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樞神經系統CT和MRI影像解讀(第2版)
- 全冠民 張繼主編
- 1437字
- 2019-08-09 14:40:52
疾病56 皮樣囊腫
簡要病史
女,29歲。1周前突發四肢抽搐。
CT與MRI所見
鞍上池水平CT平掃寬窗觀察(圖1-56-1A),鞍上池類圓形低密度腫物(CT值-87HU),右前緣見結節狀高密度影(箭),大腦縱裂、四疊體池、右側外側裂及右側顳角多發類似低密度影。側腦室體部水平CT平掃寬窗觀察(圖1-56-1B),右側側腦室三角區、大腦縱裂及右額葉蛛網膜下腔多發低密度影,CT值-82~-96HU。T 1WI(圖1-56-1C,D,E),上述病變為高信號,其中鞍上池病變中央為水樣信號、周邊為厚壁高信號(箭)。壓脂T 1WI(圖1-56-1F),上述右側側腦室及大腦縱裂、右額葉病變信號降低(箭)。冠狀位顯示病變來自左側鞍旁(未列出)。

圖1-56-1A

圖1-56-1B

圖1-56-1C

圖1-56-1D

圖1-56-1E

圖1-56-1F
最后診斷
皮樣囊腫伴破裂。
病理與臨床特點
皮樣囊腫(dermoid)為顱內較少見的生殖細胞來源腫瘤,占顱內腫瘤1%以下,由胚胎3~5周時外胚層細胞異位或殘留于顱內所致,主要是皮膚及其附件發展而來,內含皮脂腺、毛囊、毛發等結構,以及黏稠黃色脂肪組織,腫瘤內脂肪為皮脂腺分泌所致。皮脂腺分泌物及脫落上皮堆積導致病變逐漸增大,若皮脂腺分泌過快,使腫瘤快速增大,易致腫瘤自發破裂。任何年齡均可發病,但以20~30歲多見。本病出生時多無癥狀,生長緩慢,癥狀取決于腫瘤所在部位及腫瘤大小。常于成年時因破裂引起癥狀,如頭痛、頭暈、抽搐、精神癥狀、惡心、嘔吐、視物模糊等。繼發腦梗死時可出現相應神經功能障礙,如偏癱、失語及意識障礙。本病為良性,完全切除者預后良好,但常因腫瘤與神經、血管粘連而難以徹底切除,導致術后復發。偶可惡變為鱗癌。
CT與MRI特點
①部位及形態:多位于顱內中線部位,以鞍區及其附近多見,其次與顱底其他部位及橋小腦角區,偶見于腦室內及腦實質。呈類圓形或不規則腫塊,邊緣清楚,以脂肪密度為主。破裂后彌漫性累及蛛網膜下腔及腦室等多個部位,常并發急慢性出血,并由此導致血管痙攣及腦梗死。骨窗顯示鄰近骨質受壓及吸收;②CT表現為類圓形均勻或不均勻低密度,CT值為脂肪密度,破裂者為蛛網膜下腔如腦溝裂、腦池及腦室內低密度影。并發出血也呈CT高密度影,但可較均勻。繼發腦梗死為局限性低密度;③MR典型表現為T 1高信號及T 2較高信號。并發出血者呈短T 1及T 2高信號,慢性出血則為各序列低信號。有時腫塊內見短T 1及短T 2信號,為膽固醇結晶、鈣化、出血所致。囊壁為T 1及T 2低信號。DWI顯示腫物多無擴散受限,少數因內含上皮碎屑、角蛋白及膽固醇結晶等出現擴散受限。腫瘤破裂者可見腦溝、腦池及腦室內彌漫性大小不等的脂滴,部分可隨體位變動而移動,腦室內可見脂肪-腦脊液平面;④增強掃描無強化或僅見包膜強化。
鑒別診斷
①表皮樣囊腫,呈鉆縫樣生長,密度及信號不均勻,DWI為著,增強掃描無強化;②畸胎瘤,除脂肪及鈣化或骨化成分外,還可見軟組織成分,增強掃描可見強化;③顱咽管瘤,好發于鞍上或鞍內及鞍上,多為囊實性,囊壁鈣化,無脂肪成分,增強掃描實性成分明顯強化;④脂肪瘤,為成熟脂肪構成,好發于胼胝體及四疊體池等處,可伴中線結構發育異常,信號及密度均勻,壓脂序列為低信號,無強化;⑤血管母細胞瘤,常見于成人小腦,典型表現為囊+壁結節,可見血管流空信號,增強掃描實性部分顯著強化;⑥毛細胞性星形細胞瘤,常見于兒童小腦半球或蚓部,多為囊實性或囊+壁結節,實性區明顯強化,無脂肪成分。
簡要討論
本病特點為顱內、腦外類圓形脂肪密度及信號腫物,無強化,但常伴出血,需與其他CT低密度及MR短T 1信號腫物鑒別。部分病例為CT、MR各序列高信號,包括壓脂序列也呈高信號,稱“白色皮樣囊腫”,為出血等所致,其密度及信號較均勻,無明顯瘤周水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