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王業不偏安(四)
- 一個國
- 那時花開彼岸
- 2474字
- 2019-08-24 04:43:43
帝君手持著一張諭令,邁步向大殿之上,一眾朝臣跪在伏案前,“眾愛卿平身,久候了,剛才怎么在大殿內這么高亢呢。”帝君說話的功夫到了主座上,手上拿著那副諭令。
正當群臣使節揣測帝君手上是何物時,帝君身邊的太監開口了,“禮樂停。”
南帝的龍吟響起,大殿內霎時安靜了下來,恭候圣聽。“朕,頒布御龍令,自天可汗攻滅東突厥、薛延陀后,南北境被四夷各族尊為天朝,天朝借羈縻制度征調突厥、回鶻、鐵勒、契丹、靺鞨、室韋等民族攻伐敵國卓見成效,讓江戶、南詔、新羅、渤海國等藩屬國學習文化與制度,舉辦四年一度的御龍大會,而在十年之前南北境風云驟變,三分天災,七分人禍,帝國自東北向西南分割為兩個板塊,各地諸侯、以天意為昭,趁亂起兵,圖謀天下,前朝百年基業俱毀,朕與北境東皇共分天下,二人誰先入主秦陽宮,便以渤海海岸到恒河口的天裂江為界線,勝者決定南北境的所屬權。并立下誓言,相約二十年內讓百姓休養生息,停戰練兵,如今十年已至,朕令南境文武百官、南境附屬藩國,勤兵練武,宣我南境,揚我國威,促進農耕,填充國庫,預備戰需,造船建濱海城池,通商天下。”
“文武百官受令。”宦官激昂的宣道。
“臣等,領命。”
“老臣,領命。”
外使們相視一眼,也紛紛表態。
“臣代表高句驪國主,支持南境帝君。”樸外長第一個響應后,各位使者也紛紛表明立場。
“傳新羅國王諭令,新羅國與南境國手足共存,唇齒相依,賀喜南境建國十年大典。”新羅
“劍心,將奏明江戶天王,響應帝君御龍令。”佐佐木劍心最后說到。
“各國外使,都闡明了各自的態度,南境興則共同興,國運一體,相輔相成。”
奏樂賞舞,觥籌交錯,葡萄美酒夜光,今宵燈火通明,當血紅色的黎明照亮帝都的時候,大臣們三三兩兩結伴走出帝宮,席間前二排的王公與使節,被明德宮人披上了御寒的棉羊毛氈,帝君已回殿休憩。
正午,南境,攬月酒樓。
“你們聽說了么,昨夜帝宮的盛宴,歌舞升平,通宵達旦,我家父親陪著朝中其他大員赴宴,早上才到家,喝的爛醉如泥,還直呼,看到了韓柳王的書畫真跡,臨摹練習呢。”和琨約了幾個公子哥在攬月酒家里面小敘
“紀兄,和兄這樣的機會,四年才有一次,四年后我們要是也當上官,就能去一睹其貌了。”禮部尚書的公子陳楚材感慨道。
“楚材兄是我們之中,讀書最好的,你以后一定能高中,有機會去盛宴的話,可不要忘記我們兄弟啊,就算不能帶著我們,也要回來和我們講一講那大典是如何氣派哈。”和琨笑得調侃道。
“少爺,少爺,不好了,老爺早上回來就病了。”陳家府上的人行色匆匆,讓陳楚材走。
“紀公子,和公子你們也快回去看看吧,府上夫人管家也在找你們呢。”
“就此別過。”陳楚材連忙起身,對著幾位座上客說到。
眾人也起身回應,紛紛緊張的離去。
一時間海京的大夫醫者藥房伙計,甚至江湖郎中都找不到蹤影,京城的大人們,接連不斷的生病,開始有人懷疑,昨天大典的盛宴上,究竟發生了什么。
有些年邁體弱的大臣,沒有熬過這一關,帝都城一日一夜之間,接二連三的傳出訃告,一時間城內,各種公務變得繁瑣不堪,宛如馬車的車輪間斷了半截車軸,三省六部文武百官并非所有的官職都設有二把手,那些無人接替完成的府衙公差,一時間連連上表朝廷,一周之內,朝廷面對巨大的官職空缺,也束手無策,朝中可以上朝的官員寥寥無幾,南帝詔太子異在旁聽政,在小殿下的提議下,南帝令中書省選拔官員升遷,一時間海京城從周邊三省右遷官員數十名,才勉強能夠讓帝國的車輪再次運轉起來。
血色的宴會的真相遲遲沒有查到,有說帝君杯酒誅大臣,為的是推行新政,空出官職,有說是外使之中有人蓄意制造這次的投毒,讓我朝虧損元氣,有說是北境的東皇安排在宮廷的細作,趁著帝國宴會,是預謀的危害,制造南境和附屬國的爭端;有人說是海母教被肅清的黨羽,施展的巫毒。
一時間眾說紛紜,真相卻遙遙無期。
南境文武百官集體遇害的血色盛宴這一刻開始,戰爭與陰謀的氣息彌漫在南境的天空與海洋,它像一只推手,逼得南境不得不往前邁向鬼門,九死一生的考驗,一年后南帝積勞成疾,小殿下,誰能想到血色盛宴上初露頭角的小滑頭成為南境甚至南北大陸上年紀最輕的皇帝,太子異即位大統,稱南徹帝,意為貫徹南帝的治國方略,少帝異八歲登基,在太師太傅太尉身重奇毒,命懸一線之際,在沒有三公輔國的朝野之上,南徹帝在母妃的帶領下過繼給太后為子,有名有實,獲得皇室宗親、外戚的支持。
南徹帝年幼,太后掌權,在位元年由于血色盛宴遺留帶來的弊病,創設中外朝制,將皇親國戚立在內朝,將科舉出身的官員設為外朝,為了嘉獎對于勤王治國的賢臣,頒布刺史制,在三省郡守之下新設刺史監理政治,頒布察舉制由郡守、刺史推薦考察賢才,昭告天下新政的御龍令,新令下王公貴族們可以將封地、爵位繼承給子嗣,南徹帝在治國事件中采納重用了蕭嶼先生周懷英和海京大戶張易之的意見,設立左右丞相官位,內政上采納周懷英的建議加強君主專制與中央集權。在經濟上,聽取張易之推行平準、均輸、算緡、告緡等措施,鑄五銖錢,由官府壟斷鹽、鐵、酒的經營,并抑制富商大賈的勢力。
“母后,您來了。”南徹帝見到來看他的教母太后。
“自你父皇駕崩后,你就夙夜匪懈的待在這勤政殿內,母后都看在眼里。”太后應是剛換下朝服,還沒來得及摘頭冠就來了勤政殿。
“兒臣想替母后分憂,這一年來,為了穩定六宮,母親與您都憔悴了。”少帝放下手中的筆,邊走邊迎。
“你長得越來越像皇帝了。”太后感慨。
少帝此時不明白,他是否和母后說的那樣,越來越像父皇,是樣子越來越像,還是行為習慣越來越像。
“母親常說,畫龍畫虎,難畫骨,我不及父皇。”少帝之后有些頭涔涔,淚潸潸了。“母后,您不僅要管理三宮六院,要聯系內廷,培養外廷的官員,兒子明白,這是母后給我留下制衡權貴大臣的辦法。”
“異兒啊,母后不能生育,和你母親在你小時候就說下,我們深宮里的女人,要結交一個真心姐妹便是不容易,要撫養一個皇兒更是不易。”
“你的帝位,是那些女人,那些權臣永遠無法撼動的,大娘和你娘,都有望子成龍,看到你君臨天下的那一天。”
“母后,兒會做到最好,永不辜負。”徹帝,暗下決心,擦掉淚水,拉著太后的手,對著太后說“母后請早些回宮休息吧,兒陪母后出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