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渤信仰儀式的跳五猖
- 茆耕茹
- 1961字
- 2019-08-23 16:46:11
序
新時期以來思想文化領域的發展,不僅是彌補,不僅是追蹤,還須趕上。因為,我們的停滯,所拉開的距離,一正一負,呈現的是一種加速度的差距。中國文化、中國思想,不僅傳統積淀深厚,而且,中國文化人、思想者的智慧和創造也是舉世無雙的。所以,近四十年中國的變化和進步是全方位的,特別是文化和思想領域,但這又與經濟發展的可量化、可統計不同,文化和思想領域的變化和影響是潤物細無聲、難以量化的。思想的解放和文化的進步,伴隨著經濟社會發展的每一個腳步。思想和文化領域可以歸納和概括的很多,其中,民間的發現和正視是一個跨越世紀而生機勃然的方面。之所以能夠如此,是與許多學者特別是來自基層學者的努力和奉獻分不開的。在那艱苦的年代,很多學者奔波、耕耘在基層,他們的學術成績被大傳統學術系統所遮蔽,直到民間文化的價值被重估,許多久違甚至消失多年的文化事象復又浮現和發掘出來,洞開了一個又一個文化天地,一大批的文化學者、文化工作者,包括本書的作者——茆耕茹先生。
具體哪年已然恍惚,但確定的是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初。那是一個在“十大文藝集成志書”照耀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搶救的一個重要階段,民族民間文化中有一種祭祀儀式的表演特別是目連戲、儺戲受到專家學者高度重視。茆耕茹先生是較早涉足于此,我因為博士學位論文選題是目連戲研究,所以很早認識茆先生。印象最深的是茆先生勤奮、刻苦,特別是他資料文獻工作的仔細和全面。他做的《目連作品、論文編目概略(修訂稿)》《目連戲臺本(版本)與出目》,成為我研究目連戲的線索和文獻基礎。他學問的扎實和對資料文獻的重視,在這支研究民間祭祀表演的隊伍中特別耀眼。他有多種成果出版問世,如《安徽目連戲資料集》、《郎溪目連戲》(兩頭紅本校注)、《江蘇高淳目連戲兩頭紅臺本》(校注本)等。在目連戲研究中,茆先生對安徽及江蘇等地進行多年考察,掌握資料也都是第一手的,他的整理和研究也為學界所認可。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是民間祭祀儀式表演研究的“熱點”期,如1991年在福建召開的南戲暨目連戲國際學術研討會,1992年廣西儺戲國際學術研討會,1993年四川目連國際學術研討會,1994年云南關索戲國際學術研討會等,相關的考察和學術研討會比較頻繁,與茆先生交流也多在這些研討會上,而每次遇到茆先生都有親切感,他的學問,他的謙和,他的誨人不倦,都給我留下深刻印象。
茆先生的研究視野比較開闊,這除了他自身文化、學術修養而外,與他這些年活躍于學術,前往各地考察、研討,特別是與一批國內外一流專家的切磋分不開。他的研究能力與成果,也受到海外學者的關注,他也被臺灣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中國地方戲與儀式研究”課題聘為研究員。而他涉獵于民間戲曲、信仰、民俗、音樂和儀式等多個領域,將民間文化看作一個整體,而不單向度的片面呈現,編撰了《皖南花鼓戲一百年》《皖南花鼓戲史研究》等著作。他曾擔任中國儺戲學研究會理事,撰寫多篇儺戲、儀式表演方面的論文和調查報告,他的調查報告《胥河兩岸的跳五猖》被列入臺灣“民俗曲藝叢書”之一。這方面研究也是茆先生所擅長和得心應手的,并有不菲成果問世。
跳五猖又稱五猖會、跳菩薩,是民間祭祀儀式中一個比較普遍的事象,主要在安徽、江蘇兩省一些地區流行。安徽郎溪的跳五猖肇始于張渤信仰,是西漢末年張渤治水事跡的后世祭祀化與神化,跳五猖成為這一祭儀的主要內容。這一信仰儀式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傳統,惜“文革”時中斷,1993年恢復儀式演出。以此為契機,結合其他祭祀表演中的跳五猖,茆耕茹先生對郎溪地區張渤信仰儀式的跳五猖進行了深入考察,對這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加以研究,撰寫了《張渤信仰儀式的跳五猖》《跳五猖七十題問答》《胥河兩岸的跳五猖》《張巡、許遠信仰的蘇皖降福總會》《定埠民俗文化村的小馬燈》《胥河兩岸的大小鑼鼓》等系列文章,其中有論文,有調查報告,有知識問答,結集為《張渤信仰儀式的跳五猖》出版,這是茆先生民間文化、民間信仰研究成果的又一體現。
郎溪梅渚鎮的這一儀式本人惜未得見,但2015年10月中旬曾往與郎溪縣毗鄰的江蘇省溧陽市進行儺戲考察,并主持由中國儺戲學研究會與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等單位主辦的中國江蘇溧陽儺文化國際學術研討會,對五猖神特別是五猖神面具留下深刻印象。人們對五猖神,懷有復雜的感情,它是兇神,也是善神,兇與吉、惡與善、壞與好,存在一種轉化關系,使兇變吉,滌蕩關煞,給人們帶來吉祥平安。百姓對這些神,內心交織著復雜、多方面的感情,而這些神也始終伴隨在百姓身邊,休戚與共,使得這一信仰儀式生生不息。五猖神與這一信仰儀式,折射著中國文化、哲學的精神和思想,它是現實的、世俗的、功利的,卻也是有意境、有高度的。這種意境和高度,體現為人的真性和本來,這是中國民間文化的思想和信仰,也是中國民間文化的獨特魅力!
劉禎
2017年10月8日于京城非非想書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