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臧僖伯諫觀魚

【題解】

魯隱公打算去遠離國都的棠地觀看漁人捕魚的活動,臧僖伯認為這樣率性任意的行為不合禮法,是自亂其政。但隱公不聽勸諫,以公務為名前往,最終被史書記下了不光彩的一筆。

【原文】

春,公將如棠觀魚者【1】

臧僖伯諫曰【2】:“凡物不足以講大事,其材不足以備器用,則君不舉焉。君將納民于軌、物者也【3】。故講事以度軌量謂之軌,取材以章物采謂之物。不軌不物,謂之亂政。亂政亟行【4】,所以敗也。故春蒐【5】,夏苗【6】,秋狝【7】,冬狩【8】,皆于農隙以講事也。三年而治兵,入而振旅【9】。歸而飲至,以數軍實。昭文章【10】,明貴賤,辨等列,順少長,習威儀也。鳥獸之肉,不登于俎【11】,皮革、齒牙、骨角、毛羽不登于器,則君不射,古之制也。若夫山林、川澤之實,器用之資,皂隸之事【12】,官司之守,非君所及也。”

公曰:“吾將略地焉【13】。”遂往。陳魚而觀之。

僖伯稱疾不從。

書曰:“公矢魚于棠【14】。”非禮也,且言遠地也。

【注釋】

【1】魚:通“漁”,捕魚。【2】臧僖伯:魯國公子。【3】軌、物:法度和禮制。【4】亟:屢次。【5】春蒐(sōu):指在春天獵取沒有懷孕的野獸。【6】夏苗:指在夏天獵取危害莊稼的野獸。【7】秋狝(xiǎn):指在秋天出獵。【8】狩:圍獵。【9】振旅:整頓軍隊。【10】文章:花紋和色彩。【11】俎(zǔ):古代祭祀、宴會時盛肉類等食品的器皿。【12】皂隸:差役。【13】略:巡視。【14】矢:通“施”,陳列。

【譯文】

隱公五年春天,魯隱公打算到棠邑觀看捕魚。

臧僖伯勸諫說:“一切事物,不和國計民生的大事相關,材料不能用來制作禮器兵器,國君就不要去理會它。國君是使臣民行為符合于法度和禮制的人。所以,通過講習大事來衡量法度規范是否得當稱為正軌,選取材料制作器物以明等級紋采稱為禮制。不合法度規范、無關禮制的行動則稱為亂政。屢次實行亂政,就會導致衰敗。所以春夏秋冬的田獵都是在農閑時講習大事的行動。每三年出城進行大演習,進城便整頓軍隊,而后到宗廟宴飲,祭告宗廟,清點軍用器物,計算田獵的收獲。這是為了顯示車旗器用上的紋采,區分尊賤,辨別等級,順序排列長幼的次序,演習上下的威儀啊。鳥獸的肉不能放進祭器作為祭品,皮革、齒牙、骨角、毛羽等物不能用來制作裝飾祭器,國君就不必親自去射取,這是古代傳下來的制度。至于山林、河湖的產品采收,一般器具材料的取得,這是差役們的工作,有專門的部門負責,不是國君應該管的。”

figure_0024_0012
臧僖伯諫觀魚

隱公說:“我準備巡視地方。”于是去了棠地,在那里陳列各種捕魚的器具,讓人捕魚自己觀賞。

僖伯托病不隨行。

《春秋》上說“公矢魚于棠”,認為這種行為不合禮法,并且諷刺魯隱公跑到遠離國都的地方。

【寫作方法】

臧僖伯對魯隱公的一番話,是全文的重點。這段話侃侃二百多字,卻只字不提“觀魚”二字,似乎游離了勸諫的主題,其實并非如此。臧僖伯勸隱公應該“納民于軌、物”,“明貴賤、辨等列”,而不該關心“山林、川澤之實,器用之資,皂隸之事,官司之守”,后者實際上包含了“觀魚”。臧僖伯避談“觀魚”,可以減少來自隱公的阻力。

主站蜘蛛池模板: 阳高县| 海宁市| 屏山县| 怀仁县| 调兵山市| 定州市| 巴南区| 锡林郭勒盟| 从化市| 锡林郭勒盟| 库尔勒市| 五河县| 西林县| 麟游县| 东乡| 军事| 岢岚县| 南汇区| 浦江县| 汾西县| 东乌珠穆沁旗| 文昌市| 吴忠市| 阿勒泰市| 高雄市| 南靖县| 宜兰县| 兴山县| 贡觉县| 寿宁县| 柯坪县| 根河市| 芮城县| 曲靖市| 怀远县| 额尔古纳市| 红安县| 武邑县| 昌图县| 博野县| 乌鲁木齐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