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章 再議
- 我跟皇帝做連襟
- 敘史小小吏
- 2037字
- 2019-09-03 20:07:56
“有啊,當然有,白銀五百兩,錦緞百匹,良田五百畝。”鐘毅回答道。
“噗”這次輪到康婉娘噴茶了,她趕緊擦了嘴,笑著說:“這么少,是皇上賞的嗎?郎君這么大的功勞,太小氣了。”
鐘毅也是郁悶的不行,嘴硬的說:“如今朝廷國用窘困,如此也不少了。”
康婉娘又笑了,對著鐘毅說:“今之國運恐難長久,郎君又何必為之煩憂?不如遠離朝堂,江湖逍遙,不是更好?”
“我既在此地,當為一地計,為一地生民計,今國勢弱,然君性寬仁,乃民之幸也,我愿為君分憂,為民出力。”鐘毅頗為堅定,他也知道像康家這樣的胡商其實并不在乎誰做皇帝,是誰家王朝,但他不一樣。
康婉娘見他不為所動,也就不再勸了,問他:“郎君,此來何事啊?”
鐘毅便將李煜想要入股的事情跟她說了。
康婉娘自然知道這事情太大,自己是不能做主的,也不表達什么意見,反而問起鐘毅來。
鐘毅分析說:“此事我以為是一件好事,圣上入股之后,我們的生意便有了皇家的名義,如此便有有諸多好處,而且有了圣上之名,我們也可以做的更大更好。”
康婉娘自然知道有了皇家名義意味著什么,作為胡商,特別是資財千萬的富商,一直希望依附一定的政治勢力,如果搭上了皇家那自然是求之不得。
只是如今南唐的情況,朝廷大臣多從事商賈販運之事,并不稀奇,但是皇上也要投資于此,確實有些奇怪的,有沒有不為人知的原因,也不得而知,也是要謹慎的。
康婉娘表示還是由其兄做主,鐘毅也不著急,便告辭離去了。
次日康祿德便來找鐘毅了,表示當然同意圣上入股,本來核心的技術也是鐘毅的,鐘毅同意此事,自己自然也無異議,至于如何分配等細節交由鐘毅決定便是。
鐘毅也沒有多少時間與他詳談,見他同意了,就說明日與他詳細商議合作細節,今日皇上急召,就先告辭了。
鐘毅急匆匆地趕到了宮中的澄心堂,殿內李煜正與四名大臣在商議。鐘毅認得其四人正是林仁肇、樞密使殷崇義、副使朱鞏、皇甫繼勛,而且聽出來他們正在討論出兵淮南之事。
‘‘臣叩見陛下。’’鐘毅行禮說道。
‘‘不必多禮,鐘卿快來將你對出兵淮南之事的意見說與眾人聽。’’李煜招手讓他上前來。
‘‘遵命,臣以為此時乃是出兵淮南之良機,當抓住此時機,否則以后恐再無如此好的機會了。’’鐘毅上前幾步說道。
‘‘你說良機便是良機嗎?你可懂兵事?’’皇甫繼勛有些看不起鐘毅,斜著眼看著他,有些輕視地問。
‘‘小子確未曾涉足行伍,亦不知兵事,但小子知淮南百姓之心,知當下我大唐之憂患,出兵淮南勢在必行。’’鐘毅不卑不亢地說。
‘‘如今宋軍在淮南的確兵力薄弱,且天花在淮南肆虐,唯我大唐有預防之法,這些都是實情,但我與宋國之差距甚大,初期或可討得便宜,若宋軍大舉南下,則如何應對?’’樞密使殷崇義問道。
‘‘臣請領兵數萬,定當于宋兵大舉南下之前,收復淮南之地。’’林仁肇說道。
‘‘林將軍之勇自不必說,一舉收復淮南也是翻掌之易,但宋軍大舉南下,如何守住呢?’’殷崇義問。
‘‘想辦法讓宋軍不會大舉南下便是。’’鐘毅笑著說道。
‘‘如何教宋軍不會大舉南下?’殷崇義接著問。
‘‘當出使遼國,與遼國相約,有了遼國在北方牽制,宋軍自然不敢大舉南下。’’鐘毅不疾不徐地說。
‘‘豈有如此容易,自那清風驛之變后,遼國便與我國斷了聯系,自此再無交往,你一言交往,便可讓遼國愿與我交往嗎?’’皇甫繼勛還是有些看不起鐘毅,覺得他太狂妄了。
‘‘鐘卿,吾等皆知與遼國交往乃是此事可成的關鍵,你可有解決之法?’’李煜笑著問道。
‘‘臣可斷定,遼國自是愿與我交往,此番派人出使自可成功。’’鐘毅答道。
‘‘小子豈敢狂言,我大唐前幾年曾數次出使契丹,結果均無功而返,你怎敢料定其愿與我交往?’’皇甫繼勛起身對著鐘毅大聲責問。
‘‘將軍莫急,待我細細說來。去冬天氣嚴寒,至今春依然有大雪,我江淮之地尚且如此,那北地苦寒之處當如何?想來北地草原之上定是牛羊死亡無算,往昔如此情狀出現,胡虜必南下擄掠,如此即使我不與遼國交往,宋國北方也必不安寧,而遼國與我方也有共同之利。’’鐘毅談了一個理由。
‘‘不錯,樞密院確有密報,去冬以來,宋北境屢有戰事。’’’殷崇義肯定了鐘毅的話。
“這便是我斷定能與遼國恢復交往之主要理由,自周世宗南伐之后,契丹以為我國臣服于周,自不與我交往,如今我要出兵淮南,契丹自會樂見。”
“我聽聞遼國皇帝耶律璟以草原為本,不重中國,雖劫掠宋境,但終志不在中原,對宋之牽制可足為我憑持否?”樞密副使朱鞏還是不太放心。
“我素聞耶律璟荒耽于酒,畋獵無厭,賞罰無章,朝政不視,且聽信女巫肖古,為了取人膽造延年益壽的仙藥,我以為此事之突破口即在于投其所好,我今日所制之薔薇露當可屬其意,而薔薇水、玻璃鏡可送于女巫肖古,如此以來,自可打破此困局。‘’鐘毅胸有成竹地說。
‘‘圣上,如此困局已解,當早做決斷,即刻出兵。’’林仁肇見鐘毅侃侃而談基本說服了在場各位,便催促李煜馬上作出決斷。
‘‘事關國本,不可不慎,待出使遼國,定下契約,再出兵不遲。’’李煜還是下不了決心。
‘‘圣上所言甚是,此事甚大,豈可倉促定下,當待的形勢明朗再定不遲。’’皇甫繼勛也反對馬上出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