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節 中樞神經系統發生的主要畸形

一、概述
神經系統的先天性疾病是一組由于出生前或胚胎期致病因素所造成的神經系統在發生上或發育上的缺陷,導致出生后神經組織及其覆蓋的被膜和顱骨、脊椎骨的各種畸形或功能失常。它與遺傳性疾病所不同的是這些致病因素來自外界而并不是由遺傳基因所決定。本組疾病的發病率不高,但程度及種類較多,有的在出生時就已很明顯,有的則在神經系統發育過程中逐漸表現出來。決定這些畸形的原因及發病機制目前尚不夠清楚,但對于病因已有初步認識。一般認為都在胎兒的早期,特別是3個月以前受到致畸因素的損害而患病。
(一)常見的致畸因素
1.感染
許多細菌、病毒或原蟲能經過胎盤產生胎內先天性感染。比較肯定的有風疹、唾液腺包涵體病和弓形體病,不僅產生胎兒的腦膜腦炎和(或)腦部鈣化斑,且可導致多種先天性畸形,如先天性心臟病、腦發育異常、腦積水、白內障、耳聾等。
2.藥物
已經證實可以產生胎兒畸形的藥物包括雄性激素、腎上腺皮質激素、甲苯氨酯、氮芥等。孕婦服用抗甲狀腺藥物或碘劑時可能產生胎兒呆小癥,患兒的甲狀腺功能不足可以轉而妨礙腦的發育(圖1-27、圖1-28)。
圖1-27 藥物(沙利度胺)引起的胚胎發育異常
圖1-28 藥物(視黃酸)引起的胚胎發育異常
3.輻射
在妊娠4個月內,母體下腹部位如接受放射治療、強烈γ線輻射,可以導致畸胎,以小頭畸形最為多見,也可引起小腦、眼球發育畸形。
4.其他
胚胎的營養、代謝和損傷都能直接影響胚胎的發育,如母體內糖代謝失常(糖尿病)、異位胎盤所致的胎兒營養障礙、子宮內壓力過高(羊水過多癥)、宮內缺氧(在妊娠期有一氧化碳或煤氣中毒)等,均能產生較高的畸胎率,其中一部分涉及神經系統。
先天性畸形是胚胎發育期受到上述某些外因或內因的作用引起的發育異常,在理論上應該與后天性損傷引起的發育異常有別,但在對嬰兒的作用和診斷上,這些先天性因素有時不易和后天原因(如分娩時引起的腦產傷、窒息,新生兒期的代謝紊亂等)截然分開。有先天性缺陷的病嬰比正常嬰兒更易受到產期和產后期環境因素的影響,發生如腦性癱瘓、核黃疸,其病因較為復雜。
(二)病理和臨床表現
上述致病因素,有些產生特異性征象,如伸舌癡愚,但大多數則導致各種非特異性障礙,如腦積水、脊柱裂等。可能與有害因素作用于胚胎發育的不同時期有關。神經系統先天性疾病大致可分為以下幾類,其中較常見的將在本章內敘述。
1.顱骨和脊柱畸形
(1)神經管閉合缺陷:顱骨裂、脊柱裂及有關畸形。雖較常見,但輕者不顯示任何癥狀而未被發現。
(2)腦脊液系統發育障礙:中腦導水管閉鎖,第四腦室正中孔、外側孔閉鎖等。由于腦脊液循環障礙導致先天性腦積水。
(3)其他顱脊畸形:顱狹窄癥、枕骨大孔區畸形、小頭畸形、先天性顱骨缺損、多發性骨發育障礙(又稱脂肪軟骨營養不良癥、Hurler綜合征),系由于先天性黏多糖代謝缺陷引起。
鎖骨顱骨骨化不全為一種少見的遺傳性綜合征。顱骨中線部分骨化遲緩;前囟、額縫和矢狀縫經久不閉合。雙側鎖骨完全或大部缺失。脊柱亦常有屈曲畸形,臨床表現為身材矮小、頭部寬扁、肩關節內收幅度增加、痙攣性肢體癱瘓、智能發育不全等。
眼部過度分離(oeular hypertelorism)亦為少見的顱面畸形。蝶骨小翼增寬、蝶骨大翼縮小。臨床表現為頭顱寬扁、鼻根平坦、兩眼間距離增加、斜視、智能發育不全等。
2.神經組織發育缺陷
(1)腦皮質發育不全
1)腦回增寬:大腦皮質紋理簡單、腦溝減少、腦回增寬。皮質結構常僅有4層。
2)腦回狹小:一部分皮質紋理復雜,腦溝增多、變淺,皮質呈現散在硬結。神經細胞大小不均、樹突減少。
3)腦葉萎縮性硬化:局部或彌散性腦回萎縮、變硬,神經元變性,膠質細胞增生。
4)神經細胞異位:胚胎期神經細胞遷移過程失常,發生神經細胞異位。白質中出現未成熟神經細胞,或者外觀正常,而鏡檢可見神經細胞數目稀疏、排列不齊、膠質纖維增加。
(2)先天性腦穿通畸形:為局部皮質的發育缺陷,腦室向表面開放如漏斗,斗壁為帶有軟腦膜的皮質。常雙側對稱發生。
(3)先天性腦缺失性腦積水癥(hydraeneephaly):為發育過程中大腦的囊性變性,顱腔內大腦兩半球完全或大部缺失,亦可一側或雙側單一的腦葉缺失,如顳葉缺失,其所據部位代以蛛網膜囊,囊內充滿腦脊液。顱骨及腦干發育正常,但由于囊腫長期搏動、壓迫,局部顱骨可變薄、變形。患兒頭大,前后囟及骨縫增寬,多昏睡,吸吮、咽下功能不良。光照可見頭顱過度透光。
(4)無腦畸形:為大腦完全缺如,且頭皮、顱蓋缺失,基底節等僅由纖維結締組織覆蓋,多于分娩后不久即死亡。
(5)巨腦畸形:表現頭大,腦體積對稱性增大,神經元數目、大小增加,但腦室相應狹小,常伴智能障礙。
(6)胼胝體發育不全:胼胝體完全或部分缺失,常伴有其他畸形,如腦積水、小頭畸形及顱內先天性脂肪瘤等。臨床上可不出現癥狀,可表現為癲癇和(或)智能發育不全。氣腦造影可見側腦室前角間距離明顯增寬、第三腦室擴大。
(7)先天性雙側手足徐動癥:又稱Vogt綜合征。病理特征為鏡下見雙側殼核及尾狀核髓鞘纖維增加。神經細胞減少和膠質增生,稱大理石樣狀態(status marmoratus)。偶然為基底節纖維發育不全,則稱為髓鞘不全狀態(status dysmyelinatus)。病因可能為胎兒發育障礙、產傷或新生兒窒息。患兒發育遲緩,肌張力強直。出生后數周至數月后逐漸出現身體各部位緩慢蠕動的不自主動作,四肢末端比較明顯,也常有構音吶吃和吞咽困難。少數患兒表現為舞蹈樣動作、扭轉痙攣、肌陣攣性動作、震顫或單純的肌張力強直。本癥可與腦性癱瘓和智能發育不全并見,并無進行性加劇。立體定向性手術或能減輕癥狀。
(8)先天性小腦遺傳性共濟失調:遺傳性共濟失調是一組以共濟運動障礙為突出表現的中樞神經系統變性疾病。常有家族性。病變主要累及脊髓后索、側索、小腦及其傳入和傳出纖維、腦干橄欖核、小腦腳及有關神經核。其次累及基底節、丘腦、丘腦下部、大腦皮質等中樞神經結構;亦有不同程度的腦神經、脊神經和交感神經等受累。
遺傳性共濟失調的病因和發病機制尚不清楚。某些類型與酶缺乏有關,如Friedreich共濟失調為丙酮酸脫氫酶活性降低至正常人的15%~30%。某些類型的發病則與免疫缺陷有關,如共濟失調毛細血管擴張癥。某些類型的發病與病毒感染有關,如橄欖-腦橋-小腦萎縮。某些類型的發病與DNA修復功能缺陷、生化酶缺陷等有關。然而,大多數遺傳性共濟失調的病因不清。
遺傳性共濟失調的臨床表現復雜,類型繁多,至今報道已有60多種。盡管許多學者為分類作了努力,但因各類型的病因、臨床表現、遺傳類型和生化異常的差異,至今仍無統一的分類標準。按臨床表現中受累的主要解剖部位進行分類,可歸納為:
1)脊髓型:①Friedreich共濟失調;②遺傳性痙攣性截癱(Strumpell-Larrain病);③脊髓后索性共濟失調(Bremond綜合征)。
2)脊髓小腦型:①遺傳性痙攣性共濟失調(Marie遺傳性小腦共濟失調);②β-脂蛋白缺乏病(Bassen-Kornzweig綜合征);③共濟失調毛細血管擴張癥(Louis-Bar綜合征);④脊髓腦橋變性(spinopontine degeneration)。
3)小腦型:①橄欖-腦橋-小腦變性(Menzel病);②小腦-橄欖萎縮(Holmes型);③肌陣攣性小腦協調障礙(Ramsay-Hunt綜合征);④Marinesco-Sjogren綜合征;⑤Joseph病;⑥Hartnup綜合征;⑦前庭小腦性共濟失調。
遺傳性共濟失調的診斷以臨床表現為依據。臨床醫師可以根據共濟失調,參考發病年齡、伴隨神經癥狀等予以診斷。首先肯定是否為遺傳性共濟失調,其次再確定是脊髓型、脊髓小腦型還是小腦型。
(9)先天性腦神經缺陷:臨床上很少見,任何一條腦神經均可受累,腦神經缺陷可以是單側的或雙側的。可僅限于一條腦神經,也可以數根腦神經同時受累。先天性腦神經缺陷常伴有身體其他部位的畸形。先天性腦神經缺陷的運動障礙比較多見,患者皆伴有有關腦神經支配的肌肉缺失或萎縮,特殊感覺障礙亦可見,先天性疼痛信號缺失為唯一牽涉一般感覺的疾病。
先天性腦神經缺陷障礙均在出生時即已存在,其后亦不發展。部分患者有家族史,部分患者為基因突變或胎兒發育障礙所致。運動神經障礙可能呈現腦干中運動核缺失或細胞減少,稱為先天性核發育不全。
1)嗅神經缺陷:先天性嗅覺缺失極為少見。雙側嗅球發育不全或不存在臨床上可見到。
2)視神經缺陷:先天性視神經缺陷或發育不全為一側性或雙側性,患者常伴有無腦癥、無眼癥、小眼癥、眶部腦膜膨出。在先天性視神經發育不全單獨發生的病例中,視盤小而蒼白,并有程度不同的視力減退。視盤缺損常伴有眼部其他結構,如晶狀體、脈絡膜及視網膜相應缺損,為胎兒眼裂閉合不全所致。表現為視盤和視網膜上寬度不等的白色斑塊區,外圍有色素沉著。
先天性視神經萎縮可繼發于其他先天性眼病。雙側先天性視神經萎縮也可為一種少見的遺傳性疾病。患者視力障礙在嬰兒期即存在,視盤大小正常,邊緣清楚,呈蒼白色或顳側蒼白色。患者視力減退,常伴有擺動性眼震。
其他先天性畸形包括視盤突出,形似香蕈;視盤傾斜,呈新月形;視盤纖維膜,為白色薄膜遮蓋其上;視盤上色素沉積,為黑色或灰色斑點;視盤易位,處于眼球顳側;小視盤,僅及正常的一半,而色澤和視力正常。
3)動眼神經缺陷:先天性動眼神經缺陷為最常見的先天性腦神經缺陷類型。患者最常表現為先天性垂瞼,上瞼提肌部分或完全癱瘓。可為單側垂瞼或雙側眼瞼下垂。部分患者有家族史。上瞼提肌癱瘓可單獨發生,亦可伴有其他眼外肌,尤其是上直肌癱瘓。眼瞼下垂程度不一,輕者不易發現,重者頭部需后仰以擴大視野。先天性單側眼瞼下垂可造成該側眼的弱視。治療上可行各種整形術,如上瞼提肌部分切除術、額肌-上瞼移植術等。
一種特殊的先天性垂瞼并發腦神經供應異常所致的協同動作稱為下頜-瞬目現象。這種先天性垂瞼皆為單側,下頜-瞬目現象表現為患者張口時垂瞼自動上抬,閉口時又復下垂。另一些患者在將下頜向一側或向前伸出時,亦出現同樣現象。但也可出現與上述現象相反的現象,即張口時或翼狀肌收縮時垂瞼加劇。
周期性動眼癱瘓是一種罕見的病因不明的先天性疾病。患者出現一側或雙側動眼神經、滑車神經和展神經麻痹,并呈周期性眼肌自動收縮、眼瞼上抬和瞳孔變化,并可在雙眼交替出現。
先天性瞳孔異常并不少見,患者可表現為瞳孔縮小、擴大、大小不均、對光和調節反射障礙等,其中部分患者可能是由于瞳孔肌肉發育缺陷所致。
4)滑車神經缺陷:單獨滑車神經缺陷報道很少。
5)三叉神經缺陷:臨床上較少見,偶表現為面部痛覺消失,或單側、雙側嚼肌、顳肌、翼肌缺失,有時可伴有下頜發育畸形。
6)展神經缺陷:常伴有其他腦神經缺陷。亦可為單純先天性眼球外展麻痹,常為肌原性。患者患眼內斜;用力內收時因喪失外直肌的牽拉作用而產生眼球內陷,稱為Duane綜合征或眼球后縮征候群。部分患者有家族史。
7)面神經缺陷:可表現為面神經核的發育不全,產生雙側或單側先天性核性面癱,表現為Moebius綜合征,可伴有展神經、聽神經、三叉神經、舌下神經等腦神經障礙以及其他畸形,如并指、蜘蛛樣指、弓狀足等。眼輪匝肌癱瘓一般較明顯。
8)聽神經缺陷:患者表現為先天性聾和繼發先天性聾啞。聽神經缺陷可伴有其他腦神經缺陷,如面癱等。耳聾不一定為完全性。家族性聾包括球狀囊-耳蝸變性(耳蝸神經節和耳蝸神經萎縮不伴半規管或橢圓囊障礙)、迷路感覺上皮發育缺陷和耳蝸與前庭節萎縮。患者可伴發白內障、眼部發育障礙、先天性心臟病等。
9)其他腦神經缺陷:先天性延髓麻痹很少見,表現為后組腦神經障礙。軟腭、咽、喉、舌肌萎縮。先天性胸鎖乳突肌缺失多為肌原性。
3.先天性肌病(congenital myopathies) 是一組自新生兒或青少年發病的肌肉疾病,主要臨床特點為肌張力低下、生長緩慢、多數骨骼畸形和病程相對穩定、血清酶活性正常等。因此曾被稱為跌落綜合征(floppy syndrome)、先天性肌無張力癥、先天性肌張力不全(amyotonic congenita),或Oppenheim病等。由于電子顯微鏡技術和酶組織化學染色技術的發展,Dobowitz將先天性肌病分為以下幾種類型:①良性先天性肌張力低下(benign congenital hypotonia);②先天性普遍性肌發育不全(congenital universal muscular hypoplasia,Krabbe病);③中央軸空病(central eore disease);④線粒體肌病(mitochondrial myopathies);⑤肌管性肌病(myotubular myopathy);⑥線狀體肌病(nemaline myopathy);⑦肌質管肌病(sareotubular myopathy);⑧指紋狀體肌病(fingerprint body myopathy);⑨核內晶狀包涵體肌病(myopathy with erystallin intranuelear inclusions)。
然而,從臨床上這些疾病的診斷均極困難,僅在電子顯微鏡和酶組織化學染色下才能診斷,為提高思維廣度,下文介紹幾種先天性肌病:
(1)中央軸空病:為一種原因不明的良性遺傳性疾病,可能由常染色體隱性基因引起。主要表現為家族性,患兒走路晚,甚至4~5歲還不會走路,但智力正常;體格檢查可見全身性肌張力不全;肌肉活組織檢查顯示肌纖維粗大和有不同于其他纖維染色的1~2個中央軸空,并且證明了這些中央軸空沒有氧化酶和磷酸酶的活性,提示這些纖維沒有功能。
(2)線粒體肌病:在觀察中央軸空病時,同時亦發現這些患者中有線粒體的改變。根據線粒體的形狀、大小,稱為巨圓錐狀肌病(megaconial myopathy)及多圓錐狀肌病(pleocnial myopathy)。但是線粒體在肌病中的改變有多少意義目前尚無定論,可能被認為是非特異性的。所以若按病理上有線粒體的改變來確定臨床診斷是困難的;反之,在各類肌病中,如在類似肢帶型緩慢進行的肌營養不良癥的幼兒中有人發現了巨圓錐體線粒體,在類似于正常血鉀性周期性癱瘓的患者肌纖維中見到了多圓錐狀線粒體,其臨床病理意義尚待進一步研究。因此,有人在討論線粒體肌病時,根據肌病的臨床表現、電子顯微鏡下線粒體形態學改變以及線粒體生化功能改變進行分類,即伴有酶轉運障礙和酶缺陷的線粒體肌病、伴有能量保存障礙的線粒體肌病和伴有呼吸酶鏈缺陷的線粒體肌病。由此可見,這種肌病者常伴全身代謝障礙,如代謝亢進性肌病常有盜汗、煩渴、多食、體重減輕、體溫升高、對熱不能耐受和基礎代謝率增高等癥狀。發作性嗜鹽和四肢無力、肌張力低下、腱反射消失,每次持續數個月者亦為本病的特征。發作性乳酸血癥是線粒體肌病的另一臨床癥狀。然而,本病的診斷務必依賴電鏡和酶組織化學染色。
(3)線狀體肌病:亦稱棒狀體肌病(rod body myopathy)、肌顆粒病(myogranules disease)。由Shy于1963年首次報道,為常染色體顯性或隱性遺傳。臨床上表現為自出生即出現全身肌張力低下,呈現典型的跌落綜合征。肌無力以肩胛帶、骨盆帶最為嚴重,可伴面肌、舌肌及咽喉肌無力。此外,還常伴脊柱側凸、高腭弓、下頜突出、牙齒錯位及雞胸等畸形。病程緩慢進展。顯微鏡檢查可見肌纖維內有桿狀體聚集,選擇性橫紋中兩帶腫脹、肌絲破壞和變性。血清酶活性測定正常。預后良好,無特殊治療。
(4)肌管性肌病:亦稱中央核性肌病(centronuclear myopathy)、中央核周圍肌病(periccnt-ronuclear myopathy),由Spiro于1966年首次報道。遺傳類型不定,為常染色體顯性、隱性遺傳或性環鏈隱性遺傳。因為在肌肉活檢中發現肌管存在而得名。臨床上表現為自出生后或自幼出現不能抬頭、面癱、眼瞼下垂及四肢肌肉無力,遠端較近端明顯。血清酶活性及肌電圖檢查均無異常發現。活組織檢查中50%~80%的肌纖維中見到1~4個內核,肌膜下核消失,中央核周圍有肌原纖維溶解等。本病預后與發病年齡密切有關。新生兒即出現癥狀者常因周身肌張力低下、呼吸功能不全和發紺而早期夭折。
(5)先天性肌營養不良癥:Walton建議先天性肌營養不良癥包括先天性肌病性關節畸形、不伴特殊異常的良性先天性肌營養不良癥、伴中樞神經損害的先天性肌營養不良癥(亦稱Fukuyama病)、先天性肌無張力癥-硬化性肌營養不良癥(亦稱Ulrich病),以及混合性先天性肌營養不良癥。Fukuyama病于1960年由日本學者Fukuyama首次報道。主要特征為自出生起有肌張力低下及關節攣縮,嬰兒吸吮、喂奶困難。出生后4個月內頭和頸部能自主控制運動者僅占21%,多數在12個月(8~18個月)后才能抬頭,4歲后才能單獨坐穩,極少數患者能單獨行走。智能差異很大,多數患者不能講話或僅能講單詞。生命壽期為4個月至22歲,平均8~12歲。10歲以后的患者多數有關節畸形。血清CPK、LDH、GOT增高。肌電圖提示肌原性損害,有周圍神經或神經傳導速度異常。半數患者腦電圖異常。CT檢查亦見半數患者腦室擴大。
Ulrich病于1930年首先報道,凡有下列特征者可提供診斷參考:①自出生即有肌張力低下;②肢體細長、皮膚細嫩、關節活動過度屈曲;③軀干肌肉攣縮、不能坐直,脊柱側凸、屈曲;④腦神經支配肌肉受累輕;⑤多關節及骨骼畸形、足跟后凸、高弓足;⑥多汗;⑦智能正常。本病進展緩慢,預后良好。
(6)其他先天性肌病
1)指紋狀體肌病:于1973年由Engel首先報道。臨床表現為四肢肌張力低下、腱反射消失、智能低下、血清酶活性正常。腦電圖、肌電圖正常。肌肉活檢中可見肌纖維內大量包涵體;電鏡下可見同心圓層排列的形狀,似指紋的纖維結構。
2)肌質管性肌病:由Jerusalen于1973年首次報道。除表現典型的肌病癥狀外,CPK增高,肌電圖示肌病性改變。肌肉活檢中見到肌纖維中有大量空泡,空泡寬達6μm,長達3~150μm。這些空泡對糖原、黏多糖、酸性磷酸酶等無反應,但對肌質網的ATP酶發生反應。
3)斑馬體肌病(zebra body myopathy):由Lake和Wilson于1975年首先報道。除肌張力降低外,主要特點是骨骼肌活檢中見到僅在正常眼外肌和心肌中見到的細橫紋結構,形態如斑馬皮膚而被命名。
4.神經-外胚層發育不全神經-外胚層發育不全可以引起結節硬化癥、多發性神經纖維瘤、面-腦血管瘤病、共濟失調-毛細血管擴張癥、視網膜小腦血管瘤病等。其他還有Wyburn-mason綜合征(視網膜血管瘤伴發腦或脊髓的血管瘤以及脊髓空洞癥)、Bloch-sulzberger綜合征(多形皮膚色素斑伴發小頭畸形、癲癇、智能發育不全、肢體癱瘓,以及先天性心臟病、青光眼等)。比較少見的有Sjogren-larsson綜合征(先天性魚鱗癬伴發腦性癱瘓和智能發育不全)、黑棘皮癥(皮膚色素沉著和疣狀病變伴發癲癇和智能發育不全)等。
5.代謝功能障礙先天性代謝障礙常導致多系統受累。臨床上有些以神經系統表現為主,有些則以神經系統外的表現為突出:如肝豆狀核變性(Wilson病)患者中,有的主要表現為肝功能障礙,神經系統癥狀輕微;而另一些患者則有突出的神經系統癥狀,表現為舞蹈征、手足徐動或癡呆。又如苯丙酮尿癥(Phenylketonuria)患者,代謝障礙遍及全身各組織,但臨床上神經系統的癥狀特別顯著。值得注意的是,同一種代謝障礙可產生不同的臨床表現,而不同的代謝障礙也可產生相同的臨床現象,故本組疾病至今尚無明確的分類。先天性代謝障礙患者尚有系統性貯積癥(如鞘氨醇脂質沉積癥、Gaucher病)、神經元貯積癥(如Tay-Sack病、Niemann-Pick病)、白質營養不良等。其他累及神經系統者尚有黏多糖沉積癥、糖原沉積癥等。現以白質營養不良為例簡述如下:
白質營養不良癥(Leukodystrophy)是一種遺傳性神經鞘磷脂代謝障礙而影響髓鞘形成的疾病。包括異染色性白質營養不良、球樣細胞白質營養不良、腎上腺白質營養不良、Alexander病、海綿狀腦白質營養不良和Pelizaeus-Merzbacher病等。本組疾病多見于嬰兒及兒童,預后不良。其中以異染性白質營養不良和球樣細胞白質營養不良較為常見。
(1)異染性白質營養不良(Metachromatic leukodystrophy):為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由于硫酸脂酶缺乏使硫酸腦苷酯沉積于中樞神經系統的白質和周圍神經中。以甲苯胺藍或結晶紫染色,不呈紫色而呈黃褐色,具有異染性,故而得名。腦外形與重量大致正常,切面見白質灰白色,質硬,皮質下弓狀纖維不被累及。鏡下見白質中髓鞘廣泛形成不良,軸突變性,星形膠質細胞增生,少突膠質細胞減少,可見異染性脂質沉積于神經元和巨噬細胞胞漿中。視網膜、視神經和周圍神經常被嚴重累及,施萬細胞、肝枯否細胞和腎小管上皮細胞也可有異染性脂滴存在。
(2)球樣細胞白質營養不良(Globoid leukodystrophy):又稱Krabbe病,為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由于β-半乳糖腦苷酶缺乏致使β-半乳糖腦苷沉積。病變表現為大腦和脊髓白質廣泛髓鞘形成不良,但皮質下弓狀纖維不被累及。在白質中出現特征性的上皮樣及球樣細胞,后者直徑20~40μm,胞質中的半乳糖腦苷呈PAS染色陽性,蘇丹黑染色弱陽性。電鏡觀察可見該細胞含有空管狀包涵體,其中有不規則結晶。此外可見局灶性神經元丟失,軸索消失和反應性星形膠質細胞增生。周圍神經輕度灶性髓鞘形成不良,施萬細胞和巨噬細胞含有PAS陽性物質,但很少形成典型球樣細胞。
6.言語功能發育不全
(1)先天性聽覺性失語:患者雖聽力及智能正常,但有不同程度的對聽到的言語的理解障礙。嚴重者完全不能聽懂言語。病因不明,常有家族遺傳史。
(2)先天性視覺性失語:患者視力及智能正常,不能學會閱讀,抄寫時常有反寫、錯寫現象。常有家族遺傳史。
7.各種病因所致智能發育不全。
8.腦性癱瘓。
9.核黃疸。
二、神經管和神經嵴發育異常導致先天性畸形
在胚胎發育過程中,由于神經管和神經嵴發育異常導致先天性畸形。現將臨床常見者作簡要介紹。
神經管閉合障礙是指在妊娠第3~20周之間,胎兒神經管發育缺陷或閉鎖而導致的一類常見的先天發育畸形。胚胎第18天神經原節形成并向尾端發展成神經溝,第21天神經溝兩側的神經襞向背側正中線包卷融合,成為神經管。融合自胸段開始向頭、尾端發展,尾端于第4周閉合,而頭端大約早2天閉合。神經管形成后,逐漸與表皮脫離,移向體壁深部。神經管的頭端發育成為腦泡,其余部分發育成為脊髓。胚胎第11周時,骨性椎管完全愈合。在神經管閉合過程中受到影響即產生顱骨裂或脊柱裂。單純的中胚層閉合不全可形成隱性顱骨裂或隱性脊柱裂。神經管閉合不全的病因非常復雜,除個別有家族遺傳因素外,一般認為起因于胚胎期有害環境因素的作用,如感染、代謝性疾病、中毒或放射線輻射,以及氣候等因素的影響,使神經管閉合不全,產生顱裂和脊柱裂畸形;如同時使中線結構缺失,可發生胼胝體發育不良或缺失;如中線結構有異常組織加入,可發生胼胝體脂肪瘤或畸胎瘤。Chiari畸形與Dandy-Walker畸形亦屬此類疾病。
(一)顱裂畸形
顱裂畸形(cranioschisis)是神經管閉合不良所致的顱骨先天性缺損,顱內容物膨出畸形。早期的閉合不全表現為嚴重的顱腦畸形,如裂枕露腦畸形(iniencephaly)、露腦畸形(exencephaly)(圖1-29),或無腦畸形(anencephaly)(圖1-30)。較晚的閉合不全常形成腦膜膨出(meningocele)或腦膜腦膨出(meningoencephalocele)(圖1-31)、積水性腦膨出(hydrencephalocele)、囊性腦膜腦膨出(encephalocystomeningocele),膨出的腦組織可以正常,也可有皮質萎縮。膨出多位于正中線,以枕部為多見,亦可發生在額部、鼻根或顱底。發生在鼻根部的腦膨出常伴有眶距增寬(hyperrhinoplaty)。隱性顱骨裂很少見。有時僅表現為枕部皮膚竇通過枕骨裂隙和腦膜相連,不伴有顱腔內容物的膨出,亦可僅為面顱骨的畸形。
圖1-29 露腦畸形
圖1-30 無腦畸形
圖1-31 各型腦膨出模式圖
主要表現為骨裂所致的腦膨出。膨出可大可小,哭鬧時張力增高,有波動感。膨出囊的基底可能寬廣,也可能呈蒂狀。觸之質軟,往往有和心跳一致的搏動感,輕壓可使前囟凸出;小而能回納的膨出可以摸到骨裂邊緣。在枕部可自后囟、枕骨大孔或枕骨間膨出(圖1-32);在前額可自額骨間膨出(圖1-33)或自額骨與篩骨間的鼻根部膨出。在顱底則可突入眼眶、鼻腔、口腔或咽部。患兒可伴有智能發育不全、腦性癱瘓、腦積水、脊柱裂、唇裂和腭裂等其他發育障礙的征象,表皮破裂后可引起腦膜炎。
圖1-32 腦膨出
圖1-33 額部腦膨出
典型的腦膨出診斷不困難,有時需要與頭皮下血腫、膿腫、血管瘤、上皮樣囊腫、脂肪瘤等相鑒別。這些腫塊不常位于中線,觸診無脈搏搏動,哭鬧時不增大,透過試驗陰性,而腦膜膨出則常能部分透光。顱骨X線攝片可以明確顱骨裂的部位和大小或與腫物相通連。個別病例需做腦室造影以了解腦組織和腦室是否參與膨出,以及有無并發腦積水。CT腦掃描或MRI檢查可明確腦和顱骨的情況,對診治有較大的幫助。
在患兒全身條件許可的情況下應盡早進行修補手術,如能在1歲前手術是合適的,對患兒的發育可帶來好的影響。因故不能立即手術時,應注意保護膨出部位的皮膚,防止破潰感染。
(二)脊柱裂和有關畸形
脊柱裂(spinal-bifida)是胚胎發育神經管閉合過程中椎管閉合不全引起的先天畸形。脊柱裂可以是廣泛的、完全的神經管融合不能,稱為完全性脊柱裂或脊柱全裂;也可以是部分性脊柱裂。完全性脊柱裂常常伴有嚴重的先天性顱骨裂,多為死胎,臨床意義不大。臨床常見的脊柱裂發生于神經管閉合晚期,多由兩側椎弓原基未合并所致。由于椎弓原基先在胸段開始閉合,故胸脊柱裂少見。一般好發于腰骶椎處。根據椎管內容物有無膨出及膨出的內容,可有以下幾種類型:
1.隱性脊柱裂(spinal bifida occulta)
最多見,發生率約占成活新生兒的1‰,多見于腰骶部,有一個或數個椎骨的椎板未全閉合,椎管內容物沒有膨出。可以沒有任何外部表現,多在腰骶部攝片時偶爾被發現。偶可見腰骶部皮膚有色素沉著,皮膚呈臍形陷窩,毛發過度生長或有皮膚脂肪瘤(圖1-34)。有時異常皮膚改變由一條纖維索通過椎板裂隙附著于硬脊膜、神經根,甚至脊髓上,使脊髓固定在椎管上,從而限制了脊髓在發育中的上移。并可伴發脊髓內膠質增生甚或中央管擴大,產生脊髓牽系綜合征。輕癥患者多無癥狀,較重者常見腰痛和遺尿,少數可因骨質缺損、局部神經結構保護性差或伴發椎體滑脫、椎間盤脫出而發生神經損害癥狀。本病經X線攝片即可確診,CT及MRI對觀察椎管內脊髓、椎間盤、神經根及一些細節改變則更為清晰可見。對不伴有神經癥狀的隱性脊柱裂不需手術,但上皮竇道必需切除,以防腦膜感染。
圖1-34 隱性脊柱裂及皮竇
2.脊膜膨出(meningocele)
是硬脊膜經椎弓板缺損向外膨出到達皮下,與皮膚共同組成中線上的囊腫樣團塊,其中充滿腦脊液,或僅覆蓋一薄層皮膚,脊髓與神經根的位置可正常或與椎管粘連,神經根可進入膨出囊內并與之粘連(圖1-35)。本病多發生于腰部和腰骶部,也可發生于其他部位,此類型脊柱裂易于診斷,故一般發現早,多為嬰幼兒,膨出的囊透光,哭鬧或咳嗽時飽滿,可與其他腫塊鑒別。此類患者宜盡早手術,原則是分離粘連的神經根、切除膨出的囊并加固椎板缺損。因故不能手術者,對囊壁要慎加保護,防止破潰和污染。
圖1-35 脊膜膨出
3.脊髓脊膜膨出(meningomyelocele)
較少見,由于脊柱裂缺損較大,脊膜、腦脊液、脊髓本身也一并膨出。膨出囊基底較寬大,囊表面的皮膚菲薄、黑色,光照不很透光,有時透過皮膚可以看到脊髓的膨出部分呈一類圓形紫藍色結構,并可看到硬脊膜血管(圖1-36)。本病臨床較少見,診斷較容易。神經癥狀不嚴重者宜盡早手術治療,原則是分離脊髓和神經根的粘連,使神經組織納回椎管及加固椎板缺損處的弱點。但預后不如前兩型好。
圖1-36 脊膜脊髓膨出
4.脊髓膨出(myelomening)
又稱脊髓外翻。是部分性脊柱裂中最嚴重的類型。脊髓自中央管裂開,連同脊髓、脊膜從骨裂處膨出,裸露于體表,形成一個完全暴露的肉芽面,經常有腦脊液溢出。此型罕見。
5.其他類型的畸形
脊柱裂可以和某些少見的脊髓畸形共存。脊髓積水(hydromyelia)表現為中央管局部擴大,除伴發于脊柱裂外,它也可見于枕骨大孔區畸形和脊髓空洞癥。脊髓縱裂(diplomyelia)表現為脊髓和椎管的下段分裂成對稱的兩支,不伴有神經癥狀。雙干脊髓(di-astematomyelia)表現為脊髓的幾個節段被椎管的一個縱向骨障分裂為二,常在嬰兒或兒童期發生截癱,骨障可以手術截除。其他還有脂肪脊膜膨出、脂肪脊膜脊髓膨出、脊膜脊髓囊腫膨出、脊柱前裂等,臨床比較少見,在此不予敘述。各型脊柱裂模式見圖1-37。
圖1-37 各型脊柱裂模式圖
6.脊髓空洞癥
脊髓空洞癥(圖1-38)是一種先天發育缺陷,脊髓背中線發育畸形的慢性進行性病變,其病理特征是脊髓灰質內的膠質增生,中心部壞死形成空洞。空洞多限于頸髓,可伸延至脊髓全長,在不同節段截面積不同,在頸髓、頸膨大達最大程度。最初空洞限于后角基底或灰質前連合,囊腫緩慢擴大累及兩側更多灰質和白質,有時脊髓實質只剩下狹窄邊緣,神經組織退變消失。空洞可伸延至延髓,罕有伸延至腦髓者。臨床表現為受損節段內的淺感覺分離(痛溫覺減退或消失,觸覺及深感覺存在)、下運動神經元癱瘓(圖1-39)和自主神經功能障礙,以及受損節段平面以下的長束體征。如病變位于延髓,稱延髓空洞癥;如病變同時波及脊髓和延髓,稱延髓脊髓空洞癥。本病診斷一般不難,根據慢性發病和臨床表現特點、有節段性分離性感覺障礙、上肢發生下運動神經元性運動障礙、下肢發生上運動神經元性運動障礙等,多能作出明確診斷,結合影像學的表現可進一步明確診斷。MRI檢查(圖1-40)空洞顯示為長T1、T2信號,矢狀位出現于脊髓縱軸,橫切面可清楚顯示所在平面空洞的大小及形態。MRI對本病診斷價值較高。
圖1-38 脊髓空洞癥
圖1-39 脊髓空洞癥
魚際肌及骨間肌萎縮
圖1-40 脊髓空洞癥(MRI)
A為軸位,B為矢狀位,箭頭示空洞
三、先天性腦積水
先天性腦積水(congenital hydrocephalus)是各種原因引起腦室系統內腦脊液量增多或積聚,致使腦室擴大、顱內壓增高。常見的原因是中腦導水管狹窄(圖1-41)、神經膠質過度增生、神經膠質膜的存在。其他先天畸形,如Arnold-Chiari畸形、Dandy-Walker畸形、腦膜腦膨出(圖1-42)、腦穿通畸形(圖1-43)、蛛網膜囊腫(圖1-44)、無腦回畸形(圖1-45)等均可發生先天性腦積水。腦積水可分為交通性與梗阻性兩種,其中以梗阻性為最多。
圖1-41 先天性導水管狹窄
A、B示第三腦室及雙側腦室對稱性擴大,C示第四腦室正常大小,D箭頭示導水管狹窄
圖1-42 腦膜腦膨出(MRI)
A為軸位,B為冠狀位
圖1-43 腦穿通畸形
A為軸位,B為矢狀位
圖1-44 蛛網膜囊腫(MRI)
A為軸位,B為矢狀位,箭頭示囊腫
圖1-45 無腦回畸形(MRI)
A為軸位,B為矢狀位,箭頭示無腦回區域
梗阻性腦積水是因為室間孔、中腦導水管、第四腦室的正中孔、外側孔畸形或腫瘤壓迫或粘連而狹窄、閉塞時,腦脊液蓄積于腦室內形成。其中以中腦導水管狹窄為最常見,少見的有中腦導水管分叉、中隔形成或周圍膠質增生等。交通性腦積水是指腦室及蛛網膜下隙中均積存大量腦脊液。此類腦積水腦室與蛛網膜下隙是溝通的,腦脊液能流到蛛網膜下隙,而不能順利通過腦表面蛛網膜下隙或腦蛛網膜粒。其形成原因可能是:①蛛網膜粒排出腦脊液的功能障礙,如出生前有蛛網膜下隙出血而致蛛網膜粘連;②腦池發育不良或靜脈閉塞,影響腦脊液回流;③腦脊液分泌過多,如脈絡叢增生或乳頭狀瘤。
各種腦積水的臨床表現基本相似。患兒出生后數周或數月內頭顱快速增大,少數出生時就明顯大于正常(圖1-46),呈上大下小的“氣球樣”外觀。額顳部靜脈怒張、雙眼球傾向下旋、上部鞏膜常暴露、眼球下半部落到下眼瞼下方(“落日征”,又名“二目天吊”)。前囟門張力高,有時后囟及側囟也開大,顱縫移開,叩診可有破壺音(Macewen征陽性)。囟門遲遲不閉(正常閉合不晚于1.5歲)。腦實質逐漸變薄,可有抽搐發作、痙攣性癱瘓、去腦強直、眼震、斜視、智力遲鈍。本病應以手術治療為主。重癥患者或晚期患者因腦組織受損嚴重而效果不佳。梗阻性腦積水以病因治療最為理想,如導水管成形術或擴張術、第四腦室正中孔切開或成形術等。交通性腦積水可行腦脊液通路改道手術,如腦室心房分流術、腦室頸內靜脈分流術等。藥物治療(如乙酰唑胺抑制腦脊液分泌)一般只起暫時作用,遠期效果不好。
圖1-46 腦積水
四、腦局部缺如
腦局部缺如是腦泡局部發育過程中止的結果。腦泡在發育過程中由于種種原因導致局部發育中止,因而發生腦局部缺如或發育異常,表現多種多樣:如無小腦、小腦發育不全(圖1-47、圖1-48)、無胼胝體、腦溝過淺、腦回增寬或狹小、腦穿通畸形(腦局部皮質發育缺陷、腦室與蛛網膜下隙相通)等。輕度腦局部缺如可不出現任何癥狀,僅于影像學檢查時發現;嚴重者則因缺如部位不同而出現不同的臨床癥狀,且常伴發其他嚴重的先天性畸形,如胼胝體發育不全(圖1-49)常伴腦積水、小頭畸形(圖1-50)及顱內先天性脂肪瘤(圖1-51),并可表現為癲癇和(或)智能發育不良。
圖1-47 小腦蚓部發育不良
A為軸位,B為矢狀位,箭頭示小腦蚓部發育不良
圖1-48 小腦發育不良伴Dandy-Walker綜合征
箭頭示第四腦室擴張,小腦發育不良
圖1-49 胼胝體發育不良
箭頭示發育不良的胼胝體
圖1-50 小頭畸形
圖1-51 胼胝體脂肪瘤
A為T1,B為T2,C為T2 Flair
小頭畸形可分真性小頭畸形和相對小頭畸形。真性小頭畸形大多是由于一種常染色體畸變,或胎兒特別是在妊娠早期受放射線照射或宮內感染而引起。主要表現為頭小,腦的重量明顯輕于正常,腦回過小,或無腦回,大腦的發育明顯延緩,常在胎兒第3~5個月即停止進展,致使患兒的頭頂變得小而尖、扁額、頭圍小,最大不超過43cm,最小可在25cm以下,腦重量在900g以下,額與枕部常平坦,前囟閉合早,骨縫全部或部分閉合過早,身體及智力發育落后,語言及行為發育障礙,有的患兒有驚厥、肌張力增高,甚至有痙攣性癱瘓,其預后依腦發育不全程度而異。相對小頭畸形也稱假性小頭畸形,是由于炎癥、腦血管損傷而引起的腦損傷和腦萎縮,頭圍減少的程度比真性小頭畸形輕些。
小頭畸形以手術治療為主,目的在于擴大顱腔,解除顱內高壓,使受壓的腦組織及腦神經得到發育和生長。對于有顱內壓升高者,應盡早手術。生后6個月以內手術者預后較好,一旦出視神經萎縮和智能障礙,即使施行手術,功能已不易恢復。
五、小型腦與巨型腦
所謂小型腦與巨型腦是指腦過小或過大,但兩者與正常腦之間沒有截然的界限。所謂小型腦是指腦重<1000g,最大顱周徑<47cm。巨型腦是指腦重>2000g。兩者均有家族遺傳性,小型腦的基本結構一般與正常腦無明顯區別,巨型腦腦回結構復雜,神經元數目和大小均增加,兩型的腦室均正常,智力通常低下,小型腦更為嚴重。
六、顱狹窄癥
顱狹窄癥又稱顱縫早閉或顱狹窄畸形,是因一條或數條骨縫過早閉合引起顱內壓增高,智能發育障礙,并可有眼部癥狀。原因不明,Converse等認為本病是一種先天性發育畸形。可能與胚胎期中胚葉發育障礙有關,也可能是骨縫膜性組織出現異位骨化中心所致,還可能與胚胎某些基質缺乏有關,少數病例有遺傳因素。個別病例可因維生素D缺乏病和甲狀腺功能亢進所致。Park和Power曾提出發生的基本原因在于顱骨間質束成長不全,以致顱骨減小和骨縫組織過早骨化。閉合處骨質隆起,形成骨嵴;縫痕完全消失。顱骨僅能在其他方向代償性生長,形成頭部畸形。因其生長速度不能適合兒童期腦的發育和生長,可產生顱高壓、顱骨變薄和腦組織與腦神經的受壓。基于受累顱縫的部位和數目,而未受累的顱縫仍按正常規律發育,結果形成不同形狀的頭顱畸形。常見有以下幾種類型:
(一)尖頭畸形
尖頭畸形也稱塔頭畸形,較常見,是由于胚胎期所有顱縫均過早閉合,因顱骨生長除前囟阻力小外,其他各方向均受限制,致使頭顱只能向上方增長而形成塔狀頭型(圖1-52)。顱底受壓下陷,眼眶變淺,眼球突出,鼻旁竇發育不良。由于腦組織向垂直方向伸展,致使頭顱上下徑增加,前后徑變短,顱前窩可縮短至1.5cm,視神經孔縮小,眶上裂短,腦回壓跡明顯增多,蝶鞍擴大,前囟閉合延遲。尖頭畸形額骨后縮或后旋,使額骨與鼻脊連成一線,額鼻角消失。典型病例為顱頂尖突。額骨后旋為導致頭顱畸形的主要原因。面中部可正常。值得指出的是,尖頭畸形在2~3歲前不會出現明顯的臨床表現,這是因為不少病例在1歲時顱骨是正常的,而在4歲時才出現典型的尖頭畸形。真性尖頭畸形伴手或足并指/趾畸形,稱為Saethre-Chotzen綜合征。脂肪軟骨發育不全癥表現為軟骨發育不全、視神經萎縮、頭大鼻寬而扁平、唇厚也屬于尖頭畸形類,常見于嬰幼兒,患兒臂及下肢變短伴有智力低下、視力障礙、角膜脂質沉著。由于顱骨發育受限,顱內組織長期受壓,可產生頭痛、突眼、視力減退、視盤水腫、抽搐等。嚴重者可合并智能發育障礙。
圖1-52 尖頭畸形
手術治療是唯一有效的方法。手術時間越早越好。待出現了神經癥狀,即使手術,神經功能恢復也不理想。
(二)扁頭畸形
扁頭畸形是兩側冠狀縫過早骨化致使前額對稱性扁平。兩側冠狀縫閉合使顱骨前后徑生長受限,只能向兩側垂直于矢狀縫生長,形成短頭,故又稱短頭畸形或寬頭畸形,約占14.3%。患者頭顱兩側冠狀縫骨化,造成顱骨前后徑發育障礙和代償性橫徑增寬及顱頂抬高,故表現為頭顱增寬、前額寬平、顱中窩擴大、眼眶變淺、眶嵴發育不良、眼球明顯突出,如同“金魚眼”(圖1-53)。因鼻咽腔狹小,常反復發生上呼吸道感染。如伴有顱內高壓癥,應及早手術治療,擴大顱腔,便于腦組織發育、生長。
圖1-53 扁頭畸形
(三)舟狀頭畸形
舟狀頭畸形也稱長頭畸形,系矢狀縫過早閉合引起。顱骨橫徑生長受限,只能垂直于冠狀縫生長,故頭顱前后徑增大,左右狹窄,形成長頭。頭型高而狹,前額和枕部凸出,形如覆舟。本型最為常見(圖1-54),約占40%~70%,男性占大多數,男女之比為4∶1。偶有家族史。僅少數可發生顱高壓癥狀。
圖1-54 舟狀頭畸形(前、側面觀)
(四)斜頭畸形
斜頭畸形也稱偏頭畸形,是因一側冠狀縫過早閉合所致的額骨單側發育不全,約占4%。早閉一側頭顱生長受限,而對側按正常生長,甚至代償性擴大,因而使頭型不對稱(圖1-55)。病變側額骨扁平后縮,眶上緣抬高后縮。病變側影響腦組織發育,前囟仍存在,但偏向健側。過早閉合的骨嵴可在額中部觸及。額骨的不對稱牽動著整個顱穹隆形態,矢狀縫向病側偏位,健側額骨和頂骨呈過度膨出。單側冠狀縫的骨化可深入到翼點及顱底。因此,斜頭畸形幾乎均伴有面部不對稱畸形,并隨年齡的增長而加重。雙眼間距變小,額部變狹窄。耳廓及外耳道亦可不對稱,但多不明顯,眶鼻部畸形較顯著。斜頭畸形多合并精神發育遲緩、腭裂、眼裂畸形、泌尿系統畸形及全前腦畸形等。
圖1-55 偏頭畸形
(五)三角頭畸形
三角頭畸形比較少見,約占5%~10%,是額縫在胎兒期過早閉合所致。因額縫早閉影響雙額部發育,故前額狹窄,頭型自上觀呈三角形態。額骨短而窄,顱前窩變小變淺,兩眼相距過近,額縫處有骨嵴樣增厚,常與其他畸形并發。
(六)Crouzon狹顱癥
Crouzon狹顱癥又稱Crouzon顱骨面骨發育不良或Crouzon型顱面狹窄癥。由Crouzon于1912年最先報道。本病的主要特點為:
1.巨大的顱蓋而顱縫早期閉合,以冠狀縫和人字縫早閉最多見,由于前囟門骨化突起而使顱頂尖狀隆起。
2.正常的下頜骨與細小的上頜骨相比相對突出,面部鼻頜后縮,造成咬合倒轉,在一定程度上形成假性凸頜畸形。
3.鼻子過度突起呈鷹嘴鼻,眶壁推前,眶上緣因短頭畸形而后縮,眶下緣也因頜后縮而后縮,結果形成極度的眼球突出,這種突眼再加上眼眶增寬,形成Crouzon病的青蛙眼。患者可伴有眼球運動性麻痹。
4.大多有遺傳性和家族史,又稱為遺傳性頭顏面骨發育障礙。
5.本病可有顱內壓增高、視力喪失及智力低下等。
(七)Apert型顱面狹窄癥
1906年由Apert首先報道,是一種遺傳性疾病,表現為尖頭畸形及并指/趾的一種畸形綜合征。其面部畸形較明顯,特別是上頜骨的后縮更明顯;后縮的上額伴有水平位旋轉而在上面,使鼻根深深地凹陷在眉弓的下面,造成牙合張開、口嘴張開及上唇的中部好像被牽向后方。眼球突出不明顯,常有眼外斜視。面部畸形在出生時即很明顯。
對于出現典型的頭顱畸形表現者,診斷并不困難。但出生后發現頭顱變形時常常誤診為分娩所致,如頭顱變形在出生后一定時期未消失,應行顱腦X線平片檢查。主要表現為顱骨骨縫處密度增高、鈣質沉著,有時可見腦回壓跡增多、后床突脫鈣等顱內壓增高征象。
七、枕骨大孔區的先天畸形
枕骨大孔區的先天畸形是指枕骨大孔區、上位頸椎以及此區域的腦、脊髓先天畸形。臨床并不少見,包括:①顱底壓跡和顱底陷入;②扁平顱底;③寰椎枕化;④寰樞椎脫位;⑤頸椎融合;⑥小腦扁桃體和延髓下疝等。以上幾種畸形常同時存在,亦可單獨發生,簡介如下:
(一)顱底壓跡
顱底壓跡是枕骨大孔區先天畸形中最常見的,主要是以枕骨大孔為中心的顱底骨組織及寰、樞椎骨質發育畸形,表現為枕骨的基部、踝部及鱗部以枕骨大孔為中心向顱腔內陷入,寰椎突入顱內,樞椎的齒狀突高出正常水平進入枕骨大孔,致使枕骨大孔前后徑縮短和顱后窩容積縮小而產生癥狀,故又稱顱底陷入癥、顱底凹陷癥或顱底內翻癥。由于顱底內翻致使小腦、延髓、上頸髓受壓,局部腦神經、脊神經根被牽拉以及椎動脈供血障礙產生一系列臨床癥狀。
本病的主要發病原因為先天性骨質發育不良,由于在胚胎發生學上神經管在寰枕部閉合最晚,所以先天性畸形容易發生在此區。在胚胎發育第2~3周時,由于胚胎分節的局部缺陷,寰椎不同程度地進入枕骨大孔內,有時與之融合。近年來有人發現本病與遺傳因素有關,即同一家族兄弟姐妹中可有數人發病。其病變在骨性變化基礎上,枕骨大孔區域筋膜、韌帶、硬腦膜、蛛網膜可隨年齡增大、頭部活動增多、輕微頭頸外傷等誘發而增厚、粘連,使后組腦神經、頸神經受到牽拉或壓迫,影響椎動脈血液供應,構成對上頸段脊髓、延髓、小腦的功能障礙而產生癥狀。如腦脊液循環受阻,則可形成阻塞性腦積水,出現顱內壓增高征,甚至引起小腦扁桃體疝而致死。
臨床表現多數患者癥狀進展緩慢,偶有緩解。有些患者可無癥狀,僅在X線檢查時發現有枕骨大孔區畸形、顱底凹陷。患者可有頸短、發際低、顱型不正、面頰耳廓不對稱,但無明顯神經系統癥狀。
因畸形程度及合并癥不同,癥狀與體征差異較大。一般癥狀可有頭痛、眩暈、耳鳴、復視和嘔吐等。患者可有頭頸部偏斜、面頰不對稱、頸項粗短、后發際低、頸部活動受限且固定于特殊的角度位置,正常的頸椎前突消失及外貌異常。患者常訴頸部強直、多以進行性下肢無力和行走困難為首發癥狀。起病一般隱匿,逐漸加重,亦可在頭部外傷后突然發病或加重,即在頭部輕微外傷或仰頭或屈頸過猛后出現肢體麻木無力,甚至發生四肢癱瘓和呼吸困難等。癥狀反復多次發作,整個病情呈進行性加重。神經系統癥狀及體征主要表現為枕骨大孔區綜合征,其主要臨床表現為:
1.上頸神經根刺激癥狀
主要是由于顱底畸形、骨質刺激和壓迫寰枕筋膜、韌帶和硬脊膜,使其發生增生、肥厚或形成纖維束帶,壓迫上頸神經根。患者常常訴說枕部慢性疼痛、頸部活動受限、感覺減退,一側或雙側上肢麻木、疼痛、肌肉萎縮,強迫頭位等。
2.后組腦神經障礙癥狀
常因腦干移位、牽拉或蛛網膜粘連,使后組腦神經受累而出現吞咽困難、嗆咳、聲音嘶啞、舌肌萎縮、言語不清、咽反射減弱等延髓麻痹癥狀,以及面部感覺減退、聽力下降、角膜反射減弱等癥狀。
3.延髓及上頸髓受壓體征
主要因小腦扁桃體下疝、局部病理組織壓迫延髓及上頸髓和繼發脊髓空洞癥所致。患者表現為四肢無力、感覺障礙、錐體束征陽性、尿潴留,吞咽、呼吸困難,手指精細動作障礙、位置覺消失;有時出現脊髓頸胸段單側或雙側節段性痛、溫覺消失,而觸覺和深感覺存在,這種分離性感覺障礙為脊髓空洞癥的特征表現。
4.小腦功能障礙
以眼球震顫為常見,多為水平震顫,亦可為垂直或旋轉震顫。晚期可出現小腦性共濟失調,表現為步態不穩、說話不清,查體可見指鼻試驗不準,跟膝脛試驗不穩,閉目難立征陽性等。
5.椎動脈供血障礙
表現為發作性眩暈、視力障礙、惡心、嘔吐、共濟失調、面部感覺障礙、四肢癱瘓及延髓麻痹等臨床癥狀。
6.顱內壓增高癥狀
早期患者一般無顱內壓增高,一旦出現說明病情嚴重,而且多為晚期。癥狀系發生梗阻性腦積水所致,個別出現較早的患者可能合并顱內腫瘤或蛛網膜囊腫。患者表現為劇烈頭痛、惡心、嘔吐、視盤水腫,甚至發生枕骨大孔疝,出現意識障礙、呼吸循環障礙或突然呼吸停止而死亡。
本病根據發病年齡、病程進展緩慢,臨床表現為枕骨大孔區綜合征及特有的頭部外貌,借助X線檢查多可診斷。但是,值得提出的是下述各種測量值,在男女之間、小兒之間存在著差異,因此測量值不是絕對準確,故診斷本病時應全面觀察顱底枕骨大孔區有無骨質改變及臨床體征等,綜合分析作出診斷。CT掃描和MRI的臨床應用對診斷本病有了突破性進展,尤其是MRI有助于本病的早期診斷,其中對下疝的小腦扁桃體和合并脊髓空洞癥顯示清晰,是常規X線檢查所不能做到的。
放射學檢查常用枕骨大孔區為中心的顱-頸正側位片、體層攝片、前后位開口攝片(檢查寰椎、樞椎)、顱底攝片(檢查斜坡、齒狀突)等顱腦平片。通常顱-頸側位片即可確診,是診斷顱底凹陷癥最簡單的方法。必要時可行CT掃描、矢狀面重建,則對枕骨大孔區的畸形觀察更為清楚。另外可根據病情選擇脊髓造影、氣腦造影、腦室造影和腦血管造影等。
1.顱骨平片 利用顱骨平片診斷顱底凹陷需要進行各種測量,由于枕骨大孔區局部正常解剖變異較大,盡管測量方法較多,但還沒有一種理想的方法對診斷本病十分可靠。因此,至少需要根據以下方法,當存在兩種明顯異常的測量結果才能作出診斷。
(1)錢線(Chamberlain’s line):亦稱腭枕線。頭顱側位片上由硬腭后緣向枕骨大孔后上緣做一連線,即為錢線(圖1-56),正常人齒狀突在此線3mm以下,若超過此限,即為顱底凹陷癥。
圖1-56 腭枕線
(2)麥線(McGregor’s line):由硬腭后緣至枕骨鱗部最低點連線,也稱基底線(圖1-57)。正常齒狀突不應高出此線6mm,若超過即為顱底凹陷癥。
圖1-57 基底線
(3)Bull角:硬腭平面與寰椎平面所成的角度(圖1-58),正常<13°,>13°即為顱底凹陷癥。
圖1-58 Bull角
(4)基底角:由鼻根部至蝶鞍中心和蝶鞍中心至枕骨大孔前緣兩線形成的角度(圖1-59),正常為109°~ 148°,平均為132.3°,顱底凹陷癥時此角增大。
圖1-59 基底角
(5)克勞指數(Klaus’s index):齒狀突頂點到鞍結節與枕內隆突間連線的垂直距離(圖1-60)。正常為40~41mm,若<30mm即為顱底凹陷癥。
圖1-60 克勞指數
(6)二腹肌溝連線(fishgold線):在顱骨前后位斷層片上做兩側二腹肌溝的連線,從齒狀突尖到此線的距離(圖1-61),正常為5~15mm,若齒狀突頂點接近此線,甚至超過此線,即為顱底凹陷癥。
圖1-61 二腹肌溝連線及腦乳突連線
(7)雙乳突連線:正位片上兩乳突之間的連線(圖1-61),正常時此線正通過寰枕關節,齒狀突可達此線或高出此線1~2mm,顱底凹陷癥時超過此值為異常。
(8)Boogard角:枕骨大孔前后緣連線和枕骨斜坡所形成的角度(圖1-62),正常為119.5°~136°,顱底凹陷癥時此角增大。
圖1-62 Boogard角
(9)外耳孔高度指數:頭顱側位片上,外耳孔中心點或兩側外耳孔連線中點至枕骨大孔前后緣連線向前延長線的距離,即為外耳孔高度指數(圖1-63)。正常為13~25mm,平均為17.64mm,<13mm即為顱底凹陷癥。
圖1-63 外耳孔高度指數
2.CT掃描 主要是顯示腦組織及腦室的改變,有時可行腦室造影CT掃描,在腦室內注入非離子水溶性造影劑后行CT掃描,可觀察到腦室大小、中腦水管是否通暢、第四腦室及腦干的改變,并可勾畫出小腦扁桃體下緣的位置。
3.MRI檢查 MRI是診斷本病最好的檢查手段之一,尤其在矢狀位可清楚顯示中腦水管、第四腦室及腦干的改變、小腦扁桃體下疝的程度及頸髓受壓的情況,便于決定手術治療方案。
顱底凹陷常導致顱后窩和上頸部椎管有效空間縮小,故治療的目的在于給予足夠空間進行減壓術治療。對于偶然發現的無癥狀者,一般不需要治療,應囑患者防止頭顱部外傷及過度劇烈頭部屈伸,頸椎按摩術可加重病情,應為禁忌。對癥狀輕微而病情穩定者,可以隨訪觀察,一旦出現進行性加重,應手術治療。
但必須指出,癥狀輕微患者即使影像學發現畸形也不宜手術。目前手術指征為:①有延髓和上頸髓受壓表現者;②有小腦征癥狀及頸神經癥狀,并呈進行性加重者;③有頸神經根受累和伴有脊髓空洞者;④有腦脊液循環障礙或顱內壓增高者;⑤伴有顱后窩腫瘤或蛛網膜囊腫者。
(二)扁平顱底
扁平顱底是顱頸區較常見的先天性骨畸形(圖1-64)。如單獨存在一般不出現癥狀,也不需治療。本病常與顱底凹陷癥并發,診斷主要依據顱骨側位片測量顱底角,顱底角也稱基底角,是指蝶鞍與斜坡所形成的角度,在顱骨側位片上由鼻根至蝶鞍中心連線,與蝶鞍中心向枕骨大孔前緣連線所形成的角度(圖1-65),成人的正常值是109°~145°,平均132°,本病患者顱中窩、顱前窩底部和顱底斜坡部均向顱內凹陷,顱底角>145°有診斷意義。
圖1-64 扁平顱底
箭頭示顱底角為147°(>145°)
圖1-65 顱底角
(三)寰椎枕化
寰椎枕化又稱寰枕融合,枕骨與寰椎部分或完全融合,寰椎成為枕骨的一部分,引起寰椎旋轉或傾斜,頸椎位置上升,樞椎齒狀突亦隨之上升。一般不產生癥狀,如同時伴有顱底陷入、寰樞椎脫位,則可出現延髓或頸髓受壓癥狀。
(四)寰樞椎脫位
先天性寰樞椎脫位是由于寰椎橫韌帶不健全或樞椎齒狀突發育不良或齒狀突分離,致寰椎在樞椎上不穩定,使寰椎向前,樞椎向后脫位,形成該處椎管管腔變窄。常由于頭頸部過伸、過屈活動、輕微外傷而使脫位加重。病變附近還可能發生軟組織粘連,加重對神經組織的功能影響。可使延髓及高頸段脊髓在頸椎伸屈活動時受壓,也可因血運障礙而導致損害,以致出現四肢癱瘓、呼吸困難,甚至引起死亡。
臨床上,寰樞椎脫位可引起頭部活動受限、頸部肌肉痙攣、頸項部疼痛,有時放射至肩部。在前脫位時,可因寰椎前弓突向咽后壁而影響吞咽。在單側前脫位時則出現頭部姿勢異常,頭頸偏向脫位側而下頜轉向對側。當脫位使椎管前后徑狹窄,進而壓迫頸髓時,則可出現四肢不同程度的癱瘓、呼吸困難等。如影響到椎動脈血運,則可出現椎-基底動脈供血不足的腦部癥狀。
寰樞椎脫位在X線正位開口片上可見齒狀突與寰椎兩側塊間距離不對稱,兩側塊與樞椎體關節不對稱或一側關節間隙消失。寰椎前脫位在X線側位片上寰椎前弓與齒狀突前面距離成人超過25mm,兒童超過45mm。
(五)頸椎融合
本病主要是兩個或多個頸椎發生不同程度的融合,使頸椎數目減少、頸項變短、后發際線低下、頸部活動受限。因頭部重心前移,患者頭顱傾斜或旋轉,又稱先天性骨性斜頸、短頸畸形、頸椎分節不全、Klippel-Feil綜合征。常與顱底壓跡、頸肋、脊柱裂、脊柱側凸等畸形合并發生。X線片有助于診斷。
(六)小腦扁桃延髓下疝
小腦扁桃體下疝畸形又名Arnold-Chiari畸形,為常見的先天性發育異常。是由于胚胎發育異常,使小腦扁桃體下部下降至枕骨大孔以下、頸椎管內,嚴重者部分延髓下段、四腦室下部、下蚓部也下疝入椎管內。常合并脊髓空洞,也可引起腦脊液循環受阻,進而引起腦積水。小腦扁桃體下疝畸形常伴其他顱頸區畸形,如脊髓脊膜膨出頸椎裂和小腦發育不全等。
本病在臨床上共分為4型,多數為Ⅰ型或Ⅱ型。
Ⅰ型:多見于兒童及成人,臨床表現最輕。又稱原發性小腦異位,表現為小腦扁桃體下疝至枕骨大孔水平以下,進入椎管內,延髓輕度向前下移位,第四腦室位置正常。常伴頸段脊髓空洞癥、顱頸部骨畸形。
Ⅱ型:最常見多見于嬰兒,不僅有小腦扁桃體(伴或不伴蚓部)疝入椎管內,腦橋、延髓、第四腦室下移,正常的延頸交界處呈“扭結樣屈曲變形”,某些結構,如顱骨、硬膜、中腦、小腦等發育不全,90%有腦積水,常合并脊髓空洞癥、神經元移行異常、脊髓脊膜膨出等。
Ⅲ型:多見于新生兒期,最嚴重,罕見。表現為延髓、小腦蚓部、第四腦室及部分小腦半球疝入椎管上段,合并枕骨發育異常、枕部腦膜腦膨出、脊髓空洞、頭頸部畸形、小腦畸形等。
Ⅳ型:常于嬰兒期發病,伴有明顯的小腦、腦干發育不全,但不疝入椎管內,常在新生兒時期死亡。
本病可以出現腦干、上頸髓受壓癥狀,腦-脊神經受累癥狀、小腦癥狀和腦脊液循環受阻以及脊髓空洞癥等幾組癥狀群,簡介如下:
1.延髓、上頸髓受壓癥狀
表現為偏側或四肢運動與感覺不同程度的障礙、腱反射亢進、病理反射陽性、膀胱及肛門括約肌功能障礙、呼吸困難等。
2.腦神經、頸神經根受累癥狀
表現為面部麻木、復視、耳鳴、聽力障礙、發音及吞咽困難、枕下部疼痛等。
3.小腦癥狀
表現為眼球震顫、小腦性語言及共濟失調等。
4.顱內壓增高征
表現為頭痛、眩暈、惡心、嘔吐、視盤水腫、緩脈和意識障礙等。
5.伴發脊髓空洞癥的癥狀
多發生于脊髓頸段,也可向上發展至延髓或向下發展至胸髓、腰髓。主要表現為一側或雙側的節段性分離性感覺障礙、下運動神經元障礙,以及傳導束型感覺障礙與神經營養障礙。
本病根據發病年齡、臨床表現及輔助檢查,診斷一般不難,頭頸部MRI檢查(圖1-66),尤其矢狀位像可清晰顯示小腦扁桃體下疝程度,以及繼發腦積水、脊髓空洞癥等,是診斷的重要依據。
圖1-66 小腦扁桃體下疝
MRI T2加權像,示小腦扁桃體疝入椎管內
小腦扁桃體下疝畸形臨床無癥狀者不需要治療,對有臨床癥狀者主要治療手段為手術。
(七)Dandy-Walker畸形
Dandy-Walker畸形又稱Dandy-Walker囊,先天性第四腦室中、側孔閉塞或Dandy-Walker綜合征。即第四腦室正中孔、側孔發生閉鎖為其主要原因,病理學改變以第四腦室和小腦發育畸形為特點,臨床表現嚴重者可出現痙攣狀態、雙側病理征陽性,還可因壓迫延髓呼吸中樞導致呼吸衰竭而死亡。
本病的診斷以往主要依靠腦室造影,現在CT或MRI(圖1-67)的應用使其診斷變得簡單而準確。典型的Dandy-Walker畸形的診斷標準為:①第四腦室極度擴張或后顱窩巨大囊腫并與第四腦室交通;②小腦蚓部與第四腦室頂部發育不良;③合并腦積水。
圖1-67 Dandy-Walker畸形
MRI平掃示后顱窩顯著擴大,雙側見巨大囊性影與第四腦室相通,壓迫小腦半球,腦室系統明顯擴大
本病需手術治療,手術適應證為伴腦積水的Dandy-Walker畸形及合并腦積水的孤立性第四腦室。
(八)精神發育遲滯
精神發育遲滯(mental retardation)也稱精神發育不全或智能發育不全,是指在胚胎期或出生以后由于各種有害因素,導致大腦的結構、功能發育不全,臨床表現以智力低下和社會適應能力差為特征的一種綜合征。本病較常見,國外報道總患病率為8‰(英)~10‰(美),其中中重度者均為2‰。國外報道的患病率均為農村高于城市,男性高于女性。我國1982年十二個地區聯合調查結果顯示中重度患病率為3.33‰,尚無輕度患者的患病率數據。
(九)腦性癱瘓
腦性癱瘓(cerebral palsy),簡稱腦癱,通常是指在出生前到出生后1個月內由各種原因引起的非進行性腦損傷或腦發育異常所導致的中樞性運動障礙。臨床上以姿勢與肌張力異常、肌無力、不自主運動和共濟失調等為特征,常伴有感覺、認知、交流、行為等障礙和繼發性骨骼肌肉異常,并可有癲癇發作。發病率約為1.2‰~2.5‰(每千活產兒)。
主站蜘蛛池模板: 张掖市| 米脂县| 本溪| 德令哈市| 日土县| 清水河县| 孝昌县| 伊宁县| 徐闻县| 铜梁县| 即墨市| 长顺县| 敖汉旗| 宜兴市| 金门县| 乡城县| 镇平县| 中超| 高阳县| 金乡县| 新密市| 大安市| 陵川县| 曲周县| 八宿县| 南宁市| 兖州市| 三原县| 荣成市| 积石山| 平顶山市| 杭锦旗| 竹山县| 甘谷县| 湘潭县| 洮南市| 喜德县| 东丽区| 商水县| 阿合奇县| 响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