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國防建設
國防建設是國家為提高國防實力而進行的各方面的建設,主要包括:武裝力量建設,邊防、海防、空防及戰場建設,國防科技與國防工業建設,國防法制建設,國防動員建設,國防教育,以及與國防相關的交通、通信、能源、航天建設等。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經過60多年的艱苦努力,我國國防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今天的中國之所以巍然屹立世界的東方并享有很高的聲譽,主要是得益于我國在政治上獨立、經濟上發展和國防上不斷強大。
國防建設的重點是武裝力量建設。
一、國防領導體制
國防領導體制,是國防謀劃、決策、指揮、協調國防建設和軍事斗爭的組織體系及相應制度,包括國防領導機構的設置、職權劃分和相互關系等,是國家體制和軍事組織體制的重要組成部分。國防領導體制對發揮綜合國力、實現國防目的,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一)國防領導的特征及組織形式
黨和國家對國防的領導,核心是制定國防政策和戰略方針,對武裝力量和國防建設事業實施全面的領導和管理。國防建設事業的領導和管理,涉及國家整體力量的正確運用和作用的發揮,直接關系到國家安全與發展。所以,黨和國家對國防的領導是黨和國家的重要職能,是國家政權機構行使最高國家權力的一種表現。正是由于國家對國防領導的這種職能,決定了國防領導在組織上具有最高層次性,在意志上具有最高權威性,在內容上具有極大的廣泛性,在活動方式上具有嚴密性等特點。
黨和國家對國防的領導,是通過一定的組織機構來實現的。這種國防領導組織形式,同本國的社會制度、歷史傳統和國體政體密切相關。我國最高國防領導的組織形式,體現了國體、政體和傳統的一致性,它的一個基本特征就是黨在國防領導中的決定性地位和作用。在革命戰爭年代,軍事最高領導是黨中央的軍事委員會,黨的主席兼任軍委主席。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作為執政黨,是國家和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領導核心。我國的最高國防領導的組織形式雖經歷了多次變革,但最根本的一條沒有變,即中國共產黨的核心領導。1982年12月4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領導全國武裝力量。同時規定,國家中央軍委和中共中央軍委同設一個機構,組成人員和對軍隊的領導職能完全一致。既堅持和改善了黨的領導,又進一步明確了軍事系統在國家機構中的地位,確立了由黨和國家共同行使領導職責的最高國防領導體制。
我國最高國防領導體制的組織形式,既體現了黨對武裝力量和國防建設事業的領導,又有利于國家機構領導全國武裝力量。領導和管理國防建設職能的發揮,對于國家加強武裝力量的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增強國防力量,實現國防現代化的宏偉目標,提供了強有力的組織保證。
(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領導職權
根據我國憲法和國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防領導職權由以下機構行使。
1.中共中央的國防領導職權
中國共產黨作為執政黨,是領導中國社會主義事業的核心力量。中共中央在國家生活包括國防事務中發揮決定性的領導作用。有關國防、戰爭和軍隊建設的重大問題,都由中共中央、中央軍委、中央政治局及其常務委員會作出決策,并通過必要的法定程序,作為黨和國家的統一決策貫徹執行。
2.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的國防領導職權
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其在國防方面的職權主要有: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選舉國家中央軍委主席,根據中央軍委主席的提名,決定中央軍委其他組成人員的人選,決定戰爭與和平的問題,并行使憲法規定的國防方面的其他職權。全國人大常委會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閉會期間決定戰爭狀態的宣布,決定全國總動員或者局部動員,并行使憲法規定的國防方面的其他職權。
3.國家主席的國防領導職權
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的國防領導職權主要有:根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決定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的決定,宣布戰爭狀態;根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決定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的決定,發布動員令;公布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的有關國防方面的法律;根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的決定,授予在國防方面的國家勛章和榮譽稱號;根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的決定,批準和廢除同外國締結的有關國防方面的條約和重要協定。
4.國務院的國防領導職權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的執行機關,是最高國家行政機關。其國防領導職權范圍主要包括:編制國防建設發展規劃和計劃;制定國防建設方面的方針、政策和行政法規;領導和管理國防科研生產;管理國防經費和國防資產;領導和管理國民經濟動員工作和人民武裝動員、人民防空動員、交通和戰備動員等方面的有關工作;領導、管理擁軍優屬工作和退出現役軍人的安置工作;領導國防教育工作;與中央軍事委員會共同領導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民兵的建設和征兵、預備役工作,以及邊防、海防、空防的管理工作;法律規定的與國防建設事業有關的其他職權。
5.中央軍事委員會的國防領導職權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是最高國家軍事機關,與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是同一機構,負責領導全國武裝力量。其職權主要包括:統一指揮全國武裝力量;決定軍事戰略和武裝力量的作戰方針;領導和管理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建設,制定規劃、計劃并組織實施;向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或者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提出議案,制定軍事法規,發布決定和命令;決定中國人民解放軍的體制和編制,規定總部以及軍區、軍兵種和其他軍級單位的任務和職責;任免、培訓、考核和獎懲武裝力量成員;批準武裝力量的武器裝備體制和武器裝備發展規劃、計劃,協同國務院領導和管理國防科研生產;會同國務院管理國防經費和國防資產;法律規定的其他職權。
二、新中國國防建設的主要成就
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國防實力得到進一步加強,國防現代化建設、尤其是軍隊建設有了突破性的進展,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
(一)建立了有中國特色的武裝力量領導體制
新中國成立后,根據中央人民政府1949年10月19日的命令,成立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作為全國武裝力量的最高統率機關。
1954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統率全國武裝力量,并決定設立國防委員會和國防部,由國家主席擔任國防委員會主席。與此同時,取消了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在同年召開的中央政治局會議上,決定在中央政治局和書記處之下成立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領導中國人民解放軍和其他武裝力量。
1982年,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在第五次會議通過的第四部憲法規定,設立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軍事委員會,領導全國的武裝力量。
中央軍委實行主席負責制,中央軍委主席為全國武裝力量的統帥。中央軍委組成人員:中央軍委主席,副主席若干人,委員若干人。
(二)軍隊的革命化、現代化和正規化建設有了突破性進展
新中國成立至今,在黨中央、中央軍委的領導下,人民解放軍實現了由單一陸軍向諸軍兵種合成軍隊的發展,不僅研制和裝備了種類比較齊全的常規武器裝備,而且擁有了具有一定威懾力的原子彈、氫彈等尖端武器裝備。
從陸軍看,炮、裝、工、通、化、防空、陸航等技術兵種已占70%。在常規武器方面已裝備了大口徑火炮,先進的坦克、裝甲車,直升機也已編入陸軍集團軍,大大加強了火力、突擊力、機動和快速反應能力。
從海軍看,我國海軍艦艇部隊日趨導彈化、電子化、自動化。目前在海軍部隊服役的各類主要作戰艦艇的數量,比初創階段的20世紀50年代增加了10余倍。艦船普遍采用衛星導航技術。過去的小炮艇和魚雷艇,已被國產的導彈驅逐艦、導彈護衛艦、導彈快艇和各類潛艇所代替。訓練艦、大型補給船、科研試驗船和核動力潛艇等新型艦艇,都投入服役。整個海軍,已具有相當規模的立體作戰能力。
從空軍看,我國空軍擁有作戰飛機的數量居世界前列。其中,有高空高速重型殲擊機,有先進水平的輕型殲擊機,有具備一定突防攻擊轟炸能力的輕型強擊機,以及中程亞音速轟炸機、布雷飛機、電子干擾飛機等。在全國范圍內,構成了以航空兵為主體,包括地空導彈兵、高射炮兵、空降兵、雷達兵、通信兵在內的諸兵種合成的完整防空體系。
從戰略導彈部隊(即火箭軍)上看,我軍已裝備了多種型號的東風系列地地戰略導彈,既可固定發射,又可機動發射。同時建有與之相配套的作戰、防護工程和各種設施,使之具有較強的生存能力。
20世紀90年代以來,根據高技術戰爭的特點和影響,我軍開始把軍事斗爭準備的立足點放在打贏現代技術,特別是高技術條件下的局部戰爭上,軍隊建設正逐步實現由數量規模型向質量效能型、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的轉變。在發展武器裝備方面,我軍常規武器已進入自行研制的新階段,顯著地提高了我軍打贏未來高技術條件下局部戰爭的能力。在改革調整體制編制方面,優化諸軍兵種的比例結構,完善合成體制,使軍隊體制、編制更能適應聯合作戰的需要。
(三)形成了門類齊全、綜合配套的國防科技工業體系
國防科技是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之一,也是國防現代化建設的一個重要方面。經過60多年的建設和發展,我國的國防科技工業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從落后到先進,建立起了包括電子、船舶、兵器、航空、航天和核能等門類齊全、綜合配套的科研實驗生產體系,取得了一大批具有國內或國際先進水平的科研成果,為我軍現代化建設和切實增強我國的綜合國力做出了重要貢獻。
在軍事電子方面逐步發展成為具有相當規模、門類齊全的新興工業部門,特別是在指揮自動化、情報偵察、預警探測、電子對抗和通信等方面,為我軍提供了各種新式裝備和高技術產品,進一步增強了部隊偵察、通信、指揮和作戰的能力。
在船舶工業方面,先后自行研制建造了常規潛艇、核動力潛艇、導彈驅逐艦、導彈護衛艦、導彈快艇等作戰艦艇,以及各種輔助船舶和新型魚雷、水雷、反水雷等新武器裝備,大大增強了海上作戰的能力。
在兵器工業方面,研制生產了一大批性能先進的坦克、裝甲車輛、火炮、彈藥、輕武器、軍用光電器材和綜合火控、指揮系統等新型武器裝備,為我軍現代化做出了重要貢獻。
在航空工業方面,現已累計生產殲擊機、轟炸機、直升機、運輸機、教練機等60多種型號萬余架軍用機,基本滿足了海軍、空軍作戰和飛行訓練的需要,空戰能力和對地支援能力顯著提高。
在航天科技工業方面,已擁有地地、地空、海空和空空導彈武器系統,運載火箭、各種衛星的研制、發射和實驗能力等達到世界先進水平,有的已具有領先水平。
在核工業方面,我國不僅可以生產制造原子彈、氫彈,還掌握了核潛艇技術,形成了我國的核威懾力量,在和平利用核能方面我國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總之,新中國成立以來,在黨中央、國務院和中央軍委的領導下,我國國防科技工業取得了可喜的成績?,F階段,我國國防科技工業正在按照黨中央和軍委的部署,按照打贏信息化戰爭的要求,加快實施信息化改造和信息化建設步伐,以適應新軍事變革和滿足建設信息化軍隊、打贏信息化戰爭的需要。
(四)國防后備力量建設取得長足發展
黨和國家歷來十分重視國防后備力量建設。1985年,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又明確提出“精干的常備軍和強大的后備力量相結合,是建設現代化國防的必由之路”這一基本指導方針。我國國防后備力量建設,經過幾十年的努力,取得了明顯的成績。
其一,健全了國防動員機構。在黨中央、國務院領導下,地方各省、自治區、直轄市政府都設有動員機構。軍隊從總部機關到各軍區、(集團)軍、師團均設有動員機構和動員軍官。各地的省軍區、軍分區、人民武裝部門,既是同級黨委的軍事部門,又是政府的兵役機關,是兼后備力量建設與動員工作于一體的機構。所有這些機構的建立,為戰時動員的順利開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其二,建立了強大的國防后備力量。我國國防動員體制除自上而下地建立人民武裝領導機構外,實行民兵與預備役相結合的制度。民兵和預備役工作已基本做到“三落實”(組織落實、政治落實、軍事落實),完成了由單一步兵向多兵種轉換,成為已具有專業技術兵在內的強大武裝力量。對民兵和預備役工作的領導更加堅強有力??傊?,我國后備力量在軍政素質、動員速度、反應能力等方面都達到了較高水平。同時,國家在財力、物力的動員上也采取了許多措施,保證一旦發生戰爭能很快由平時狀態轉為戰時狀態。
三、中國的國防政策
國防政策是指國家進行國防建設和使用國防力量的準則,是國防建設和國家安全的保證。我國的國防政策是由我國的國家利益、社會制度、對外政策和歷史文化傳統等因素決定的。堅持“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中國擁有少量核武器完全是出于自衛的需要。具體地說,我國現行國防政策的主要內容包括以下幾點。
(一)堅持中國共產黨對國防的領導
堅持中國共產黨對國防特別是對武裝力量的領導,是進行國防建設和軍事斗爭的成功經驗。國防是國家生存和發展的安全保障,只有堅持共產黨的領導,才能有效地保障國家的安全、政權的穩固和長治久安。我國憲法明確肯定了黨在國家生活中的領導作用,當然也包括黨對國防的領導。根據憲法制定的并于1997年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防法》進一步明確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武裝力量受中國共產黨領導?!边@一原則對國防政策具有特殊重要的意義。它符合國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體現了鮮明的中國特色。我國國防政策必須始終堅持這一原則,并將其融會于國防政策的全部內容之中。
(二)貫徹積極防御的軍事戰略方針
我國在戰略上實行防御、自衛和后發制人的原則,堅持“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中國擁有少量核武器完全是出于自衛的需要,但這種防御不是消極的,防御中也有進攻。它是和平時期努力遏制戰爭與準備打贏自衛戰爭的有機統一,是戰爭時期戰略上的防御與戰役戰斗上的積極攻勢行動的有機統一。
新時期積極防御的軍事戰略方針:一是立足打贏信息化條件下的局部戰爭。綜合考慮當代戰爭形態演進和國家面臨的主要安全威脅,著眼于最復雜最困難的情況,做好防衛作戰準備。二是注重遏制危機和戰爭,堅持軍事斗爭與政治、外交、經濟、文化、法律等各領域的斗爭密切配合,積極營造有利的安全環境,主動預防、化解危機,懾止沖突和戰爭的爆發。三是著力提高軍隊應對多種安全威脅、完成多樣化軍事任務的能力。著眼于全國履行新世紀新階段軍隊歷史使命,以增強打贏信息化條件下局部戰爭的能力為核心,提高維護海洋、太空、電磁空間安全和遂行反恐維穩、應急救援、國際維和任務的能力。參與國際安全合作,開展多種形式的軍事交流,推動建立軍事互信機制。四是堅持和發展人民戰爭的戰略思想。始終依靠人民建設國防、建設軍隊,實行精干的常備和強大的后備力量相結合,增強國家戰爭潛力和國防實力。發展信息化條件下人民戰爭的戰略戰術。服從國家建設大局,支持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鞏固軍政軍民團結。
(三)推進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全面協調發展
國防建設服從和服務于國家經濟建設大局,國防建設與經濟建設協調發展,是中國國防建設一個長期的基本方針。國防現代化需要國家雄厚的經濟力量和技術力量的支持,國防現代化水平只能隨著國家經濟實力的增強而逐步提高。
國家經濟建設與國防建設的關系,是中國現代化建設中的一個帶全局性的基本關系。正確處理這個關系,對于整個國家和民族的發展無疑具有深遠意義。經濟建設是國防建設的基礎,國防建設的發展最終取決于經濟建設的發展。我國的生產力水平還不高,經濟實力還不強,要集中精力進行經濟建設。除非發生大規模外敵入侵,無論在什么情況下都不能動搖這個中心。同時,加強國防建設也是國家安全和經濟發展的基本保證,國防現代化建設是國家現代化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國家的總體發展戰略中,要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經濟建設與國防現代化建設兩頭兼顧、協調發展的方針。
(四)保障國家安全和發展利益
鞏固國防,抵抗侵略,制止武裝顛覆,保衛國家的主權、統一、領土完整和安全,是中國國防政策的基本目標,也是中國憲法賦予中國武裝力量的主要職責。中國努力避免和制止戰爭,努力用和平方式解決國際爭端和歷史遺留問題。但是在霸權主義和強權政策依然存在的情況下,國家必須具有用軍事手段捍衛主權、統一、領土完整和安全的能力。中國的國防現代化建設完全是為了自衛,是保障國家現代化建設和安全的需要。武裝力量的組成規模是與保衛國家安全與發展利益的需要相適應的。
中國國防政策的防御性與保衛國家發展利益的堅決性是相統一的。如果有誰敢于侵犯中國的主權,嚴重危害中國的安全,中國有權采取自己認為必要的包括軍事手段在內的一切手段,給予堅決的回擊。建設一個與國家安全和發展利益需要相適應的現代化國防,中國需要這樣一支與國家地位相稱的強大軍隊,無論出現什么突發事件都能從容應對,立于不敗之地。
(五)堅持走中國特色的精兵之路
在新的歷史時期,軍隊努力加強質量建設,走中國特色的精兵之路,建設一支中國特色的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的人民軍隊??刂茢盗浚岣哔|量,是我軍現代化建設的一條基本方針。軍隊實行科技強軍戰略,實現由數量型向質量型、由人力密集型向科技密集型的轉變。按照現代戰爭的特點,努力提高武器現代化的水平,改革和完善軍隊的體制編制,改進部隊訓練和院校教育的內容與方法。
(六)獨立自主地建設和鞏固國防
我國的社會制度、對外政策、歷史傳統和自然地理等國情,決定了我國必須獨立自主地建設和鞏固國防。獨立自主,就是立足于依靠自己的力量來保障國家的安全。事實證明,依賴別國,就有可能受制于人,招致國家利益受損。我國獨立自主的國防政策要求:堅持不與任何國家或國家集團結盟,不參加任何軍事集團;堅持從國情出發,獨立自主地進行決策和制定戰略;堅持主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建設國防工業和國防科技體系,發展武器裝備;堅持國家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則,獨立地處理一切對外軍事事務。
(七)實現國防現代化
國防建設以現代化為中心,是由我國國防和軍隊建設的主要矛盾決定的。我國國防和軍隊建設的主要矛盾,是現代戰爭的客觀需要同國防現代化、軍隊現代化水平還比較低的矛盾。只有堅持以現代化建設為中心,不斷提高國防現代化、軍隊現代化的水平,才能適應現代戰爭特別是信息化條件下局部戰爭的客觀需要,有效地維護國家的安全。我國的國防現代化建設,必須從中國的實際情況出發,走中國特色的國防現代化發展道路。國防現代化有著豐富的內容,其中國防科學技術現代化是關鍵、武裝力量特別是軍隊的現代化是重點。
(八)實行軍民結合,全民自衛
在國防建設和國防斗爭中,要繼承和發揚人民戰爭的優良傳統,堅決依靠廣大人民群眾,堅持軍民結合、全民自衛的原則。在武裝力量建設方面,重視民兵和預備役建設,實行精干的常備軍與強大的后備力量相結合。在國防斗爭中,發揮民兵和廣大群眾的威力,在邊防、海防前線建立起軍、警、民結合的聯防體系,并重視發揮民兵在平時打擊犯罪分子、維護社會治安和社會穩定中的作用。加強全民的國防教育,提高人民群眾的國防意識,健全國防動員機制,以保證一旦發生戰爭,能夠充分動員廣大人民群眾實行全民自衛。國防工業和科技的發展,實行軍民結合、平戰結合的原則。在經濟發展規劃、工業生產布局、大型工程施工、科技教育發展、交通郵電建設等方面都要做到軍民結合、平戰結合,實現寓國防人才于民,寓國防科技于民,寓國防物資于民,把國防事業植根于人民群眾之中。
(九)致力于維護世界和平和促進人類進步事業
中國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獨立自主地處理對外軍事關系,開展軍事交流與合作,不搞霸權主義,不搞軍事集團,不進行侵略擴張,不同任何國家結成軍事同盟,不在國外駐軍或建立軍事基地。我國反對軍備競賽,主張根據公正、合理、全面、均衡的原則,實行有效的軍備控制和裁軍。我國支持國際社會采取的有利于維護世界和地區和平、安全、穩定的活動,支持國際社會為公正合理地解決國際爭端、軍備控制和裁軍所做的努力。
我國對外政策的核心是爭取世界和平。這也是我國國防政策的一個根本目標。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仍然是威脅世界和平與穩定的主要根源。爭取世界和平,就必須堅決反對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堅決反對戰爭政策、侵略政策和擴張政策,堅決反對以任何借口干涉別國內政和侵略、欺負、顛覆別國的行徑。對于國與國之間的糾紛和爭端,中國歷來主張通過協商和平解決。中國不把自己的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強加于人,也絕不允許別國把它們的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強加于己。歷史證明,單純依靠增加軍備和加強軍事同盟是不能獲得持久和平的,只有在相互信任和共同利益關系的基礎上,通過對話與合作,才能營造真正的和平。
國防政策的核心和實質是捍衛國家主權、統一、領土完整和安全,促進國家改革開放和國民經濟發展,維護世界和我國周邊國家穩定。
四、國防法規
國防法規,是由國防和武裝力量建設領域的法律法規及相關制度構成的。在依法治國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斷完善的新形勢下,國防法規對于保障國防和軍隊建設的順利進行,做好軍事斗爭準備,實施全民國防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信息時代的大學生,更應了解國防法規的相關內容,從而增強遵守國防法規的自覺性,提高運用國防法規的能力。
(一)國防法規的本質
國防法規的本質是國防法律規范固有的、內在的根本屬性,國防法規的本質可以從以下幾方面來把握。
1.是統治階級意志在國防領域的體現
國防法律規范作為法的一個分支,無疑與法有著共同的本質。同時,統治階級意志是一定社會歷史條件下的經濟關系、政治關系、軍事關系等社會關系的產物,國防法規所體現的是統治階級意志在國防領域社會關系中的產物,是統治階級對國防利益的愿望與要求。
2.是統治階級意志外化的行為規則
統治階級對國防利益的愿望與要求,最終要外化為行為規則并通過行為來實現。同時,統治階級的國防意志具有整體性和統一性,整體性指統治階級的國防意志不是統治階級內部個別人的意志,而是整體的意志;統一性指整個社會必須服從統治階級的國防意志。這兩個特性也決定了統治階級必須采取一定的規則來約束與調整人們的行為。
3.是統治階級維護統治的工具
統治階級的統治,離不開國防力量特別是軍事力量的使用。統治階級只有依靠國防力量和相應的國防手段才能最有效地抵御外來侵略,保證國家安全,同時鎮壓敵對階級的反抗。統治階級利用國防力量和國防手段開展國防活動,是通過調整國防領域中的社會關系來實現的。統治階級調整國防領域中的社會關系必然要借助國防法規這一重要工具。統治階級對于國防領域中不同的社會關系,要采用不同的調整形式,諸如政治規范、法律規范、宗教規范、道德規范、習俗規范等,而國防法律規范是最有力的調整工具。
(二)國防法規的特性
國防法規是國家法律的組成部分,除具有法律的一般特性,即鮮明的階級性、高度的權威性、嚴格的強制性、普遍的適用性和相對的穩定性外,還具有區別于其他法規的特殊性。
1.調整對象的軍事性
法律是調整社會關系的行為規范,不同的法律規范用來調整不同領域的社會關系。國防法規所調整的是國防和武裝力量建設領域的各種社會關系,包括軍隊內部的社會關系、武裝力量內部的社會關系、武裝力量與外部的社會關系。這些帶有軍事性的社會關系是國防法規特有的調整對象,是其他任何法律規范所不能代替的,這是國防法規特性的基本表現。國防是國家行為,國防和武裝力量建設領域的社會關系是軍事性的,但這些社會關系所涉及的行為主體并不都是軍隊或軍人,政治、經濟、外交、文化、科技、教育等各個部門和社會各階層人士都與國防有密切關系,都必須按照國防法規的要求,履行自己的國防義務。
2.司法適用的優先性
優先適用不是指先后順序,而是一種排他性的單項選擇。國防法規優先適用,是指在解決與國防利益、軍事利益有關的法律問題時,如果國防法規和普通法都有相關的規定或發生沖突時,要以國防法規的規定作為評判是非的標準和采取行動的準則。“特別法優先于普通法”是國際公認的法律適用原則。特別法是對特定人、特定領域、特定事項在特定時間內有效的法律。國防法規屬于特別法,司法適用具有優先性。
3.處罰措施的嚴厲性
國防法規所保護的國防利益,是關系民族興衰存亡的國家根本利益,因此對危害國防利益的犯罪都實施比較嚴厲的處罰。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規定,搶劫罪通常處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而冒充軍警人員搶劫的,搶劫軍用物資的,處10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者死刑?!吨腥A人民共和國兵役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的許多條款都申明戰時從重處罰。所謂戰時,是指國家宣布進入戰爭狀態、部隊受領作戰任務或者遭敵襲擊時,部隊執行戒嚴任務或者處置突發性暴力事件也以戰時論處。例如,《中華人民共和國兵役法》規定,平時應征公民拒絕、逃避征集拒不改正的,在兩年內不得被錄取為國家公務員、國有企業職工,不得出國或者升學,還可同時處以罰款;而戰時要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三)國防法規體系
國防法規體系是指由不同層次、不同門類的國防法律規范構成的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和協調的有機整體。我國的國防法規體系,按立法權限區分為四個層次:一是法律,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二是法規,由國務院和中央軍委制定,由中央軍委制定的為軍事法規;三是規章,由軍委各總部、各軍兵種、各軍區制定的為軍事規章,由國務院有關部委與軍委有關總部聯合制定的為軍事行政規章;四是地方性法規,由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制定的貫徹執行國家國防法規的實施辦法、實施細則、補充規定等。
我國的國防法規按調整領域劃分為16個門類:國防基本法類、國防組織法類、兵役法類、軍事管理法類、軍事刑法類、軍事訴訟法類、國防經濟法類、國防科技工業法類、國防動員法類、國防教育法類、軍人權益保護法類、軍事設施保護法類、特區駐軍法類、緊急狀態法類、戰爭法類、對外軍事關系法類。不同門類的國防法規,調整、規范國防和軍事活動的領域也不相同。
現在,我國的國防法規基本上與國家的法律制度相適應,可以滿足國防和武裝力量建設的需要。但也有不健全的方面,如有些重要的法律還沒有出臺,已經頒布的國防法規內容還不夠完備,有些規定操作性不強。但總的來說,國防和武裝力量建設已有法可依,走上法制化的軌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