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本閱讀中概念通達效果研究
- 陳紅敏
- 3410字
- 2020-03-11 14:20:18
第二節 文本閱讀研究的新觀點
關于文本閱讀中信息加工過程到底是如何進行的,建構主義理論、最低限度假設理論和記憶基礎文本加工理論三種理論一直存在爭議,如何解決這一爭議成為當前研究者越來越關注的話題,由此形成文本閱讀研究的兩種新觀點:文本閱讀的雙加工理論和風景模型。此外,在解釋情境模型的結果方面,還有知覺符號理論。
一、文本閱讀的雙加工理論
莫雷等人對前人有關文本閱讀的研究成果,特別是關于建構主義理論和基于記憶的文本加工理論的相關研究成果進行了全面總結和分析,在此基礎上提出文本閱讀的雙加工理論,對文本閱讀研究中的主要爭議進行了開創性的整合,掀起了文本閱讀研究的又一輪高潮。
文本閱讀的雙加工理論的基本觀點是:閱讀過程是連貫性閱讀與焦點閱讀的雙加工過程,在閱讀過程中,讀者所閱讀的信息不同,產生的信息加工活動也不同,讀者會根據閱讀的文本信息的性質交替發生不同的加工活動。也就是說,讀者在閱讀中進行何種信息加工活動取決于閱讀材料的性質,不同的閱讀信息可能會導致不同的加工活動。在文本閱讀中可以有基于記憶的文本加工理論提出的通過共振激活長時記憶的信息并進行整合這樣的加工活動,也可以有建構主義提出的與目標行為有關而產生的目標整合的加工活動。前一種整合加工是被動的、消極的,其目的在于維持閱讀信息的連貫性;后一種整合加工是一個主動的、積極的建構過程,充分體現出閱讀過程的主體性與概念驅動。
第一種是連貫閱讀加工。如果進入的文本信息是沒有引發焦點的信息,或者是與焦點無關的信息,讀者進行的就是連貫閱讀加工活動,其主要任務是維持文本語義的局部連貫或整體連貫。這是與最低限度假設理論和記憶基礎文本加工理論連貫閱讀加工的性質與特點(自動、共振、不即時建構情境模型)相似的,即最低限度假設理論與記憶基礎文本加工理論解釋的是文本閱讀連貫閱讀加工的特點。
第二種是焦點閱讀加工。為了理解文本,讀者會對文本中的目標系列的信息、因果系列的信息形成焦點,當所進入的文本信息是屬于有明確的因果關系的信息,如目標信息等,就可能會自動引發閱讀焦點(目標焦點),焦點一旦形成,就會使隨后的閱讀過程成為焦點加工的過程。焦點閱讀主要使讀者把握閱讀文本的基本要旨,形成文本的局部或整體的邏輯連貫。建構主義理論揭示的便主要是焦點閱讀加工的性質與特點。
莫雷和王瑞明等人首先通過實驗對連貫閱讀加工活動的特點進行探討。實驗結果表明,當前信息通過記憶基礎文本加工理論所提出的共振方式非策略地、自動地、快速地激活先前的有關信息后,如果當前信息與先前信息存在局部不一致或不協調,就會進一步地對前后信息全面的連貫關系進行整合,這一信息整合過程可以稱為“協調性整合”。協調性整合是連貫閱讀中一種重要的信息加工方式,其目的就是要維持新信息與先前信息的連貫性,更重要的是協調性整合是一種建構性的整合,其結果是將相關的信息建構成整體的信息塊,當它們被再次激活時,就會以信息塊的形式出現(莫雷,王瑞明,何先友,2003;王瑞明,莫雷,2004)。莫雷和冷英(2005)則探討了焦點閱讀加工活動的特點。他們通過實驗對目標焦點監控下目標信息的建構與整合進行了初步探討,實驗結果表明,在沒有共振的情況下,目標啟動句也可以激活先前的目標信息,引發焦點整合;另外,在目標焦點監控下可以發生閱讀信息的追隨性建構。
在這些研究的基礎上,王瑞明(2006)設計系列實驗對連貫閱讀加工中的協調性整合進行了系統探討,冷英(2004)設計系列實驗對焦點閱讀加工中的焦點整合進行了系統探討,這些都為文本閱讀的雙加工理論提供了大量的實驗證據。文本閱讀的雙加工理論的理論框架已基本形成,對這一領域的研究也不斷深入,但總體上說,文本閱讀的雙加工理論還需要不斷完善,特別是與其相關的實證研究還需要不斷強化。
二、風景模型
20世紀90年代中期,研究者越來越關注文本閱讀中理解加工和記憶表征之間的關系。讀者在閱讀文章時表征會不斷地改變,并且不斷發展變化的表征自身又為讀者理解接下來的文章提供了重要的資源。因此,這一關系是復雜的、雙向的。為了更好地理解文本閱讀中讀者頭腦中的整個加工過程和記憶表征的形成過程,van den Broek等人于1996年提出了風景模型(Landscape Model)。
信息激活是文本閱讀中最基本、最核心的問題,讀者在加工文本時會激活文本中提及的概念以及這些概念間的關系。風景模型認為,信息激活有兩種機制。第一種機制是群體激活(cohort activation),即從當前被激活的信息向相關信息傳播激活的過程,群體激活是基于記憶的、迅速的并且被動的。第二種機制是基于連貫的提取(coherence-based retrieval),它是策略性的,經過準備的信息提取是為了理解當前文本的需要,并進而形成連貫性。而決定文本閱讀中進行何種激活的主要因素是閱讀中讀者要保持的連貫標準(standards of coherence),這一標準反映了讀者在閱讀時試圖獲得的理解程度。連貫標準受讀者自身因素的影響,如閱讀目標、期望、工作記憶容量、觀點等;也受文本因素的影響,如文本體裁、呈現速度、任務變量等。風景模型認為讀者閱讀中會建立起各種不同類型的連貫,如相關的、因果的、時間的、空間的,等等。閱讀過程中可以通過群體激活相關信息一次就滿足讀者標準,但在另一種情況下,讀者也需要通過基于連貫的提取來主動搜索事件文本表征、背景知識來實現這些標準。
風景模型認為文本閱讀過程就是一個不斷波動的激活過程,概念激活因為各種因素影響上下波動,就像一道美麗的風景。成功的閱讀加工結果是建構起一個連貫性的心理表征。與其他的文本閱讀理論模型比較,風景模型提供了一個整合許多因素的理論框架(如不同的關系類型、連貫性標準、學習曲線等)。在先前的一些研究中,風景模型的概念框架通過記敘文閱讀中計算機模擬和被試實際閱讀數據的比較得以證實。總體上看,風景模型是動力上相互作用系統(adynamically interacting system)的一部分,它不僅有來自行為實驗和計算機模型研究的證據,還有來自神經心理學研究的證據,可以說,風景模型是當前對閱讀理解的過程和產物描述的一個相對比較完整的理論。
三、知覺符號理論
知覺符號理論對文本閱讀中建構的情境模型的實質有著獨特的見解,如果說文本閱讀的雙加工理論著重于解釋文本閱讀的具體加工過程,那么,知覺符號理論可以說對文本閱讀的結果進行了解釋,下面將從這一角度對這一理論進行簡單介紹。認知科學發展史上盛行的關于知識表征的理論是命題符號理論(Propositional Symbol System),但該理論在發展過程中逐漸暴露出許多至今仍未解決的問題。因此,Barsalou從理論上提出一個新的知識表征理論——知覺符號理論,想借以取代命題符號理論(Barasalou, 1999a)。
在對情境模型的看法上,命題符號理論認為情境模型是一組相關命題,而知覺符號理論認為情境模型含有知覺符號,包括模式符號系統。Barasalou等人認為知覺符號理論能更好地解釋情境模型的豐富性。命題符號理論和知覺符號理論最大的區別在于對內在符號與外在物體原型之間的關系的看法,命題符號理論認為兩者間的關系是任意的(arbitrary)、語言學模式的(linguistic-like),而知覺符號理論則認為兩者間的關系是類似的(analogue)、知覺的(perceptual)(Barasalou, 1999b)。知覺符號理論認為符號和原物之間的類似關系意味著原物的變化將引起知覺符號的變化。例如,如果原物體方位改變(如桌子倒置在地板上),知覺符號理論認為對其形成的表征也會發生變化;但命題符號理論并不這樣認為(站立的桌子和倒置的桌子都是桌子)。
Zwaan等人通過實驗首先對命題符號理論和知覺符號理論進行了檢驗(Stanfield&Zwaan, 2001; Zwaan, Stanfield&Yaxley, 2002)。結果發現,無論是方位信息還是形狀信息,圖畫和句子不匹配時的再認時間明顯長于匹配時的再認時間。這個結果很好地驗證了知覺符號系統理論。李瑩等人在中文條件下運用相同的范式也得到了類似的結果,說明中文閱讀中也同樣存在知覺符號表征(李瑩,王瑞明,莫雷,2005)。讀者在閱讀中不僅能夠對實體進行知覺符號表征,對實體間的關系也可以進行知覺符號表征。最近Zwaan等人通過實驗檢驗了詞語指代物的空間位置關系對語義相關判斷的影響,實驗結果支持了知覺符號理論(Zwaan & Yaxley, 2003a; 2003b)。實驗結果說明被試在語義相關判斷時激活了整個物體的知覺符號表征。另外,Zwaan等人還通過句圖范式(句子和圖畫匹配范式)檢驗了實體間的動態關系表征也是知覺符號表征(Zwaan, Madden, Yaxley &Aveyard, 2004)。在該研究中發現,讀者在閱讀中對實體間的動態關系進行了知覺符號表征(王瑞明,莫雷,閆秀梅,2006)。
當前,知覺符號理論從實證上對命題符號理論的批駁仍限制在一個很小的范圍內,知覺符號理論作為一種新理論還是不夠完善的,因此,知覺符號理論要想取代命題符號理論還有很長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