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四卷 孟子

梁惠王章句上

【原文】

孟子見梁惠王[1]。王曰:“叟[2],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以利吾國乎?”孟子對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3]。”

“王曰,何以利吾國,大夫曰[4],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5],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6],而國危矣。”

“萬乘之國[7],弒其君者[8],必千乘之家[9];千乘之國,弒其君者,必百乘之家。萬取千焉,千取百焉,不為不多矣。茍為后義而先利[10],不奪不饜[11]。”

“未有仁而遺其親者也,未有義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

【注解】

[1]子:對人的一種尊稱,和現在稱“先生”差不多。梁惠王:即魏惠王,名?(yīnɡ),公元前(下面一律簡稱前)370年即位,前334年死。魏與韓、趙三家春秋時本是晉國的大夫,后來逐漸吞滅晉國其他世族,三分晉國,到前403年,東周威烈王正式承認他們為諸侯,史書多是把這一年作為戰國時代的開始。魏惠王因避秦兵威脅,從安邑(今山西安邑)遷都大梁(今河南開封),所以魏國又稱梁國。王本是天子的稱號,但隨著周室衰微,戰國時,魏、齊、秦、韓、趙、燕、楚也都稱王。[2]叟(sǒu):年老的男人,這里是對長老的尊稱。[3]仁義:仁,愛,重在思想;義,宜(指應做的事),重在行為。[4]大夫:周代官制分卿、大夫、士三個等級。[5]庶人:古時候稱小官吏為庶人。[6]上下:指從王到庶人。交:互相。征:取,求。[7]萬乘(shènɡ)之國:古代兵車一輛稱一乘,國家的大小強弱可以根據擁有兵車的數量來衡量。萬乘之國,指能出兵車萬乘的國家。[8]弒(shì):古代臣殺君、子女殺父母叫弒。[9]千乘之家:古代卿大夫大都有一定的封邑,這種卿大夫統治的封邑稱之為家。有封邑當然也有兵車。卿大夫的封邑大,可以出兵車千乘;卿大夫的封邑小,可以出兵車百乘。[10]茍為:如果真是。[11]不奪不饜:奪,篡奪;饜(yàn),滿足。

【譯文】

孟子謁見梁惠王。惠王說:“老先生,不辭千里而來,也將有什么有利于我國嗎?”孟子回答道:“大王何必講利?有仁義也就夠了。”

“大王說,有什么有利于我國,大夫們說,有什么有利于我家,士和庶人們說,有什么有利于我自身,(這樣)上下交相追逐私利,那么,國家就危險了。”

“能出兵車萬乘的國家,謀殺那個國家的君主的,必然是能出兵車千乘的卿大夫之家;能出兵車千乘的國家,謀殺那個國家的君主的,必然是能出兵車百乘的卿大夫之家。(卿大夫)在擁有萬乘兵車的國家中獲得兵車千乘,在擁有千乘兵車的國家中獲得兵車百乘,不能說是不多了。假如真個是輕義而重私利,那就非鬧到篡奪君位的地步是不能滿足的。”

“從來沒有講‘仁’的人會遺棄他的雙親的,從來沒有講‘義’的人而對他的君主有所怠慢的。大王您也只要講仁義就夠了,何必講利呢?”

【原文】

figure_0153_0041
孟子見梁惠王,談“義”與“利”。

孟子見梁惠王,王立于沼上[1],顧鴻雁麋鹿[2],曰:“賢者亦樂此乎?”孟子對曰:“賢者而后樂此,不賢者雖有此不樂也。《詩》云[3]:‘經始靈臺[4],經之營之[5],庶民攻之[6],不日成之。經始勿亟[7],庶民子來。王在靈囿[8],麀鹿攸伏[9],麀鹿濯濯[10],白鳥鶴鶴[11]。王在靈沼,於牣魚躍。’文王以民力為臺為沼,而民歡樂之,謂其臺曰‘靈臺’,謂其沼曰‘靈[12]沼’,樂其有麋鹿魚鱉。古之人與民偕樂,故能樂也。”

“《湯誓》曰[13]:‘時日害喪,予及女皆亡[14]。’民欲與之偕亡,雖有臺池鳥獸,豈能獨樂哉?”

【注解】

[1]沼(zhǎo):水池。[2]顧:望著。[3]《詩》云:《詩》指《詩經》。下面的十二句詩,引自頌揚周文王建造靈臺,享受苑囿鐘鼓之樂的《大雅·靈臺》詩。[4]經:測量。靈臺:臺名,故址在今陜西西安西北。舊說文王所造,由于百姓的共同操作,落成很快,如有神幫助,所以叫靈臺(下“靈囿”“靈沼”同)。[5]營:籌劃。[6]庶民:眾民。攻:建造。[7]亟(jí):急。“勿亟”是說文王不加督促。[8]囿(yòu):古代帝王豢養禽獸、種植花木的園林。[9]麀(yōu)鹿:母鹿。攸:在上古文獻里同“所”。“攸伏”是說(母鹿)安于它原來所在的地方,沒有被驚動。[10]濯濯(zhuó):肥大而毛有光澤的樣子。[11]鶴鶴:《詩經》作翯翯(hè),羽毛潔白的樣子。[12]於(wū):感嘆詞。牣(rèn):充滿。這句是贊嘆魚兒充滿水池,蹦蹦跳跳。[13]《湯誓》:《尚書》篇名,是伊尹輔佐商湯伐夏桀時的誓詞。[14]時:是,這個。害:讀(hé),同“曷”,何時。喪(sānɡ):滅亡。夏朝的暴君桀曾說過,“我有天下,就如同天上有太陽一樣;太陽毀滅了,我才會滅亡呢。”老百姓對他的暴虐怨恨到了極點,所以沖著他說:“這個太陽什么時候毀滅呢?要是它會毀滅,那我們即使跟它一塊兒滅亡也在所不惜。”

【譯文】

孟子謁見梁惠王,惠王站在池塘邊,望著(那許多)鴻雁麋鹿,(問孟子)說:“賢德的人也喜歡享受這些東西嗎?”孟子回答說:“是賢德的人然后才能享受到這些東西,不是賢德的人,盡管擁有這些東西也享受不到。《詩》里面說:‘開始籌建靈臺,又是測量又是籌劃。百姓齊來建造它,不幾天便落成。動工不用多督促,百姓都如子女自動來。文王偶來游靈囿,母鹿伏地自悠悠。母鹿肥大毛色潤,白鳥素潔世無儔!文王來到靈沼旁,啊!滿池魚兒蹦得歡!’文王用百姓的勞力建臺開池,百姓卻歡歡喜喜,稱他的臺為‘靈臺’,稱他的沼為‘靈沼’,為他能享受到麇鹿魚鱉的奉養而感到快樂。古時的賢者能夠與民同樂,所以能得到快樂。”

“《尚書》里的《湯誓》(載著百姓詛咒暴君夏桀的話)說:‘這個太陽何時滅亡呢?我寧愿跟你一同滅亡。’百姓要跟他一同滅亡,那他即使有臺池鳥獸,難道能夠獨自享受么?”

【原文】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國也,盡心焉耳矣[1]!河內兇,則移其民于河東,移其粟于河內[2];河東兇亦然[3]。察鄰國之政,無如寡人之用心者。鄰國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4],何也?”

孟子對曰:“王好戰,請以戰喻:填然鼓之[5],兵刃既接,棄甲曳兵而走[6],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則何如[7]?”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8],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于鄰國也。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9],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10],材木不可勝用也。谷與魚鱉不可勝食,材木不可勝用,是使民養生喪死無憾也[11]。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12]。”

figure_0155_0042
孟子向梁惠王言說保護資源和人力的重要性。

“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13];雞豚狗彘之畜,無失其時[14],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畝之田,勿奪其時,數口之家,可以無饑矣;謹庠序之教[15],申之以孝悌之義[16],頒白者不負戴于道路矣[17]。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饑不寒;然而不王者[18],未之有也[19]。”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檢[20],涂有餓莩而不知發[21];人死,則曰:‘非我也,歲也。’是何異于刺人而殺之,曰:‘非我也,兵也。’王無罪歲,斯天下之民至焉。”

【注解】

[1]寡人:古時王侯自我的謙稱。焉耳矣:三個語氣詞疊用,在于加重語氣,表示懇切的情感。[2]兇:發生災荒。河內:魏地,在今河南濟源一帶。河東:也是魏地,在今山西安邑一帶。[3]亦然:也是這樣做。[4]加:在這里作“更”字解。[5]填然:鼓聲冬冬的樣子。鼓:擊鼓,名詞動用。之:語氣詞,沒有實際意義。古時擊鼓進兵,鳴金退兵。[6]兵:兵器。既:已經。曳(yè):拖著。走:奔逃。[7]何如:怎么樣。[8]直:只是。耳:語氣詞,表限止,有“罷了”的意思。[9]數(cù):密。罟(ɡǔ):網。洿(wū):低洼的地方。[10]斤:斧。時:指草木零落的季節。[11]養生:養活生者。喪(sānɡ)死:安葬死者。憾(hàn):恨。[12]王道:指古代政治哲學中君主以仁義治天下,以德政安撫臣民的政策,與憑借武力、刑法、權勢等進行統治的霸道是對立的。[13]衣(yì):穿,名詞動用。帛(bó):絲織品的總稱。[14]豚(tún):小豬。彘(zhì):豬。畜:牲畜。時:指交配、繁殖和飼養的適當時機。[15]謹:認真辦好。庠(xiánɡ)序:古代鄉學,商代叫序,周代叫庠,這里泛指學校。[16]申:反復陳述。孝悌(tì):盡心侍奉父母為孝,敬愛兄長為悌。[17]頒(bān)白:同“斑白”,頭發花白。負戴:負是背東西,戴是用頭頂東西。[18]王(wànɡ):使天下歸服,名詞動用。[19]未之有也:是“未有之也”的倒裝。[20]檢:制約。[21]涂:同途,路上。莩(piǎo):同“殍”,餓死的人。發:指發放倉里的存糧以賑救饑民。

【譯文】

梁惠王說:“我對于治理國家,(真是)盡心竭力了呀!河內發生了災荒,就將那里的災民移往河東,將河東的糧食運送到河內。當河東發生了災荒時,我也是這樣做。看看鄰國的君主辦理政事,沒有一個像我這樣盡心的。可是,鄰國的人民并不見減少,而我的人民并不見增多,這是什么緣故呢?”

孟子回答道:“大王您喜歡打仗,就讓我拿戰爭來打比方吧。戰鼓冬冬地敲響了,兵刃已經相接,(打了敗仗的)就丟下盔甲,拖著武器,狼狽逃竄,有的逃了上百步停下來,有的逃了五十步住了腳,逃了五十步的拿自己只逃了五十來步這點去譏笑逃了上百步的(膽子小),(您覺得)怎么樣呢?”

梁惠王說:“不行;只不過沒有跑到百步罷了,可這也是逃跑呀。”

孟子說:“大王您既然懂得了這個道理,就不必去巴望您國家的人民比鄰國增多啦。(治理國家的人)只要不去剝奪農民耕種的時間,那糧食就會吃不盡;不拿過于細密的漁網到池塘中去撈魚,那魚類水產便吃不完;砍伐林木有一定的時間,那木材便用不盡。糧食和魚類水產吃不完,木材用不盡,這樣便使老百姓供養生人、安葬死者都不感到有什么不滿。老百姓對養生送死沒有什么不滿,這便是王道的開端。”

“五畝大的宅園,種上桑樹,上了五十歲的人就可以穿上絲綿襖了;雞和豬狗一類家畜,不耽誤它們飼養繁殖的時間,上了七十歲的人就可以有肉吃了。一家人百畝的耕地,農事不失其時,幾口人的家庭就不會挨餓。認真地搞好學校教育,反復地闡明孝順父母、敬愛兄長的重要意義,須發花白的老人們就不再會肩背著、頭頂著(重物件)出現在道路上了。七十歲上的人有絲綿衣穿,有肉吃,一般老百姓餓不著,凍不著,這樣還不能使天下歸服,是從來不曾有過的事。”

“(現在)豬狗一類家畜吃著人吃的糧食卻不知道設法制止,路上出現了餓死的人卻不知道開倉賑濟饑民。老百姓死了,卻說:‘(致他們于死的)不是我,是兇年饑歲。’這和拿刀把人刺殺,卻說‘殺人的不是我,是兵器’有什么不同呢?大王您要是能夠不歸罪于兇年饑歲,這樣,普天之下的老百姓便會涌向您這兒來了。”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五莲县| 道孚县| 赫章县| 和林格尔县| 图们市| 武隆县| 芒康县| 佛学| 会昌县| 开阳县| 五原县| 怀远县| 九寨沟县| 青阳县| 新泰市| 新竹县| 白银市| 凌源市| 江阴市| 炎陵县| 桂阳县| 菏泽市| 沾化县| 湖南省| 离岛区| 普宁市| 织金县| 定州市| 延长县| 新野县| 东宁县| 泌阳县| 乌鲁木齐县| 沙坪坝区| 武城县| 宜阳县| 绍兴市| 深水埗区| 石城县| 威宁| 巴林右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