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事變”
——日本關東軍為何選擇“九一八”
“九一八”事變的發生,是日本帝國主義為了吞并中國、稱霸亞洲及太平洋地區而采取的一個蓄謀已久的重要侵略步驟。早在1927年夏,日本內閣就在東京召開“東方會議”,制定了《對華政策綱領》,聲稱中國東北“在(日本)國防和國民的生存上有著重大的利害關系”。同年7月,日本內閣首相、陸軍大將田中義一向天皇奏呈的“田中奏折”公然宣稱:“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滿蒙,惟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倘支那完全可被我國征服,其他如小中亞細亞及印度、南洋等異服之族,必畏我敬我而降于我。”

日本法西斯為發動侵略戰爭,不斷制造事端,大肆渲染“滿蒙危機”,為行使武力尋找借口。1931年5月,日本軍事間諜中村震太郎,非法侵入中國東北邊境屯墾地區,進行軍事偵察,搜集情報,被中國東北軍屯墾第三團關玉衡部捕獲,并將其秘密處死,這件事被稱為“中村事件”。當年7月,關東軍偵知此事,便將這一事件視為“解決滿蒙問題開端的絕好機會”。1931年7月,陸軍參謀本部把攻城重炮秘密調運至沈陽,對準東北軍駐地北大營,8月,日本陸軍大臣南次郎在日本全國師團長會議上叫嚷滿蒙問題只有用武力解決,隨后進一步作了發動此次戰爭的各種準備。同月,本莊繁走馬上任關東軍司令官,立即聽取了關于“滿蒙”情況的匯報和作戰計劃報告,隨即發出“訓示”,表示“已下重大決心共圖伸展國運之大業”,接著,本莊檢閱了以攻擊中國軍隊為目標的軍事演習,直到9月18日事變當天,本莊才回到旅順關東軍司令部,至此,關東軍已處于臨戰狀態。經過長達數年之久的精心策劃和充分準備,日本發動侵華戰爭的日期迫在眉睫。

9月中旬,在奉天柳町一家帶有藝妓的“菊文飯店”里,一場招待日軍參謀本部建川美次少將的酒宴正在舉行,建川此行是奉日軍參謀總長金谷范之命壓制關東軍的策謀計劃,而他本人對這個計劃卻持贊成態度。此時,策劃事變陰謀的另一個主角坂垣征四郎大佐顯得有些焦躁不安,這位日后在東京審判庭上被判絞刑的甲級戰犯,此刻的心中也沒什么太大的把握,正在作戰室里來回踱步,嘴里不停地念叨著自己的座右銘:“人生之途,當全力以赴。”
關東軍原計劃是于9月底發動事變,并按分工作好了準備,但建川在臨行前授意橋本欣五郎給關東軍發出了密碼電報,告之:“事已暴露,必須立即動手。”關東軍接到橋本電報后,當即于15日午后召開了緊急會議,16日凌晨2時,坂垣和石原通知今田、三谷等人提前于9月18日發動事變。之所以要提前行動,并不完全是因為建川此行導致的,還有就是為防止泄密怕事情再出現意外變故。
1931年9月18日晚,盤踞在中國東北的日本關東軍按照精心策劃的陰謀,將沈陽附近柳條湖一帶南滿鐵路路軌炸毀,并嫁禍于中國軍隊,誣稱是中國軍隊所為,日軍以此為借口,突然向駐守在沈陽北大營的中國軍隊發動進攻,這就是所謂的“柳條湖事件”。據這一事件的具體執行者、日本關東軍參謀花谷正后來回憶道:“9月18日夜,島本大隊川島中隊的河本末守中尉,以巡視鐵路為名,率領部下數人,向柳條湖方向走去,一邊從側面觀察北大營兵營,一邊選了個距北大營約800米的地點,在那里,河本親自把騎兵用的小型炸藥裝置放在鐵軌旁,并親自點火,時間是夜晚10點鐘剛過,轟然一聲爆炸,炸斷的鐵軌和枕木向四處飛散……”
9月18日23時46分,花谷正以土肥原的名義給旅順關東軍司令部發出第一份電報,謊稱中國軍隊在沈陽北部北大營西側破壞了鐵路,襲擊日本守備隊,日中兩軍正在沖突中。19日零時40分左右,關東軍司令官本莊繁向所屬部隊下令,向東北各地的中國軍隊實施進攻。同時,又令駐東北的關東軍第二師主力迅速進攻沈陽城。
“九一八”當晚,駐守在北大營的東北軍獨立7旅,約有7000人,該旅軍官大部分來源于東北講武堂,少數是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的畢業生,也有畢業于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的。士兵一般具有初小文化,也有中學畢業生,素質在當時的軍隊中算是拔尖的。在北大營的東北角還有一支擁有12輛輕型坦克的坦克隊,當時駐守北大營的獨立7旅可以算得上是全東北武裝最現代化的部隊了,據“九一八”歷史博物館史料記載,日軍向北大營發動進攻時,第7旅參謀長趙鎮藩一面命令部隊進入預定陣地,一面用電話向東北邊防軍參謀長榮臻請示,所得到的命令卻是“不準抵抗,不準動,把槍放到庫房里,挺著死,大家成仁,為國犧牲”。于是在“不抵抗”的政策下,獨立7旅被迫帶著傷痛向東撤退,日軍很快攻入北大營。
一位北大營士兵生前接受采訪時說:“日本人見人就殺,有的人躺在床上沒動竟被活活刺死,最后一清點,光我們班就死了6個,說來丟人,我們北大營一個旅,有步槍有機槍有大炮,愣被五六百名小鬼子打得棄營逃跑。”由于東北軍執行了上邊的“不抵抗政策”,致使日軍當晚便攻占北大營,次日占領整個沈陽城。日軍繼續向遼寧、吉林和黑龍江的廣大地區進攻,由于東北軍放棄了有組織的抵抗,在短短4個多月內,日軍就占領了東北全境128萬平方千米,相當于日本國土3.5倍的中國東北全部淪陷,3000多萬父老成了亡國奴,這就是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

1931年11月4日,日軍向當時的黑龍江省府齊齊哈爾發動進攻時,東北軍愛國將領馬占山毅然下令堅決還擊,在江橋打響了東北軍有組織抵抗日本侵略的第一槍,馬占山所部與日軍血戰江橋,鏖戰了半個月,由于敵眾我寡,沒有后援,最后不得不撤離江橋。這是中國軍隊對日本侵略軍第一次正式抗擊,馬占山的名字,迅速傳遍全國,成為了當代的“愛國軍人”和“民族英雄”,從此名垂史冊。
“九一八”事變爆發后,日本與中國之間的矛盾進一步激化,在日本國內,主戰的日本軍部地位上升,導致日本走上全面侵華的道路,“九一八”事變爆發后短短幾個月時間內,東北三省全部被日本關東軍占領,因此被中國民眾視為國恥,直至今日,9月18日在中國許多非正式場合都被稱為“國恥日”。
“九一八”事變拉開了日本武力侵華的序幕,也使日本成為亞洲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策源地,1937年7月7日,得寸進尺的日軍又在中國的北平挑起了“盧溝橋事變”,中國軍民被迫奮起反抗,中國的全面抗戰終于爆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