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彩圖詳解古文觀止:全冊
- (清)吳楚材 (清)吳調侯編選 思履主編
- 1152字
- 2019-12-12 18:40:08
春王正月
【題解】
本篇是對《春秋》經文“元年春王正月”的解釋,闡發了尊崇王道、維護社會秩序和統一局面的“大一統”思想。文中同時論述了“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的宗法制度下確定的繼承原則。魯桓公的地位尊貴,魯隱公的地位卑賤,按理說魯國的王位應該傳給桓公。但是桓公年幼,不能勝任國君之位,于是隱公上臺執政,卻不是正式繼承侯位,等太子成人之后,就要把政權還給太子。
【原文】
“元年”者何?君之始年也。“春”者何?歲之始也。“王”者孰謂?謂文王也。曷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1】?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統也。
公何以不言即位【2】?成公意也。何成乎公之意?公將平國而反之桓【3】。曷為反之桓?桓幼而貴,隱長而卑,其為尊卑也微,國人莫知。隱長又賢,諸大夫扳隱而立之【4】。隱于是焉而辭立,則未知桓之將必得立也。且如桓立,則恐諸大夫之不能相幼君也。故凡隱之立,為桓立也。隱長又賢,何以不宜立?立適以長不以賢【5】,立子以貴不以長。桓何以貴?母貴也。母貴,則子何以貴?子以母貴,母以子貴。
【注釋】
【1】曷:通“何”。【2】公:指魯隱公。【3】反:歸還。桓:魯桓公,魯惠公嫡子。惠公死時桓公尚年幼,由隱公攝政。后來桓公殺死隱公,自立為國君。【4】扳:通“攀”,擁戴。【5】適:通“嫡”,正妻。
【譯文】
“元年”是什么意思?是君主即位的頭一年。“春”是什么意思?是四季中的頭一季。“王”指的是哪一位?指的是周文王。為什么先說“王”然后說“正月”?因為正月是周文王所確定的正月。為什么要說“王正月”?因為四方都奉行周歷,表明天下統一。
記載隱公為什么不說是即位?這是為了成全隱公的心愿。為什么要成全隱公的心愿?因為隱公打算治理好國家,然后把國家交還給桓公。為什么要還給桓公?因為桓公雖然年幼但地位尊貴,隱公雖然年長卻地位略低,但他們這種尊卑的區別很小,國人是不知道的。隱公年長而又賢能,所以大臣們擁立隱公為君。隱公如果在這個時候辭讓,那么他也不知道桓公日后是否一定立為國君。況且如果立桓公為國君,恐怕各位大夫們也不能盡力輔佐這位幼君。因此凡是隱公對自己攝位為君的考慮,實際上都是為了日后桓公能立為國君。隱公年長而又賢能,為什么不應該立為國君呢?這是因為立國君有立國君的制度,立嫡子為國君,只根據年齡大小而不根據是否賢良;立其庶子為國君,只根據地位尊卑而不根據年齡大小。那么桓公為什么尊貴?因他的母親尊貴。母親尊貴兒子為什么就一定尊貴?是因為兒子由于母親尊貴而尊貴,母親又由于兒子尊貴而尊貴。
【寫作方法】
此篇通篇以設問對答行文,文情起伏,中間兩度曲折,意在揣度魯隱公心事,婉曲熨帖。篇末以一語總結,論斷明確斬截而有余韻。《公羊傳》筆法以質樸簡勁見長,此文不但為《公羊傳》筆法代表,其用字酌句又跌宕,又閑靜,又直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