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頭翁
《本經》上品
釋名:野丈人、胡王使者、奈何草。〔弘景曰〕處處有之。近根處有白茸,狀似白頭老翁,故以為名。〔時珍曰〕丈人、胡使、奈何,皆狀老翁之意。
集解:〔《別錄》曰〕白頭翁生高山山谷及田野,四月采。
〔宗奭曰〕白頭翁生河南洛陽界,其新安山野中屢嘗見之,正如蘇恭所說。至今本處山中及人賣白頭翁丸,言服之壽考,又失古人命名之義。陶氏所說,失于不審,宜其排叱也。
〔機曰〕寇宗奭以蘇恭為是,蘇頌以陶說為是。大抵此物用根,命名取象,當準蘇頌《圖經》,而恭說恐別是一物也。
|根|
【氣味】苦,溫,無毒。
【主治】溫瘧狂易寒熱,癥瘕積聚癭氣,逐血止腹痛,療金瘡。(《本經》)
鼻衄。(《別錄》)
止毒痢。(弘景)
赤痢腹痛,齒痛,百節骨痛,項下瘤疬。(甄權)
一切風氣,暖腰膝,明目消贅。(《大明》)
【發明】〔頌曰〕俗醫合補下藥甚驗,亦沖人。
〔杲曰〕氣厚味薄,可升可降,陰中陽也。張仲景治熱痢下重,用白頭翁湯主之。蓋腎欲堅,急食苦以堅之。痢則下焦虛,故以純苦之劑堅之。男子陰疝偏墜,小兒頭禿膻腥,鼻衄無此不效,毒痢有此獲功。

白頭翁
〔吳綬曰〕熱毒下痢紫血鮮血者宜之。
|花|
【主治】瘧疾寒熱,白禿頭瘡。(時珍)
-附方-
白頭翁湯。治熱痢下重。用白頭翁二兩,黃連、黃檗、秦皮各三兩,水七升,煮二升,每服一升,不愈更服。婦人產后痢虛極者,加甘草、阿膠各二兩。(仲景《金匱玉函方》)
陰
偏腫。白頭翁根(生者)不限多少,搗敷腫處。一宿當作瘡,二十日愈。(《外臺秘要》)
外痔腫痛。白頭翁草,一名野丈人,以根搗涂之,逐血止痛。(《衛生易簡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