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計算機系統平臺
- 王曉英 曹騰飛 孟永偉 黃建強
- 518字
- 2019-10-18 19:26:00
1.1.3 微型計算機的誕生與發展
通常將運算器和控制器合稱為中央處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在由超大規模集成電路構成的微型計算機中,往往將CPU制成一塊芯片,稱為微處理器。隨著時間的推移,處理器芯片的單元密度不斷增加,每塊芯片上的單元個數也越來越多,因此,構建一個計算機的處理器所需要的芯片也越來越少。
隨著芯片集成度不斷提高,從在一個芯片上集成成百上千個晶體管的中、小規模集成電路,逐漸發展到能集成成千上萬個晶體管的大規模集成電路(Large Scale Integration,LSI)和能容納百萬個以上晶體管的超大規模集成電路(Very Large Scale Integration,VLSl)。微芯片集成晶體管的數目驗證了Intel公司的締造者之一Gordon Moore提出的“計算機芯片的集成度每18個月翻一番,而價格則降低一半”的規律,這就是人們常稱的Moore(摩爾)定律。
微處理器芯片出現后,微型計算機也隨之問世。例如,1971年用4004微處理器制成了MCS-4微型計算機,將CPU所有的元件都集成在同一塊芯片中;20世紀70年代中期,微處理器8008的出現,標志著8位微處理器的誕生,這是微處理器演變過程中的另一個主要進步;從此,微處理器進入了快速發展的階段;2006年,Core微處理器誕生,它將多核CPU融合在一起,這標志著微處理器又發展到了新的歷史時期。表1-3列出了Intel公司微處理器的演化過程。
表1-3 Intel微處理器的演化過程

推薦閱讀
- Linux運維之道(第3版)
- Getting Started with oVirt 3.3
- 網絡操作系統:Windows Server 2003管理與應用
- 構建可擴展分布式系統:方法與實踐
- Ubuntu Linux操作系統
- Installing and Configuring Windows 10:70-698 Exam Guide
- 計算機系統開發與優化實戰
- RESS Essentials
- Joomla! 3 Template Essentials
- Ceph分布式存儲實戰
- Application Development in iOS 7
- Linux內核設計的藝術:圖解Linux操作系統架構設計與實現原理
- Social Data Visualization with HTML5 and JavaScript
- 分布式高可用架構之道
- VMware Horizon Mirage Essential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