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人格與表演者
據了解,在1979年以前,多重人格高發(fā)病地區(qū)北美能夠查到的記錄也不超過200個案例,可以說多重人格是一個極小眾的病患。就算是現(xiàn)在,很多人也未曾見過身邊認識的人中冒出一兩個多重人格障礙的人來,他們貌似只存在于文學小說或者影視作品當中。
在很多人連聽都沒有聽說過多重人格障礙這種精神障礙疾病的時候,一本叫《女巫》的小說,將它帶入了大眾的視野。1973年,F(xiàn)lora Rhea Schreiberie將一位被診斷為多重人格的女患者的真實事件改編成小說《女巫》。小說描述了這位患者的診斷過程及對她的16重人格的展現(xiàn)。在當時,如此具有話題又讓很多人耳目一新的題材,毫無疑問必然會成為大熱的暢銷書。《女巫》還兩度被搬上大熒幕。
隨著《女巫》這個富有傳奇性的作品的走紅,更多人開始知道、關注這種罕見的精神障礙。文學界和影視界也越來越多地將它融入作品當中,尤其是暴力與懸疑等題材的電影喜歡上演人格分裂的橋段。的確,如果一個身經百戰(zhàn)、破案無數的神探,突然遇到一個棘手的案件,嫌疑人可能是個老實的上班族,可能是心地善良的小姑娘,或者是人見人愛的性感女神,讓這些人變成殺人犯,最合理也最有看點的莫過于給他們的純凈靈魂里加入一個邪惡的靈魂,這可真是再刺激不過了。代表的角色日本電視劇《Mr.Brain》的第六集中,仲間由紀惠這個像天使般無邪的女生搖身一變成了復仇機器。當然還有前面提到過的《致命ID》里的胖子,最邪惡的靈魂竟然是胖子身體里那個小孩的人格,真是讓人出乎意料,這樣的結局怎能不叫觀眾大呼過癮。
然而,這些生動真實而又深入人心的角色,并非真正的多重人格障礙患者本人演出,都是由演員們用精湛的演技塑造出來的。一個優(yōu)秀的演員,在詮釋一個角色時,多會傾情投入,甚至會培養(yǎng)出角色需要的那個人格來,而無法直撥,占據了自己內心的一部分,即使演出結束了,仍然會出現(xiàn)劇中角色的性格特點或者舉止、語氣等,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入戲太深。這種現(xiàn)象是短暫的,只要稍作調整就可以完全恢復。
然而,在現(xiàn)實中生活,究竟有沒有會裝成是多重人格障礙患者?答案是有。
1977年,俄亥俄州發(fā)生了一起非常有名的案件,一個比利密雷根的罪犯因多起強奸而被警方逮捕。然而拼命把比利找回來的警察們從來沒有想過這個證據確鑿的案子竟然會以無罪釋放的結果結案。那時候他們甚至對什么是多重人格都不是很清楚,或者對多重人格的印象只停留在電影里塑造的某個人物而已,認為現(xiàn)實中根本不會存在。狡詐的比利一開始就一臉無知的樣子,一直否認自己做過這些事。后來經過多位精神科醫(yī)生和心理學家的會診后,確診他是一位有著24重人格的多重人格障礙患者,最后無罪釋放。丹尼爾凱斯根據這個真人真事用夸張的手法改編成著名的多重人格障礙類小說《24個比利》,書中比利的24個人格都是一個完整個體,可以獨立運作,在性格、智商、國籍、性別上各不相同,大致可以歸類為7種類型。
恐懼的“丹尼”:十分容易受到驚嚇,尤其懼怕男人。這也是跟比利的童年有絕對的關聯(lián),比利將他對一切事物的恐懼的感受交由這個人格來承擔。
反抗、報復的“里根”和“愛浦芳”:這兩個人格是比利受到繼父施虐時內心產生的復仇心理與憎恨不滿所導致的人格。當比利身處危險的情況時,由里根負責保護、管理所有人格,是一個具暴力傾向的人格;愛浦芳則是處心積慮地計劃報復比利的繼父。
背叛的“湯姆”:由于受到最親密的家人的虐待,以至于比利對人從此充滿了不信任感,產生了具背叛性格的人格,并且對人懷有相當的警覺性。
逃避的“戴維”“杰森”“蕭恩”:比利為了逃避所有的責難與傷害,所產生的三個人格,分別替比利承受記憶、責罵與身體傷害。戴維是個充滿痛苦的人格,無論是哪一個人格只要是受到傷害都是由戴維出面承受的。杰森則是承受所有負面的記憶,可以讓其他人格遺忘一切的不愉快。當比利受到責備時,則由蕭恩出現(xiàn)承受,因為蕭恩是個聾子。
有信仰的“賽繆斯”:是所有人格中唯一有宗教信仰的人格,比利小時受到生父影響,一心信仰宗教,當受到壓力時,自然而然會寄托于宗教,故產生了這唯一信仰宗教的人格。
自我意識的“史蒂夫”:屬于一個極端自我的人格,唯一不接受多重人格診斷結果的人格,認為自己才是真正的人格。在比利分裂成多重人格的同時,他的潛意識中仍然保有強烈的自我,因此產生了這個非常極端的人格。
剩下的人格屬于敏感、天真、浪漫、害羞、女性等特質。
一個多重人格障礙患者,其核心人格和非核心人格的很多特征是不相同的,甚至是千差萬別,有可能有著不同的愛好、不同的性格、不同的聲音,甚至是不同的性別和性取向。那么如果一個多重人格障礙患者轉換出來的人殺了人,到底該不該承擔法律責任呢,這個人到底是不是“我”殺的呢!這是一個非常有爭議性的問題。
對于人格障礙的診斷主要有DSM-IV分離性障礙的結構性臨床訪談和分離性障礙訪談表兩種判定方法。DSM-IV分離性障礙的結構性臨床訪談共有277個題目,來評定遺忘、人格解體、現(xiàn)實感喪失、身份認同混亂和身份交替5種分離的癥狀,而且還需要了解當事人過去的個人經歷、有沒有遇到什么大事情等。分離性障礙訪談表共有132個是非題目。
分離性障礙又稱癔癥性精神障礙,是癔癥較常見的表現(xiàn)形式,表現(xiàn)形式有身份識別、記憶或遺失破壞或分離等。
可見多重人格的判定有多么復雜。也正是因為如此,有人便開始在生活中假裝成是有多重人格障礙。這種假扮的人,精神科醫(yī)生或臨創(chuàng)心理醫(yī)生能識別出來嗎?住在洛杉磯的山區(qū)的Kenneth Bianchi,因殘暴地強奸并殺害了10個女性后被鋪,人稱“山坡絞殺者”。然而,當初案件并非一帆風順,雖然證據確鑿無疑,然而這個狡猾的家伙卻在接受催眠時蹦出了第二個人格,一個叫史蒂夫的殘暴的殺人犯,而且承認是自己殺害那些女性。難道又出現(xiàn)一個“比利”?
其實,他并非真正的多重人格障礙,而是早有準備,一直在潛心研讀心理學的書籍。雖然他既不是專業(yè)的演員也不是專業(yè)的心理學家,然而他精湛的演技騙過了一些精神科醫(yī)生。然而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后來一位更專業(yè)的精神科專家Martin Orne通過診斷后斷定他并沒有第二個人格,撕開了他的假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