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8 逆流而動的代價
此時的麥克阿瑟躊躇滿志,放眼天下,還有誰能和自己一爭高低?總的說來,他確是一個非凡的軍事天才,思維敏捷、膽略過人、統兵有方、意志堅強。如果說“二戰”使麥克阿瑟贏得了榮譽,那么隨后的朝鮮戰爭,則在他的人生中留下了極不光彩的一頁。

▲麥克阿瑟在澳大利亞期間。
在占領日本期間,他把天皇的權威轉到自己手中,使用專制獨裁的手段使日本永遠擺脫了封建專制獨裁。麥克阿瑟所推行的改革對戰后日本的歷史產生了極深遠的影響,在這一點上,麥克阿瑟算得上一位高瞻遠矚的英雄。他把資產階級民主強加于日本人,從而造就了戰后的新日本。當然,作為一個保守甚至反動的資產階級衛道士,他也成功地鎮壓了日本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民眾運動,致力于把日本建成“反共堤壩”。
這種反共意識最突出地反映在他對朝鮮戰爭的態度上,而這態度自始至終左右了他的思維和行動。他把朝鮮戰爭看作“擊退共產主義浪潮”的一場大決戰,關系到美國在亞洲乃至全球的利益和命運,關系到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的生死存亡,因此只能勝利而不能失敗。他積極地促成對朝鮮內戰進行干涉,急切地調兵遣將發動一系列攻勢,并極力地叫囂把戰火燒到中國。

▲美國總統杜魯門與“聯合國軍”總司令麥克阿瑟在夏威夷交談。
在麥克阿瑟內心中期望著新的大戰爆發,而且是主戰場在他的防區范圍內的大戰。這樣他就可以率領更多的軍隊獨自打敗國家的敵人,超越馬歇爾、艾森豪威爾等名將,建立起無人可及、永遠被世人傳頌的功勛。一時間,麥克阿瑟給國內發的報告也出現了急于求戰的情況:為了讓國內同意自己出兵,他刻意掩蓋戰爭的激烈程度;為了叫國內安心,他保證打到鴨綠江邊即止,讓蘇聯和中國不會作出反應。
朝鮮戰爭,是麥克阿瑟以自己的軍事閱歷逞生命余勇而下的一場戰爭賭注。他在眾人反對的情況下力主登陸仁川,取得極大的成功,引來西方世界的一片贊譽。他本想在朝鮮為他的軍事生涯建一座凱旋門,然而中國人民志愿軍的入朝作戰,使朝鮮戰爭最終成了他的滑鐵盧。等中國出兵了,他心急火燎地說,如果不攻擊中國的東北和東南沿海地區,不使用原子彈,根本無法阻止中國人的進攻。遠在后方的美國政府官員都驚得目瞪口呆,私下里紛紛議論說“麥克阿瑟那個老家伙真的瘋了”。
為了挽回自己的聲譽,麥克阿瑟準備拿整個美國的軍事力量同中國對抗。在未被授權的情況下,他私自訪問中國臺灣,慫恿蔣介石進攻大陸。他要封鎖中國臺灣海峽、轟炸中國沿海、向中國宣戰、不惜動用核武器……他的這些瘋狂舉動無異于一次新的世界大戰的爆發,不僅使華盛頓官員和杜魯門總統震驚,而且使美國的歐洲盟友大為驚恐。
杜魯門連忙飛往夏威夷滅火,與麥克阿瑟商討美軍的行動。麥克阿瑟以“聯合國軍”總司令自居,當杜魯門走下飛機時,他未向總統行軍禮,只是趨前握手致意,這多少引起杜魯門的不快。杜魯門對中國參戰一事表示擔心,而麥克阿瑟對此表示不屑一顧,他說:“現在不用擔心,中共只能派五六萬軍隊渡江作戰,而且沒有空軍掩護,而我們在韓國有空軍基地。如中共進軍平壤必遭殲滅。”他的言論使杜魯門大為惱火,他斥責麥克阿瑟錯誤估計了中國的力量,而麥克阿瑟卻固執地認為是華盛頓方面在限制他的權力,開始公然對抗總統。

▲被杜魯門總統解除職務回國后的麥克阿瑟,受到了民眾英雄般的歡迎。
杜魯門總統不得不決定立刻“糾偏”,極其例外地通過新聞媒體宣布了一個“撤職”通告,撤銷了麥克阿瑟盟軍總司令、“聯合國軍”總司令、遠東陸軍總司令的職務,而且強調“此命令立即生效”。當麥克阿瑟極其意外又震驚地得知了這一消息后,不無傷感地對他的夫人說:“我們終于要回家了。”
雖然麥克阿瑟在戰場上是位叱咤風云的軍事統帥,但是他在政治上的不成熟導致了他軍事生涯的終結。連續三次競選總統皆告慘敗都沒有警醒他,這種行為注定他的結局不會太好。在總統競選時,麥克阿瑟出于對華盛頓“一伙人”的不滿,又相信了另一部分不明智的人的勸告,公開宣稱希望提名為共和黨的總統候選人。結果第一輪投票獲得1094票中的11票,第二輪只獲得7票,第三輪則幾乎是零票。這對麥克阿瑟是一個沉重的打擊。不過這也是世界人民的萬幸,因為他極力主張使用核武器,如果他當上了總統,后果真是難以想象。
終于,他像古希臘悲劇中的人物一樣從權力的頂峰跌落下來,卷起他的鋪蓋回到他闊別十幾年的祖國。然而,他在國內卻受到“國王歸來”般的歡迎,許多大城市都爆發了支持麥克阿瑟、反對杜魯門的游行示威活動,要求杜魯門總統收回成命。但他的行為畢竟已是不符合世界大潮,隨著朝鮮戰爭的失利,他的光環漸漸逝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