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看得清,卻記不住
下班回家的路上,小唐騎著自行車沿馬路而行,突然,一輛帶斗的卡車風馳電掣般從她身邊駛過,竟把她剮倒在公路旁,她的頭部、手腳都摔破了,司機卻沒有發現出了事故。她望了一眼車尾的牌號,可是沒等她記住,卡車已經無影無蹤了。總算萬幸,沒有出什么大問題,只是擦破了點皮。此刻,她想起一部小說曾描寫過類似的情景,一位民警被一輛強行通過的汽車撞倒了,他躺在地上只是抬頭看了一眼遠去的汽車,便一動不動,待其他民警趕到時,他說出了汽車車牌號就閉上了眼睛。
電視連續劇《天下無敵》中曾有這樣一段情節,賭王向瞬間駛過的一輛距離約5米的巴士只投去匆匆一瞥,就記住了上面密密麻麻的數行廣告語,從而使一旁原本將信將疑的青年心服口服。
這樣的情節當然是荒誕的,如果也給你那么一點時間(不超過1秒),向你出示一份約4行的材料,你能記住多少呢?4個字?7個字?還是10個字?可以肯定,你記住的不會超過6個字(或符號)。大量的心理學資料證明,無論在一次特定的呈現中共有幾個字,我們一般都只能報告4~5個而已。即使讓你看一輛路過的汽車的車牌號,你可能看得清清楚楚,但不等你把它們記下來,那輛車就走遠了。
《三國演義》第六十回寫益州牧劉璋手下有一人姓張名松,身材矮小,相貌丑陋,但是他的博聞強記世間罕有。劉璋派他出使魏國,曾駁倒當世名士楊修。楊修又拿出曹操仿《孫子兵法》著的兵書十三篇,張松看了一遍,便從頭至尾背誦出來,竟無一字差錯。楊修大驚,說:“公過目不忘,真天下奇才也。”駭得曹操以為兵書為前人所著,便下令將自己所著的兵書燒了。
如果不是電視劇、小說夸張,便是民警、賭王、張松他們確有“特異功能”。就一般人而論,一目十行、過目不忘是不可能的。前面的事例中,為什么小唐沒有記住卡車的車牌號呢?她明明已經看到車牌號了啊,這是為什么呢?
1960年,心理學家斯伯林通過巧妙的實驗設計,為我們解開了這一現象的答案,并且確認了一個新的記憶階段——感覺記憶階段。
斯伯林的實驗是這樣進行的:同時向被試呈現3、4、6、9等若干個數字,呈現時間是50毫秒,數字呈現后,立即要求被試盡量多地把數字再現出來。實驗結果是,當呈現的數字數低于4個時,被試可以全部正確地報告出來;當數字增加到5個以上時,被試的報告開始出現錯誤,其正確率平均為4.5。這個結果使斯伯林設想,在感覺記憶中所保持的信息可能比報告的多些,只是由于方法的限制未能檢查出來,于是他設計了另外一種方法。他按4個一排,一共3排的方式向被試呈現如下12個英文字母:
X M R J
C N K P
V F L B
呈現時間仍為50毫秒,其中每排字母都和一種聲音相聯系,如上排用高音、中排用中音、下排用低音。要求被試在字母呈現后,根據聲音信號,對相應一排的字母作出報告(局部報告法)。由于三種聲音的出現完全是隨機安排的,因此被試在聲音信號出現之前不可能預見要報告的是哪一行。這樣,研究者就可以根據被試對某一行的回憶成績來推斷他對全部項目的記憶情況。
實驗結果表明,當視覺刺激消失后,立即給予聲音信號,被試能報告的項目數平均為9個,這比采用整體報告法幾乎增加了一倍。由此,斯伯林認為,存在一種感覺記憶,它具有相當大的容量,但是保持的時間十分短暫。由于時間短暫,感覺記憶又被稱為瞬時記憶,它是記憶的起始階段。
大家也許已經注意到,我們上面特別指出的是視覺的瞬時記憶。瞬時記憶在存儲的時候是以原來的方式存放在我們的感覺器官上,最多在我們的感覺皮層上留下痕跡,還沒來得及加工,所以會受不同感官的性質所影響。比如,視覺的瞬時記憶時間不超過0.5秒,聽覺的瞬時記憶時間則是2秒左右。我們可以同時看到很多東西,但是我們是不能一次聽很多聲音的,所以,聽覺的瞬時記憶容量會比較小。
那么,瞬時記憶到底有什么用處呢?也就是說我們為什么需要瞬時記憶?你現在可能正坐在靠椅上,眼睛不自覺地掃描著每一行字。你知道你正在看什么,同時你也能隱隱約約感覺到周圍的動靜。你聽得見翻書的聲音,你感覺得到靠椅的舒適,你還能估計今天的溫度跟昨天差不多,說不定你還聞到了早上刷牙后留下的清香……所有這些感覺在你看書時都是存在的,只是你在書上投入太多的注意而幾乎沒有意識到它們。但是如果有人突然推門進來,你可能會不自覺地抬起頭,或者你已經從腳步聲中聽出來者是何人,為何事而來,總之,你是停下手中的書了。這說明你確實隨時都意識到周圍的變化的,瞬時記憶的作用就在于它暫時保持了你接收到的所有感官刺激以供你選擇。我們需要它,因為在判斷周圍環境的刺激哪些是重要的,哪些是次要的,并選擇對我們有意義的刺激的過程需要時間,而且這段時間不能太長,否則,我們就可能丟失下面更重要的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