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一定愛讀的世界軍事故事
- 魯中石
- 2062字
- 2020-07-03 16:18:19
七年戰爭
——歐洲格局的重新調整

歷史背景
18世紀前期,英法為爭奪殖民地和制海權而矛盾重重;奧地利和普魯士為爭奪薩克森、波蘭等地區和德意志諸侯國的霸主地位,斗爭日益激烈;俄羅斯先后戰敗瑞典和土耳其,成為歐洲強國,但普魯士的強大成為俄國進一步南下擴張的嚴重障礙;瑞典想趁機從普魯士手中奪取波美拉尼亞。在這種情況下,各國積極展開外交,尋求同盟,歐洲列強逐漸形成以英、普為首和以法、奧、俄為首的兩大同盟集團,戰爭不可避免。
交戰雙方:英、普同盟軍隊VS法、奧、俄聯軍
交戰時間:1756年~1763年
雙方投入兵力:英、普同盟軍20余萬人;法、奧、俄同盟軍50萬人
雙方使用兵器:刀劍、矛、盾、火槍、火炮等
交戰結果:雙方互有勝負,最終無力再戰,停戰議和
歷史回放
七年戰爭也稱第三次西里西亞戰爭,這次戰爭是法國大革命前歐洲各大國卷入的最后一次歐洲大戰,戰場遍及歐洲、北美、印度和海上。
1756年7月,法、奧、俄同盟反普呼聲高漲。普魯士國王腓特烈為防止反普勢力聯合,決定主動進攻,爭取戰爭的主動權。他把軍隊分成四路,用三路大軍防守和牽制俄國,他親率第四路大軍于1756年8月28日對薩克森發動突然攻擊,一舉攻占了德累斯頓,封鎖了皮爾那,迫使薩克森投降。前來支援的奧軍被普軍在羅布西茲擊潰,普軍乘勝進攻布拉格。
普軍入侵薩克森,法、俄等國極為震怒。于是,法、奧、俄聯盟決定出動50萬大軍圍攻普軍。面對聯軍的大舉圍攻,腓特烈并不害怕,他頻頻調動軍隊,抗擊各路敵軍。
11月5日,普軍和聯軍在羅斯巴赫附近相遇。聯軍統帥索拜斯憑借兵力優勢,想迂回側翼突擊,力求速戰。腓特烈識破意圖后,立即命令部隊移師賈納斯山上。索拜斯誤以為普軍在全面撤退,認為攻擊的機會來了,于是下令全面追擊。聯軍的整個隊形雜亂無序,盲目進攻,預備隊也沖到前面,側翼完全暴露出來,給普軍的進攻提供了明確的目標。
雙方戰略戰術
七年戰爭中,腓特烈采用主動進攻、搶占主動權的策略,巧妙地運用機動靈活的突襲戰術,以小股部隊牽制敵人,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擊破。在戰斗中,他能使各兵種配合得盡善盡美,在絕大多數會戰中能以少勝多,贏得主動。法、奧、俄聯軍雖人數占優,但內部目標不同,形不成合力,給了敵人以可乘之機。
負責監視的4000名普軍騎兵在聯軍攻近時,如尖楔一般插入敵人的正面和右翼。賈納斯山上的普軍炮兵同時向聯軍發出猛烈的火力,擾亂了聯軍的整個隊形。在普軍的攻擊下,聯軍潰敗,損失8000余人,普軍僅傷亡500余人。

賈納斯山大戰結束后,腓特烈并沒宿營過冬,而是采取突襲策略,連連打擊聯軍。12月4日,聯軍在魯騰占領了一個較好的防御性陣地,它的前面是一片開闊的平原。沿著陣地,聯軍排列陣形長達9公里,兵力是普軍的3倍。5日凌晨,對地形極為熟悉的腓特烈發現敵人陣地過長的弱點,于是派小股騎兵佯攻聯軍的右翼,把優勢兵力隱蔽起來,以防止作戰意圖的暴露。受到攻擊的右翼聯軍誤認為是普主力軍,遂從預備隊和左翼調兵支援,致使左翼兵力薄弱。腓特烈立即命主力軍由4支縱隊變為2支縱隊,采用斜切戰斗隊形向敵人左翼發起突然襲擊。局部人數占優的普軍使聯軍陣形大亂,不久便潰不成軍,普軍騎兵趁勢猛沖敵人陣地。雙方激戰至夜幕降臨,聯軍全部崩潰,其中奧軍遭到毀滅性的打擊。隨后的時間里,普軍和聯軍互有勝負。
1759年8月12日,俄、奧兩軍聯合在普魯士腹地庫勒爾斯多夫與普軍展開會戰。僅有2.6萬人的普軍仍采用主動出擊策略,向擁有7萬余人的俄奧聯軍陣地發起長達3個小時的猛烈炮轟,隨后以斜切隊形發起進攻,順利奪取了米爾山陣地,向聯軍中央陣地發起沖擊。聯軍被迫頑強防守,猛烈的炮火阻擊住普軍精銳騎兵的進攻。接著,聯軍展開猛烈的反攻。已精疲力竭的普軍抵擋不住敵人的沖擊,紛紛逃離戰場。
這次戰役成為七年戰爭的轉折點,從此,普軍元氣大傷,被迫轉入戰略防御。戰爭隨后又拖了4年之久,雙方各有勝負。另外,英法海上戰爭十分激烈,各聯盟之間戰爭不休,歐洲陷入一片混戰之中。1762年,英國人背棄了普魯士,率先與法國單獨締結停戰協議,使普魯士陷入孤立。交戰各國這時都已筋疲力盡,無心再戰,遂相繼簽訂停戰協議,一場席卷歐洲的戰爭宣告結束。
這次戰爭使英國獲得了大片殖民地,成為最大的贏家,普魯士也鞏固了在德意志的地位,已經可以和奧地利分庭抗禮了。同時,這場戰爭對軍事學術的發展很有影響,戰爭中暴露了以平分兵力和切斷敵方交通線為主要特征的警戒線戰略和呆板的線式戰術的弱點,顯示了野戰殲敵的優越性。各國都吸取了腓特烈軍事改革的一些經驗,腓特烈自己也完善了其軍事理論,特別是連續運用內線作戰集中兵力各個擊破敵人,堅決連續進行會戰奪取戰略要地,殲滅敵人有生力量,從而保住了普魯士的生存。

重要意義
七年戰爭使英國真正成為海上霸主,法國受到削弱,俄國加強了其歐洲強國地位,普魯士的特殊地位在德意志得以鞏固。歐洲格局發生了較大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