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53選練營二
- 新崇禎紀實
- 一臉邋遢
- 2116字
- 2019-09-24 00:05:00
再問魏忠賢:“上次你推薦李養德,這次光祿寺之事有沒有牽扯到?”
魏忠賢忙解釋道:“此事與李養德是無關的,他只是在光祿寺掛名,實際上這幾年一直在主持三大殿事項。”
又解釋道:“三大殿賬簿之事也沒牽扯到他。”
這就很難得了,召見吧。
——
李養德,此時才不到四十歲,卻已經為官十載,官至三品通政使了。
乾清宮內,朱由檢待他行禮后直截了當的道:“李通政使,朕請你來是聽聞你清廉干練,因此交給你一件事做。”
“陛下請講。”
“這些年,天氣旱澇不定,朕憂心不已。
前些時日偶然得知井灌之事,又請教過徐光啟老先生,因此想在直隸幾省推廣井灌。
只是這其中卻有些弊端,因此需要一清廉干練又能體恤民情的大臣來做。”
當即將井灌的利弊與他說了一遍。
朱由檢深知,大國歷代有一個痼疾,就是任何政策在執行中都會走樣。
任何命令,在到達基層以后,大都會偏離原定目標,再嚴酷的領導對此也無能為力。
井灌初衷是好的,可到下邊就可能給你整出個攤派或高價井,甚至收了銀子不給打井也不是不可能。
如果是這樣,那井灌可就不是惠民,而是害民了。
這也是他遲遲不對鹽法商稅等事動手的原因之一。
因此,他需要一個既能執行又能洞察的干吏,將副作用降到最低。
李養徳考慮了很久方道:“臣對井灌一無所知,也沒有合適人手,只怕辜負了陛下的厚望。”
“朕不是讓你現在就去推廣井灌。
你可先去順義,徐先生正在那里,去了解井灌詳情。
再去直隸各地招募些生員去跟著徐先生學習一段時間,如果徐先生已經有招募的,你也可以直接調用。
朕覺得只是學習掘井灌溉技術也不需多久,學有所成之后,招募一些工匠,就先從直隸做起。”
李養徳又思考許久才道:“掘井花費少則二三兩,多則十余兩,對于升斗小民來說不是小數。
執行當中,會出現各種問題。
首先就是誰出掘井所需銀子。
如果由朝廷出銀子,那么每個地方必然會有限額,如果被地方豪族勢戶包攬了怎么辦?
如果掘井失敗,這個銀子誰來承擔?
如果兩年后井干涸了,農戶的損失誰來承擔?
這些問題準備如何處置?”
一連串的問題,直接把朱由檢問懵了。
我要是方方面面都考慮了,還要你們干什么?
給你多少權力?
都給你!
“銀子的事你上個疏,由朝廷商議。
回去擬個章程一起報上來,對以后可能的問題,朕由你全權處置。”
“臣以什么名義做這些?通政司又交于何人主持?”
這個麻煩,雖然通政使現在僅僅是個收發部門,和傳達室老頭職權差不多大,可畢竟在名義上是九卿之一。
沉吟片刻道:“通政使還是你做,暫時交給副手,名義嘛,就以‘督理三省農田水利大臣’的名義。
如果做事時有什么不妥,立即密報與朕,沿途有什么發現也一并報與朕。”
“這些生員給他們什么身份,花費從哪個衙門里出,做完這些事之后如何安排?”
嘖,這么多事。
想了想:“朝廷不可能給這些生員什么身份,只能算是你的屬吏。
花費由宮里出,外出期間給他們飲食住宿的補貼,不要難為了他們,免得節外生枝。
各種具體事項,你與魏忠賢商議。
這些生員做完事后,繼續回徐先生的農學進修,學成以后朕會酌情使用。
多找些人,如果做事期間發現有特別出眾的人,報給朕。”
有專業知識,有實際歷練經驗,不用才是傻了,最起碼做個縣官比那些只知道之乎者也的進士強。
估計三省做完得兩三年,正好到時候他也有能力強行安排這些人了。
——
何廷樞走后,魏忠賢卻留了下來。
“朕要調查直隸山東山西三地的田地情況。
李養徳下去做事時,你安插一些人進去,借著核查的名頭,調查三省田地稅田數量,稅負情況,勢豪之家占地情況,林林總總都查。”
清查地畝,其實朱由檢本來是屬意孫傳庭的。
‘權貴豪強、衙蠧學劣......貽國家以單弱此,其為人毒猶逾于流賊,而奸更甚于細作。’
說人話,就是國家之所以到這個局面,權貴豪強、衙門官吏、秀才舉人諸等人比流賊責任更大。
這就是孫傳庭對時局的看法,由他來執行清查再合適不過。
只不過人家看不上他,也只能交給魏忠賢了。
“臣出身于底層,臣的侄子幾年前還是農戶,臣深知農戶之苦。
可是陛下,現在真不能做這個啊!”
魏忠賢急了,這位就沒個消停時候,清查地畝是那么好查的嗎?
何況,他也沒有可靠的人執行。
“朕沒打算現在做,只是提前做準備而已。
你先暗中調查,能查多少算多少,不管哪方面的。
等時機合適了再做此事,有你的調查做對比,也能知道有沒有舞弊。”
“臣遵旨。”
魏忠賢這才放心,不是現在做就好,也沒規定必須達到什么目標,還好。
只是這人手有些犯愁了。
查什么?
查隱田。
這還得從朱元璋說起,這貨窮人出身眼皮子淺,有一年一看收了兩千多萬石稅賦,心滿意足之下,也是體恤農民,就大手一揮:以后新開墾的田地都不許再收稅。
雖然以后清丈過幾次田地,可稅田始終維持在賬面七億畝上下。
而這些新開墾的不交稅、不應役的田地都在誰手里?
要說都在百姓手里,誰信?
要說這些田地都不交租,誰信?
魏忠賢考慮片刻后,又道:“掘井銀子的事,臣估計一年有十萬兩足夠。
可朝廷出銀子,就必然需要地方官監督收回,臣深知地方官員的德行,也大略能估計到最后會成什么樣子。
如果朝廷無償給農戶掘井,好像也沒有這個道理,其中弊端也太多。
陛下,何不由宮里出了?”
“這可是朝廷的事……”說到這里,朱由檢忽然閉嘴不言。
魏忠賢繼續道:“區區十萬兩就能博得仁德之名,臣以為此等機會并不多。
況且您出銀子的話,臣就能名正言順插手其中了。”
“好,這銀子朕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