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一定愛讀的世界軍事故事
- 魯中石
- 1718字
- 2020-07-03 16:18:15
查理大帝的征戰
——為歐洲中世紀奠基

交戰雙方:法蘭克軍隊VS歐洲眾國軍隊
交戰時間:公元771年~814年
雙方將帥:法蘭克統帥是查理大帝;歐洲諸國統帥是諸國國王
雙方使用兵器:盾、矛、刀劍、弓箭和匕首等
交戰結果:查理大帝對各國、各族的戰爭,最終均以勝利而告終
歷史背景
4世紀末,歐洲進入又一個動蕩年代,各族部落紛紛侵入衰落的羅馬帝國。日耳曼的一支法蘭克人也趁機闖入羅馬,盤踞在高盧,不久他們便控制了大部分的高盧地區,建立了法蘭克王國,鞏固了他們在高盧的根基。751年,信奉基督教的法蘭克人在教皇的幫助下,廢黜了墨洛溫王朝皇帝,頗具雄心的宮相“矮子”丕平當上了皇帝,建立加洛林王朝。771年,具有偉大戰略思想的查理成為法蘭克王國的統治者,他就是查理大帝。為了使所有西方民族都包羅在一個巨大的基督教大帝國之內,查理大帝開始了他的征戰。
歷史回放
查理大帝掌權后,為使自己偉大的戰略思想能順利實現,他對軍隊做了改革。根據各民族桀驁不馴的特點,他在每個地區都系統地建立了據點要塞,訓練了一支裝甲騎兵和一支配備精良的步兵,另外,還組建了兩支獨立的縱隊:攻城縱隊和補給縱隊。一切準備就緒,查理大帝開始了他的征服之戰。阿拉伯人進攻西歐被法蘭克人阻止后,他們中的一支撒拉森人從北非進入西班牙,并在那里建立了哥爾多氏王國,對歐洲產生了巨大的威脅。公元778年,查理大帝率領大軍遠征西班牙。他們越過比利牛斯山脈,向撒拉森人發起猛攻,精良的裝備和勇猛的沖殺,使撒拉森人組織不起有效的進攻,被迫退到比利牛斯山以南地區,并在查理大帝撤軍的途中設下埋伏。

2000余名法蘭克士兵在撤軍途中,突遭伏軍的襲擊,趕緊吹響求救信號,但查理大帝誤認為是海嘯,沒有在意。得不到支援的法蘭克士兵只好與敵人死拼,2000余名士兵全部陣亡。后趕來救援的軍隊一鼓作氣,將埋伏的撒拉森人消滅。
雙方戰略戰術
查理大帝在他偉大的戰略思想指導下,施行強兵加安撫策略,使征服對象逐漸統一到帝國之內。
日耳曼族的一支撒克遜人,兇悍善戰,常常入侵周邊國家。他們大都生活在德意志西北部森林里,對敵人多采取游擊戰,勝則燒殺搶掠,敗則退居深山叢林。

查理大帝征服了撒拉森人后,決定出擊撒克遜人。查理大帝派人對撒克遜人的出沒規律做了詳細的觀察后,派一支精兵將撒克遜人誘出深山叢林,并命令主力部隊迅速封鎖撒克遜人的退路。然后,他集中優勢兵力向撒克遜人發起了進攻。撒克遜人招架不住,只好向山里轉移,早已埋伏在山上的法蘭克人突然沖出使撒克遜人腹背受敵。查理大帝經過三年苦戰,終于打敗了撒克遜人,撒克遜皇帝維蒂金逃到國外。

一年后,維蒂金渡河回到本土,重新組織軍隊,進犯法蘭克,并且屢戰屢勝。查理大帝為了徹底消滅撒克遜人,調集全部兵力,向德意志的西北部進軍,并且很快就將撒克遜人擊潰。但是維蒂金又趁機逃到國外,盛怒的查理大帝把俘虜的4500余撒克遜人集體屠殺。
公元782年,維蒂金又卷土重來。查理對其進行了多次圍剿,但始終不能徹底消滅撒克遜人。經過33年18次之多的反復較量,撒克遜人倔強不屈的性格使查理終于認識到要改變策略。他開始實行安撫策略,使他們融入法蘭克人中,使其改信基督教。撒克遜人最終還是被征服成為法蘭克的臣民。
查理大帝在位46年中,進行了53次重要戰爭,其中有30次親征。他相繼征服了不列顛人,把東方的文德人遠遠趕出境外,使強悍的阿瓦爾人俯首稱臣,將匈奴的行宮夷為平地,最后,建立了一個繼羅馬帝國之后歐洲最強大的帝國。
重要意義
查理大帝的征戰不僅改變了西歐的混亂局面,而且徹底解除了周邊民族的威脅,使西歐自羅馬以后第一次統一在一個較安定的政教一體的帝國之內。這對日后歐洲的歷史進程和文化振興都產生了十分深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