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樞神經系統CT和MRI影像解讀(第2版)
- 全冠民 張繼主編
- 1450字
- 2019-08-09 14:40:29
疾病9 大腦膠質瘤病
簡要病史
女,22歲。頭痛半年,復視2個月,癥狀加重伴惡心、嘔吐5天。腰穿示腦脊液壓力高達592mmH 2O。
CT與MRI所見
T 1WI(圖1-9-1A),兩側額葉白質、半卵圓中心、扣帶回多發斑片狀低信號(箭),局部腦溝變窄。FLAIR(圖1-9-1B~D),上述部位及胼胝體、雙側內囊后肢及頂葉(?)、第四腦室周圍多發高信號,邊界不清。T 2WI(圖1-9-1E),右顳葉、右側大腦腳(箭)受累。MRS(圖1-9-1F),興趣區置于左額葉病變處,Cho峰明顯升高(箭),NAA降低。

圖1-9-1A

圖1-9-1B

圖1-9-1C

圖1-9-1D

圖1-9-1E

圖1-9-1F
最后診斷
大腦膠質瘤病。
病理與臨床特點
大腦膠質瘤病(gliomatosis cerebri,GC)2007年被列入星形細胞起源腫瘤,特點是腫瘤細胞極度彌漫性浸潤,正常結構相對保存,不形成肉眼可見的腫塊,WHO為Ⅱ~Ⅳ級,多數為Ⅲ級。曾稱為彌漫性膠質瘤(diffuse glioma)、彌漫性中樞神經鞘病(diffuse central schwannosis)及彌漫性大腦膠質瘤病(diffuse cerebral gliomatosis)。1938年Nevin首次提出GC的命名。GC作為一獨立疾病已從2016年WHO新分類中刪去,認為是多種膠質瘤的生長方式,見于IDH突變的星形細胞瘤和少突膠質細胞瘤以及IDH野生型的膠質母細胞瘤,即現在認為是多種彌漫型膠質瘤亞型的特殊類型。腫瘤呈浸潤性生長,腦結構仍保留,大體病理難以辨認腫瘤邊界。鏡下腫瘤由中等密集程度圓形或拉長的瘤細胞組成,分化程度不同,染色質豐富,偶見間變。灰白質內均見瘤細胞,但解剖結構仍存在,腫瘤細胞沿神經元周圍、血管周圍及柔腦膜下浸潤。部分病例GFAP及S-100染色陽性。發病高峰年齡為20~50歲,無明顯性別差。臨床表現無特異性,包括智力下降及人格改變。本病預后不良,中位生存期14個月。化療可能為本病有效的首選治療方法。
CT與MRI特點
①部位與形態:可侵犯腦各部位,但3/4位于大腦半球,丘腦與基底核常受累,半數病例同時侵犯中腦,腦橋、小腦及延髓也可受侵。腫瘤范圍廣,累及3個腦葉以上,邊界不清。病變處腦回增粗及腦溝裂變淺;②CT檢查為等或低密度,常難以分辨,間接征象為局部腦腫脹、灰白質界面消失,可形似血管病或代謝中毒性疾病。增強掃描多無強化,少數病例晚期可見模糊的斑片狀或環狀強化;③T 1WI表現為境界不清的等或稍低信號,腦回增粗,灰白質界面欠清。T 2WI及FLAIR為彌漫性高信號,界限不清,有時內部見少許更高信號。DWI一般無擴散受限,少數為輕中度高信號,DTI顯示纖維束無破壞。MRS近似正常,或見Cho與mI增高及NAA下降。增強掃描約半數病例出現局限性或彌漫性輕中度強化,呈斑片狀,強化區代表該處腫瘤級別較高。原發于腦膜GC可見腦膜異常增厚及強化,形似腦膜癌病。
鑒別診斷
需與多種彌漫性病變鑒別。①多發性硬化,病灶一般多發,但較局限,增強掃描可見開環狀強化,臨床特點為癥狀反復發作與進行性加重;②腦炎與本病鑒別困難,但腦炎可有前驅病毒感染,臨床上有發熱及腦脊液異常等;③線粒體腦肌病,反復中風樣發作,但病變常為非血管性分布,MRA顯示血管正常或輕度異常,MRS顯示Lac增高。肌肉活檢可確診;④腦缺血及動脈硬化性腦病,前者常為某一動脈分布區異常,急性發病,DWI及MRA可見明顯異常;后者以幕上腦皮質下白質及腦室周圍為著,對稱分布,不累及腦皮質;⑤腎上腺腦白質營養不良為遺傳性疾病,典型影像學表現為累及三角區周圍白質的蝴蝶狀異常密度及信號,增強掃描可見病變中帶強化;⑥亞急性硬化性全腦炎為麻疹病毒介導腦炎,病變對稱累及頂葉與枕葉,T 1WI低信號,T 2WI彌漫性高信號,增強掃描無強化。
簡要討論
GC的特點是至少累及3個腦葉,通常侵犯基底核與大腦深部白質,影像學表現明顯,而臨床癥狀相對較輕,病變進展緩慢,腫瘤內可并存多種級別的腫瘤性星形細胞,因此活檢有可能低估腫瘤級別,應在功能MRI(如MRS)指導下進行取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