為自己創造更多的財富。
作為老牌的歐美強國英國,資產階級革命以后,隨著資本市場的逐漸發展,股票和債券市場也隨之建立起來。英國政府借助債券市場的力量,以較低的利率籌集到大量資金,不僅滿足了各項經費開支,還利用這些資金建立起了一支強大的軍隊。英國在股票市場上也很有作為,英國的企業在股票市場上籌集到企業運營所必需的資金,同時,所有的股東都根據投資額度而享有相應的有限責任。因此,許多投資者都能夠積極參與到企業的發展中去,全心全意為企業的發展著想。
美國的金融市場更不必說,幾乎可以這么說,美國的崛起與金融是密不可分的。美國的獨立戰爭及南北戰爭,也欠下很多的戰爭債務。在獨立戰爭之后,面對各種債務,財長漢密爾頓很輕松地化解了這些難題,其途徑其實特別簡單,就是發行了三只新債,并且進行債務重組,除了化解債務危機之外,還為華爾街的興起奠定了堅實基礎。
華爾街所創造的財富自然不必在這里強調,幾乎大部分資本都會跑到華爾街。這充分證實金融對財富創造的一個巨大貢獻。另外,幾乎人盡皆知的一個人物——股神巴菲特,他近六百億美元的資產幾乎都是通過股市這一金融活動所賺來的。再近一點,說我們的上海陸家嘴金融中心,那里林立的高樓中沒有工廠,也不生產任何我們能看一看摸一摸的產品,但那些寫字樓里坐著的,都是收入遠遠高于富士康那些工廠里日夜不停勞作的工人的有錢人。這些有錢人都是金融創造出來的,金融不只創造了巴菲特一個,而是創造了千千萬萬擁有很多資產的人。
從個人來說,重要的就是個人理財。時間往前倒退個二三十年,大部分人說起理財恐怕只有一個途徑:存錢。而現在,很多人都知道投資理財有多種途徑,雞蛋不能放在一個籃子里。我們除了要規避投資風險,同樣要注意儲蓄的收益可能被通脹抵消,所以很多人會進行股票、債券、保險、國債、基金,以及不同期存款搭配選擇來進行資產的保值增值。這種選擇很顯然,全是在金融系統里運作。
所以說,如今的生活中,越來越多的財富是被金融創造出來的,金融在經濟生活中的作用也將越來越重要,我們每個人都應當越來越重視金融的作用,要更加深入地去了解和學習金融知識。當然,國家也必須加快金融制度建設,加快法制建設以促進金融的發展。
金融治國,政府有錢不如民間富有
人們常說“國富民強”,這也一直是國家和人民追求的。可是藏富于國和藏富于民是一回事嗎?會帶來一樣的結果嗎?為什么負債累累的政府國民過得比較幸福,經濟制度比較健全,能真正釀出民主、自由,發展科學,達到全面繁榮?而有巨額財富,擁有強大外匯儲備,是別國政府大債主的政府反而不能帶給國民幸福,甚至發展不夠健全,各種問題層出不窮?為什么不是富有者更加具有民主法制?為什么不是有錢了才更能辦事?
回想歷史,國富民安的朝代多采取休養生息、輕徭薄賦的政策,這也是儒家思想治國的核心之一。但是今天,似乎真正將此思想發揚光大并運用到實際中。“國富”和“民富”不是一回事了嗎?國家富起來難道不等于國民富起來?人民富裕了對國家影響到底如何?
國富,就是財富都集中于國家。比如商鞅時期,鼓勵農業生產,但是必須“家不積粟”,農民需要努力耕地種糧食,但是收成必須上交國家,不許自己私藏。出于商鞅的考慮,也許富有的人民不好管理,他們有自己的實力可以和政府對抗,而貧窮的百姓則好管理得多,他們能解決溫飽即可。可是再想一想,多少農民起義不是因為賦稅嚴重,苛捐嚴稅,如碩鼠害民?
民富,則是指財富歸百姓所有,藏富于民。這種結果多因為國家輕賦稅重發展而致。試想,國家如果不大力發展生產,財富無法生成。而百姓即使有大量財富,如果都被征收稅賦,則依然沒有財富可言。
到底藏富于國有利于發展,還是藏富于民有利于發展呢?
陳志武曾舉過這么一個事例:有兩組國家,分別是1600年時國庫豐盛的國家,如印度、土耳其及日本;另一組負債累累,比如像英國、意大利城邦、荷蘭、西班牙、法國等。但是,從400年前直到19世紀、20世紀,當時負債累累的那組國家如今都是經濟發達國家,且民主法制建設都很好;而除日本明治維新之后改變命運逐步發展并進入發達國家之外,那些“腰纏萬貫”的國家反而都是發展中國家。
財富在民間和國家之間的分配與自由、民主、法制的發展有著相當微妙的關系。看似八竿子打不著的民主、自由、法制的建設與金融市場之間,其實有著依賴的關系。
拿美國來說,通過國債價格的漲跌變化能夠對具體政策與制度作出相應評價,可以反映出市場對國家的未來定價。國家需要通過國債來收集資金,則當國債價格下跌時政府就必須對法律或者政策作出調整以讓公眾滿意。也就是說,負債累累的政府對百姓的稅收很依賴,只有促進民主制約專制讓百姓滿意,百姓才愿意繳稅。當政府有求于百姓時,他就不得不為百姓做事。政府錢不夠用時自然需要金融市場的運作,到市場上去融資,為了能更好地融資,勢必就要建設好民主和法治。
這里一個很關鍵的詞語:稅收。通過闡述,國家依賴稅收這個杠桿則依賴于民眾。那么稅收應該在一個什么樣的水平呢?是不是越多越好?顯然不是。不收稅是不行的,國家缺錢也無法發展建設,民主、自由、法治皆為空談。但是稅收超過民眾的負擔,勞動之后的成功全部被政府掠奪,則再也不會有人愿意勞動了,誰愿意辛辛苦苦卻白白干活?所以關于稅收,正如拉弗曲線所說,控制在一定的程度才能達到效益最大化,既不能不收,又不可多收。
對任何一個百姓來說,都是希望國家強大繁榮。國乃家之根本,是家和個人的強大后盾。但是,對于每一個普通百姓來說,生活是具體的,要的是公眾溫和友愛,善待他人,告別冷漠,看到別人需要幫助時不會不敢站出來幫一把,自己需要幫助時有人愿意搭把手,這些都需要政府的幫助。因此,沒有人不愿意依法納稅。但是同樣的,開門七件事,樣樣都要錢。國家富有之外,百姓也需要富有,這樣才能夠相互支撐,也才有能力負擔稅賦,以讓國家充實國庫,更好發展。
從根本上說,國家的財富也是來源于民眾的創造,是無數百姓將自己小份額的財產讓渡給國家,才匯聚成國家的巨大財富。就好像一條大河,主干道充足的河水必定是由眾多支流匯聚一起才得以形成強大水流的。小河里有水才能保證大河不干涸,而若大河抽干了所有小河里的水,大河離干涸的日子也不遠了。
因此,可以說,民富是民主法治及自由的基本條件。藏富于民則政府有求于民,有求于完善的金融市場,政府必定要全力建設好才能夠讓民眾心甘情愿讓渡出財富,致力于發展的政府才無余力擴張政府權力專制。
金融出問題了,對我們有什么影響
辛格夫婦都是工廠工人,如今退休在家,拿著養老金,日子閑適。一天在街上散步,聽到很多人議論紛紛,說是金融危機來了,金融業許多公司倒閉,很多老板跳樓。二老一邊唏噓,一邊高興地說,我們雖然沒什么錢,但這個時候我們比那些有錢人幸福。我們不投資,不買股票,沒有債券,有點積蓄存銀行里,多安全啊!當初不買基金,那個賣基金的小伙子還說咱們老頑固呢!這下是我們對了吧!
辛格夫婦說得到底對不對呢?是不是金融只對從事金融活動的人有影響,對普通老百姓沒影響呢?金融出問題了,到底會帶來哪些后果?
我們先回顧一下歷史上人盡皆知的幾次金融危機。1929年經濟大崩潰,大批銀行倒閉,產品大量剩余積壓,資本家們把成桶的牛奶倒入河里,企業紛紛破產,工人失業是普遍的現象,每天排隊等候救濟糧的失業工人不計其數。1997年東南亞金融危機,自泰國貨幣危機始,短短幾個月內金融危機很快席卷整個東南亞,甚至波及日本、韓國等地,并且不斷在向全球擴散。更近一點,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因次貸緣起,波及整個金融領域以致幾乎引起全面的經濟危機。受此影響,國內股市大跌,股民損失慘重,散戶從2007年短暫的股市春天里獲利的日子就此成為歷史上的記憶。更甚,對外貿的影響至今尚未恢復,就危機爆發的頭幾個月里廣東沿海許多出口加工型的企業都已經紛紛倒閉。這是國際性金融危機,但是也能波及國民個人,比如造成失業,股市暴跌,金融市場不穩定等。如果是國內金融出現問題,像解放前期國統區的通貨膨脹,那種民不聊生的情況相信經歷過的人都會永難忘記。
金融危機對我們生活的具體影響主要有以下幾個層面:
第一個層面,首先是金融系統層面。既然金融出現問題,那么首先受影響的就是金融系統。基金債券公司倒閉,投行關門,金融從業者失業。比如2008年金融危機,讓全球開始矚目和震驚的就是因為雷曼兄弟破產,隨后在同一天美林證券被美國銀行收購,接著美國保險集團AIG也陷入危機,更有“兩房”(房利美和房地美),讓許多人艷羨的華爾街金融從業人員頃刻間紛紛失業,并且相當一段時間內還很難找到工作。除投行外,與民眾聯系更密切的銀行也一樣。如果銀行倒閉,除銀行工作人員失業外,市民的存款皆付之一炬,如果把全部存款都放在銀行,且是同一個銀行,則風險更大。現在國際金融系統聯系越來越大,在開放系統下,任何一個國家出現問題都會影響到全球金融,就好像“美國打個噴嚏,全球可能就要感冒”的說法一樣。
第二個層面,對實體經濟的影響。金融危機的爆發會使實體經濟進入低迷狀態。金融為什么會影響實體呢?工人在工廠加工制造衣服、鞋子和帽子,和金融有什么關系?是的,看上去似乎有點不可思議,一個西方國家的人貸款買房的問題居然讓一個在東方國家工廠里工作的工人失業了,似乎是不可能關聯上的兩件事,但它們就是切實聯系在一起的。這個聯系其實不復雜。制造的衣服鞋帽需要賣給西方人,當西方發生經濟危機時,那邊的工人失業,購買力低,銀行倒閉或者資金緊縮,那邊的企業也無法有貸款,企業也沒能力繼續購買我們的衣服鞋帽子。工廠里成品賣不出去,無法接到訂單,企業無法回收成本,工人工資難以為繼,并且也不再需要工人干活,于是東方的工廠里工人也失業了。從經濟體內部講,金融發生問題,企業融資勢必就困難,并且有相當一部分企業本身會因在金融市場投資而失利,于是企業進行的生產就將萎縮,社會產出減少;大量工人失業,收入減少,購買力進一步下降,有效需求減弱,經濟進一步萎靡;如果是全球性的問題,不僅國內需求減少,國際需求也逐漸減少,有效需求進一步降低,經濟增長勢必放緩,出現負增長也不是不可能,這時候的GDP,很顯然,增長會受到影響。
第三個層面,就是金融危機對金融,以及實體經濟的影響會逐漸滲透到對人身心的影響,也就是市場信心的問題。當金融低迷時,投資者對市場信心就小,如果持續低迷,則信心越來越弱。如果金融問題影響到投資者的信心,則預期收益會減少,投資者寧愿觀望也不愿投資,投資需求則減少,投資需求是有效需求的一部分,有效需求不足會造成經濟發展失衡,影響產出增長。
任何一次金融危機,都對經濟帶來了不同程度的影響,并且都會造成經濟增長停滯或者放緩。嚴重的金融危機還會引起金融秩序的變化,很可能需要重新建立金融秩序。
所以,金融出現問題了,不僅僅會是國家經濟增長和產出變化的問題,和我們每個人也都息息相關。金融危機一旦發生,每個人的日子都將變得艱難。所以,國家需要建立起完善的金融系統。對個人而言,雖無法控制大環境,但是在理財和投資方面也要注意避免將所有資產投資在一個方面,避免把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里,否則,當發生危機時所有財產都會如水東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