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手陽明大腸經主要穴位詳解

商陽

【穴位一找準】食指橈側指甲角旁0.1寸。

【功效】清熱利咽,開竅救逆。

【主治】耳聾,齒痛,咽喉腫痛,頜腫,青盲,手指麻木,熱病,昏迷等疾病。

【刺灸法】淺刺0.1寸,或點刺出血。艾炷灸1~3壯;或艾條灸3~5分鐘,左取右,右取左。

穴位詳解

手陽明大腸經起于商陽穴,為手陽明大腸經的井穴,屬金。別名絕陽,而明。氣血物質為純陽之氣,性涼。陽氣由大腸經的體內經脈外出體表經脈并循經傳于二間穴。

現代常用于治療咽炎、急性扁桃體炎、腮腺炎、口腔炎、急性胃腸炎、中風昏迷等。配少商、中沖等主治中風、中暑;配合谷、少商主治咽喉腫痛。

figure_0111_0103
◎商陽穴。

商陽。商,漏刻也,古之計時之器,此指本穴的微觀形態如漏刻滴孔。陽,陽氣也。該穴名意指大腸經經氣由本穴外出體表。人體經脈由氣血物質的運行構成內外無端的循環,它分為體表部分和體內部分,體表部分運行在三部九候的表層,即地之上部,體內部分運行在三部九候的內部,也就是地之內部。商陽即大腸經體內經脈氣血向體表經脈運行的出口。

由于人體系統的重力場特征,人體內部的溫壓場高于外部的溫壓場,因此大腸經體內經脈所產生的高溫高壓氣態物就會由本穴的漏刻滴孔向外噴射。商陽之名正是對本穴氣血物質這一運動特征的概括描述,故名。

臨床上常用的配伍有:

配少商、中沖、關沖,有醒腦開竅的作用,主治中風,中暑。

配合谷、少商,有清熱瀉火的作用,主治咽喉腫痛,目赤腫痛。

配合谷、陽谷、俠溪、厲兌、勞宮、腕骨等。有發汗瀉邪熱的作用,主治熱病汗不出。

配少商穴點刺出血治熱病,昏迷。

商陽穴是男性性功能保健的重要穴位,位于食指尖端橈側指甲角旁,刺激該穴具有明顯的強精壯陽之效,可延緩性衰老。其按摩方法也簡便易行,可在上下班乘公共汽車或地鐵時,用食指鉤住車內的扶手或吊環,或在閑暇時兩手食指相鉤反復牽拉,也可利用傘柄等按摩食指等。

二間

【穴位一找準】在食指本節(第二掌指關節)橈側前緣,當赤白肉際凹陷處;微握拳取之。

【功效】解表,清熱,利咽。食指屈伸不利疼痛;熱病,腮腫,咽喉腫痛,頷腫,鼻衄,齒痛,口干,口眼歪斜,三叉神經痛,肩背痛振寒;嗜睡,目痛,目翳,目黃,食積,便秘。

【刺灸法】直刺0.2~0.3寸,可灸。米粒灸3~5壯,艾條灸5~10分鐘。

穴位詳解

別名間谷,周谷。五輸穴之滎穴,五行屬水。

臨床上治咽喉腫痛,牙痛,二間配魚際、合谷,有清熱瀉火作用。治嗜睡,二間配三間,有提神解困作用。治目翳,二間配合谷,有散目翳作用。

合谷

【穴位一找準】在手背,第一、二掌骨間,當第二掌骨橈側的中點處。取穴時拇、食兩指張開,以另一手的拇指關節橫紋放在虎口上,當虎口與第一、二掌骨結合部連線的中點;拇、食指合攏,在肌肉的最高處取穴。

【功效】鎮靜止痛,通經活絡,清熱解表。

【主治】

(1)呼吸系統疾病:感冒,頭痛,咽炎,扁桃體炎。

(2)五官科系統疾病:鼻炎,牙痛,耳聾,耳鳴。

(3)精神神經系統疾病:三叉神經痛,面肌痙攣,面神經麻痹,癔癥,癲癇,精神病,中風偏癱,小兒驚厥。

(4)運動系統疾病:腰扭傷,落枕,腕關節痛。

(5)婦產科系統疾病:痛經,閉經等。

(6)其他:呃逆。

【刺灸法】

刺法:

(1)直刺0.5~0.8寸,局部酸脹,可擴散至肘、肩、面部。

(2)透勞宮或后溪時,出現手掌酸麻并向指端放散。

(3)針刺時針尖不宜偏向腕側,以免刺破手背靜脈網和掌深動脈而引起出血。本穴提插幅度不宜過大,以免傷及血管引起血腫。孕婦禁針。

灸法:艾炷灸或溫針灸5~9壯,艾條灸10~20分鐘。

figure_0112_0104
◎合谷穴。

穴位詳解

合谷。合,匯也,聚也。谷,兩山之間的空隙也。合谷名意指大腸經氣血會聚于此并形成強盛的水濕風氣場。本穴物質為三間穴天部層次橫向傳來的水濕云氣,行至本穴后,由于本穴位處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間,肌肉間間隙較大,因而三間穴傳來的氣血在本穴處匯聚,匯聚之氣形成強大的水濕云氣場,故名合谷。又名虎口、榮谷、合骨、含口。為大腸經原穴。

虎口。虎,八卦中的寅木也,風也。口,出入之所也。虎口名意指穴內的氣血物質運動形式為風木的橫向運動。

陽溪

【穴位一找準】在腕背橫紋橈側,手拇指上翹起時,當拇短伸肌腱與拇長伸肌腱之間的凹陷中。取穴時在手腕橈側,拇指上翹,當兩筋(拇長伸肌腱與拇短伸肌腱)之間,腕關節橈側處取穴。

【功效】清熱散風,通利關節。

【主治】

(1)五官科系統疾病:鼻炎,耳聾,耳鳴,結膜炎,角膜炎。

(2)精神神經系統疾病:面神經麻痹,癲癇,精神病。

(3)其他:腕關節及周圍軟組織疾病,扁桃體炎。

【刺灸法】

刺法:

(1)直刺0.1~0.2寸,局部酸脹。

(2)治療橈骨莖突狹窄性腱鞘炎可采用“恢刺”法或短刺法。

灸法:艾炷灸3~5壯,艾條灸10~20分鐘。

figure_0113_0105
◎陽溪穴。

穴位詳解

別名中魁穴,是大腸經經穴。陽溪。陽,熱也、氣也,指本穴的氣血物質為陽熱之氣。溪,路徑也。該穴名意指大腸經經氣在此吸熱后蒸升上行天部。本穴物質為合谷穴傳來的水濕風氣,至此后吸熱蒸升并上行于天部,故名。

中魁。中,與旁相對,正也,指本穴氣血運行的路線是大腸之正經。魁,首也,與尾相對,指本穴的氣血物質為陽熱之氣,首為陽,尾為陰也。中魁名意指本穴向大腸本經輸送陽熱之氣。

大腸經經穴。經,動而不居也。大腸經經氣由本穴經過,故為大腸經經穴。

本穴屬火。屬火,指本穴氣血物質運行變化表現出的五行屬性。本穴物質為合谷穴傳輸至此的水濕云氣,水濕云氣吸熱后上炎于天部,表現出火的炎上特征,故本穴屬火。

偏歷

【穴位一找準】屈肘,在前臂背面橈側,當陽溪與曲池連上,腕橫紋上3寸;或以兩手虎口交叉,當中指盡處是穴。

【功效】清熱利尿,通經活絡。

【主治】

(1)五官科系統疾病:鼻衄,結膜炎,耳聾,耳鳴,牙痛。

(2)其他:面神經麻痹,扁桃體炎,前臂神經疼。

【刺灸法】

刺法:針尖向肘部方向斜刺入0.5~0.8寸,局部酸脹。

灸法:艾炷灸3~5壯,艾條灸5~10分鐘。

穴位詳解

偏歷。偏,與正相對,偏離之意。歷,經歷。該穴名意指本穴的氣血物質偏離大腸正經而行。本穴物質為陽溪穴傳來的炎上之氣,行至本穴后因進一步受熱膨脹并向外擴散,而由于肺經所處的西方之地天部之氣不足,所以本穴的膨脹擴散之氣偏行肺經,故名。

大腸經絡穴。因本穴有天部之氣偏走肺經,有聯絡大腸經與肺經氣血的作用,故為大腸經絡穴。

溫溜

【穴位一找準】屈肘,在前臂背面橈側,當陽溪與曲池的連線上,腕橫紋上5寸。取穴時側腕屈肘,在陽溪與曲池的連線上,陽溪上5寸處取穴。

【功效】清熱理氣。

【主治】

(1)五官科系統疾病:口腔炎,舌炎,腮腺炎。

(2)其他:扁桃體炎,面神經麻痹,下腹壁肌肉痙攣,前臂疼痛。

本穴在消化道潰瘍穿孔時常出現壓痛,與它穴配合可做出進一步診斷。

【刺灸法】

刺法:直刺0.5~0.8寸,局部酸脹,針感向手部放散。

灸法:艾炷灸或溫針灸3~5壯,艾條溫灸5~10分鐘。

穴位詳解

又名逆注、蛇頭、池頭、地頭、通注。是大腸經郄穴。溫溜。溫,溫熱也,是對穴內氣血物質性狀的描述。溜,悄悄地走失也。該穴名意指偏歷穴傳來的天部之氣在本穴悄悄地散失。本穴物質由偏歷穴傳來,為吸熱后上升于天之天部的陽熱之氣。氣血行至本穴后,因其所處為天之天部,外部環境對其的升溫作用少,氣態物質仍保留原來的余熱而緩緩地散熱蒸發,散失的情形如悄悄地溜走一般,故名。

figure_0114_0106
◎溫溜穴。

逆注。逆,反也。注,灌注也。逆注名意指本穴的氣血物質為上行。注是對有形之物的形容,其運動方向向下。逆注即是與有形之物向下的灌注方向相反,而本穴氣態物的運行方向正是如此,故名逆注。

下廉

【穴位一找準】在前臂背面橈側,當陽溪與曲池連線上,肘橫紋下4寸。取穴時側腕屈肘,在陽溪與曲池的連線上,曲池下4寸處取穴。

【功效】調理腸胃,通經活絡。

【主治】

(1)運動系統疾病:肘關節炎等。

(2)消化系統疾病;腹痛等。

(3)其他:急性腦血管病。

【刺灸法】

刺法:直刺0.5~0.8寸,局部酸脹,針感可向手臂及手指發散。

灸法:艾炷灸或溫針灸3~5壯,艾條灸5~10分鐘。

熱則瀉針出氣或涼藥水針,寒則補針多留或灸。

穴位詳解

別名手下廉穴,吸附并聚集天之天部的濁重之物并使其沉降。氣血物質為天之天部的水濕云氣,水濕云氣大部分散熱冷卻橫向下行上廉穴,小部分則橫向下行手五里穴。下廉的天部之氣如同氣象學中所指的在西北方向剛剛形成的高空冷濕氣流,它的運行是不斷地從西北方的高空向東南方的低空移動,即是橫向下行。此高空冷濕氣流中的滯重部分會快速地從天部的高位降至低位,即如傳至上廉穴的水濕云氣,而輕質的部分會在飄行更遠處才形成降水云系并化雨而降,此即如傳至手五里穴才冷降歸地的水濕云氣。

figure_0115_0107
◎下廉穴。

下廉、手下廉。下,與上相對,指下部或下方。廉,廉潔清明也。手,指本穴位于手部。下廉、手下廉名意指本穴下部層次的氣血物質潔靜清明。本穴物質為溫溜穴傳來的水濕云系,此水濕云氣在本穴所處的位置是在天之天部,而天之下部的氣血物質相對處于廉潔清靜,故名。

配足三里穴治腹脹,腹痛。

上廉

【穴位一找準】在前臂背面橈側,當陽溪與曲池連線上,肘橫紋下3寸。《靈樞·經脈》:“大腸手陽明之脈,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兩骨之間。”取穴時側腕屈肘,在陽溪與曲池的連線上,曲池下3寸處取穴。

【功效】調理腸胃,通經活絡。

【主治】

(1)運動系統疾病:肩周炎,網球肘,腦血管病后遺癥。

(2)其他:腸鳴腹痛。

【刺灸法】直刺0.8~1.2寸。不灸。

穴位詳解

經穴名出自《針灸甲乙經》,別名上巨虛。《圣濟總錄》稱手上廉。

上廉、手上廉。上,與下相對,指下部或下方。廉,廉潔清明也。手,指本穴位于手部。上廉、手上廉名意指大腸經氣血物質所處為天之下部,天之上部氣血虛少,潔靜清明。

本穴物質為下廉穴傳來的水濕云系,在本穴所處的位置是在天之下部,而天之上部的氣血物質相對處于廉潔清靜,故名。

手三里

【穴位一找準】在前臂背面橈側,當陽溪與曲池連線上,肘橫紋下2寸。取穴時側腕屈肘,在陽溪與曲池的連線上,曲池下2寸處取穴。

【功效】通經活絡,清熱明目,調理腸胃。

【主治】

(1)運動系統疾病:腰痛,肩臂痛,上肢麻痹,半身不遂。

(2)消化系統疾病;潰瘍病,腸炎,消化不良。

(3)五官科系統疾病:口腔炎等。

figure_0116_0108
◎手三里穴。

(4)其他:頸淋巴結核,面神經麻痹,感冒,乳腺炎。

(5)彈撥手三里對消除針刺不當引起的不適感有效。

【刺灸法】

刺法:直刺0.5~0.8寸,局部酸脹沉重,針感可向手背部擴散。

灸法:艾炷灸或溫針灸5~7壯,艾條灸10~20分鐘。

穴位詳解

又名三里、上三里、鬼邪穴。手三里。手,指穴所在部位為手部。三里,指穴內氣血物質所覆蓋的范圍。該穴名意指大腸經冷降的濁氣在此覆蓋較大的范圍。本穴物質由上廉穴傳來,上廉穴的水濕云氣化雨而降,在該穴處覆蓋的范圍如三里之廣,故名。三里、上三里之名意與此穴同。

鬼邪穴。鬼,與神相對,指本穴的氣血物質所處為地部。邪,指邪氣。鬼邪名意指穴內物質為地部的水濕。本穴物質為大腸經經氣中濁降于地的經水,脾土受之,脾土喜燥而不喜濕,今受之水濕,實為受邪之害,故名鬼邪。

曲池

【穴位一找準】屈肘成直角,在肘橫紋外側端與肱骨外上髁連線中點。完全屈肘時,當肘橫紋外側端處。

【功效】清熱和營,降逆活絡。

【主治】

(1)運動系統疾病:急性腦血管病后遺癥,肩周炎,肘關節炎。

(2)呼吸系統疾病:流行性感冒,肺炎,扁桃體炎。

(3)五官科系統疾病:咽喉炎,牙痛,瞼腺炎,甲狀腺腫大。

(4)其他:乳腺炎,高血壓,皮膚病,過敏性疾病。

【刺灸法】

刺法:

(1)直刺0.8~1.2寸,深刺可透少海穴,局部酸脹或向上放散至肩部或向下放散至手指。

(2)治肘部疼痛時可用“合谷”刺或“齊刺”法或三棱針點刺放血。

灸法:艾炷灸或溫針灸5~7壯,艾條灸5~20分鐘。

穴位詳解

手陽明大腸經的合穴,五行屬土。為強壯穴之一。

現代常用于治療肩肘關節疼痛、上肢癱瘓、高血壓、蕁麻疹、流行性感冒、扁桃體炎、甲狀腺腫大、急性胃腸炎等。配合谷、外關等治療感冒發熱、咽喉炎、扁桃體炎;配合谷、血海等治療蕁麻疹;配肩髃、外關等治療上肢痿痹;配十宣、大椎治高熱;配血海、三陰交治下肢瘙癢。

figure_0117_0109
◎曲池穴。

肘髎

【穴位一找準】在臂外側,屈肘,曲池上方1寸,當肱骨邊緣處。《針灸甲乙經》:“在肘大骨外廉陷者中。”《循經考穴編》補充:“就骨略上一、二分陷中。一法:曲池外一寸罅中。”《類經圖翼》:“與天井相并,相去一寸四分。”取穴時屈肘,在曲池外上方1寸,肱骨邊緣處取穴。

【功效】舒筋活絡。

【主治】肩周炎,肱骨外上髁炎等肘關節病。

【刺灸法】

刺法:

(1)直刺0.5~0.8寸。

(2)沿肱骨前緣,進針1.0~1.5寸,局部酸脹,可向前臂放散。

(3)治肘部痛時可用“齊刺”或“恢刺”法。寒則通之,濕則瀉之,熱則涼藥水針。

灸法:艾炷灸或溫針灸3~7壯,艾條灸10~20分鐘。

穴位詳解

經穴名出自《針灸甲乙經》,別名肘尖。氣血物質為地部經水,大腸經經水由本穴的髎孔流入地之地部(骨部)。此穴為肺經、大腸經氣血與腎經氣血轉換的重要穴位,即我們所說的金生水之穴,肺腎關系的失衡皆可通過此穴做出快速的調整。

肘髎。肘,肘部,指穴所在部位。髎,孔隙,指穴內氣血的運行通道為孔隙。該穴名意指大腸經經水由地之天部流入地之地部。本穴物質為手三里穴降地之雨流來的地部經水,至本穴后經水循地部孔隙從地之天部流入地之地部,故名。

肘尖。指穴所在部位為肘尖部,無他意。

手五里

【穴位一找準】在臂外側,當曲池與肩髃連線上,曲池上3寸處。《針灸甲乙經》:“在肘上三寸,行向里,大脈中央。”《循經考穴編》:“肘髎當在曲池斜外些,若五里又向里矣。”

【功效】理氣散結,通經活絡。

【主治】

(1)呼吸系統疾病:咯血,肺炎,扁桃體炎,胸膜炎。

(2)精神神經系統疾病:恐懼癥,嗜睡,肋間神經痛。

(3)運動系統疾病:偏癱,上肢疼痛。

(4)其他:腹膜炎,頸淋巴結核。

【刺灸法】

刺法:直刺0.5~0.8寸,局部酸脹,可傳至肩部、肘部。

灸法:艾炷灸或溫針灸3~5壯,艾條灸5~20分鐘。

figure_0118_0110
◎手五里穴。

穴位詳解

別名尺之五里、五里、臂五里。

手,指上肢;里,意指“寸”。原意指穴在天府下五寸(見《素問氣穴論》王冰注),又說尺澤之后五寸(《類經》張介賓注),但與定位寸數有出入。原名五里,為與足五里相區分,《針灸資生經》冠以“手”字;《圣濟總錄》冠之以“臂”字。

臂臑

【穴位一找準】在臂外側,三角肌止點處,當曲池與肩連線上,曲池上7寸。取穴時垂臂屈肘時,在肱骨外側三角肌下端。

【功效】清熱明目,通經通絡。

【主治】

(1)運動系統疾病:上肢癱瘓或疼痛,肩周炎,顱頂肌肉痙攣。

(2)其他:眼病,頸淋巴結核,頭痛。

【刺灸法】

刺法:

(1)直刺0.5~1寸,局部酸脹;

(2)或向上斜刺1~2寸,透入三角肌中,局部酸脹,可向整個肩部放散。

灸法:艾燭灸或溫針灸3~7壯,艾條溫和灸10~20分鐘。《針灸甲乙經》:“在肘上七寸,肉端”;《針灸資生經》:“在肩下一夫,兩筋兩骨罅陷宛中”;《循經考穴編》:“舉肩平肩有凹,不能努力,努則穴閉。”

穴位詳解

手陽明絡之交會穴。《針灸甲乙經》:“手陽明絡之會。”《外臺秘要》無“之”字,《銅人腧穴針灸圖經》和《圣濟總錄》無“之會”二字,不作交會穴。《針灸聚英》和《針灸大成》作:“手陽明絡,手足太陽、陽維之會”;《類經圖翼》作:“手陽明絡也,絡手少陽之臑會。一曰手足太陽、陽維之會。”但足太陽膀胱經并不至上臂,似誤。陽維脈交會穴,《十四經發揮》中未提到臂臑,《奇經八脈考》將它增入,似無據。

肩髃

【穴位一找準】在肩部,三角肌上,臂外展,或向前平伸時,當肩峰前下方凹陷處。取穴時,將上臂外展平舉,肩關節部即可呈現出兩個凹窩,前面一個凹窩中即為本穴;也可垂肩,當鎖骨肩峰端前緣直下約2寸,當骨縫之間。

【功效】通經活絡,疏散風熱。

【主治】

(1)運動系統疾病:急性腦血管病后遺癥,肩周炎。

(2)其他:高血壓,乳腺炎等。

【刺灸法】

刺法:

(1)透極泉穴,抬臂,向極泉方向進針,深2~3寸。

figure_0119_0111
◎肩髃穴。

(2)治岡上肌腱炎時,垂臂,針與穴位下外側皮膚呈50度夾角,沿肩峰與肱骨大結節之間水平方向針刺1.0~1.5寸,針刺2寸時,可刺入岡上肌。

(3)斜刺,治療肩周炎向三角肌等方向透針,進針2~3寸,酸脹感擴散至肩關節周圍,或有麻電感向臂部放散。

(4)橫刺,上肢外展牽制時,可向三角肌方向透刺2~3寸,臂部酸脹。

灸法:艾炷灸或溫針灸5~7壯,艾條灸5~15分鐘。

穴位詳解

又名中井骨、尚骨、中肩、偏肩、肩尖。肩髃。肩,穴所在部位也。髃,骨之禺也。禺乃角落之意,髃所指為骨之邊緣。該穴名意指在骨部的遠端所形成的小范圍水域。本穴物質為臂臑穴傳來的經氣所化,臂臑穴上傳本穴的物質為強盛的陽氣,至本穴后因散熱而冷凝沉降,所降之濁在地部形成小的水域,而本穴的地部水域相對腎所主的腰膝骨部來說它是處于較遠的邊緣之處,故名。髃骨、扁骨、扁髃之名與肩髃同,扁同偏。

中井骨。中,與外相對,指內部。井,地之孔隙。骨,腎主之水也。中井骨名意指本穴有地部孔隙與腎水相通。本穴物質為大腸經濁降地部之水,因本穴位處肩端兩骨間,有地部孔隙與骨相通,故名中井骨。

巨骨

【穴位一找準】在肩上部,當鎖骨肩峰端與肩胛岡之間凹陷處。取穴時正坐垂肩,在肩端上,當鎖骨肩峰端與肩胛岡之間凹陷處取穴。

【功效】通經活絡。

【主治】

(1)運動系統疾病:肩關節周圍炎,肩關節及肩部軟組織損傷。

(2)消化系統疾病:吐血,胃出血。

(3)其他:頸淋巴結核,高熱痙攣,下牙痛。

【刺灸法】

刺法:

(1)直刺0.4~0.6寸,局部酸脹。

(2)向外下方斜刺,深1.0~1.5寸,肩關節周圍酸脹。

(3)不可深刺,以免刺入胸腔造成氣胸。

灸法:艾炷灸或溫針灸3~5壯,艾條灸5~10分鐘。

穴位詳解

巨,大也。骨,水也。該穴名意指大腸經陰濁降地后所形成的巨大水域。本穴物質為肩髃穴傳來的地部經水,流至本穴后,由于本穴位處鎖骨與肩胛骨之間的凹陷處,經水聚集于本穴,故名。

figure_0120_0112
◎巨骨穴。

天鼎

【穴位一找準】在頸外側部,胸鎖乳突肌后緣,當喉結旁,扶突穴與缺盆連線中點。

【功效】清利咽喉,理氣散結。

【主治】

(1)五官科系統疾病:甲狀腺腫,喉炎,舌骨肌麻痹癥。

(2)其他:頸淋巴結核,扁桃體炎。

【刺灸法】

刺法:直刺0.3~0.5寸,局部酸脹,針感向咽喉放散。

灸法:艾炷灸3~5壯,艾條灸5~10分鐘。

穴位詳解

經穴名出自《針灸甲乙經》。別名天頂,屬手陽明大腸經。

扶突

【穴位一找準】在頸外側部,喉結旁,當胸鎖乳突肌的前、后緣之間。取穴時正坐,頭微側仰,先取甲狀軟骨與舌骨之間的廉泉穴,從廉泉向外3寸,當胸鎖乳突肌的胸骨頭與鎖骨之間處。

【功效】清咽消腫,理氣降逆。

【主治】

(1)五官科系統疾病:甲狀腺腫,甲狀腺功能亢進,急性舌骨肌麻痹,嘶啞,咽喉炎。

(2)婦產科系統疾病,膈肌痙攣,唾液分泌異常。

(3)其他:喘息,低血壓等癥。

(4)為甲狀腺手術常用麻醉穴之一。

【刺灸法】

刺法:

(1)直刺0.5~0.8寸,局部酸脹,可向咽喉部放散,出現發緊發脹之感。

figure_0121_0113
◎扶突穴。

(2)注意針刺不可過深,以免引起迷走神經反應。

灸法:艾炷灸3~5壯,溫和灸5~10分鐘。

穴位詳解

扶突。扶,幫助、扶持也。突,沖也。該穴名意指大腸經經氣在外熱的扶助下上行天部。本穴物質為天鼎穴蒸發上行的水濕之氣,性滯重,至本穴后無力上行于天,是在心的外散之熱扶助下才得以上行,故名。

水穴、水泉穴。穴名之意皆指本穴上行的水濕之氣為頭面天部的水濕之源,故名水穴、水泉穴。

口禾髎

【穴位一找準】在上唇部,鼻孔外緣直下,平水溝穴。鼻孔旁開0.5寸,正坐仰靠或仰臥取穴。

【功效】祛風清熱,開竅。

【主治】

(1)五官科系統疾病:鼻炎,鼻出血,嗅覺減退,鼻息肉,咀嚼肌痙攣。

(2)精神神經系統疾病:面神經麻痹,面肌痙攣。

(3)其他:腮腺炎。

【刺灸法】

刺法:

(1)直刺0.3~0.5寸,局部脹痛。

(2)向內平刺0.5~0.8寸,透水溝穴,局部脹痛。

灸法:本穴因位于面部危險三角區,禁灸。

穴位詳解

又名長頻、長髎、長頰。禾髎。禾,細長之物也。髎,孔隙也。該穴名意指大腸經體表經水由本穴回歸大腸經體內經脈。本穴物質為扶突穴與迎香穴二穴提供的天部之氣,至本穴后冷降歸于地部并由本穴的地部孔隙回歸大腸經體內經脈,地部孔隙細長狹窄,如孔隙之狀,故名。長頻、長髎、長頰之名皆與禾髎穴同。長指地部孔隙細長,頻指氣血的運行頻頻不斷,頰通挾,皆為對穴內氣血物質的運行或穴位的微觀形態的描述。

figure_0121_0114
◎口禾髎穴。
主站蜘蛛池模板: 祁阳县| 望谟县| 苏州市| 苏尼特右旗| 茶陵县| 菏泽市| 聂荣县| 澎湖县| 西青区| 淅川县| 泸溪县| 岳阳市| 闽清县| 永宁县| 晋州市| 南和县| 海盐县| 依兰县| 利辛县| 文登市| 曲靖市| 大英县| 芦溪县| 新宾| 岳阳县| 台湾省| 共和县| 德庆县| 开化县| 汉阴县| 石泉县| 乌拉特后旗| 台北市| 山东省| 丘北县| 杭锦后旗| 浦北县| 志丹县| 会昌县| 从江县| 疏勒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