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節 機械制圖

一、機械制圖基本知識

(一)常用的繪圖工具、儀器和用品

1.圖板、丁字尺和三角板

圖板用膠合板制成,表面須平整、光滑、軟硬適中。圖板左邊是導邊,須平直。畫圖時,圖紙用膠帶紙固定在圖板上,圖板與水平面傾斜20°左右,以便畫圖,如圖1-1所示。

丁字尺用木材或有機玻璃制成,由相互垂直的尺頭和尺身構成,尺身上邊是工作邊,主要用來畫水平線。使用時,尺頭內側必須靠緊圖板的導邊,用左手壓住并推動丁字尺上下移動,右手自左向右畫水平線,如圖1-2所示。

圖1-1 圖板的使用

圖1-2 丁字尺的使用

三角板用有機玻璃制成,由45°、45°、90°和30°、60°、90°各一塊組成一副,主要與丁字尺配合使用,畫垂直線和各種角度的直線,如圖1-3所示。

圖1-3 三角板的使用

2.圓規、分規和曲線板

圓規用于畫圓或圓弧,也做分規使用。使用要領:鋼針與插腿均垂直于紙面;圓規略向旋轉方向傾斜,以保持對紙面的壓力。畫圖時,應速度均勻、用力適當,如圖1-4所示。

圖1-4 圓規及其使用

分規用來等分和量取線段。分規兩個針尖并攏時應對齊,開合只需單手調整(圖1-5)。

圖1-5 分規的使用

曲線板用于描繪非圓曲線。畫線時,先將各點輕輕地連成曲線,然后在曲線板上選取曲率相當的部分,分幾段逐次將各點連成曲線,但每段都不要全部描完,至少留出后兩點間的一小段,使之與下段吻合,以保證曲線的光滑連接(圖1-6)。

3.圖紙、鉛筆

圖紙分為繪圖紙和描圖紙(半透明)兩種。畫圖時應采用繪圖紙的正面(橡皮擦后不易起毛的一面),用透明膠帶固定在圖板上。

圖1-6 曲線板的使用

鉛筆的鉛芯分軟(B)、中性(HB)、硬(H)三種。繪制圖線粗細的不同,所需鉛芯的軟硬也不同。鉛筆與圓規鉛芯的規格、形式及用途見表1-1。

繪圖時常用的還有小刀、橡皮、透明膠帶和擦圖片等。

表1-1 鉛筆與圓規鉛芯的規格、形式及用途

(二)圖紙幅面和格式

1.圖紙幅面

圖紙幅面指圖紙的大小,簡稱圖幅。繪制圖樣時,根據國家標準規定,應優先采用表1-2中的基本幅面規格尺寸。

表1-2 圖紙的基本幅面及圖框尺寸

幅面尺寸中,B表示短邊,L表示長邊,L=21/2B。a、c、e表示圖框線與紙邊界線的區域,稱為周邊。基本幅面有五種,必要時允許選用加長幅面。加長幅面應按基本幅面的短邊成整數倍增加,以利于圖紙折疊和保管。

2.圖框格式

標準幅面的圖紙在繪圖前必須在圖幅內按上述的周邊尺寸畫出圖框。圖框線一律用粗實線繪制。圖框格式有兩種:一種是保留裝訂邊的圖框格式(圖1-7),一種是不保留裝訂邊的圖框格式(圖1-8)。同一產品的圖樣只能采用一種格式繪制。

圖1-7 保留裝訂邊的圖框格式

圖1-8 不保留裝訂邊的圖框格式

3.標題欄

每張圖必須繪制標題欄,標題欄的位置按圖1-7和圖1-8所示方式配置在圖紙邊框內的右下角,標題欄中的文字方向應與看圖方向一致。標題欄的外框線用粗實線、內框線用細實線繪制,如圖1-9所示。

圖1-9 零件圖的標題欄

(三)比例

圖樣中的圖形與實物相應要素的線性尺寸之比,稱為比例。比值等于1為原值比例,比值大于1為放大比例,比值小于1為縮小比例,如圖1-10所示。

圖1-10 不同比例的圖形對比

比例符號應以“:”表示。比例的表示方法如1:2、5:1等。繪制圖樣時應優先從表1-3規定的“一般選用比例”中選取,必要時也可在規定的“允許選用比例”中選取。

表1-3 繪圖比例(GB/T 14690—1993)

注:n為正整數。

比例一般標在標題欄的比例欄內,必要時可標注在視圖名稱的下方或右側。

(四)字體

圖樣中書寫的字體必須做到:字體工整、筆畫清楚、間隔均勻、排列整齊。字體的高度h代表字體的號數,如10號字的高為10mm。字體高度的公稱尺寸系列為:1.8mm、2.5mm、3.5mm、5mm、7mm、10mm、14mm、20mm8種。若需要書寫更大的字,則字體高度應按21/2的比率遞增。

漢字要寫成長仿宋體(直體),高度h不應小于3.5mm,字寬一般為h/21/2。書寫長仿宋體字的要領是:橫平豎直,注意起落,結構勻稱,填滿方格,如圖1-11所示。

圖1-11 長仿宋體字示例

字母及數字分A型和B型,在同一張圖上只允許采用一種形式的字體。A型字體的筆劃寬度d為字高h的1/14;B型字體的筆劃寬度d為字高h的1/10。字母及數字可寫成斜體或直體。斜體字的字頭向右斜,與水平基準線成75°。如圖1-12所示。

(五)圖線

1.基本線型

圖線的基本線型共有8種。線型名稱、型式、寬度及應用見表1-4。圖線應用示例如圖1-13所示。

圖1-12 數字及字母的A型斜體字示例

表1-4 常用線型及應用

續上表

圖1-13 圖線應用示例

2.圖線的尺寸

圖線的寬度應按圖樣的類型和尺寸大小在下列數系中選擇:0.13mm、0.18mm、0.25mm、0.35mm、0.5mm、0.7mm、1mm、1.4mm、2mm。該數系按21/2的比率遞增。在繪制圖樣時,應根據圖幅的大小、圖樣的復雜程度等因素綜合考慮選定粗實線的寬度。常用粗實線的寬度建議采用0.7mm或1mm。粗細線寬度比率為2:1。

3.圖線畫法

(1)同一張圖樣中,同類圖線的寬度應基本一致。

(2)圖線首尾兩端應是線段,不應是點。細點畫線的兩端應超出圖形輪廓線約2~5mm。

(3)各類圖線相交時,應以線段相交,而不應是點或間隔相交。當虛線、點畫線或雙點畫線在粗實線的延長線上相接時,連接處應留出間隙,如圖1-14所示。畫法正誤對比如圖1-15所示。

圖1-14 圖線相交的畫法

圖1-15 圖線畫法正誤對比

(4)在較小的圖形上繪制細點畫線和細雙點畫線有困難時,可用細實線代替。

(5)當各種線條重合時,應按粗實線、虛線、點畫線的順序畫出。

(6)圖線不得與文字、數字或符號重疊。不可避免時,應首先保證文字、數字或符號清晰。

(7)除非另有規定,兩條平行線之間的最小間隙不得小于0.7mm。

(六)尺寸注法

1.基本規則

(1)尺寸數值為機件的真實大小,與繪圖比例及繪圖的準確度無關。

(2)圖樣中所注的尺寸,為該圖樣所示機件的最后完工尺寸,否則應另加說明。

(3)圖樣中的尺寸以毫米為單位時,不需標注;若采用其他單位,則需要注明。

(4)每個尺寸,一般只標注一次,并應標注在反映該結構最清晰的圖形上。

2.尺寸要素

一個完整的尺寸包括尺寸界線、尺寸線、尺寸終端和尺寸數字四部分,如圖1-16所示。

(1)尺寸界線

圖1-16 尺寸組成

尺寸界線指明所注尺寸的范圍,用細實線繪制,由圖形的輪廓線、軸線和中心線處引出,畫在圖外,并超出尺寸線末端2mm左右,有時也用輪廓線、軸線和中心線作為尺寸界線。尺寸界線一般應與尺寸線垂直,必要時也可傾斜。

標注角度的尺寸界線沿徑向引出;標注弦長的尺寸界線應平行于該弦的垂直平分線;標注弧長的尺寸界線應平行于該弧所對圓心角的角平分線。

(2)尺寸線

尺寸線用來標明尺寸的方向,用細實線繪制,與所標注的線段平行。尺寸線必須單獨畫出,不能用其他圖線代替,也不得與其他圖線重合或畫在其延長線上。標注角度和弧長時,尺寸線應畫成圓弧,圓心是該角的頂點;標注圓或圓弧的尺寸時,尺寸線應過圓心。

(3)尺寸終端

尺寸終端有箭頭和45°斜線兩種形式(圖1-17)。箭頭適用于各種類型的圖樣,45°斜線只適用于尺寸線與尺寸界線垂直的場合,但同一張圖中只能采用一種尺寸線終端形式。

圖1-17 尺寸終端符號

(4)尺寸數字

線性尺寸數字一般應注在尺寸線的上方,也可注在尺寸線的中斷處,水平方向字頭向上,垂直方向字頭向左,字高3.5mm。線性尺寸的數字方向一般應按如圖1-18(a)標注,并盡可能避免在圖示30°范圍內標注尺寸;當無法避免時應按圖1-18(b)所示引出標注,但在同一張圖樣上應盡可能采用同一種方法進行標注。在沒有足夠位置畫箭頭或注寫數字時,可將箭頭畫在尺寸界線外側,尺寸數字優先寫在右側、箭頭上方或引出標注;標注串聯尺寸時,可用小圓點或斜線代替箭頭,但兩端箭頭仍應畫出,如圖1-18(c)所示。

圖1-18 線性尺寸標注

3.常用尺寸注法

(1)直徑尺寸:整圓或大于半圓應注直徑尺寸,尺寸線通過圓心,終端畫成箭頭,尺寸數字前加注符號“ф”,如圖1-19(a)所示。在沒有足夠位置畫箭頭或注寫數字時,可按圖1-19(b)注寫。

(2)半徑尺寸:小于或等于半圓的圓弧應注半徑尺寸,且必須注在投影為圓弧的圖形上。單箭頭的尺寸線或其延長線應通過圓心,指向圓弧,尺寸數字前加注符號“R”,如圖1-20(a)所示。在沒有足夠位置畫箭頭或注寫數字時,可按圖1-20(b)的形式注寫。

圖1-19 直徑尺寸標注

圖1-20 半徑尺寸標注

(3)球面尺寸:標注球面直徑或半徑時,應在尺寸數字前加注“Sф”或“SR”。如圖1-21所示。

(4)角度尺寸:角度尺寸界線沿徑向引出,尺寸線畫成圓弧,圓心是該角頂點,尺寸數字一律寫成水平方向。并注在尺寸線的中斷處,必要時可注在尺寸線的上方或外側。如圖1-22所示。

圖1-21 球面尺寸標注

圖1-22 角度尺寸標注

二、投影作圖

(一)投影基本知識

1.投影法的基本概念

在燈光或陽光的照射下,物體在地面或墻面上形成影子的現象,就是投影現象。一組射線通過物體向預定平面上投影而得到圖形的方法,叫作投影法。如圖1-23所示,光源S稱為投射中心,直線SA、SB、SC稱為投射線,預定的投射平面叫投影面,△abc稱為空間物體ABC的投影。

2.投影法分類

根據投射線是否匯交于一點,投影法可分為中心投影法和平行投影法兩大類。

(1)中心投影法:投射線匯交于一點的投影法,稱為中心投影法,如圖1-23所示。中心投影法繪制的圖樣,具有較強的立體感,建筑工程的外形設計中經常使用。

圖1-23 中心投影法

(2)平行投影法:設想投射中心移到無窮遠處,這時投射線不再匯交于一點,可視為互相平行,如圖1-24所示,這種投射線互相平行的投影法稱為平行投影法。

根據投射線是否垂直于投影面,平行投影法又可分為兩類:

①正投影法:投射線與投影面垂直的平行投影法。根據正投影法所得到的圖形,稱為投影圖或正投影,如圖1-24(a)所示。正投影法的特點是:

a.物體的位置始終在觀察者與投影面之間。

b.投影線相互平行,且垂直于投影面。

c.人和物體以及物體與投影面之間的距離不影響物體的投影。

②斜投影法:投射線與投影面傾斜的平行投影法,如圖1-24(b)所示。

圖1-24 平行投影法

(二)三視圖的形成

1.視圖的形成及其投影關系

在機械制圖中,通過正投影所得到的投影稱為視圖。一般情況下,一個視圖不能確定物體的形狀(圖1-25)。要表達物體的完整形狀,必須增加不同投影方向的視圖。工程上常用的是三視圖。

2.三面投影體系與三視圖的形成

(1)三面投影體系的建立

三面投影體系由三個互相垂直的投影面組成,如圖1-26所示。三個投影面分別為:正立投影面(簡稱正面),用V表示;水平投影面(簡稱水平面),用H表示;側立投影面(簡稱側面),用W表示。相互垂直的兩個投影面之間的交線,稱為投影軸。V面和H面的交線為OX軸,它代表長度方向;H面和W面的交線為OY軸,它代表寬度方向;V面和W面的交線為OZ軸,它代表高度方向。三個投影軸垂直相交的交點O稱為原點。

圖1-25 一個視圖不能確定物體的形狀

圖1-26 三投影面體系

(2)三視圖的形成

將物體放在三面投影體系中,位置處在人與投影面之間,然后將物體對各個投影面投影,得到三個視圖,如圖1-27(a)所示。三個視圖分別為:

主視圖:從前往后進行投影,在正立投影面(V面)上所得到的視圖。

俯視圖:從上往下進行投影,在水平投影面(H面)上所得到的視圖。

左視圖:從左向右進行投影,在側立投影面(W面)上所得到的視圖。

在實際作圖中,為把空間的三個視圖畫在同一個平面上,把三個投影面如圖1-27(b)所示展開攤平。展開時V面不動,H面繞OX軸向下旋轉90°,W面繞OZ軸向右旋轉90°,使它們與V面重合,這樣就得到了在同一平面上的三個視圖,如圖1-27(c)所示。這樣攤平在一個平面上的三個視圖,稱為物體的三面視圖,簡稱三視圖,如圖1-27(d)所示。

3.三視圖的投影規律

一個視圖只能反映兩個方向的尺寸。主視圖反映物體的長度和高度,俯視圖反映物體的長度和寬度,左視圖反映物體的寬度和高度。由投影關系可以歸納出三視圖的投影規律是:主俯視圖長對正,主左視圖高平齊,俯左視圖寬相等。如圖1-28所示。

4.三視圖與物體方位的對等關系

物體有長、寬、高三個方向的尺寸,有上、下、左、右、前、后六個方位關系,這六個方位與三視圖的對等關系如圖1-29所示。

5.三視圖的作圖方法和步驟

畫物體三視圖時,首先選好主視圖的投射方向,然后擺正物體,再根據圖紙幅面和視圖的大小畫出三視圖的定位線。畫圖時,無論是整個物體或物體的每一局部,在三視圖中其投影都必須符合“長對正、高平齊、寬相等”的關系。圖1-30(a)為物體的立體圖,其三視圖的具體作圖步驟(圖1-30)如下:

首先分析物體形狀,選擇主視圖,畫作圖基準線;其次依次畫底板、豎板,最后描粗加深,完成三視圖。

圖1-27 三視圖的形成過程

圖1-28 三視圖的投影規律

圖1-29 三視圖與物體方位的關系

三、機件的基本表示法

機體的結構形狀千變萬化,為反映其內外結構形狀,僅用三視圖表達是不夠的,還需借助其他的表示方法,如視圖、剖視圖、斷面圖、局部放大圖等。

圖1-30 三視圖的畫圖步驟

(一)視圖

1.基本視圖

由前、后、左、右、上、下相互垂直的六個投影面構成一個正六面體,將機件放在正六面體內,分別向各投影面投射得到的六個視圖稱為基本視圖,這六個面稱為基本投影面。除主、俯、左視圖外,還有從右向左投射得到的右視圖,從下向上投射得到的仰視圖,從后向前投射得到的后視圖。

六個基本投影面按圖1-31所示的方法展開后,各基本視圖的配置關系如圖1-32所示。六個基本視圖之間,仍保持“長對正、高平齊、寬相等”的投影關系。除后視圖外,各視圖靠近主視圖的一側均表示機件的后面;各視圖遠離主視圖的一側均表示機件的前面。

圖1-31 六個基本投影面的展開

圖1-32 六個基本視圖的配置關系

2.向視圖

向視圖是未按投影關系配置的視圖。為了便于看圖,應在向視圖上方用大寫拉丁字母標注視圖名稱,在相應視圖附近用箭頭指明投影方向,并標注相同的字母(圖1-33)。

圖1-33 向視圖的配置與標注

3.局部視圖

將機件的某一部分向基本投影面投影得到的視圖,稱為局部視圖。

局部視圖的配置與標注規定:

(1)局部視圖應盡量配置在箭頭所指的一側,并與原基本視圖保持投影關系,此種情況,一般不必標注;也可按向視圖配置在其他適當的位置,但應在局部視圖上方用大寫拉丁字母標注視圖名稱,在相應的視圖附近用箭頭指明投影方向,并標注相同的字母。

(2)局部視圖的斷裂邊界線用波浪線表示,如圖1-34中的局部視圖“A”所示。

圖1-34 局部視圖的配置與標注

4.斜視圖

機件向不平行于基本投影面的平面投射所得的視圖,稱為斜視圖。

斜視圖的配置與標注規定:

(1)斜視圖一般只表達傾斜部分的局部形狀,其余部分不必畫出,可用波浪線斷開。

(2)斜視圖必須用帶大寫拉丁字母的箭頭指明投影方向,并在斜視圖上方用相同的字母標注視圖名稱,如圖1-35中的“A”、“B”所示。

(3)斜視圖一般配置在箭頭所指方向的一側,且按投影關系配置,如圖1-35(b)所示;也可按向視圖配置在其他位置,如圖1-35(c)所示;在不引起誤解時,可將傾斜的圖形旋轉到水平位置配置。此時,應標注旋轉符號,旋轉符號用半圓形細實線畫出,視圖名稱應靠近旋轉符號的箭頭端。

圖1-35 斜視圖

(二)剖視圖

視圖主要用于表達機件的外部形狀,而剖視圖則用于表達機件內部的結構形狀。

1.剖視圖的形成

假想用剖切面剖開機件,將處在觀察者與剖切面之間的部分移去,而將其余部分向投影面投影得到的圖形,稱為剖視圖(簡稱剖視),如圖1-36所示。

圖1-36 剖視圖的形成

2.剖面符號

在剖視圖中,被剖切面剖切到的部分,稱為剖面。為在剖視圖上區分剖面和其他表面,應在剖面上畫出剖面符號(也稱剖面線)。機件材料不相同,采用的剖面符號也不相同。金屬材料的剖面符號是“”,非金屬材料的剖面符號是“”,但有規定剖面符號者除外。

3.畫金屬材料的剖面符號時應遵守的規定

(1)同一機件的零件圖中,剖面符號應畫成間隔相等、方向相同且與水平方向成45°的細實線,如圖1-37(a)所示。

(2)當圖形主要輪廓線與水平線成45°時,則其剖面線應畫成與水平成30°或60°的平行線,其傾斜方向仍與其他圖形的剖面線一致,如圖1-37(b)所示。

圖1-37 金屬材料的剖面線畫法

4.畫剖視圖應注意的問題

(1)當機件的某一視圖畫成剖視圖后,其他視圖仍應按完整的機件畫出。

(2)剖切平面應通過機件上的對稱平面或孔、槽的中心線,并平行某一基本投影面。

(3)剖視圖上一般不畫不可見部分的輪廓線。當需要在剖視圖上表達這些結構或能減少視圖數量時,允許畫出必要的虛線。

5.剖視圖的標注

在畫剖視圖時,一般應在剖視圖上方用大寫拉丁字母標注剖視圖的名稱“×—×”,在相應的視圖上用線寬(1~1.5)d、長約5~10mm的粗實線表示剖切位置,用箭頭表示投影方向,并注上同樣的字母

6.剖切面的種類

(1)單一剖切平面

用一個平行于基本投影面的剖切平面剖開機件的方法,稱為單一剖切,是畫剖視圖最常用的一種方法。

(2)單一斜剖切平面

用一個不平行于任何基本投影面的剖切平面剖切機件的方法,稱為斜剖。常用來表達機件上傾斜部分的內部形狀結構,如圖1-38所示。

畫這種斜剖視圖時,一般應按投影關系將剖視圖配置在箭頭所指的一側的對應位置。在不致引起誤解的情況下,允許將圖形旋轉。旋轉后的圖形要在其上方標注旋轉符號(畫法同斜視圖)。斜剖視圖必須標注剖切位置符號和表示投影方向的箭頭,如圖1-38所示。

圖1-38 斜剖視圖的形成

(3)幾個平行的剖切平面

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平行剖切平面剖開機件的方法,稱為階梯剖,如圖1-39所示。階梯剖視圖用于表達用單一剖切平面不能表達的機件。

用階梯剖畫剖視圖時,標注轉折的剖切位置符號時必須相互垂直。表示剖切位置起止轉折處的剖切符號和字母必須標注。當視圖之間投影關系明確,沒有任何圖形隔開時,可以省略標注箭頭,如圖1-39(b)所示。

圖1-39 階梯剖視圖的形成及標注

(4)幾個相交的剖切平面

用兩個相交的剖切平面(交線垂直與某一投影面)剖開機件的方法,稱為旋轉剖。如圖1-40所示。當用其他切平面不能完全表達機件內部結構時,可采用旋轉剖。

用旋轉剖的方法畫剖視圖時,相交的剖切平面的交線應必須垂直與某一投影面。畫圖時應先剖切后旋轉,在剖切平面后的其他結構仍按原來位置投射,如圖1-40(b)中的小孔。當剖切后產生不完整要素時,應將該部分按不剖繪制。

圖1-40 旋轉剖視圖的形成及標注

采用旋轉剖畫剖視圖時必須標注,其標注方法與階梯剖局部相同。但應注意標注中的箭頭所指的方向是與剖切平面垂直的投射方向,而不是旋轉方向。當視圖之間沒有圖形隔開時可以省略箭頭。

7.剖視圖的種類

根據機件內部結構表達的需要以及剖切范圍大小,剖視圖可分為全剖視圖、半剖視圖和局部剖視圖。

(1)全剖視圖

用剖切平面完全剖開機件得到的剖視圖,稱為全剖視圖,適用表達機件的外形比較簡單而內部結構形狀復雜且不對稱的機件。

(2)半剖視圖

當機件具有對稱平面時,以對稱平面為界,一半畫成剖視圖,另一半畫成視圖,這種圖形稱為半剖視圖,如圖1-41所示。半剖視圖適應于內外形狀都需要表達的對稱機件或基本對稱的機件。

圖1-41 半剖視圖的形成及標注

畫半剖視圖時應注意的問題:半個視圖與半個剖視圖的分界線是對稱中心線,不能畫成粗實線;在表示外形的半個剖視圖中,一般不畫虛線,但對孔、槽等應畫出中心線位置。對于那些在半剖視圖中沒表達清楚的結構,可以在半剖視圖中作局部剖視。

半剖視圖的標注方法及省略標注的情況與全剖視圖完全相同。

(3)局部剖視圖

用剖切平面局部地剖開機件得到的剖視圖稱為局部剖視圖,如圖1-42所示。局部剖視圖的剖切位置和剖切范圍可根據需要確定。

畫局部剖視圖應注意的問題:局部剖視圖中,視圖與剖視圖之間以波浪線為分界線,波浪線不應與其他圖線重合,也不應超出被切開部分的外形輪廓線;必要時,允許在剖視圖中再做一次簡單的局部剖視,但應注意用波浪線分開,剖面線同方向、同間隔錯開畫出;當單一剖切平面的位置明顯時,局部剖視圖可省略標注,但當剖切位置不明顯或局部剖視圖未按投影關系配置時,則必須加以標注。

圖1-42 局部剖視圖

(三)斷面圖

1.斷面圖的概念

假想用剖切平面將機件的某處切斷,僅畫出該剖切面與機件接觸部分的圖形,這種圖形稱為斷面圖(簡稱斷面),如圖1-43所示。斷面包括移出斷面和重合斷面。

圖1-43 斷面圖的形成

斷面與剖視的主要區別是:斷面僅畫出機件與剖切平面接觸部分的圖形;而剖視則除需要畫出剖切平面與機件接觸部分的圖形外,還要畫出其后的所有可見部分的圖形。

斷面常用來表示機件上某一局部結構的斷面形狀,如機件上的肋板、輪輻、鍵槽、小孔、桿件和型材的斷面等。

2.移出斷面

畫在視圖之外的斷面,稱為移出斷面,如圖1-43所示。

移出斷面應盡量配置在剖切符號或其延長線上,如圖1-43中的(a);當移出斷面對稱時,可將斷面圖畫在視圖的中斷處,如圖1-44(b)所示;在不引起誤解時,可將移出斷面的圖形旋轉,如圖1-44中的(c)。

移出斷面的輪廓用粗實線繪制,并在斷面畫上剖面符號;當剖切平面通過回轉面形成的凹坑、孔等軸線或非回轉面的孔、槽時,這些結構按剖視繪制;由兩個(或多個)相交的剖切平面剖切得到的移出剖面圖,中間必須用波浪線隔開,如圖1-44(a)所示。

移出斷面一般應用剖切符號表示剖切位置,用箭頭表示投射方向并注上大寫拉丁字母,在斷面圖上方,用相同的字母標注出相應的名稱。對稱的移出斷面,不標箭頭。配置在剖切符號的延長線上的對稱移出斷面,可全不標注;不對稱移出斷面,可不標字母;按投影關系配置的移出斷面,可省略箭頭;其他配置的不對稱的移出斷面,全部標注。

圖1-44 移出斷面圖

3.重合斷面

剖切后將斷面圖形重疊在視圖上的斷面,稱為重合斷面,如圖1-45和圖1-46所示。重合斷面的輪廓線用細實線繪制。當重合斷面輪廓線與視圖中的輪廓線重合時,視圖的輪廓線仍應連續畫出,不可間斷,如1-45圖所示。

因為重合斷面直接畫在視圖內的剖切位置上,標注時可省略字母。不對稱的移出斷面,仍要畫出剖切符號,如圖1-45所示。對稱的重合斷面,可不必標注,如圖1-46所示。

圖1-45 不對稱的重合斷面圖

圖1-46 對稱的重合斷面圖

(四)局部放大圖

當機件上某些細小結構,在視圖中不易表達清楚和不便標注尺寸時,可將這些結構用大于原圖形所采用的比例畫出,這種圖形稱為局部放大圖,如圖1-47所示。

圖1-47 局部放大圖

局部放大圖可畫成視圖、剖視圖或斷面圖,它與被放大部分所采用的表達形式無關。局部放大圖應盡量配置在被放大部位的附近。

局部放大圖必須進行標注,一般應用細實線圈出被放大的部位。當同一機件上有幾處被放大的部分時,必須用羅馬數字依次標明被放大的部位,并在局部放大圖的上方標注出相應的羅馬數字和所采用的比例。

四、零件圖

零件圖是表示零件結構、大小及技術要求的圖樣,它是指導生產的重要技術文件。

(一)零件圖的內容

一張完整的零件圖的內容應包括圖形、尺寸、技術要求和標題欄。

1.圖形:用一組圖形(視圖、剖視、剖面等畫法)正確、完整、清晰地表達出零件的結構形狀。

2.尺寸:用一組尺寸正確、完整、清晰、合理地標注出零件的結構形狀的大小和相互位置關系。

3.技術要求:用代號或文字說明零件在制造過程中的各項技術要求及完工后應達到的標準。如:表面粗糙度、尺寸公差、形位公差、熱處理等。

4.標題欄:用標題欄明確填寫出零件名稱、材料、數量、比例以及設計、審核、批準人員簽名和簽名時間等。

(二)視圖的選擇

視圖是零件圖的主要內容,其選擇包括:主視圖的選擇和其他視圖的選擇。

1.主視圖的選擇

(1)形狀特征原則:把最能反映零件結構形狀特征的視圖作為主視圖。選擇時通常先確定零件的安放位置,再確定主視圖的投影方向。

(2)工作位置原則:主視圖的位置要盡量考慮零件在機器中的工作位置,這樣比較容易想象零件的工作情況,便于畫圖與看圖。圖1-48的吊鉤和圖1-49的前拖鉤的主視圖,就是根據它的形狀特征和工作位置選擇的。

圖1-48 吊鉤

圖1-49 前拖鉤

(3)加工位置原則:主視圖的位置要盡量考慮零件在加工時的位置,即裝夾在機床上的位置或畫線時的位置,這樣在加工時可以直接圖物對照,便于看圖,如圖1-50所示。

在畫圖時,上述原則只有綜合考慮,才能選擇出最合理的表達方案。

圖1-50 按加工位置選擇主視圖

2.其他視圖的選擇

其他視圖用于補充主視圖尚未表達清楚的結構,選擇時應考慮以下幾點:

(1)優先考慮基本視圖并在基本視圖上做剖視圖、斷面圖。根據零件內外形狀的復雜程度,考慮所選的其他視圖都有一個表達的重點。

(2)合理選用其他輔助視圖(如向視圖、局部視圖、斜視圖等),在表達清楚的情況下應采用較少的視圖。同時要考慮合理的布置視圖位置,使視圖清晰勻稱又便于看圖。

(三)尺寸標注

零件圖的尺寸是加工和檢驗零件的重要依據,因此,所標注的尺寸必須符合設計要求和生產工藝的要求。

1.選擇尺寸基準

尺寸基準是指標注尺寸時的起點。每個零件上都有長、寬、高三個方向的尺寸,每個方向至少有一個尺寸基準。根據尺寸作用的不同,尺寸基準可分為設計基準和工藝基準,設計基準是主要基準,工藝基準是輔助基準。

(1)設計基準:根據零件的結構和設計要求選定的基準,稱為設計基準。通常選擇零件結構中一些重要的幾何要素作為設計基準,如中心線、軸線、端面、底面等。如圖1-51所示,該底面和對稱面為設計基準。

圖1-51 軸承座的尺寸基準

(2)工藝基準:為便于加工和測量而選定的基準,稱為工藝基準。如圖1-52所示階梯軸,在車床上加工外圓時,車刀的最終位置是以右端面為基準來測定的,因此,右端面即是軸向尺寸的工藝基準。

圖1-52 階梯軸的設計基準與工藝基準

(3)輔助基準:為了加工和測量方便而選擇的基準,稱為輔助基準。輔助基準必須用尺寸與主要基準相連接。例如圖1-51中軸承座頂部的螺孔尺寸,為了加工和測量方便,應從頂面量取尺寸,因此,頂面稱為輔助基準。同時輔助基準與主要基準之間則由聯系尺寸E相聯系。

在選擇零件的尺寸基準時,應盡量使設計基準與工藝基準重合,以減少尺寸誤差,便于加工、測量,提高產品質量。如兩者不能統一,應以保證設計要求為主。

2.標注尺寸的原則

(1)重要尺寸,要從基準出發直接標出。重要尺寸主要是指影響零件在整個機器中的工作性能和位置關系的尺寸。

(2)避免注成封閉尺寸鏈

一組尺寸頭尾相接就構成一個封閉的尺寸鏈。在封閉的尺寸鏈中,總有一個尺寸是其他尺寸加工完畢后自然得到的尺寸,這個尺寸稱為封閉環,其他各尺寸則稱為組成環。封閉環一般不允許標注尺寸。如圖1-53所示。

圖1-53 避免注成封閉尺寸鏈

(3)符合加工方便的要求

①標注尺寸應符合加工順序要求

按加工順序標注尺寸符合加工過程,便于加工和測量,如圖1-54所示。

圖1-54 按加工順序標注尺寸

②為使不同工種的工人看圖方便,應將零件上的加工面尺寸與非加工面尺寸盡量分別注在圖形的兩邊,加工面與非加工面之間只能有一個尺寸聯系,如圖1-55所示。同一工種的加工尺寸要適當集中,以便于加工時查找(圖1-56)。

圖1-55 加工面與非加工面的尺寸注法

圖1-56 同工種加工的尺寸注法

(4)考慮測量方便的要求

為了便于測量,所注尺寸要盡量使用普通量具測量,減少專用量具的制作(圖1-57)。

圖1-57 考慮測量方便

(四)技術要求的標注

1.表面粗糙度

(1)表面粗糙度的基本概念

零件加工后表面上較小間距和峰谷組成的微觀幾何形狀不平的程度,叫作表面粗糙度。表面粗糙度的放大情況如圖1-58所示。

圖1-58 表面粗糙度的放大狀況

(2)表面粗糙度評定參數

常用的表面粗糙度評定參數有:輪廓算術平均偏差Ra,微觀不平度十點高度Rz、輪廓最大高度Ry等。參數Ra被推薦優先選用。

(3)表面粗糙度符號、代號及含義(表1-5)

表1-5 表面粗糙度符號、代號及含義

(4)表面粗糙度在圖樣上標注的基本規則

①零件圖中,每個表面一般只標注一次表面粗糙度代(符)號。

②粗糙度符號的尖端必須從材料外指向材料表面,既不準脫離也不準超出。

③粗糙度代(符)號應注在可見輪廓線、尺寸線、尺寸界線或它們的延長線上,并盡可能靠近有關的尺寸線附近,如圖1-59所示。

④當零件大部分表面的表面粗糙度相同時,可將代號統一注寫在圖樣右上角,代號前加“其余”二字,這時的代號及文字高度應是圖上代號和文字的1.4倍,如圖1-59所示。

⑤當表面粗糙度代號中只有高度參數值時,粗糙度符號和數字的方向應按1-60所示規定注寫。

2.極限與配合

(1)尺寸公差

①基本尺寸:設計給定的尺寸,也是圖紙上標注的尺寸。

②極限尺寸:允許尺寸變動的界限值叫作極限尺寸,包括最大極限尺寸和最小極限尺寸。

圖1-59 表面粗糙度符號、代號標注

圖1-60 代號中數字書寫方向

最大極限尺寸:以基本尺寸為基礎,較大的一個尺寸。

最小極限尺寸:以基本尺寸為基礎,較小的一個尺寸。

③極限偏差:指極限尺寸減去基本尺寸所得的代數差,包括上偏差和下偏差。

上偏差:指最大極限尺寸減去基本尺寸所得的代數差。

下偏差:指最小極限尺寸減去基本尺寸所得的代數差。

④尺寸公差:允許尺寸的變動范圍叫尺寸公差,簡稱公差。它等于最大極限尺寸減最小極限尺寸,也等于上偏差減下偏差。

⑤公差帶和公差帶圖

由代表兩個極限尺寸或極限偏差的兩條平行線所限定的區域叫作公差帶。取基本尺寸為零線,用適當的比例畫出以兩極限偏差表示的公差帶,叫作公差帶圖。通常,零線水平安置,且取零線以上為正偏差,零線以下為負偏差。尺寸公差帶的大小取決于公差大小,公差帶相對于零線的位置取決于極限偏差的大小。

圖1-61 極限與配合基本術語圖解

⑥標準公差:在極限與配合制中,標準公差是國家標準規定的確定公差帶大小的任一公差。標準公差代號是“IT”。標準公差共分20個等級,即IT01,IT0,IT1~IT18。從IT01~IT18等級依次降低,而相應的標準公差數值依次增大。

基本偏差:確定公差帶相對零線位置的那個極限偏差。它可以是上偏差或下偏差。

根據實際需要,國家標準分別對孔和軸規定了28個不同的基本偏差,并用拉丁字母表示,孔用大寫字母表示,軸用小寫字母表示(圖1-62)。

圖1-62 基本偏差系列

基本偏差系列圖中,軸的基本偏差a~h為上偏差es,孔的基本偏差A~H為下偏差EI,他們的絕對值依次減小,其中h和H的基本偏差為零;軸的基本偏差js和孔的基本偏差JS的公差帶相對于零線對稱分布,故基本偏差可以是上偏差,也可以是下偏差,其值為標準公差的一半(即±IT/2);軸的基本偏差j~zc為下偏差ei,孔的基本偏差J~ZC為上偏差是ES,其絕對值依次增大。

⑧公差帶代號

孔、軸的公差帶代號由基本偏差代號和公差等級代號組成。如:H7和k6。

圖1-63 尺寸公差帶代號

(2)配合的基本概念

配合是指基本尺寸相同的、相互結合的孔和軸公差帶之間的關系。

①配合的分類

根據根據孔和軸公差帶的位置關系,配合分為三類:間隔配合、過渡配合和過盈配合。

間隙配合:具有間隙(包括間隙等于零)的配合。此時,孔的公差帶在軸的公差帶之上。

過盈配合:具有過盈(包括過盈等于零)的配合。此時,孔的公差帶在軸的公差帶的下方。

過渡配合:可能具有間隙也可能具有過盈的配合。此時,孔的公差帶與軸的公差帶有重疊。

②配合制度

當基本尺寸確定后,為了得到孔和軸各種不同性質的配合,國家標準規定了兩種基準制,即基孔制和基軸制,應優先選用基孔制配合。

基孔制配合:基本偏差為一定的孔的公差帶與不同基本偏差的軸的公差帶形成各種配合的一種制度。此時孔的下偏差為零,其基本偏差代號為H。

基軸制配合:基本偏差為一定的軸的公差帶與不同基本偏差的孔的公差帶形成各種配合的一種制度。此時軸的上偏差為零,其基本偏差代號為h。

③配合代號

配合代號由孔和軸的公差帶代號組成,寫成分數形式,分子為孔的公差帶代號,分母為軸的公差帶代號。如H7/g6。

(3)極限與配合的標注

①在零件圖中的標注

用于大批量生產的零件圖,只注公差帶代號。用于中小批量生產的零件圖,一般只注極限偏差數值。當需要同時注出公差帶代號和數值時,則其偏差數值應加上圓括號。

標注極限偏差時,上偏差注在基本尺寸的右上方,下偏差與基本尺寸注在同一底線上,字高要比基本尺寸的字高小1號;上下偏差的小數點必須對齊,小數點后位數也必須相同。如圖1-64所示。

圖1-64 公差在零件圖上的標注

②在裝配圖上的標注

在裝配圖上標注公差與配合時,其代號必須在基本尺寸后邊用分數形式注出,分子為孔的公差代號,分母為軸的公差代號;標注相配合零件的極限偏差時,與在零件圖上標注相同。如圖1-65所示。

圖1-65 配合代號在裝配圖上的標注

3.形狀和位置公差

零件經加工后,不僅會產生尺寸的誤差,而且會存在幾何形狀及相互位置誤差。形狀公差就是零件實際要素的形狀對其理想形狀所允許的變動量;位置公差就是零件實際要素的位置對其理想位置所允許的變動量。形狀與位置公差簡稱形位公差。形位公差特征項目的分類及符號見表1-6。

表1-6 形位公差的分類、項目及符號

(1)形位公差的代號

形位公差在圖樣上一般用框格形式表示,其中位置公差須加注基準符號。框格分兩格或多格,框格中所填寫的內容和基準符號畫法如圖1-66所示。

圖1-66 形位公差的代號

(2)形位公差在圖樣上的標注示例(圖1-67)

圖1-67 形位公差標注示例

(五)常見典型零件分析

機器零件形狀千差萬別,它們各有特點,又有其共同之處。按形狀特點,把它們歸納為四種典型零件:軸套類零件、輪盤類零件、叉架類零件和箱體類零件。

1.軸套類零件

軸套類零件多數是由共軸線的圓柱和圓錐構成,根據設計、安裝和加工的要求,常在軸上加工出如倒角、圓角、退刀槽、鍵槽及錐度等結構。如圖1-68所示。

軸套類零件多在車床、磨床上加工,為便于工人對照圖紙加工,一般按加工位置確定主視圖方向,零件水平放置,只采用一個主視圖,來表達軸上各段的形狀特征。其他結構如鍵槽、退刀槽、中心孔等可用剖視、斷面、局部放大等表達方法畫出。當軸較長時,也可采用折斷方法表示。

軸類零件的主要性能尺寸必須直接標注出來,其余尺寸可按加工順序標注。對于需要車、銑不同工序的加工尺寸應分別集中注在軸的兩側。

圖1-68 軸套類(銑刀頭軸)零件圖

2.輪盤類零件

輪盤類零件的基本形狀是扁平的盤狀,有圓形、方形等多種形狀。零件上常有凸臺、凹坑、螺孔、銷孔和肋板等示。

大多數輪盤類零件在車床上加工,因此主視圖應按加工位置選擇。輪盤類零件一般常采用主、左(俯)兩個視圖,主視圖采用全剖,左(俯)視圖多表示其外形。零件上其他細小結構,常采用局部放大畫法。

輪盤類零件通常以回轉面軸線、主要形體的對稱線或經加工的較大結合面作為主要基準。零件各部分的定形尺寸和定位尺寸比較明顯,標注尺寸時應注意同心圓上的均布孔的標注形式和內外結構形狀尺寸分開標注等。如圖1-69所示。

3.叉架類零件

叉架類零件形式多樣,結構較復雜,多為鑄件、鍛件,如拔叉、連桿和各種支架等。在零件上具有鑄造圓角、拔模斜度、凸臺凹坑和肋板等結構。

叉架類零件的加工位置難以分出主次,工作位置也不盡相同,因此,在選主視圖時,應將較多地反映零件結構形狀和相對位置的方向作為主視圖方向,零件正放。視圖一般采用兩個以上,由于其某些結構不平行于基本投影面,因此常采用斜視圖、斜剖視或局部剖等視圖。

叉架類零件的基準,一般為孔的中心線、軸線或對稱平面和較大的安裝板底面。此類零件定位尺寸較多,要注意保證主要部分的定位精度。定形尺寸一般都采用形體分析法標注,同時還要考慮制模方便。如圖1-70所示。

圖1-69 輪盤類(端蓋)零件圖

圖1-70 叉架類(杠桿)零件圖

4.箱體類零件

箱體類零件主要結構是由均勻的薄壁圍成的不同形狀的空腔,在空腔壁上有多方向的孔,起容納和支承作用。箱體零件一般為鑄件,經機械加工而成,零件上具有加強肋、凸臺凹坑、鑄造圓角和模斜度等常見結構。

箱體類零件結構復雜,加工位置變化較多,所以一般以工作位置和最能反映形體特征的一面作為主視圖。通常采用三個以上基本視圖,并常采用剖視、斷面等表達方法,表達出零件的內、外形狀特征。

箱體類零件的三個方向尺寸基準,應選用較大的最先加工面、孔的定位中心線、軸線等。定位尺寸多,各孔中心線間的距離一定要直接標注出來。

圖1-71 箱體類(銑刀頭座體)零件圖

(六)識讀零件圖

1.讀圖的要求

(1)了解零件的名稱、材料和技術要求;

(2)了解各部分的結構形狀的特點、功用及相對位置關系;

(3)分析設計意圖,擬定合理的加工方案。

2.讀圖的方法和步驟

(1)概況了解

首先看標題欄,了解零件的名稱、材料、比例等,初步認定屬于哪一類零件,此零件的外觀特征、用途,并通過裝配圖查閱相關技術資料,進一步了解該零件用途以及與其他零件的關系。

(2)分析視圖,想象形狀

縱覽全圖,詳細分析視圖,想象出零件的形狀,先看主要部分,再看次要部分。應用形體分析方法,抓特征部分,分別將組成零件的各個形體的形狀想象出來。對于局部看不懂的地方要用線、面分析法仔細分析,辨別清楚。最后綜合起來想整體。

(3)分析尺寸和技術要求

根據零件類型分析尺寸標注的基準及標注形式,找出定形尺寸、定位尺寸和總體尺寸。分析尺寸的標注是否完整。看技術要求時,關鍵要弄清楚零件各部分表面粗糙度、加工精度要求,以便在加工時采取保證措施。

下面以圖1-72的箱體零件圖為例,說明讀零件圖的方法和步驟。

圖1-72 箱體的零件圖

①讀標題欄

該零件圖名稱是箱體,材料為灰鑄鐵HT200,畫圖比例1:3,此零件屬于箱體類零件。

②分析表達方案

該零件有四個視圖,即:主、俯、右三個基本視圖和一個局部斜視圖。主視圖用兩個平行的剖切平面作全剖視圖;右視圖上部結構作出局部剖;俯視圖也采用了局部剖。B向局部斜視圖用來表達左前側凸臺的結構形狀。通過分析表達方案,使我們了解到該零件屬比較典型的箱體類零件,內外結構并不復雜。

③分析視圖,想象形狀

從表達方案分析可想象出該零件由箱壁與底板兩個主要部分組成,圍成一個正方形(正方形左側缺一角)。箱壁右側底部居中有一凸臺,同時在凸臺中心位置加工出M12貫通螺紋孔。從俯視圖、B向斜視圖可知箱壁左前側有一長方形凸臺,凸臺正中有一個ф30的通孔,邊角上有4×M8的螺紋孔,供安裝端蓋之用。箱壁頂面上有8個安裝用螺紋孔。底板成長方形(左前方缺一角),底板上鑄有凸臺,凸臺上加工出4×ф13的通孔,供安裝定位用。底板中部向上凹進,減少底板加工面積。

④分析尺寸和技術要求

通過形體分析和圖中的尺寸分析,可以看出該零件以箱壁的左右基本對稱面為長度方向主要尺寸基準;箱壁的前后基本對稱面為寬度方向主要尺寸基準;底面為高度方向的主要尺寸基準,箱壁和底板的后端面平齊,因此底板不用尺寸定位。

該零件的箱壁與底板的壁厚基本均勻。箱壁厚度為10mm,箱壁上部周邊在高度20mm的范圍內加厚到15mm,增加了8×ф6壁螺孔的強度。底板厚度為11mm,底板在4×ф13連接通孔的地方鑄有凸臺,同時底板加厚到18mm。左前側凸臺尺寸48mm×68mm,上有4×M6螺紋孔凸臺,中間有個通孔。凸臺的定位尺寸分別為90mm、45°,70mm和62mm,它們確定了凸臺的中心位置。底板右邊R15mm半圓凹槽位于箱壁前后基本對稱面上,因此不注定位尺寸。

在技術要求中,表面粗糙度最高要求是Ra值為3.2μm。分別是ф30H7孔的表面和M6、M12螺孔的螺紋工作面。未注表面粗糙度要求的表面為保持原狀或不去除材料的表面。另外,位置公差要求,即ф30H7孔的軸線以底面為基準的平行度要求公差值為0.06mm。

⑤歸納綜合

將上述各項內容綜合起來,就能得出這個箱體零件的總體概念。

五、裝配圖

用于表達機器或部件裝配關系的圖樣稱為裝配圖(圖1-73)。

(一)裝配圖的作用

裝配圖是制定裝配工藝規程,進行裝配調試、檢驗、使用維護和拆畫零件工作圖的主要技術依據。

(二)裝配圖的內容

1.一組圖形。選擇一組視圖,利用各種表達方法,正確、完整、清晰和簡潔地表達機器(或部件)的工作原理、零件間的裝配關系和主要零件的主要結構特征。

2.尺寸。為便于機器(或部件)性能分類、裝配檢驗、安裝使用、包裝運輸及由裝配圖拆畫零件圖的需要,在裝配圖中應標注出反映機器(或部件)的性能規格、零件裝配、安裝固定、整體大小和零件上相對重要的尺寸。

3.技術要求。用文字或符號注出機器(或部件)的質量、裝配、檢驗、使用等方面要求。

4.標題欄、編號、明細欄。裝配圖中的所用零件要按一定格式進行編號,并填寫標題欄和明細欄,以便查閱相關的零件圖。

圖1-37 銑刀頭裝配圖

(三)裝配圖的表達方法

1.規定畫法

(1)兩零件的接觸表面和配合表面只畫一條輪廓線。不接觸表面和非配合表面,即使間距很小,也應該畫成兩條線,如圖1-74(a)所示。

(2)相鄰兩金屬零件的剖面線方向應盡可能相反,當出現第三個零件相鄰接,其中兩個零件的剖面線方向一致時,應用其間隔進行區別。

(3)在剖視圖中,當剖切平面通過實心桿件和標準件的軸線或大的對稱平面進行剖切時,均按不剖切繪制,如圖1-74(b)中所示的軸、鍵等。當剖切平面垂直于零件的軸線進行剖切時,應畫剖面線。

圖1-74 裝配圖的規定畫法

2.特殊畫法

(1)拆卸畫法

在裝配圖中,為表示零件遮住的結構或裝配關系,可假想將這些零件拆去,只畫出要表達部分的視圖,這種方法稱為拆卸畫法。采用拆卸畫法時,在該視圖上方一般應標注“拆去××件”,如圖1-73所示。

(2)沿結合面剖切畫法

為表達裝配體內部結構,在裝配圖中可假想沿某些零件結合面剖切(圖1-75中A—A剖面),零件的結合面不畫剖面符號。對于垂直于結合面的實心桿件(圖1-75中A—A視圖中的泵軸),要畫剖面符號。

(3)單獨表達畫法

在裝配圖中可以單獨對某一個零件的特殊結構進行表達,但必須在所畫視圖的上方注出該零件的視圖名稱,在相應視圖的附近用箭頭指明投影方向,并注上同樣的字母。如圖1-75中的B向視圖。

(4)夸大畫法

在畫裝配圖時,當遇到薄片零件、細絲彈簧、微小間隙等,無法按全圖繪圖比例畫出,可采用夸大畫法畫出。

(四)裝配圖的尺寸標注

1.性能規格尺寸

圖1-75 轉子油泵裝配圖泵蓋

表示機器或部件的性能和規格的尺寸在設計時就已經確定,是設計和使用機器的依據。如圖1-73中的115為銑刀頭中心高,是性能規格尺寸;120為刀盤的規格尺寸。

2.裝配尺寸

用來確定零、部件間配合要求,以保證機器工作精度和性能的尺寸,它分為兩種:

(1)配合尺寸。表達零件間配合性質的尺寸,也是拆畫零件圖時確定零件尺寸偏差的依據。

(2)相對位置尺寸。表示兩零件或部件間相對位置的尺寸。

3.外形尺寸

表示機器或部件總長、總寬、總高的尺寸。它是機器或部件包裝、運輸、安裝和廠房設計的尺寸依據。

4.安裝尺寸

機器安裝在地基上或部件與機器連接時所需要的尺寸。

5.其他重要尺寸

機器或部件在設計中經過計算確定或選用的尺寸,但又未包括在上述幾類尺寸中,這類尺寸在拆畫零件圖時不能改變。

以上五種尺寸在一張裝配圖上不一定都要標注,有時一個尺寸可兼有幾個意義。所以在裝配圖上標注尺寸時,要根據具體情況來定。

(五)讀裝配圖

1.讀裝配圖的基本要求

(1)了解裝配體的名稱、用途、性能及工作原理;

(2)了解裝配體中各零件間的相對位置、裝配關系、連接方式以及裝拆順序;

(3)弄清楚各零件(特別是幾個主要零件)的結構形狀和作用。

2.讀裝配圖的方法和步驟

現以圖1-76所示齒輪油泵為例,說明讀裝配圖的方法和步驟。

(1)概括了解

首先由標題欄了解裝配體名稱和用途,由明細表了解零件的名稱、種類、數量,從外形尺寸了解裝配體的大小,從視圖中可大致估計出裝配體的繁簡程度。

由圖1-76中的標題欄和明細表得知,裝配體名稱為“齒輪油泵”,共由17種零件組成。

它的外形尺寸是118mm、85mm、95mm。從視圖中可看出此裝配體屬較簡單的部件。

(2)分析視圖

了解裝配圖選用了哪些視圖,搞清各視圖間的投影關系以及每個視圖表達的主要內容。

圖1-76中,齒輪油泵選用了兩個基本視圖。主視圖采用A—A全剖視圖,反映出油泵的外部形狀和一對齒輪的嚙合情況;左視圖采用了拆卸畫法,沿端蓋1和泵體6的結合面剖切,使齒輪油泵內外形狀從另一角度表達出來;進油孔的結構采用局部剖視來表達。

(3)了解工作原理和裝配關系

一般從表達裝配關系和工作原理較多的視圖開始(多為主視圖),逐步地看懂零件間的裝配關系,分析機器或部件工作原理。

齒輪油泵工作原理是當一對齒輪的嚙合齒逐漸分開時,進油口一側容積增大,壓力降低,油池內的油被吸入泵內。隨著齒輪的傳動,齒槽內的油被送到出油口。由于輪齒的不斷嚙合,出油口容積縮小,油被壓入排出管,送至機器中需要潤滑的部位。

齒輪油泵裝配關系從圖1-76中可以看出,端蓋與泵體采用4個圓柱銷定位,用12個螺釘緊固在一起。在泵體與端蓋間加入防漏墊片5,并在傳動齒輪軸3的出油口伸出端用填料8、軸套9、壓緊螺母10加以密封。傳動齒輪軸3和傳動齒輪11間采用基孔制過渡配合(ф14H7/k6)。齒輪軸2、傳動齒輪軸3與兩端蓋孔間采用基孔制(或基軸制)間隙配合(ф16H7/h6),這樣既能保證軸在兩端蓋孔中轉動,又可減小或避免軸的徑向跳動。嚙合齒輪中心距為(28.76±0.016)mm,精度要求較高。

(4)分析零件的形狀

應首先分析裝配體的主要零件,再看次要零件。分析零件首先要將零件從裝配圖中分離出來。分離的方法如下:

根據零件編號,直接找到各零件;根據投影關系,在相關視圖中讀出零件;據各零件剖面線方向和間隔,分清零件輪廓范圍;借助丁字尺、三角板、分規等查找其投影關系。

根據裝配體視圖所示(圖1-76),裝配體中零件(件1、2、3、7)是主要零件,利用形體分析法并綜合以上分析,可以將其零件形狀分析清楚。

(5)歸納總結

對裝配關系、主要零件的結構形狀、尺寸和技術要求進行綜合歸納,從而對整個裝配體有一個完整的概念。

實際讀圖時,上述步驟是不能截然分開的,常常是邊了解、邊分析、邊綜合地進行,隨著各個零件分析完畢,裝配體就可以綜合閱讀清楚。

圖1-76 齒輪油泵裝配圖

主站蜘蛛池模板: 北海市| 津南区| 永胜县| 新田县| 叙永县| 乃东县| 筠连县| 县级市| 塔城市| 临潭县| 乐山市| 灵川县| 确山县| 江西省| 武强县| 成安县| 色达县| 德化县| 高雄县| 兰州市| 神木县| 济阳县| 陵川县| 南宁市| 新巴尔虎右旗| 新郑市| 新巴尔虎右旗| 独山县| 启东市| 开平市| 常州市| 安义县| 遂宁市| 正宁县| 辽阳县| 平南县| 湖南省| 塔城市| 威宁| 大宁县| 德庆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