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計算機基礎知識
1.1.1 計算機的發展概況
1946年2月15日,世界上第一臺電子計算機ENIAC(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alculator)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誕生。ENIAC采用18800個電子管和1500個繼電器,重達30t,占地170m2,主要應用于彈道計算工作。雖然每秒僅進行5000次加法運算,但它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多年來,人們以計算機物理器件的變革作為標志,把計算機的發展劃分為四代。
第一代(1946—1958年)電子管時代,其主要邏輯元件是電子管。主存儲器先采用延遲線,后采用磁鼓磁芯,外存儲器使用磁帶。軟件方面,用機器語言和匯編語言編寫程序。這個時期計算機的特點是,體積龐大、運算速度低(一般每秒幾千次到幾萬次)、成本高、可靠性差、內存容量小。主要用于科學計算,從事軍事和科學研究方面的工作。
第二代(1959—1964年)晶體管時代,其主要邏輯元件是晶體管。主存儲器采用磁芯,外存儲器使用磁帶和磁盤。軟件方面開始使用管理程序,后期使用操作系統,并出現了FORTRAN、COBOL、ALGOL等一系列高級程序設計語言。該時期計算機的應用擴展到數據處理、自動控制等領域。計算機的運行速度已提高到每秒幾十萬次,體積已大大減小,可靠性和內存容量也有較大的提升。
第三代(1965—1970年),計算機采用中、小規模集成電路,主存儲器使用半導體存儲器,外存儲器使用磁盤。軟件方面,操作系統進一步完善,高級語言數量增多,出現了面向用戶的應用軟件。運行速度提高到每秒幾十萬次到幾百萬次,可靠性和存儲容量進一步提高,計算機和通信密切結合起來,廣泛地應用到科學計算、數據處理、事務管理、工業控制等領域。
第四代(1971年至今),計算機的主要邏輯元件是大規模和超大規模集成電路。主存儲器采用半導體存儲器,外存儲器采用大容量的軟、硬磁盤及光盤。軟件方面,發展了數據庫管理系統、通信軟件等。計算機的運行速度達到每秒上千萬次到萬億次。計算機的發展進入了以計算機網絡為特征的時代。
計算機的發展日新月異。1983年我國湖南國防科技大學研制成功“銀河-Ⅰ”巨型計算機,運行速度達每秒一億次。1992年,國防科技大學計算機研究所研制的巨型計算機“銀河-Ⅱ”通過鑒定,該機運行速度為每秒10億次。目前我國又研制成功了運行速度已達到千萬億次/秒的“天河”巨型計算機等,其系統的綜合技術已達到當前國際先進水平,填補了我國通用巨型計算機的空白,標志著我國計算機的研制技術已進入世界先進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