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九型人格大全
  • 廖春紅
  • 3651字
  • 2020-07-08 14:48:19

第六節 親子法寶

——塑造完美的親子關系

教1號孩子盡力做好,不求最好

1號孩子的童年常常是充滿著父母的苛責,父母在各種小事上對他們嚴格要求,他們生怕犯錯,他們小心謹慎,希望自己用完美的表現讓父母滿意。逐漸地,他們便習慣于用完美的標準要求自己,形成自己追求完美的性格。

在培養1號孩子性格的時候,要告訴孩子只要盡自己的努力做到最好就行了,不一定要做到最好,不給自己太大的壓力,才能發揮出自己的最大的潛力。要孩子明白一個道理,那就是完美不是一次到位的,完美是一次比一次進步才能產生的,你可以給他講下邊的這個故事:

有一次上手工勞作課,同學們各自使出渾身解數,將自己的聰明才智表現在自制的物品上。快要下課了,有的交出用黏土捏成的鴨子,有的交出用碎布做的洋娃娃,還有的交出用色蠟捏成的水果,唯獨愛因斯坦什么也沒交。

第二天,在老師的追問下,愛因斯坦才交出一個簡單粗陋的小凳子。老師看了很不高興,搖著頭說:“世界上沒有比這更丑陋的凳子了。”同學們也向愛因斯坦投去嘲笑的目光。

figure_0126_0053

愛因斯坦站起來堅定地回答:“有,有比這更壞的!”說著,他從桌子下面拿出兩個很不像樣的小板凳,解釋道:“這兩個凳子是我第一次和第二次制作的。交出的這只,是我第三次制作的,雖然它還不能讓人滿意,可總比前兩只要好些。”

可以告訴自己的1號孩子沒有誰是沒有缺點的,愛因斯坦是一個偉大的物理學家,但是他做小板凳做得并不好,這說明沒有誰是完美的,可能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特長,不能要求每一個人做什么都能得到第一名。

可以告訴孩子,只要盡力追求,就不必追求結果的完美,這種追求本身是最重要的。就像愛因斯坦一樣,他盡力去做完美的小板凳,他做了第一個小板凳感覺不好,就又開始做第二個,感覺依然不好,于是又開始做第三個才交給老師。

盡力做好,不求最好,這正是上進的1號孩子最需要的一種精神。本身不一定完美,但只要有一種盡力追求的精神,那么自己的孩子就是完美的孩子。

化解1號孩子時刻存在的自責心

1號孩子因為追求自己最好的表現,所以他們常常對于自己做過的事情不滿意,會不斷自責,覺得自己不是一個好孩子,如果自己是好孩子的話就不會表現得那么差了。

這樣的時候,父母應該學會及時發現1號孩子情緒上的變化,及時給他們一些關懷,并幫助他們化解內心深處源源不斷的自責。這樣他們才能夠更加健康和快樂地成長,成為一個內心平衡的人。

你可以告訴1號孩子,即使自己的表現并不完美,甚至犯了一些錯誤,也不需要自責,因為自責從來都不能改變已經發生的事情,你可以給他講下邊這個少年的故事:

古時候,一個少年背負著一個砂鍋前行,不小心繩子斷了,砂鍋也掉到地上碎了,可是少年卻頭也不回地繼續前行。路人喊住少年問:“你不知道你的砂鍋碎了嗎?”少年回答:“知道。”路人又問:“那為什么不回頭看看?”少年說:“已經碎了,回頭何益?”說罷繼續趕路。

這位少年的話很有道理,既然砂鍋已經碎了,干嗎還回頭去看呢,一味地惋惜與自責并不能使其復原。生活當中難免出現一些不完美,但是因為這些不可改變的事情耿耿于懷,沉浸在痛苦和自責中只會耽誤時間,是沒有智慧的表現。

你可以勸慰1號孩子只需要吸取教訓,在以后的生活中不去犯同樣的錯誤就好了,自責常常是沒有用的,如果把眼光放到未來,這些不完美反而會成為自己人生的寶貴財富。

另外你還可以告訴1號孩子,生活當中的人都是不完美的,不要給自己太大的壓力,用完美要求自己,因為人的一生都是在不斷犯錯誤當中一步步成長起來的。自責是對自己要求嚴格的表現,這是一個好的品質,但是不能過度自責,當你不斷地責備自己,會讓自己有太多包袱,而如果一個人背著太多包袱是怎么跑也跑不快的。

總之,做父母的一定要懂得及時化解1號孩子的自責情緒,這種時時存在的自責心是壓在他們心頭的石頭,做父母的希望孩子愉快成長,就有必要幫他們學會適時拿掉石頭。

教1號孩子將外在的關注回歸到內心

1號孩子有一個特點,他們常常非常關注于外在的標準,關注父母和其他人的看法,他們希望自己能夠達到父母和其他人對他的要求,常常心懷一種恐懼,擔心自己如果不能表現優秀,就不能夠得到外界的認可,就不能夠得到別人的愛。

對外在的關注很多,這讓他們常常非常努力,但是另一方面他們卻常常陷入自我的迷失。他們常常不知道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內心深處自己的愿望被掩蓋了,這是孩子成長中的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

因此作為父母應該學會幫1號孩子找回自己的內心想法,讓孩子將外在的關注回歸到內心。在這個過程中,常常需要父母的積極配合,因為正是父母讓孩子感覺到壓力,覺得自己應該保持在他們心中的好形象,自己應該去實現父母寄予的愿望,這無形當中便讓孩子關注他人的評價高過于自己內心的真實感受。

所以作為孩子身邊最親近和最容易給他們施加壓力的人,父母讓1號孩子做一件事情的時候,比如說上哪個學校、參加什么培訓班、要不要在家庭聚會上表演自己剛學的曲子,甚至以后大學選哪個專業,都要逐漸學會讓孩子說出自己的看法,慎重考慮他們的意愿。

當他們感覺自己的愿望被尊重的時候,自然而然地就會重視自己的真實想法,不再把迎合外界的標準作為唯一的參照,這樣一件事一件事積累下來,他們就能逐漸養成重視自己的內心的好習慣。他們就會把真實的感受放在首位,而不只是為了迎合別人的期待而活了。

事實證明,一個人只有認識到自己的內心愿望,他才能真正感覺到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自己想要的,才會過得充實。如果只是一味去迎合周圍人的看法,終究會造成自我的迷失,也難以有長遠的發展,所以我們要學會教1號孩子將外在的關注回歸到內心。

教1號孩子正確認識自己的缺點

1號孩子常常期待自己是完美的,因此他們常常關注到自己的缺點,并且把這個缺點放大。這個缺點會像一個大包袱一樣地壓在他們的身上,讓他們痛苦不堪,所以我們要學會教1號孩子正確認識自己的缺點,這樣他們才能夠更加平衡地認識自我,更健康地成長。可以告訴他下邊這個教授的故事:

有一位教授住在一個離郊區不遠的街區,那里有很多賣小吃的商販。一次,這位教授帶孩子散步路過,看到生意極好,就和孩子停下來在街上邊走邊看。

他們來到一個面館前,只見賣面的小販把面放進燙面用的竹撈子里,一把塞一個,很快就塞了十幾把,然后他把疊成長串的竹撈子放進鍋里燙。接著他又將十幾個碗一字排開,放佐料、鹽、味精等,隨后撈面、加湯,做好十幾碗面的過程竟沒有用了5分鐘,而且還邊煮邊與顧客聊著天。

教授和孩子看呆了。當他們從面攤離開的時候,孩子突然抬起頭來說:“爸爸,我猜如果你和賣面的比賽賣面,你一定輸!”

對于孩子突如其來的話,教授莞爾一笑,立即坦然承認,自己一定會輸給賣面的人。教授說:“不只會輸,而且會輸得很慘。我在這世界上是會輸給很多人的。”

然后他們來到一個早點店,看伙計揉面粉做油條,動作麻利,刀工一流,油條在鍋中脹大起伏,香氣四溢,教授就對孩子說:“爸爸比不上炸油條的人。”

他們又到一個餃子店,看見一個伙計包餃子如同變魔術一樣,動作輕快,雙手一捏,個個餃子大小如一,晶瑩剔透,教授又對孩子說:“爸爸比不上包餃子的人。”

教授有自己的優點,就是比較有學問,但是他也有自己的缺點:他做面比不上專業做面的人,炸油條比不上專業炸油條的人,包餃子比不上專業包餃子的人。

所以一個有智慧的人總能一方面認識到自己的優點,也能看到自己的缺點。一個有智慧的人也常常善于放大自己的優點,縮小自己缺點。1號孩子如果能認識到這一點,就能對自己的缺點有一個理性的認識。

與孩子一同走出完美的誤區

1號完美主義孩子的家庭常常有一種無法驅除的“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情結,家長對孩子有一種“超值期待”。

他們要求孩子只能成功不能失敗,認為只有一路優秀的人才可能取得最后的人生勝利,只有完美的表現才配有完美的結果,他們不能接受孩子一丁點的失敗。

事實上,這樣做不但沒有起到鼓勵的作用,反而給孩子增加了心理壓力,讓他們也對自己產生過高的期望。就這樣,無形當中父母和孩子就一起陷入了完美的誤區。

現在的獨生子女越來越多,獨生子女就意味著100%的成功或失敗。這就使得許多家長心態改變很大,不能再以平常心養育子女。他們不能接受孩子失敗,其實,不要怕孩子失敗,要多想想失敗所帶來的好處。

以生產汽車、摩托車而聞名于世的本田公司的創辦人本田宗一郎上小學時,在班里是“后進生”。無論讓他做什么,總是失敗,學習成績也不理想。然而,對這段經歷,本田先生本人是這樣認為的:“正是因為當時的失敗,才培養了我能進行獨立思考,具有靈活性和創造性的大腦。”他說:“從別人那里學到的東西與自己經過深思苦想得來的東西相比較,其價值和應用的廣泛性是大不一樣的。”

家長應該給孩子犯錯的空間,一直正確而不犯錯是不符合人的成長規律的。“失敗是成功之母”,人的能力正是在一次次犯錯后的反省中才不斷取得進步的,一個很少犯錯的人,他成熟的速度也會比較慢。

所以不要要求你的孩子每次考試都得100分,不要苛求你的孩子今天得個鋼琴獎,明天得個繪畫獎,后天得個外語獎,不要把自己不曾實現的完美愿望強加給孩子,讓孩子苦不堪言。

figure_0133_0054
主站蜘蛛池模板: 杭锦旗| 昭觉县| 于都县| 宁津县| 连平县| 博客| 自贡市| 青浦区| 崇阳县| 安陆市| 怀柔区| 萨迦县| 黄陵县| 化州市| 赣榆县| 公安县| 蓬溪县| 江达县| 长阳| 衢州市| 龙胜| 彰化市| 平武县| 浏阳市| 澜沧| 彭阳县| 承德市| 玉溪市| 理塘县| 济宁市| 宜川县| 绵竹市| 泰州市| 仙游县| 荆州市| 通江县| 哈密市| 石棉县| 岚皋县| 珠海市| 禄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