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節 疼痛治療的起源與現狀

疼痛是所有疾病中最常見的癥狀之一,是人們求醫的最主要原因,也是人體五大生命體征之一。其性質常難以描述,沒有特異性指標,主要依靠患者主訴,尚無明確客觀的診斷標準。
在人類歷史發展的長河中,疼痛始終伴隨著人們的生命活動。疼痛(pain)一詞即源于希臘語(poena)和拉丁語(punishement),均由懲罰的含義衍生而來。古代人認為是人類觸怒上帝神靈后所受到的懲罰。直到羅馬的蓋倫對感覺的生理研究確定了中樞和外周神經的重要功能,才使疼痛脫離了迷信和宗教影響,并形成了疼痛的特異性學說,以后逐步發展出了強度學說、模式學說、中樞總和學說、感覺交叉等學說,最后由Melzack和Wall提出了閘門控制學說。上述提出的全部學說均是為了解釋機體組織損傷、周圍神經損傷、中樞神經系統損傷所致的疼痛。自19世紀60年代以來,有關無組織損傷或無其他“器質性”病變的慢性疼痛相關報道逐漸增多,這些患者感受到的疼痛和那些存在有明顯病理改變的患者相同,心理和行為學說逐漸被提出和接受。
疼痛是一種復雜的生理心理活動,它包括傷害性刺激作用于機體所引起的痛感覺,以及機體對傷害性刺激的痛反應(軀體運動性反應和內臟植物性反應,常伴有強烈的情緒色彩)。疼痛的性質有時極難描述,人們通常可以指出疼痛的部位和程度,但準確說明其性質則較為困難。通常用比擬的方法來描述,如刺痛、灼痛、跳痛、鈍痛或絞痛。疼痛作為主觀感受,沒有任何一種神經生理學或神經化學的變化,可作為判斷疼痛,尤其是慢性疼痛的有無或強弱的特異指征。疼痛的診斷很大程度上依靠患者主訴。
疼痛在各種疾病和醫療環境中均會出現。疼痛按其發生的起源和持續時間可分為急性痛和慢性痛。急性痛常常發生于組織受到外界或內部強烈刺激而損傷之際,即所謂傷害感受性疼痛。當組織傷勢愈合,疼痛也即消失。但有時傷口愈合,而疼痛長久存在,超過1~3個月,則稱為慢性痛。從生理意義上看,急性痛可以起到警示作用,促使人體采取措施,或防御、躲避,或進攻、反擊,以消除致痛源。如若傷勢已愈,而疼痛仍久留不去則轉為慢性,只能造成無窮盡的痛苦。據統計,每3個門診就診患者中,就有2個伴有各種疼痛病癥。大約有30%的成年人有過慢性疼痛,我國至少有1億以上的慢性疼痛患者。美國大約有1.16億成年人有慢性疼痛。疼痛診療直接和間接支出高達5600~6300億美元,遠高于之前預測的1000億美元醫療支出和610億美元的企業員工慢性疼痛醫療支出。從當今世界范圍來看,疼痛已經是危害人類健康的主要殺手之一,也是造成人類生活及勞動能力下降和工作日減少的最普通、最直接的因素。因此,防治慢性痛已成為疼痛醫學的主要任務。
對疼痛的治療也經歷了一段曲折的過程。開始受到迷信和宗教的影響,求助于鬼神、巫術或傳教士,通過符咒誦經等驅魔手段治病消痛。此外,自然療法也逐漸盛行,其中主要為草藥治療。在埃及、印度及中國用大麻、曼陀羅草根、罌粟堿等止痛。除了祈禱和鎮痛藥物之外,亞述人、巴比倫人尤其是埃及人還采用諸如顱骨鉆孔等外科手術方法來治療頭痛,并且應用運動、冷敷、熱敷、按摩等物理療法。古代中國人不僅采用針刺療法,而且還采用艾灸療法、按摩、體育鍛煉和食療等方法來減輕疼痛,其中某些方法沿用至今。在古埃及、古希臘和古羅馬以尼羅河電魚的電擊為代表的電療法也被用來治療神經痛、頭痛和其他疼痛性疾病。直到18世紀,疼痛治療并未取得任何重大進展,仍然提倡應用天然草藥以及諸如電療法、按摩和體育鍛煉等物理療法為主。
現代疼痛治療起源于美國。1961年由美國疼痛治療的先驅者、著名麻醉學教授Bonica于華盛頓大學創辦了世界上第一所“臨床疼痛中心”。隨后1962年日本東京大學麻醉科山村秀夫教授,在東京大學創辦了日本第一個“疼痛外來”。由此拉開了現代疼痛治療的序幕,并于1975年于意大利弗羅倫斯成立了國際疼痛學會(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Pain,IASP)并發行了全球最具權威性的學術刊物《疼痛》(Pain)雜志。2000年,第106屆美國國會通過3244號決議,宣告從2000年開始,美國已進入“疼痛控制與研究年代”,并將新世紀的第一個十年命名為“疼痛研究與治療的十年”。五十年來,疼痛治療在全世界范圍內得到廣泛的重視與發展。
在對疼痛有關解剖生理學基礎理論研究不斷取得進展同時,疼痛治療工作也隨著醫藥技術的進步取得很大成績。首先是化學藥品的出現,最先出現的麻醉藥如全身麻醉藥氧化亞氮、乙醚等。然后是局部麻醉藥可卡因、普魯卡因、利多卡因等陸續出現,特別是后者廣泛應用于各種神經阻滯,已成為現代疼痛治療的主要手段之一。其次,阿片類麻醉藥和非麻醉性鎮痛藥,前者具有較強的鎮痛作用,后者具有解熱、鎮痛、消炎等作用。伴隨著對疼痛機制認識逐步提高,針對臨床疼痛的不同病因病理,在藥物治療方面所采用的品種不斷擴大,包括神經安定藥、解痙藥、腎上腺皮質激素類藥、血管擴張藥及神經破壞藥等都成為疼痛治療常用藥物。另一方面采取中西醫結合的方式將許多中草藥或局部阻滯、穴位注射或通過辨證施治,立法配伍、內服用藥,均取得了良好的鎮痛效果。除藥物治療外,越來越多的先進的疼痛診療技術應用于慢性疼痛患者的治療中,使得原來難以控制的,甚至是不能控制的疼痛獲得滿意的治療效果。如微創神經介入鎮痛術、神經調控技術、脊髓電刺激和中樞靶控鎮痛技術等,對許多其他鎮痛方法不能緩解的疼痛,具有很好的療效,具有安全、微創、快速鎮痛等特性。
脊髓電刺激依據神經電生理基礎理論,在脊髓階段發出刺激性電信號,從神經分子水平上阻止疼痛信號及由此引起的惡性循環,已廣泛應用于疼痛部位明確的慢性頑固性疼痛:如外周神經損傷后疼痛、截肢后疼痛、腰背部術后疼痛、頑固性心絞痛、外周血管病變性疼痛等,置入后患者可依據自身疼痛情況變化,自行調控刺激參數,以獲得最佳個體化鎮痛效果。
中樞靶控鎮痛系統為高效應用嗎啡鎮痛開辟了新途徑。該系統可按需將嗎啡等鎮痛藥物直接輸注到蛛網膜下腔或腦池中,使藥物直接作用于受體,達到微量高效鎮痛效果。據研究報道,同樣鎮痛效果,該系統用藥僅為口服的1/300.此外還可依據疼痛病情變化適時進行體外遙控,調節輸注速率。該法是適用于全身多處慢性頑固性疼痛和癌痛患者。
硬膜外腔鏡技術也是近年來廣泛應用的一種新的疼痛診療技術。在X線透視幫助下,對硬膜外腔病變進行診斷或治療。直視下探查神經病變、纖維化及粘連等,能發現MRI所不能發現的病變,對神經進行靶向治療。可用于硬膜外纖維化、腰部術后長期疼痛、椎間孔或側隱窩狹窄及神經根損傷等。
目前最值得期待的疼痛學治療方法,當屬細胞水平的疼痛治療。主要包括細胞植入治療和基因治療,但它們大多還處于動物實驗階段。細胞植入治療時將體外培養的自體細胞或細胞株移植入體內,通過類似生物微泵的作用讓這些移植細胞持續分泌抗痛蛋白、抗痛蛋白調控因子、酶或信號轉導因子,從而增強抗痛蛋白表達,達到鎮痛效果。基因治療通過改變人體內的基因表達,特異地干預疼痛生物行為,已達到治療的目的。在疼痛研究中基因治療有兩個方向:即上調抗痛基因表達和下調疼痛基因表達,從而減輕患者的痛苦,尤其是對于一些傳統治療無效的疼痛,可能更有治療價值。
因此,疼痛科工作的內涵是運用臨床、影像、神經電生理和神經生化學等方法診斷并運用藥物、微創介入、醫療器械及其他具有創傷性或者侵入性的醫學技術方法,對疼痛性疾病進行診斷、治療的臨床科室。其中微創介入手術是疼痛科的核心技術,而以藥物、物理因子等為主的綜合治療則是疼痛科的基本診療平臺;其主要工作內容即對慢性疼痛的診斷與治療。
主站蜘蛛池模板: 嘉善县| 九龙县| 敖汉旗| 平遥县| 博野县| 安化县| 额敏县| 化德县| 和政县| 寿阳县| 防城港市| 沈阳市| 南靖县| 宁安市| 沁阳市| 如皋市| 扬中市| 瑞丽市| 霍邱县| 姜堰市| 张家川| 睢宁县| 苏尼特左旗| 丹棱县| 建湖县| 兴隆县| 株洲县| 西安市| 杭锦后旗| 襄城县| 仙居县| 宁化县| 上林县| 蒙山县| 惠来县| 池州市| 肥东县| 丰原市| 祁连县| 广安市| 濮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