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解王陽明心學:知行合一的智慧
- (明)王陽明
- 1657字
- 2020-06-24 10:44:49
讓生活回歸簡單
“‘道之大端易于明白’,此語誠然。顧后之學者忽其易于明白者而弗由,而求其難于明白者以為學,此其所以‘道在邇而求諸遠,事在易而求諸難’也。”
——王陽明
簡單是一種心靈的凈化,它是安定,是率直,是單純。它通常表現(xiàn)在衣著、飲食、休閑娛樂、事業(yè)成就等與生活密切相關(guān)的方方面面。然而就其本質(zhì)而言,則是依托于一顆簡單的心。換言之,就是在喧囂的世俗社會中為自己增添一份內(nèi)心的寧靜。
王陽明曾在寫給他學生的書信中說:“‘道之大端易于明白’,此語誠然。顧后之學者忽其易于明白者而弗由,而求其難于明白者以為學,此其所以‘道在邇而求諸遠,事在易而求諸難’也。”王陽明認為“大道理容易令人明白”這句話非常正確。后來的學者忽略那些簡單明白的大道理不去遵循,而去追求那些難以理解的東西來做學問,這就是“道理在近處卻偏偏往遙遠的地方去尋求,事情本來很簡單,卻偏偏要將其復雜化”。

圣人做學問追求一種“大道至簡”的境界,人活一生也應(yīng)如此。在人的一生中,會有許多的追求、許多的憧憬。追求真理,追求理想的生活,追求刻骨銘心的愛情,追求金錢、名譽和地位。有追求就會有收獲,我們會在不知不覺中擁有很多,有些是我們必需的,而有些卻是完全用不著的。那些用不著的東西,除了滿足我們的虛榮心之外,最大的可能,就是成為心中的負擔。
為什么人們會不厭其煩、孜孜不倦地去追求那些看似風光,實際令人身心疲累的“負擔”呢?皆因內(nèi)心少了一份簡單,少了一種簡單的人生態(tài)度。與其困在財富、地位與成就的壁壘中迷惘,不如嘗試以一顆簡單的心,追求一種簡單的生活,舒展身心,享受用金錢也買不到的滿足與快樂。
其實也有很多人渴望擁有簡單的生活,渴望放棄華屋美宅、山珍海味,不追時髦,不趕潮流。他們常常說:“如果能回到孩童時代就好了!那時的我們,多單純,多快樂啊!”孩童時代的我們能夠擁有一顆單純的心,并不是因為我們處于那樣的年齡階段,而是因為那時的我們內(nèi)心尚未被世間的身外之物所牽絆。真正的簡單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選擇簡單的生活就是要掙脫心靈的桎梏、回歸真我。無論是三歲孩童還是二三十歲的成年人,都可以擁有一顆簡單的心。尤其當人的一生即將結(jié)束的時候,人們終將體會到,簡單才是內(nèi)心深處最迫切的渴望。保持一顆簡單的心,才能使簡單的生活不僅僅是內(nèi)心的向往而是成為現(xiàn)實。
簡單,是一種生活的藝術(shù),是幸福生活的最高境界。簡單的生活首先是外部生活環(huán)境的簡化。然而強調(diào)簡化生活,并非完全拋棄物欲,而是要將全身心專注于身外浮華之上的注意力打散,從而求得一種身心的平衡,過一種和諧從容的生活,真正提升生活的品質(zhì)。一個真正懂得簡單生活的人,才能從做家務(wù)、帶孩子等平凡的生活細節(jié)中體驗到真正的快樂。
同時,簡單又不僅僅是一種生活的藝術(shù),也是一種強大的驅(qū)動力。吃慣鮑參翅肚的人偶爾嘗一次家常小菜,自然覺得新鮮可口,但能否長此以往,則在于他的內(nèi)心是否也如此簡單。善于算計之人,心思復雜之人,則因為缺乏了這種強大的驅(qū)動力,而難以享受簡單生活所帶來的發(fā)自內(nèi)心的快樂。當我們不再為身外的浮華耗費過多的時間和精力,也就為內(nèi)心提供了更大的空間與平靜。當我們的生活趨于簡單,我們才能更深刻地認識自己,更真誠地對待自己,才能將一顆簡單的心升華,從而體會到“不足為外人道”的快樂。
內(nèi)心單純、想法簡單的人,更能打動世界的心。世界上有這樣兩種人,一種人像水,隨著地勢的起伏改變著自己的形態(tài);另一種人則像水晶,內(nèi)心晶瑩透徹,但卻銳利堅硬。第一種人只能讓自己隨著世界而改變,第二種人則能令世界因他而改變。因為一顆簡單的心,往往能令人們美好的夢想和執(zhí)著的信念具有強大的感召力和影響力。這種強大的影響力與單純的人格魅力常常形成一種鮮明的對比,天真爛漫的生活和無憂無慮的心態(tài)使他們宛若孩童,但思想的感召力和舉手投足間的偉人風范卻令人心生敬意。
對于心如水晶的人而言,一切都只不過是聽從了內(nèi)心的召喚,并隨著善良的靈魂高歌起舞罷了。那一支心靈的舞蹈,將令整個世界為之傾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