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疾病67 腦穿通畸形囊腫

簡要病史
例1,男,2歲。精神運動發育遲緩。例2,男,70歲。腦梗死復查。例3,男,19歲。反應遲鈍、理解力下降。既往有“腦梗死”史。
CT與MRI所見
例1,CT平掃(圖1-67-1),右額顳部及左顳枕部巨大囊性病變(箭)與側腦室相通,左側額角及右側三角區-枕角(?)擴大。例2,CT平掃(圖1-67-2),左額葉囊狀低密度灶(?),與左側側腦室前角(#)相通,雙側側腦室擴大。例3,CT平掃(圖1-67-3A),左枕葉囊狀低密度影(箭),與左側枕角相通,左側側腦室枕角明顯擴大。T 1WI(圖1-67-3B),病變為低信號,與腦脊液一致,左枕葉腦實質變薄及腦溝增寬(箭)。FLAIR(圖1-67-3C),上述左枕葉病變為低信號,灶周輕度高信號帶(箭)。DWI(圖1-67-3D),左枕葉病變無擴散受限(箭)。
圖1-67-1
圖1-67-2
圖1-67-3A
圖1-67-3B
圖1-67-3C
圖1-67-3D
最后診斷
均為腦穿通畸形囊腫。
病理與臨床特點
腦穿通囊腫(porencephalic cyst),也稱腦穿通畸形、積水性空洞腦、腦憩室、先天性空洞腦等,為腦室內囊腔經一孔洞與腦室或蛛網膜下腔相通,可為先天性或獲得性,約占兒童先天性顱腦疾病的2.5%。本病常為腦破壞性病變的后果,如外傷、宮內或出生后感染、血管病及手術,局部腦壞死后,失去支撐,腦室向病變處膨大、腦脊液聚集。多為散發性,少數與遺傳有關。病理學上囊壁光整或不規則,為結締組織,少量膠質增生,壞死組織完全吸收,有時可見內部分隔。可分為真性與假性兩種,其中真性腦穿通畸形囊腫為大腦原發性囊腫與腦室相通。常見于兒童,無明顯性別差異。臨床表現除原發疾病外,還可出現頭顱增大或小頭畸形、痙攣性癱瘓、藥物難治性癲癇、精神運動發育遲緩、視力減退、腦神經癥狀、共濟失調等。本病一般較穩定,少數囊腫可持續增大,導致占位征象。一般采取保守治療,腦積水明顯及合并顱高壓需進行腦室分流。
CT與MRI特點
①大小可從數厘米到占據一側大腦半球,病變邊緣清楚,單側或雙側分布,雙側性者兩側病變不對稱,常位于某一腦動脈分布區,局部腦實質破壞及變薄。可伴杏仁體-海馬萎縮;②CT表現為邊緣清楚、光整的腦脊液密度腔,直接與鄰近腦室或蛛網膜下腔相通,同側腦室常擴大,伴鄰近腦實質受壓及萎縮。一般無鈣化。腦室造影CT顯示對比劑進入囊腔。骨窗顯示鄰近顱骨受壓變薄及變形,原因是腦脊液搏動。CTA顯示病變區無血管;③MR檢查,各序列上病變信號均與腦脊液一致,較大者可因腦脊液搏動而信號不均。FLAIR序列上信號被抑制,但邊緣可見膠質增生所致的高信號。DWI顯示無擴散受限。MRA顯示病變區無血管分布,MRS顯示無NAA峰。
鑒別診斷
①囊性腦軟化,形態不規則,囊腔不與腦室相通,周圍膠質增生明顯;②腦海綿化,空洞區域海綿狀改變,并非膠質細胞增生,呈T 2高信號、而FLAIR低信號;③蛛網膜囊腫,位于腦外,且不與腦室直接交通;④腦裂畸形,裂隙寬窄不一,自腦室移行至腦皮質邊緣,裂隙邊緣可見腦灰質覆蓋,并無膠質增生;⑤積水型無腦畸形,見于幕上,為胚胎時期、弓形體及CMV病毒感染、腦動脈閉塞所致,CT與MRI顯示幕上腦為巨大腦脊液密度及信號影占據,完全或幾乎無腦實質,病變為雙側性及對稱性;⑥Dandy-Walker畸形,后顱窩大囊腫與第四腦室相通,小腦蚓部上移至天幕,天幕及橫竇上移,小腦半球受壓、外移;⑦胼胝體缺如,第三腦室上移,雙側側腦室平行,枕角與顳角后部擴大。
簡要討論
本病為先天性或后天性,病因及臨床表現多樣,影像學特征為一側或兩側腦實質內囊腔,與腦室或蛛網膜下腔相通,密度及信號與腦脊液一致,伴鄰近腦室擴大與膠質增生,需注意與其他囊性病變鑒別。
主站蜘蛛池模板: 拉孜县| 天门市| 宣恩县| 桦甸市| 贞丰县| 阿拉善右旗| 海原县| 晋中市| 泗洪县| 长顺县| 乌鲁木齐市| 怀远县| 九江县| 吴川市| 小金县| 临湘市| 沾益县| 浏阳市| 沂水县| 高安市| 都昌县| 和林格尔县| 凌源市| 阜康市| 确山县| 东阳市| 原平市| 雷波县| 资兴市| 镇江市| 蒲城县| 福州市| 蒲城县| 霞浦县| 若尔盖县| 司法| 诸暨市| 都匀市| 昌黎县| 五河县| 平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