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解王陽明心學:知行合一的智慧
- (明)王陽明
- 1706字
- 2020-06-24 10:44:48
看破繁華,不動于氣
“圣人無善無惡,只是‘無有作好’,‘無有作惡’,不動于氣?!?/p>
——王陽明
孔子人生態度的一個重要方面,就是求心安。心若安定了,那外面的風吹雨打便都可看作過眼云煙。就其對儒家之“禮”的闡釋——“禮與其奢也,寧儉;喪與其易也,寧戚”??梢钥闯?,孔子認為禮節儀式與其奢侈繁雜,不如節儉,正如喪禮那樣,與其在儀式上準備得隆重而周到,不如在心里沉痛地哀悼死者,因為心中之禮比其外在形式更重要。
求心安,即保持一顆安定、清凈的心,不因外界的打擊和誘惑而搖擺不定,不過于狂熱地去追求心外之物。能夠做到這一點并不容易,因為人的心境太容易受到外界的干擾。惡人受丑陋之心的牽引而做壞事,普通人也可能因為執著心、愧疚心等而使自己陷入痛苦,無法自拔。如果人對于外界的事情心有掛礙,并由此生出了懊惱、歡喜,那么這顆心就失去了它的本來面目。
王陽明的弟子薛侃曾向他請教:“為何天地間的善難以培養,而惡卻難以去除呢?”王陽明認為,因為心中有善惡之念,引發好惡之心,才導致為善或為惡。他在回答中舉出“花草”的例子:當人們想賞花時,就認為花是好的而它周圍的雜草是惡的,因為那些雜草影響了賞花的效果;而當人們要用到那些雜草時,則又認為它是善的。這樣的善惡區別,都是由于人們的好惡之心而產生的,因此是錯誤的。王陽明指出,應該心中無善無惡。他所講的無善無惡,與佛家所講的不同。佛家只在無善無惡上下工夫而不管其他,便不能夠將此道理用于治天下。而圣人所講的無善無惡,是告誡世人不從自身私欲出發而產生好惡之心,不要隨感情的發出而動了本心。
有一天,深山里來了兩個陌生人。年長的仰頭看看山,問路旁的一塊石頭:“石頭,這就是世上最高的山嗎?”“大概是的。”石頭懶懶地答道。年長的沒再說什么,就開始往上爬。年輕的對石頭笑了笑,問:“等我回來,你想要我給你帶什么?”石頭一愣,看著年輕人,說:“如果你真的到了山頂,就把那一時刻你最不想要的東西給我,就行了。”
年輕人很奇怪,但也沒多問,就跟著年長的人往上爬。斗轉星移,不知過了多久,年輕人孤獨地走下山來。
石頭連忙問:“你們到山頂了嗎?”
年輕人答:“是的。”
石頭問:“另一個人呢?”
年輕人答:“他,永遠不會回來了?!?/p>
石頭一驚,問:“為什么?”
年輕人答:“唉,對于一個登山者來說,一生就大的愿望就是登上世上最高的山峰,但當他的愿望真的實現了,同時,也就沒有了人生的目標,這就好比一匹好馬的腿斷了,活著與死,已經沒有什么區別了?!?/p>
石頭問:“他……”
年輕人答:“他從山崖上跳下去了。”
石頭問:“那你呢?”
年輕人答:“我本來也要一起跳下去的,但我猛然想起答應過你,把我在山頂上最不想要的東西給你,看來,那就是我的生命?!?/p>
石頭問:“那你就來陪我吧!”
年輕人在路旁搭了個茅草屋,住了下來。人在山旁,日子過得雖然逍遙自在,卻如白開水般沒有味道。年輕人總愛默默地看著山,在紙上胡亂畫著。久而久之,紙上的線條漸漸清晰了,輪廓也明朗了。后來,年輕人成了一名畫家,繪畫界還宣稱他是一顆耀眼的新星。接著,年輕人又開始了寫作,不久,他就因他的文章回歸自然的清秀雋永一舉成名。
許多年過去了,昔日的年輕人已經成了老人,當他對著石頭回想往事的時候,他覺得畫畫、寫作其實沒有什么兩樣。最后,他明白了一個道理:其實,更高的山并不在人的身旁,而在人的心里,心中無我才能超越。
這位老人的境界不可謂不高。確實,更高的山在我們的心里,只有心中無我時,人才能攀越這座高山。人世間最可怕的不是做錯事,而是心中動了歪念。倘若內心搖擺不定、狂熱偏激,就會動歪念,就會繼續做錯事,這個時候就只有倒空了自己,才會發現虛無。
一位佛學大師曾說:“心是最有反應、最有感覺的器官。我們看大自然的山川鳥獸、花開花落。我們看人生的生老病死、苦空無常,我們看世間的生住異滅、輪回流轉等待,都會因心的觸動而有喜怒哀樂的表現。”世間的風動幡動,其實都是因為心動罷了。
王陽明認為,無善無惡是靜態時候的表現,有善有惡是氣動的表現。在起心動念間,如果我們自己的內心茫然,就會不知所住,甚至連自己究竟是對是錯都分辨不清。因此,唯有秉持一顆安定、清凈之心,才能將世情看破,身處繁華鬧市而不為所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