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科研關系網絡的高校科研管理研究
- 劉玉琴
- 685字
- 2020-03-05 18:25:48
2.2 面向貢獻力評價的科研合作關系構建
2.2.1 構建思路
隨著全球化趨勢日益明顯和大科學時代的來臨,科學技術越來越向綜合化和邊緣化發展,學科間滲透交叉程度日益擴大,科研難度日趨加大,使科研人員很難單獨完成某項課題或論文,科技攻關不僅需要巨額資金投入,還需要研究者群體功能的發揮,新興技術領域尤其如此。科學技術的進步與發展促進了科研合作研究的加強與改善。科研合作是科學研究者彼此協作的一種有效方式,為研究者進行智力交流、資源共享提供了前提,是聚個人創造力為群體智慧的有效途徑[76]。通過科研上的分工和協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科研水平和效率,合作研究已成為一種非常普遍的現象,采用科學合作的方式來研究結構復雜的大科學系統已是科學研究的主要趨勢。

圖2-1 科研關系網絡構建體系
在科研合作的研究中,合作研究者不是結構松散的共同體,他們要分享信任與責任,最具體的表現就是他們共同署名發表成果,并共同承擔責任。合作研究者具有認識論上的平等地位,并構成一個新的認知主體。這個新的認知主體通過他們的認知成果獲得了認識論地位,并使合作研究成為一種認知方式。與科學的專業化和團體化相適應,合作研究作為一種社會現象日益盛行。改善科學勞動組織,增加科研成果數量,提高科學勞動效率,都與科學論文作者分布狀況不無關系。可以說,科學論文作者分布的規律是解決上述問題的一個重要出口。因此,對他的評價成為一個值得深入探討的問題。
在科研合作關系的分析中,目前方法更多地強調了合作者之間的整體關系、合作規律,而忽略了個體的研究能力,在群體中的貢獻力等。本書構建面向貢獻力評價的科研合作關系對科研主體間的文獻合作現象、合作模式、個體的研發能力進行微觀的、深入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