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節 句子
邏輯的本質就是要解決思維的準確性問題。而思維包括內容和形式兩個方面。思維的內容就是反映在意識(頭腦)中的客觀現實;思維的形式就是思維的內容各部分間聯系的方式。邏輯從形式方面掌握思維,通過思維形式所反映的客觀規律性來準確地把握客觀世界。句子是表達一個完整的思維的最基本的單位。句子結構的完整性是構成邏輯從形式方面準確地掌握思維進而把握客觀世界的最基本的思維表達形式。因此,邏輯漢語的句子在結構上首先要滿足邏輯的思維形式的最基本要求,即構成邏輯的思維形式的每個部分(即每個句子)的結構應合乎邏輯的基本要求。例如,按照邏輯,一個簡單判斷要有主項和謂項(包括聯項和量項),判斷的形式是固定的。但在我們現在的思維表達中(即在現代漢語中),主項和聯項被省略的現象是非常普遍的。如“今天很熱。”這個判斷就缺乏主項和聯項,因為“今天”只是個時間概念,無“冷”或“熱”屬性,所以它不能成為該判斷的主項,從語言角度說,不能成為該句子的主語。這個判斷的真正主項是“天氣”;而主項“天氣”與構成謂項的一部分“很熱”之間缺乏聯項,就句子而言,就是缺乏連系動詞,所以這一判斷是不準確和不完整的。構成形式整體的某些成分的缺失會造成內容各部分之間聯系變得不夠緊密牢靠。內容要完整,因為內容決定形式,但形式反作用于內容,對外在的形式性要求就是對內在含義的強化過程,即形式可以強化內容各部分之間的聯系。思維的準確性正是依賴于思維內容與思維形式的相輔相成。因此,就語言自身而言,邏輯漢語的句子,相對于現代漢語的句子,力求形式上的完整性,構成句子的各個成分都不可或缺。句子的完整性就是思維的完整性,只有完整的句子才能表達完整的思維。
邏輯漢語的句子由詞和短語按照特定的法則組成。如果違反這些法則,思想就不能得到正確且精微的表達。每個句子都有一定的語調,表示陳述、疑問、祈使或感嘆;在連續說話時,句子與句子之間有一個停頓。在書面上,每個句子的末尾用句號、問號或感嘆號。例如:
(1)<中國>人民是勤勞勇敢的。(中國人民是勤勞勇敢的。)
(2)今天是星期天。(今天星期天。)
(3)你已經吃了嗎?(你吃了嗎?)
(4)我下午將去那機場去接(個)朋友(們)。(我下午去機場接朋友。)
(5)他急了得滿頭大汗。(他急得滿頭大汗。)
(6)他總是努力地學習。
(7)我的頭疼。(我頭疼。)
(8)山上那些紅旗兒正在飄揚。(山上紅旗飄揚。)
(9)他是個高個子,有一雙大眼睛。(他高個子,大眼睛。)
(10)小劉是二十多歲。(小劉二十多歲。)
(11)下雨啦。(下雨了。)
(12)小心那火車!(小心火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