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解人體經絡穴位養生全書
- 楊克新
- 6842字
- 2020-07-09 10:53:47
手厥陰心包經主要穴位詳解
天池
【穴位一找準】胸部,當第四肋間隙,乳頭外1寸,前正中線旁開5寸。
【功效】寬胸理氣,通經活絡。
【主治】胸悶,咳嗽,氣喘,脅肋脹痛,瘰疬,乳癰。
【刺灸法】斜刺或平刺0.5~0.8寸。本穴正當胸腔,內容心、肺,不宜深刺。
穴位詳解
手厥陰心包經穴,手厥陰、足少陽之會穴。
臨床上常有以下配伍,配列缺、豐隆治咳嗽;配內關治心痛;配支溝治脅肋痛。
人的上腭有兩個小窩,稱為“天池”,修煉的真氣會從此處外泄,需要用舌頂住。此穴還有個功效是:一般打坐,舌一頂上腭之后,小舌自然就打開了,喉腔擴大了,呼吸就暢通了,不容易昏沉,因為他呼吸空氣充足,氧氣充足,人昏沉的時候,就是腦血氧不足了,氧不足就發木,一發木頭就昏,神經系統就失去控制了。

正確的舌抵上腭是,口中發“而”聲,舌尖所抵之處就是。
舌抵上腭即柱舌,古名為“搭鵲橋”,是內功“調身”中最基本的內容之一,在道家內功修煉中有重要作用。
內功修煉,重在調心。心乃“君主之官”“五臟六腑之大王”,而“舌為心之苗”,故舌抵上腭不僅有利于調心,而且對五臟六腑均有一定的調節作用。任脈經穴,下起于會陰,上終于承漿(位于下頦唇溝的中點);督脈經穴,下起于長強而上止于齦交(位于上唇系帶與齒齦連接處),舌抵上腭,可以上承督脈之齦交而下接任脈之承漿,對于溝通任督二脈氣血的運行、形成“周天運轉”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故古人將舌抵上腭形象地稱為“搭鵲橋”。那么舌抵上腭該如何操作呢。按正宗的傳授,并非是有意地將舌頭卷起抵住上腭,否則將“差之毫厘,謬以千里”。其正確的操作方法是:
把口唇輕閉、牙齒扣攏,舌尖即會自然地抵在上腭與上牙齦之間(實為齦交穴內側),舌體宜直不宜卷,宜輕不宜重,因其上通腦髓,恐其往下泄氣,用舌頂住天池穴,引真氣由玄膺穴下降丹田,生有甘露,順歸氣管,過十二重樓閉口藏舌,舌頂上腭的做法,從前是要把舌尖反卷過來成90度,以舌尖底面頂到上腭部位。因在人之上腭有兩個小窩,叫作“天池穴”。故上腭是天池穴所在,位置在上牙床內寸許凹陷處,口念“而”字舌尖所觸部位。閉天池,一是為了開玄膺(玄膺穴在巧舌之后),玄膺一開,真息往來暢通無阻。再則閉天地易生津。舌根下有生津兩穴,左為金井,右為石泉。靜坐往往有津液滿口的現象,并感清而甜。此時應用吞律法將津液吞入腹內。即舌頂上腭不動,將津液吮至舌根待欲噴嗆時引頸吞下并“汩汩”有聲。據說這樣引吞能直接入任脈化為陰精,是造精之捷徑,健身之妙法。
天泉
【穴位一找準】該穴位于人體的臂內側,當腋前紋頭下2寸,肱二頭肌的長、短頭之間。

【功效】寬胸理氣,散瘀止痛。
【主治】
(1)循環系統疾病:心絞痛,心動過速,心內膜炎。
(2)精神神經系統疾病:肋間神經痛,膈肌痙攣。
(3)其他:支氣管炎,上臂內側痛,視力減退等。
【刺灸法】直刺0.5~0.8寸;可灸。寒則先瀉后補或補之灸之,熱則瀉之。
穴位詳解
手厥陰心包經穴,別名天溫穴。心包經的下行經水在此大量氣化,氣血物質為下行的溫熱經水及經水外散的溫熱水氣,經水循心包經下行并向天部散發水氣,天部的溫熱水氣散熱后冷降為水液亦循心包經下行于曲澤穴。
天泉:天,天部也。泉,泉水也。該穴名意指心包經的下行經水是從高處飛落而下。本穴物質為天池穴傳來的地部溫熱經水,由天池穴上部傳至本穴時是從高處落下,氣血物質如同由天而降,故名。
天溫:天,天部也。溫,溫熱也。天溫名意指心包經的下行經水向經穴外部傳遞溫熱之氣。
臨床上常有以下配伍,配內關穴、通里穴治心痛、心悸;配肺俞穴、支溝穴治咳嗽、胸脅痛;配俠白穴、曲池穴、外關穴治上肢痿、痹、癱、痛。
有很多人長期感到胸悶氣短,到醫院一查說是心臟供血不足,這時每天就要堅持揉天泉穴。
天泉穴還可以專門治療那種聲音很重濁,覺得是從胸里面憋出來的胸悶咳嗽。
總之,天泉穴不僅有給心臟補血之效,還具備理氣化痰通經絡之功。
曲澤
【穴位一找準】正坐或仰臥,在肘橫紋中,當肱二頭肌腱尺側緣。
【功效】寧心清熱,和中降逆。
【主治】
(1)心痛,心悸,胸痛。
(2)嘔吐,胃痛,中暑,泄瀉。
(3)熱病,隱疹。
(4)肘臂痛。
【刺灸法】直刺0.8~1寸,或者用三棱針點刺放血。可灸。
穴位詳解
臨床上常有以下配伍,曲澤配內關、大陵治療心胸痛,曲澤配神門、魚際治療嘔血,曲澤配委中、曲池治療高熱中暑,曲澤配內關、中脘、足三里治療嘔吐,胃痛。

現代常用于治療急性胃腸炎、中暑等。治長期堵悶、急性胃痛、急性胃腸炎,按揉曲澤穴。
曲澤是心包穴的合穴,合至內腑,能很好地調節心包經的整個臟器。如果一揉就痛,說明心包經相對來說比較通暢,有很多人揉到曲澤穴已經不痛了,但瘀滯點還比較痛,說明都在瘀滯點這塊兒瘀著呢。這時候一定要把瘀滯點打通,打通以后曲澤穴就開始通了。
郄門
【穴位一找準】仰掌,微屈腕,在腕橫紋上5寸,當曲澤穴與大陵穴的連線上,于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取穴。
【功效】寧心安神,清營止血。
【主治】
(1)循環系統疾病:心絞痛,心肌炎,風濕性心臟病,心悸。
(2)精神神經系統疾病:膈肌痙攣,癔癥,精神病。
(3)其他:乳腺炎,胸膜炎,胃出血等。
【刺灸法】
刺法:直刺0.5~1寸,局部酸脹,針感可向指端放散。

灸法:艾炷灸3~5壯,艾條溫灸10~20分鐘。
穴位詳解
臨床上常有以下配伍,配尺澤、肺俞,有清營止血的作用,主治咯血。配神門、心俞,有寧心安神的作用,主治心悸,心絞痛。配膈俞,有寬胸利膈的作用,主治膈肌痙攣。
郄門穴是治心動過速、心絞痛的一味妙藥。我們會常常遇到心動過速、心絞痛等心胸疾患突然發作的病人,這里我們可以取患者左手手厥陰心包經上的郄穴——郄門穴,這個穴會很痛。我們可用左手拇指按定該穴,右手握住患者左手向內側轉動45度再返回,以一分鐘60下的速度重復該動作,一分鐘左右,患者大多能緩解癥狀,給去醫院救治贏來時間。
患者自救時,也可用右手拇指按定左手郄門穴,然后左手腕向內轉動45度再返回,以一分鐘60下的速度重復該動作,一分鐘左右即可緩解癥狀。
郄門穴在腕橫紋正中直上5寸的兩筋間,有寧心、理氣、活血的功效。可治胸痛、胸膜炎、癇證、神經衰弱、乳腺炎、心悸、心動過速、心絞痛等癥。有心動過速和心絞痛的患者記住這個穴,發病時它可用于急救,平常多點按還有很好的治療作用。急病不要忘了用郄穴。
間使
【穴位一找準】在前臂掌側,當曲澤與大陵的連線上,腕橫紋上3寸,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
【功效】寬胸和胃,清心安神,截瘧。
【主治】
(1)循環系統疾病:風濕性心臟病,心絞痛,心肌炎,心臟內外膜炎。
(2)精神神經系統疾病:癲癇,癔癥,精神分裂癥,腦血管病后遺癥。
(3)其他:感冒,咽喉炎,胃炎,瘧疾,蕁麻疹,子宮內膜炎等。
【刺灸法】
刺法:直刺0.5~1寸,深刺可透支溝穴,局部酸脹,針感向指端放散。
灸法:艾炷灸或溫針灸3~7壯,艾條溫灸5~10分鐘。
穴位詳解
手厥陰心包經穴,五輸穴之經穴,五行屬金。別名鬼營穴。心包經經水在此蒸發涼性水氣,氣血物質為地部流行的經水和經水氣化的涼濕水氣,經水循經下傳于內關穴,涼濕水氣則匯入天部的肺氣之中。
間使:間,間接也。使,指使、派遣也。該穴名意指心包經經水在此蒸發涼性水氣。本穴物質為郄門穴傳來的地部經水,行至本穴后,經水逐步降溫,生發出心火所克的肺金特性的涼性水氣,如被它物間接的指使一般,故名。

臨床上常有以下配伍,配支溝穴治瘧疾;配尺澤穴治反胃、嘔吐、呃逆;配水溝穴、太沖穴治癔癥;配腰奇治癲癇;配心俞,有益心氣、寧神志的作用,主治心悸;配大杼,有宣陽解表、驅邪截瘧的作用,主治瘧疾;配三陰交,有活血化瘀的作用,主治月經不調,經閉。
內關
【穴位一找準】位于前臂正中,腕橫紋上2寸,在橈側屈腕肌腱同掌長肌腱之間取穴。
【功效】寧心安神,疏肝和胃,止痛。
【主治】心痛、心悸、胸悶氣急、呃逆、胃痛、失眠、孕吐、暈車、手臂疼痛、頭痛、眼睛充血、惡心想吐、胸肋痛、上腹痛、心絞痛、月經痛、呃逆、腹瀉、精神異常等。
【刺灸法】直刺0.5~1寸;可灸。
穴位詳解
手厥陰心包經穴,別名陰維穴,常用針灸穴位。屬手厥陰心包經,是絡穴、八脈交會穴之一。內關,內在之關要,在《靈樞·經脈》中又稱為“兩筋間”。經氣至此分行到表里相屬的手少陽三焦經,故穴如關隘,與陽經相聯。
內關:內,內部也。關,關卡也。內關名意指心包經的體表經水由此注入體內。本穴物質為間使穴傳來的地部經水,流至本穴后由本穴的地部孔隙從地之表部注入心包經的體內經脈,心包經體內經脈經水的氣化之氣無法從本穴的地部孔隙外出體表,如被關卡阻擋一般,故而得名。
臨床上常有以下配伍,配公孫穴治肚痛;配膈俞治胸滿肢腫;配中脘穴、足三里穴治胃脘痛、嘔吐、呃逆;配外關穴、曲池穴治上肢不遂、手震顫;配患側懸厘穴治偏頭痛;配建里穴除胸悶。
內關為常用特定穴,亦是全身強壯要穴之一,其穴絡屬于厥陰心包經,對心、胸、胃、神經性疾病均有效。能寧心安神、宣痹解郁、寬胸理氣、宣肺平喘、緩急止痛、降逆止嘔、調補陰陽氣血、疏通經脈等。在平日的養生保健中,可以經常按壓,舒緩疼痛癥狀,解除疲勞。
按摩方法:用左手的拇指尖按壓右手內關穴上,左手食指壓在同側外關上,按捏10~15分鐘,每日2~3次;再用右手按壓左側的穴位,反復操作即可。
內關穴是治療胃腸疾病的主要穴位之一,對胃痛、惡心、嘔吐等胃腸癥狀有確切的療效,針刺可以直刺0.5~1寸,用手按壓同樣有效。按時要用力,否則就難以達到治療作用,同時,還要揉,揉按如同針刺的行針,以加強刺激,增強效果。每次按壓的時間在15~30分鐘。按壓時間太短也會影響療效。通過按揉內關穴治療急性胃疼,能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平時經常按揉內關穴,對胃可以起到保養作用,完全符合針灸學的原理,簡便易學,值得推廣。

一旦感覺胃不舒服,就輪流用左右手的拇指按揉另一只胳膊的內關穴,經常是在胃疼得要命的時候,通過按揉內關穴,便能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其實,保養胃其實特別簡單,就是經常按揉內關穴。可以利用坐車或者看電視的時間按揉內關穴。
大陵
【穴位一找準】大陵穴位于人體的腕掌橫紋的中點處,當掌長肌腱與橈側腕屈肌腱之間。
【功效】寧心安神,寬胸和胃。
【主治】痛,心悸,胃痛,嘔吐,驚悸,癲狂,癇證,胸脅痛,腕關節疼痛,喜笑悲恐。
【刺灸法】直刺0.3~0.5寸;懸灸大陵穴可治療“喜笑悲恐”情志所傷。
穴位詳解
手厥陰心包經穴。出自《靈樞·本輸》。《針灸甲乙經》作太陵。別名鬼心。心包經俞穴、原穴,氣血物質為水土的混合物,水濕滲流于經穴之外,脾土固化于穴周并生發干熱水氣。
大陵:大,與小相對,大也。陵,丘陵也、土堆也。該穴名意指隨心包經經水沖刷下行的脾土物質在此堆積。本穴物質為內關穴下傳的經水與脾土的混合物,至本穴后,脾土物質堆積如山,如丘陵一般,故名大陵。
鬼心:鬼,與天相對,指地部。心,中心內部也。鬼心名意指脾土中的水濕在此氣化為天部之氣。本穴物質為內關穴傳來的地部經水與脾土的混合物,至本穴后,經水滲流經穴之外,脾土固化于穴周,而由于本穴所在為南方熱燥之地,脾土中的水濕因而大量氣化為天部之氣,此氣化之氣如同來自鬼所處的地心,故名鬼心。
心包經俞穴:俞,輸也。本穴向外輸出的是脾土中的氣化之氣,為心包經經氣的重要輸出之地,故為心包經俞穴。
心包經原穴:原,本源也。本穴脾土中生發的干熱之氣性同心包經氣血,為心包經氣血的重要輸出之源,故為心包經原穴。
本穴屬土。屬土,指本穴氣血物質運行變化表現出的五行屬性。本穴物質為內關穴傳來的水土混合物,至本穴后其變化為燥濕生氣,表現出土的長養特征,故其屬土。

臨床上常有以下配伍,配外關穴、支溝穴治腹痛、便秘;配水溝穴、間使穴、心俞穴、豐隆穴治癲、狂、癇、驚悸。
大陵,意為“大土山”,前面我們說過此穴生土最多。五行中的土指脾臟。此穴為心包經的俞土穴,心包屬火,自然是“火生土”了。由此可見,大陵為健脾要穴。大陵穴善治口臭,口臭源于心包經積熱日久,灼傷血絡,或由脾虛濕濁上泛所致。大陵穴最能瀉火祛濕。火生土則火自少,脾土多則濕自消。一穴二用,自身能量轉化,最是自然之道。
大陵穴具有清熱寧神、寬胸和胃、通經活血之功效。踝關節扭傷,跟骨骨刺,足跟痛,趾骨骨折痛時,可針刺大陵穴。
勞宮
【穴位一找準】在手掌心,當第二、三掌骨之間偏于第三掌骨,握拳屈指時中指尖處。
【功效】清心泄熱,開竅醒神,消腫止癢。
【主治】
(1)精神神經系統疾病:腦血管意外,昏迷,中暑,癔癥,精神病,小兒驚厥,吞咽困難。
(2)消化系統疾病:黃疸,食欲不振。
(3)五官科系統疾病:口腔炎,齒齦炎。
(4)其他:手癬,手指麻木,高血壓等。
【刺灸法】
刺法:直刺0.3~0.5寸,局部脹痛,針感可擴散至整個手掌。
灸法:艾炷灸3~5壯,艾條灸5~10分鐘。
穴位詳解
手厥陰心包經穴,五輸穴之滎穴,五行屬火。出自《靈樞·本輸》。別名五里、掌中、鬼路。屬手厥陰心包經。滎(火)穴。
勞宮:勞,勞作也。宮,宮殿也。該穴名意指心包經的高熱之氣在此帶動脾土中的水濕氣化為氣。本穴物質為中沖穴傳來的高溫干燥之氣,行至本穴后,此高溫之氣傳熱于脾土使脾土中的水濕亦隨之氣化,穴內的地部脾土未受其氣血之生反而付出其濕,如人之勞作付出一般,故名。
本穴屬火。屬火,指本穴氣血運行變化表現出的五行屬性。本穴氣血的主要變化是脾土中的水濕氣化為氣,此氣性干燥,隨中沖穴傳來的熱燥之氣直上天之天部,表現出火的炎上特征,故其屬火。
勞宮穴,最初稱“五里”,后又名“掌中”,最后因“手任勞作,穴在掌心”而定名為勞宮穴。勞宮穴有內外之分,屬手厥陰心包經穴,為心包經之“滎穴”。配五行屬火,火為木子。所以,取勞宮穴治療可清心熱,瀉肝火。故由肝陽上亢、化生風和上撓心所造成的中風,或心神志病癥均可治療。勞宮穴治療風火牙痛療效甚捷。勞宮穴有凋血潤燥、安神和胃、通經祛濕、熄風涼血之功效。

勞宮穴在手掌心,當第二、三掌骨之間偏于第三掌骨,握拳屈指時,位于中指和無名指指尖處。在手掌有兩條比較大的掌紋相交成“人”字形,沿中指中線向手掌方向延伸,經過“人”字相交點的下方區域,這個重合的地方即是勞宮穴。
經常按壓手心勞宮穴,有強壯心臟的作用。其方法是:用兩手拇指互相按壓,亦可將兩手頂于桌角上按勞宮穴,時間自由掌握,長期堅持可使心火下降。促進睡眠法:中醫認為失眠多是心腎不交,水火不濟所致。平均每晚臨睡前半小時,先擦熱雙手掌,右掌按摩左涌泉,左掌按摩右涌泉各36次,可促進睡眠,使心火下降,腎水上升,則水火既濟,心腎相交。
現代常用于治療昏迷、中暑、癔癥、口腔炎等。配水溝、十宣、曲澤、委中治療中暑昏迷;配金津、玉液、內庭治療口瘡、口臭。
中沖
【穴位一找準】在手中指末節尖端中央。
【功效】開竅清心瀉熱。
【主治】中風昏迷、中暑、舌強不語、昏厥、小兒驚風、熱病、舌下腫痛等急癥。
【刺灸法】淺刺0.1寸;或用三棱針點刺出血。寒則點刺出血(血必黑或稀淡),熱則瀉針出氣(莫出其血)。
穴位詳解
手厥陰心包經穴。中沖穴是手厥陰心包經的井穴,體內心包經的高熱之氣由此沖出體表,氣血物質為高熱水氣,急速散熱降溫而行于天之中下部。
中沖:中,與外相對,指中沖穴內物質來自體內心包經。沖,沖射之狀也。該穴名意指體內心包經的高熱之氣由此沖出體表。本穴物質為體內心包經的高熱之氣,在由體內外出體表時是沖射之狀,故名。
心包經井穴:井,地部孔隙也。本穴物質是來自體內心包經的高熱之氣,且由本穴的地部孔隙而出,故為心包經井穴。
中沖穴屬木。屬木,指本穴氣血運行變化表現出的五行屬性。本穴物質為體內心包經外出體表的高熱之氣,此氣外出體表后急速散熱降溫,所行為天之中下部而不能上行天之天部,表現出木的生發特性,故其屬木。
臨床上常有以下配伍,配內關穴、水溝穴治小兒驚風、中暑、中風昏迷等;配金津穴、玉液穴、廉泉穴治舌強不語、舌本腫痛;配商陽穴治耳聾時不聞音。
中沖穴位于雙手中指尖,是手厥陰心包經的一個穴位。掐按中沖穴,常用于心絞痛、昏迷、嚴重痛經等癥的急救。臨床發現,便秘時用拇指指端掐按點壓中沖穴,有緩解緊張、促進排便的作用。掐按中沖穴此法也可用于預防便秘,特別適用于老年人。
人雙手中指的指尖是中醫經絡學上的中沖穴。中醫認為,此穴對疼痛較為敏感。人們若在困倦時揉捏此穴,能起到醒腦提神的功效。
方法:先用左手揉捏右手的中沖穴1分鐘,再用右手揉捏左手的中沖穴1分鐘,然后比較一下兩只手的疼痛感。哪一只手的疼痛感較明顯,就再揉捏那只手的中沖穴(那只手中沖穴的疼痛感明顯,說明這一側的肢體較疲勞),直到雙手的疼痛感相等時停止揉捏。

從經絡穴位講,中沖穴是心包經井穴,而心包可以保護和輔佐心臟部分功能,心為君主之官,主血脈,故捻動中沖穴有調理氣血、疏通經絡之功能,氣血調暢、各守其位,起到治愈疾病的效果。中醫的整體觀念很強,人體表面各部位都與內臟有密切關系,“有形諸內,必形與諸外”,中沖穴可治療諸多疾病,能起到綱舉目張的統帥作用,但必須配以相應臟腑穴位,才能獲得最佳療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