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讓錢“發霉”,而要讓錢“發光”
芝芝是一名月薪3000元的上班族,扣除日常開支,每月可以攢1000元錢。她今年23歲,現在與家人同住,希望在30歲以前結婚生子。芝芝通常把錢儲蓄在銀行,現在聽說購買基金進行長期投資,投資風險低,回報可觀,于是想轉變投資方向。如果每月不把這1000元閑錢儲蓄在銀行,如何進行基金定投達到錢生錢的目的呢?
從芝芝的情況分析,雖然其月收入并不高,但由于與家人同住,沒有供房等方面的壓力,每月尚且有1000元的儲蓄,所以財務情況還是比較樂觀的。這筆錢如果芝芝不想用于儲蓄,做基金定投用于投資是比較合理的。芝芝可以將1000元分成3個部分,分別投資于股票型、平衡型和貨幣型基金。其中,500元用于投資股票型基金,300元用于投資平衡型基金,剩余的200元,可用于投資債券型基金。如果要尋求更加穩健的回報,則可將投資于平衡型基金的300元中,拿出其中的100元用于投資貨幣型基金。
假設每年的回報率為12%,芝芝今年是23歲,7年后,即當芝芝30歲時,可以獲得一筆12~13萬的收入,足以滿足生子的需要。至于結婚的花費,由于開支比較多,則要視芝芝的另一半的收入而定。另外,考慮到芝芝的月收入不高,如果沒有社保等保障,很難應對個人風險,所以應該想方法增加個人保障。保費的支出,可以調整買基金的份配。將投資于平衡型基金改為投資貨幣型基金,每月投300元,一年后可確保積累4000元左右的收入。一年之后,將這筆4000元的資金用于購買保險,比如購買重疾險等。由于是分期繳費,每年4000元的資金剛好可以支付一年的保費。
由此可見,不要讓錢“發霉”,而要讓錢“發光”,可以讓生活過得輕松很多,經濟上也會富裕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