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會計電算化與ERP應用
- 張小蘇
- 4763字
- 2019-11-06 15:17:41
第一節 會計信息化的概念及基本特征
在我國,會計信息化工作是由會計電算化工作發展而來的,可以說會計電算化工作是會計信息化的前身。
一、會計電算化的產生
會計電算化是會計工作的發展方向,是計算機技術與現代會計相結合的產物,是電子計算機在會計中的應用的簡稱。在我國,“會計電算化”一詞是1981年財政部、中國會計學會及長春一汽在長春聯合召開的“財務、會計、成本應用電子計算機專題討論會”上正式提出來的。這次會議也是我國會計電算化理論研究的一個里程碑。
二、會計電算化的概念
會計電算化主要是應用電子計算機代替人工記賬、算賬、報賬,以及代替部分由大腦完成的對會計信息的處理、分析和判斷的過程,這是通常意義上的狹義的會計電算化。廣義的會計電算化是指與實現會計工作信息化有關的所有工作,包括會計信息化的宏觀規劃、會計信息化人才的培訓、會計軟件的開發與應用、會計電算化的制度建設以及會計軟件市場的培育和發展。現階段,會計電算化已發展成為一門融電子計算機科學、管理科學、信息科學和會計科學為一體的新型科學和實用技術。
三、會計信息化的基本理論
(一)會計信息化的出現
進入20世紀90年代后,企業對會計電算化有了更深的理解和更高的要求,企業開始將單項會計核算業務電算化整合、擴展為全面電算化,將企業內部的信息“孤島”與企業的日常業務(處理各種微觀、宏觀信息)管理連接起來。會計信息化是會計電算化從觀念上的徹底改變。會計電算化與會計信息化存在很大的區別,主要體現如下幾個方面:
1.目標不同
會計電算化是實現會計核算業務的計算機處理,會計信息化是實現會計業務全面信息化,從而與企業管理各環節的業務流程及社會大系統的其他信息系統相互銜接,有機構成一個開放系統,充分發揮會計工作在企業管理和決策中的核心作用。
2.理論基礎不同
會計電算化僅以傳統會計理論和計算機技術為依托;會計信息化以信息技術、系統論和信息化會計思想為指導。
3.技術手段不同
會計電算化以單機處理為主,會計信息化把網絡、通信與數據庫等先進技術用于信息的獲取、加工、處理、傳播、存儲、應用。
4.功能范圍的區別
會計電算化以實現業務核算為主,會計信息化包括財務事務處理層、信息管理層、決策支持和決策層,不僅要進行會計業務核算,還要進行會計信息管理和決策分析,并將根據信息原理和信息技術要求重新構建現代會計模型。
5.信息輸入輸出不同
會計電算化強調財務信息只能由財務部門輸入,輸出也由財務部門打印后再報送。會計信息化要求企業內外的各個機構、部門既可經授權權力級次,直接從系統的大量數據中獲取相關數據,也可以從Internet直接獲取。財務人員不再是會計信息的主權或唯一的輸入、加工處理人員,財務人員將更多地控制、分析、參與企業管理和提供專業決策。會計信息資源高度共享,在企業及社會各信息系統中被充分利用。
6.會計程序不同
會計電算化基本模仿手工會計程序,會計信息化則根據會計目標,按信息管理原理與信息技術重整會計核算過程。
(二)會計信息化的基本概念
目前在我國,專家學者們對于會計信息化的概念,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在各種場合、以各種形式表達了他們的觀點。
湖南大學會計學院謝詩芬教授認為“會計信息化就是利用現代信息技術(計算機、網絡和通信等)對傳統會計模式進行重構,并在重構的現代會計模式上通過深化開發和廣泛利用會計信息資源,建立技術與會計高度融合的、充分開放的現代會計信息系統,以提高會計信息在優化資源配置中的有用性、促進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過程。會計信息化是國民經濟信息化和企業信息化的基礎和組成部分(出自《湖南財政與會計》)”。
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博導楊周南教授提出了“會計信息化的ISCA(Information Systerm,Control and Auditing)模型”,認為會計信息化的體系結構應由三部分構成,即①建立和實施現代化信息技術或計算機環境下的會計信息系統(AIS);②為了確保該系統安全有效地運作,為會計管理工作提供高質量的信息服務,必須建立健全會計信息系統內部控制制度;③為了審查和確保內部控制制度的有效執行,必須開展對AIS和內部控制制度的審計,以最終達到對AIS安全、可靠、有效和高效地運用(出自《會計研究》)。
嘉應學院教授何日勝認為“會計信息化是采用現代信息技術,對傳統的會計模型進行重整。并在重整的現代會計基礎上,建立信息技術與會計學科高度融合的、充分開放的現代會計信息系統。這種會計信息系統將全面運用現代信息技術,通過網絡系統,使業務處理高度自動化,信息高度共享,能夠主動、及時報告會計信息(出自《我國會計信息化問題的初探》)”。
(三)會計信息化的基本特征
1.普遍性
會計所涉及的所有領域(包括會計理論、會計管理、會計教育等)都在逐步全面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目前,在會計理論、會計管理、會計教育領域中有不同程度的運用。雖然起步晚,但發展快、成效大,只是還不能真正達到會計信息化水平,在會計理論方面相對滯后。準確地講,現階段會計信息化賴以存在的還是傳統的會計理論,既沒有修正傳統的會計理論體系,更沒有構建起適應現代信息技術發展的完善的會計理論體系。從會計信息化的要求來看,首先就是現代信息技術在會計理論、會計工作、會計管理、會計教育諸領域的廣泛應用,并形成完整的應用體系。
2.集成性
會計信息化將對傳統會計組織和業務處理流程進行重整,以支持“虛擬企業”“數據銀行”等新的組織形式和管理模式。這一過程的出發點和終結點就是實現信息的集成化。信息集成包括三個層面:一是在會計領域實現信息集成,即實現財務會計和管理會計之間的信息集成,協調和解決會計信息真實性和相關性的矛盾;二是在企業組織內部實現財務和業務的一體化,即集成財務信息和業務信息,在兩者之間實現無縫聯結,使財務信息和業務信息能夠做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三是建立企業組織與外部利害關系人(客戶、供應商、銀行、稅務、財政、審計等)的信息網絡,實現企業組織內外信息系統的集成。信息集成的結果是信息共享。企業組織內外與企業組織有關的所有原始數據只要一次輸入,就能做到分次利用或多次利用。既減少了數據輸入的工作量,又實現了數據的一致性,還保證了數據的共享性。建立在會計信息化基礎上的21世紀會計信息系統是與企業組織內外信息系統有機整合的、高度數字化、多元化、實時化、個性化、動態化的信息系統,它具有極強的適應力。
3.動態性
動態性,又稱實時性或同步性。會計信息化在時間上的動態性表現為會計數據的采集是動態的。無論是企業外部的數據(例如發票、訂單),還是企業組織內部的數據(例如入庫單、產量記錄)。也無論是局域數據還是廣域數據,一旦發生,都將存入相應的服務器,并及時送到會計信息系統中等待處理。其次,會計數據的處理是實時的,在會計信息系統中,會計數據一經輸入系統,就會立即觸發相應的處理模塊。對數據進行分類、計算、匯總、更新、分析等一系列操作,以保證信息動態地反映企業組織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
4.漸進性
現代信息技術對會計模式重構具有主觀能動性。但是,這種能動性的體現是一個漸進的過程。具體應分三步走:第一步,以信息技術去適應傳統會計模式,即建立核算型會計信息系統,實現會計核算的信息化;第二步,現代信息技術與傳統會計模式相互適應,表現為傳統會計模式為適應現代信息技術而對會計理論、方法作局部的小修小改、擴大所用技術的范圍(從計算機到網絡)及所用技術的運用范圍(從核算到管理),實現會計管理的信息化;第三步,以現代信息技術重構傳統會計模式,以形成現代會計信息系統,實現包括會計核算信息化、會計管理信息化和會計決策支持信息化在內的會計信息化。
(四)我國會計信息化發展的四級階段
根據用友軟件股份有限公司總裁王文京對我國會計信息化的發展做出的總結,得出從1978年長春一汽搞會計電算化試點算起,我國會計電算化發展經歷了30多年,平均每10年經歷一個發展周期。
第一個階段,從1978年到1988年,自行研發自行應用的10年。在這個階段,大部分企事業單位還是手工記賬。一些企業自主開發財務軟件,然后在內部推廣應用,不是一種商品化的方式。這一階段主要是探索,大家都在積累經驗,但也造成了大量重復勞動。
第二個階段,從1988年到1998年,商品化財務軟件大發展的10年。1988年是一個轉折,標志性的事件就是出現了商品化的軟件公司。那時候北京有用友、先鋒等,上海力成應用軟件研究所也是那一年成立的,隨后,在政府的推動下,金蝶、金蜘蛛、浪潮等一批軟件公司相繼創立,反過來又推動了會計電算化的發展。
第三個階段,從1998到2008年,會計信息化和企業信息化融合的10年。1997年,中國軟件行業協會財務及企業管理軟件分會組織了一次發布會,主題叫“向ERP進軍”,吹響了由財務管理向企業管理轉型的號角。1998年用友推出ERP企業管理軟件U8ERP,把會計信息化、財務信息化、財務信息系統融入整個企業信息化和企業管理系統中。
第四個階段,從2008年開始,企業信息化向標準化和國際化發展。2008年11月12日,我國會計信息化委員會成立,是我國會計信息化發展史上又一個新的里程碑。財政部提出,力爭通過5~10年甚至更長一段時間的努力,建立起我國的會計信息化管理體系。2008年金融危機的爆發使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開始謀求從粗放式管理向精益化管理轉型,多維度、精細化、全過程的管理數據成為企業提升管理能力的基礎信息。在市場推動下,理論界、企業界、咨詢界,以及學術團體越來越多的人士提高了對管理會計信息化的重視程度,并投入資源加大推廣力度。但是,在這一時期,多數企業基本局限于對單個管理會計工具或單獨一項管理會計系統的應用,未能將管理會計信息與業務信息、客戶信息、財務信息披露等有效結合起來,未能在戰略決策、營銷支持績效考核等方面進行綜合應用,管理會計信息化發展較為緩慢。2013年,在中國經濟轉型的背景下,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采用預算管理軟件、作業成本軟件、管理會計報告和分析軟件來加強自身管理會計工具和方法的應用,同時部分企業開始提出建立“管理會計信息化體系”的概念,將整合的信息有效運用于戰略決策、經營分析、運營管理等方面,以支持企業利用更加全面、更加可靠的信息,做出更加及時、有效的決策。
目前,我國管理會計信息化盡管已有一定發展,但總體而言,仍處于低水平狀態。國內單位采用的會計軟件僅有部分管理功能,而大部分單位也只應用了會計軟件中的核算功能。同時,由于會計信息系統建設花費較大、人才培養難度較高等原因,單位對建立和完善管理信息系統的主動性不強。
(五)現階段推進我國會計信息化發展的有效措施
在我國,為了滿足會計信息化的發展適應現代信息經濟發展的要求,除了加大各方面的投入之外,現提出如下相應的措施:
(1)將管理會計信息化需求納入單位信息化規劃。當前及今后一段時間,在繼續做好財務會計信息化的同時,也需要順應會計改革和發展需要,將管理會計信息化作為重點工作予以加快推進,切實提高單位信息化建設的效果。
(2)做好系統整合、改造和新建,推動管理會計的有效應用。
(3)鼓勵大型企業和企業集團的單位建立財務共享服務中心。財務共享在全球范圍內各行各業得到了一定的應用,目前,在財富100強企業中,已有超過80%的企業建立了財務共享服務中心。我國不少單位,如中國移動、國家開發銀行、中興通訊等,也都在應用財務共享方面取得了積極成效。
(4)鼓勵會計軟件公司和有關中介服務機構拓展管理會計信息化服務領域。會計軟件公司應當抓住當前管理會計發展的大好機遇,深入挖掘單位管理會計信息系統建設需求,既要合理借鑒國外單位管理會計信息系統建設經驗,更要充分考慮我國企業信息化實際特點;既要總結管理會計一般功能和流程,研究開發通用管理會計信息系統軟件,也要為客戶根據自身實際情況改造留好接口。中介服務機構要充分發揮自身管理會計優勢,加強與單位的溝通,詳細了解各單位的需求,同時,與會計軟件公司密切合作,共同為單位開發、設計出切合實際需要的管理會計信息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