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新型城鎮化轉型研究:人口、土地與產業三維協調發展的視角
- 劉習平
- 3077字
- 2020-04-22 12:47:36
第一節 人口城鎮化與土地城鎮化
一、理論基礎
(一)人口城鎮化與人口轉移理論
人口城鎮化是指農村人口不斷向城市轉化和集中,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逐漸提高的動態過程。也就是說,人口城鎮化很重要的一個表現就是農村人口轉移到城鎮,也就涉及農村剩余勞動力轉移,比較有代表性的勞動力轉移理論有如下。
(1)劉易斯模型。
劉易斯從部門分析的角度來分析人口流動,提出了二元經濟結構下人口流動模型,如圖2-1所示。

圖2-1 劉易斯模型
劉易斯模型把國家分為傳統農業部門和現代工業部門,傳統農業部門存在大量的剩余勞動力,工業部門工資水平高于農業部門。在這兩部門收益差異的驅動下,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市工業部門的不斷轉移。在圖2-1中,S點為無限供給的轉折點,此時勞動供給曲線向右上方傾斜。劉易斯模型為人口遷移提供了分析視角和理論模型,人們在肯定劉易斯模型合理性的同時,也指出了缺陷,其中劉易斯對勞動力無限供給的假定以及模型中對農業部門發展重要性的忽視受到了很大的批評,特別是對農業部門發展重要性的忽視是致命缺陷,因為無論是從理論上還是現實中,沒有農業發展的增長是不可想象的。
(2)三階段模型。
費景漢和拉尼斯(G. Ranis&C.H. Fei)在劉易斯模型的基礎上,提出了三階段模型,探討了工農業之間的內在聯系,強調農業對工業擴張的作用不僅是提供勞動力,而且還提供農業剩余。L1和L2為兩個分界點(見圖2-2)。但是,費景漢-拉尼斯模型沒有解釋如何提高農業勞動生產率的同時保持不變制度工資水平。

圖2-2 費景漢-拉尼斯二元經濟結構轉變和人口鄉城轉移的三個階段
(2)托達羅模型。
托達羅模型首次闡述了城市失業與鄉村人口流入城市兩者并存現象的原因。托達羅模型提出了如下兩點假說:第一,促進人口流動的基本經濟力量是轉移人口收益和成本的考量。
第二,遷移決策取決于城鄉實際工資差異和獲得就業機會的概率。這兩個假說可以用數學語言表示為

其中,Nu(t)表示t時刻城市勞動力供給總量,dNu(t)/dt表示t時刻從鄉村到城市人口凈流動量。Vu(t)和VR(t)分別表示表示城市和鄉村t時刻后計劃期內各期期望收入(工資)流Yu(t)和YR(t)的貼現值之和。例如,若將t=0時刻作為決策期(即決定是否流動),且設計劃期為[0, n],P(t)為城市就業概率,那么

式中,C(0)為人口流動成本;r為貼現率。

城市就業概率與城市就業率成正比,而與城市失業率成反比。可表示為

式中,Nm(t)表示t時刻城市部門的就業量;Nm(t)/Nu(t)表示城市就業率。1-Nm(t)/Nu(t)就表示城市失業率。托達羅模型強調了決定城鄉遷移的因素是“預期收入的差異”。
結合中國的實際情況,我們可以對以上幾種人口轉移理論做幾點評述:劉易斯模型提到農業剩余勞動力向現代工業部門轉移的過程中,假設農業勞動者不受干涉,自然會有向城市現代工業部門流動的趨勢,但實際上,中國農村勞動力向城市流動的過程中,存在著一定的制度障礙,如戶籍制度,它在一定程度上阻礙的農村勞動力的自由流動。劉易斯模型中對農業部門的忽視是其最大的缺陷,無論是從理論上還是實證上,如果沒有農業的發展,城鎮化是不可持續的。農業勞動力轉移到城鎮,前提條件是農村生產效率的提高能夠釋放出更多的勞動力資源,這也是本書提到的“推”的城鎮化。拉尼斯-費景漢模型強調重視農業的重要性,探討了工農業之間的內在聯系,這是值得肯定的。但是拉尼斯-費景漢模型也存在一些缺陷,比如城市如果沒有產業作為支撐,也有可能存在失業問題,那么從農村轉移到城鎮的勞動力難以找到合適的工作。托達羅模型建立了人口遷移量同城市就業率和城鄉收入差距之間的關聯關系,城市就業率實際上與產業的集聚發展相關聯的,產業集聚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農村人口轉移到城鎮后能夠獲得的就業機會和概率。
(二)土地城鎮化與土地產權理論
土地城鎮化表現為城市(城鎮)建成區快速增長,土地的大量非農化。從產權變遷角度看,土地城鎮化是土地產權的變遷過程,以土地所有權為基礎,使用權、收益權和處置權等各種權利組成的權利束的變化。如果農村土地產權模糊,沒有明確規定農村土地產權究竟歸誰,法律對農民的土地財產權保護不到位,這樣會導致農用地過度被征用,土地城鎮化過快。
二、關聯機制
農村人口向城鎮轉移以及城市空間規模的擴大是城鎮化進程中相伴而生的兩個維度,這兩者之間具有內在的聯系。人口向城鎮轉移和集中的過程,也是農業區甚至未開發區形成新的城鎮,以及已有城鎮向外圍的擴展的過程。所以城鎮化過程同時應是城鎮用地增加、農村居民點用地減少的過程。隨著中國城市化進程的進一步推進,更多的農村人口將會進入城市,會帶來更多的需求——對居住的需求、對工作場所的需求等,所有這些需求都會導致城市面積的擴張,城鄉建設用地之間發生相應的變化,即城鎮的土地面積將會在一定程度上增加。
三、測度模型
(1)異速增長模型。城市化進程中人口和土地須保持一個合理的增速,可以用如下異速生長方程表示為

把等式(2-5)轉化為

如果把A(t)和P(t)同時一起放在雙對數坐標系中時,兩者存在如下線性關系:

其反方程為

式(2-8)中,A(t)為某城市在時間t的城市土地面積;P(t)為對應于A(t)的城市人口數量;t代表時間變量;a為比例系數;b就是這里提到的異速生長系數。
關于異速生長系數的數值范圍在城市人口與土地面積增長階段的劃分對照見表2-1。
表2-1 異速生長系數的數值范圍對比

注:根據異速生長系數的數值范圍進行總結。
城鎮用地增長彈性系數。建設用地增長率與人口增長率的比值稱為用地增長彈性系數,假設城鎮用地增長彈性系數用EN來表示,建成區面積用S來表示,城鎮人口用P來表示,那么城鎮用地增長彈性系數用EN可以表示為

式(2-9)中,表示建成區面積增長率,
表示城鎮人口增長率。根據國際城鎮化發展的經驗,土地城鎮化的速度比人口城鎮化的速度稍微提前一些是比較合理的,但是兩者之間的差異過大或者過小都不太合適。一般來說,城鎮用地增長彈性系數為1.12
較為合理。
四、協調發展
城鎮化不僅表現為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鎮轉移,而且反映出了農村土地轉為城鎮用地的過程,因此城鎮化實質上是人口與土地兩個層次同步轉型的過程。土地城鎮化和人口城鎮化要協調發展,只有在兩者之間相互協調時,才能形成土地的合理利用,達到限制總建設用地過分增長、保護耕地的目的。土地城鎮化快于人口城鎮化或者人口城鎮化快于土地的城鎮化都會給城鎮化建設帶來一定的障礙。如果土地城鎮化的擴張大大快于人口城鎮化,說明一個國家(地區)城鎮用地利用比較粗放,城市擴張得太快。可能會帶來如下危害:第一,這樣會使得農村的土地甚至是耕地過快轉化為城市建設用地,將會危及中國的糧食安全和農村經濟的發展。第二,中國人多地少,土地是很稀缺的資源,土地城鎮化快于人口城鎮化,單位土地面積的經濟活動和人口密度減少,就會出現了沒有人氣的新城、新區,土地資源沒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同樣,如果人口城鎮化大大快于土地城鎮化,人口在短期內迅速轉移到城鎮,這樣會導致單位土地面積的經濟活動和人口密度非常大,城市就會變得非常擁擠,也會帶來一系列問題。
五、案例剖析
日本屬于典型的人多地少的國家,由于國土狹窄、人口密集,開發空間有限,始終存在人口規模巨大與土地資源稀缺的矛盾,因此采用的是高度集中型的城市化道路。美國城鎮化的空間戰略經歷了“緊湊和密集型—多個中心分散型—精明增長”的轉變,說明城市土地是一種稀缺的資源,如果土地城鎮化快于人口城鎮化,就會出現低密度蔓延式城鎮化模式,是對土地資源的浪費。我國香港的城鎮化具有高密度、集約型發展的特征。香港的土地資源十分稀缺,這就要求城鎮發展中必須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實現人口的有效聚集和土地的最優化利用。我國內地其他區域同樣存在著城鎮化進程中人口和土地的矛盾,人口城鎮化和土地城鎮化要協調發展,提高城鎮土地使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