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 總 論
第一章 胃腸道解剖學
第一節(jié) 食管解剖
食管(esophagus)位于咽與胃之間,是消化管各部中較狹窄的部分,上端在第6頸椎體下緣平面與咽相接,向下沿脊柱頸、胸部的前面下降,經過縱隔,穿過膈的食管裂孔,進入腹腔,約平第11胸椎體高度連接于胃的賁門。
一、食管的形態(tài)和分部
食管是一前后略扁的長管狀肌性器官,長約25cm。食管全長沿脊柱的頸、胸曲相應地形成前后方向上的彎曲,在左右方向上亦有輕度彎曲(見文末彩圖1-1-1)。

圖1-1-1 食管的形態(tài)
1.食管頸部;2.氣管;3.頭臂干;4.主動脈弓;5.右主支氣管;6.食管胸部;7.奇靜脈;8.胸導管;9.下腔靜脈;10.食管腹部;11.腹主動脈;12.胃;13.賁門;14.胸主動脈;15.左主支氣管;16.左鎖骨下動脈;17.第一狹窄;18.第二狹窄;19.第三狹窄
依據食管經過的位置,將其分為頸部、胸部和腹部。

圖1-1-1 食管的形態(tài)
1.食管頸部;2.氣管;3.頭臂干;4.主動脈弓;5.右主支氣管;6.食管胸部;7.奇靜脈;8.胸導管;9.下腔靜脈;10.食管腹部;11.腹主動脈;12.胃;13.賁門;14.胸主動脈;15.左主支氣管;16.左鎖骨下動脈;17.第一狹窄;18.第二狹窄;19.第三狹窄
(一) 頸部
此部分長約5cm,從食管起始端至平對胸骨頸靜脈切跡平面的部分,前面借疏松結締組織附于氣管的后壁上,后面借疏松結締組織連于脊柱頸部。
(二) 胸部
此部分最長,約18~20cm,是胸骨頸靜脈切跡平面至膈的食管裂孔之間的部分,在上縱隔內于氣管和脊柱之間,稍偏左下行,至第4胸椎水平右移,沿胸主動脈右側下降至后縱隔,約在第7胸椎高度,又向左下斜行,越過胸主動脈的前面,繼而下行并穿過膈的食管裂孔進入腹部。食管胸部下段位于左心房的后面,因受壓形成食管心壓跡。
(三) 腹部
此部分最短,僅1~2cm,自食管裂孔至賁門的部分,食管的右緣連于胃小彎,左緣與胃底之間形成賁門切跡。
二、食管的生理性狹窄
食管全長有三處生理性狹窄。第一個狹窄位于食管的起始處,約平第6頸椎體下緣,距中切牙約15cm;第二個狹窄位于左主支氣管越過食管前方并與其交叉處,約平第4、5胸椎體之間,距中切牙約25cm;第三個狹窄為食管通過膈的食管裂孔處,約平第10胸椎,距中切牙約40cm(見文末彩圖1-1-1)。
(高振平 徐紅)
第二節(jié) 胃的解剖
胃(stomach)是消化管各部中最膨大的部分,上連食管,下續(xù)十二指腸。成人胃的容量約1500ml。胃容納食物、分泌胃液、消化食物,并有內分泌功能。
一、胃的形態(tài)和分部
胃的形態(tài)可受體位、體型、年齡、性別和胃的充盈狀態(tài)等多種因素的影響。胃在完全空虛時略呈管狀,高度充盈時可呈球囊形。
胃分為前、后壁,大、小彎,入、出口。胃前壁朝向前上方,后壁朝向后下方。胃小彎(lesser curvature of stomach)凹向右上方,其最低點彎度明顯折轉處稱角切跡(angular incisure)。胃大彎(greater curvature of stomach)大部分凸向左下方。胃的近端與食管連接處是胃的入口稱賁門(cardia)。賁門的左側,食管末端左緣與胃底所形成的銳角稱賁門切跡(cardiac incisure)。胃的遠端接續(xù)十二指腸處,是胃的出口稱幽門(pylorus)。由于幽門括約肌(pyloric sphincter)的存在,在幽門表面有一縮窄的環(huán)行溝,是確定幽門的標志,幽門前靜脈常橫過幽門前方(見文末彩圖1-1-2)。

圖1-1-2 胃的形態(tài)和分部
1.幽門;2.十二指腸;3.幽門管;4.中間溝;5.幽門竇;6.胃大彎;7.胃體;8.胃底;9.賁門切跡;10.食管腹部;11.賁門;12.賁門部;13.胃小彎;14.角切跡
胃分為賁門部(cardiac part)、胃底(fundus of stomach)、胃體(body of stomach)和幽門部(pyloric part)四部。賁門部是賁門附近的部分,界域不明顯;胃底(臨床上稱胃穹隆)是賁門平面以上,向左上方膨出的部分,內含吞咽時進入的空氣,約50ml,X線胃片可見此氣泡;胃體是自胃底向下至角切跡處的中間大部分;幽門部(臨床上稱胃竇部)是胃體下界與幽門之間的部分。幽門部的大彎側有一不甚明顯的淺溝稱中間溝,將幽門部分為右側的幽門管(pyloric canal)和左側的幽門竇(pyloric antrum)。幽門竇通常位于胃的最低部,胃潰瘍和胃癌多發(fā)生于胃的幽門竇近胃小彎處,幽門管長約2~3cm。

圖1-1-2 胃的形態(tài)和分部
1.幽門;2.十二指腸;3.幽門管;4.中間溝;5.幽門竇;6.胃大彎;7.胃體;8.胃底;9.賁門切跡;10.食管腹部;11.賁門;12.賁門部;13.胃小彎;14.角切跡
活體X線鋇餐透視,將胃分成三型。
(一) 鉤型胃
鉤型胃呈丁字形,胃體垂直,角切跡呈明顯的魚鉤型,胃大彎下緣幾乎與髂嵴同高,此型多見于中等體型的人。
(二) 角型胃
角型胃則胃的位置較高,呈牛角型,略近橫位,多位于腹上部,胃大彎常在臍以上,角切跡不明顯,常見于矮胖體型的人。
(三) 長胃
長胃的緊張力較低,全胃幾乎均在中線左側。內腔上窄下寬。胃體垂直呈水袋樣,胃大彎可達髂嵴水平面以下,多見于體型瘦弱的人,女性多見。
二、胃的位置及毗鄰
胃在中等程度充盈時,大部分位于左季肋區(qū),小部分位于腹上區(qū),其位置常因體型、體位和充盈程度不同而有較大變化。胃的賁門和幽門的位置比較固定,賁門位于第11胸椎體左側,幽門約在第1腰椎體右側。胃大彎的位置較低,其最低點一般在臍平面。胃高度充盈時,大彎下緣可達臍以下,甚至超過髂嵴平面。胃底最高點在左鎖骨中線外側,可達第6肋間隙高度。
胃前壁右側部與肝左葉和方葉相鄰,左側部與膈相鄰,并被左肋弓掩蓋。在劍突的下方,部分胃前壁直接與腹前壁相貼。胃后壁隔網膜囊與胰、左腎、左腎上腺、脾、橫結腸及其系膜相鄰。
三、胃壁的結構
胃壁有四層,由內向外依次為黏膜、黏膜下層、肌層和外膜,壁內有血管、淋巴管和神經分布。黏膜柔軟,胃空虛時形成許多皺襞,充盈時變平坦。沿胃小彎處有4~5條較恒定的縱行皺襞,襞間的溝稱胃道。在食管與胃交接處的黏膜上,有一呈鋸齒狀的環(huán)形線,稱食管胃黏膜線,該線是胃鏡檢查時鑒別病變位置的重要標志。在幽門處黏膜形成環(huán)形的皺襞稱幽門瓣(pyloric valve),突向十二指腸腔內,有阻止胃內容物進入十二指腸的功能。黏膜下層由疏松結締組織構成,內有豐富的血管、淋巴管和神經叢,當胃擴張和蠕動時起緩沖作用。肌層較厚,由外縱、中環(huán)、內斜的三層平滑肌構成??v行肌以胃小彎和大彎處較厚。環(huán)行肌環(huán)繞于胃的全部,在幽門處較厚稱為幽門括約肌,在幽門瓣的深面,有延緩胃內容物排空和防止腸內容物逆流至胃的作用。斜行肌是由食管的環(huán)行肌移行而來,分布于胃的前、后壁,起支持胃的作用。胃的外膜為漿膜。
(高振平 徐紅)
第三節(jié) 小腸解剖
小腸(small intestine)分十二指腸(duodenum)、空腸(jejunum)和回腸(ileum)三部分,是消化管中最長的一段,在成人長5~7m。上端起于胃幽門,下端接續(xù)盲腸,小腸是進行消化和吸收的重要器官,并具有某些內分泌功能。
一、十二指腸
十二指腸介于胃與空腸之間,全長約25cm。十二指腸始、末兩端被腹膜包裹,較為活動,其余大部分被腹膜覆蓋固定于腹后壁。十二指腸接受胃液、胰液和膽汁,其消化功能非常重要。十二指腸整體上呈“C”形,包繞胰頭,依據其形態(tài)、位置,常分為上部(superior part)、降部(descending part)、水平部(horizontal part)和升部(ascending part)(見文末彩圖1-1-3)。

圖1-1-3 十二指腸、胰和膽道
1.毛細膽管;2.小葉間膽管;3.膽囊管;4.膽囊;5.十二指腸上曲;6.副胰管;7.十二指腸小乳頭;8.十二指腸降部;9.十二指腸大乳頭;10.肝胰壺腹;11.十二指腸水平部;12.腸系膜上動、靜脈;13.十二指腸空腸曲;14.胰尾;15.胰管;16.膽總管;17.肝圓韌帶;18.肝總管;19.肝左管;20.肝右管
(一) 上部
上部長約5cm,位于第1腰椎體的右側,起自胃的幽門,水平行向右后方,至肝門下方、膽囊頸的后下方,急轉向下,形成十二指腸上曲(superior duodenal flexure),后移行為降部。上部的前上方有肝方葉、膽囊,下方有胰頭、胰頸,后方有膽總管、胃十二指腸動脈、肝門靜脈及下腔靜脈。十二指腸上部近側與幽門相連接的一段腸管,長約2.5cm,由于其腸壁薄,管徑大,黏膜面光滑平坦,無環(huán)狀襞,故臨床常稱此段為十二指腸球(duodenal bulb),是十二指腸潰瘍及其穿孔的好發(fā)部位。
(二) 降部
降部長約7~8cm,平第1腰椎體的高度起于十二指腸上曲,沿第1~3腰椎體和胰頭的右側垂直下行,至第3腰椎體彎向左移行為水平部,轉折處的彎曲稱十二指腸下曲(inferior duodenal flexure)。降部的黏膜主要形成環(huán)狀襞,在后內側壁上有一縱行的皺襞稱十二指腸縱襞(longitudinal fold of duodenum),其下端的圓形隆起稱十二指腸大乳頭(major duodenal papilla),距中切牙約75cm,為肝胰壺腹的開口處(見文末彩圖1-1-3)。在大乳頭上方(近側)1~2cm處,有時可見到十二指腸小乳頭(minor duodenal papilla),是副胰管的開口處。十二指腸降部的前方有肝右葉、橫結腸及其系膜和小腸襻,后方有右腎、右腎血管和右輸尿管,內側有胰頭、胰管和膽總管,外側有結腸右曲。

圖1-1-3 十二指腸、胰和膽道
1.毛細膽管;2.小葉間膽管;3.膽囊管;4.膽囊;5.十二指腸上曲;6.副胰管;7.十二指腸小乳頭;8.十二指腸降部;9.十二指腸大乳頭;10.肝胰壺腹;11.十二指腸水平部;12.腸系膜上動、靜脈;13.十二指腸空腸曲;14.胰尾;15.胰管;16.膽總管;17.肝圓韌帶;18.肝總管;19.肝左管;20.肝右管
(三) 水平部
水平部長約10cm,起于十二指腸下曲,向左橫過下腔靜脈、腹主動脈和第3腰椎體的前方,至第3腰椎體的左前方,移行于升部。十二指腸水平部的上方有胰頭及其鉤突,前方有小腸襻和腸系膜上動、靜脈,后方有右輸尿管、下腔靜脈和腹主動脈。由于此部位于腹主動脈與腸系膜上動脈所形成的夾角中,故在某些情況下,腸系膜上動脈可壓迫此部引起十二指腸梗阻,稱腸系膜上動脈壓迫綜合征(Wilkie綜合征)。
(四) 升部
升部長2~3cm,起于水平部,斜向左上方,至第2腰椎體左側轉向下,移行為空腸。十二指腸與空腸轉折處形成的彎曲稱十二指腸空腸曲(duodenojejunal flexure)。
十二指腸空腸曲的上后壁被一束由肌纖維和結締組織構成的十二指腸懸肌(suspensory muscle of duodenum)固定于右膈腳上。十二指腸懸肌和包繞于其下段表面的腹膜皺襞共同構成十二指腸懸韌帶(suspensory ligament of duodenum),即Treitz韌帶,為確定空腸起始的重要標志。
二、空腸與回腸
空腸和回腸又稱系膜小腸,近側2/5段為空腸,遠側3/5段為回腸。系膜小腸被腹膜包裹并盤曲迂回形成腸襻,位于結腸中間,借小腸系膜連于腹后壁上??漳c起于十二指腸空腸曲,回腸末端接續(xù)盲腸??漳c和回腸的形態(tài)結構不完全一致,自上而下逐漸發(fā)生變化,故兩者間無明顯界限??漳c常位于左腰區(qū)和臍區(qū),回腸多位于臍區(qū)、右腹股溝區(qū)和盆腔內??漳c管徑較大,管壁較厚,血管較多,顏色較紅,呈粉紅色;回腸管徑較小,管壁較薄,血管較少,顏色較淺,呈粉灰色??漳c的動脈弓級數較少(有1~2級),直血管較長;回腸的動脈弓級數較多(可達4~5級),直血管較短??铡⒒啬c黏膜形成環(huán)狀襞并有密集的絨毛,有利于營養(yǎng)物質的消化和吸收。在黏膜固有層和黏膜下組織內含有淋巴濾泡。淋巴濾泡分孤立淋巴濾泡(solitary lymphatic follicles)和集合淋巴濾泡(aggregated lymphatic follicles)兩種,前者分散存在于空腸和回腸的黏膜內,后者多見于回腸下部。集合淋巴濾泡又稱Peyer斑,有20~30個,呈長橢圓形,其長軸與腸管的長軸一致,常位于回腸下部對腸系膜緣的腸壁內。腸傷寒的病變發(fā)生于集合淋巴濾泡,可并發(fā)腸穿孔或腸出血(見文末彩圖1-1-4)。

圖1-1-4 小腸與大腸
1.結腸右曲;2.空腸;3.升結腸;4.回腸;5.盲腸;6.闌尾;7.肛管;8.直腸;9.乙狀結腸;10.降結腸;11.結腸左曲;12.橫結腸

圖1-1-4 小腸與大腸
1.結腸右曲;2.空腸;3.升結腸;4.回腸;5.盲腸;6.闌尾;7.肛管;8.直腸;9.乙狀結腸;10.降結腸;11.結腸左曲;12.橫結腸
(高振平 徐紅)
第四節(jié) 大腸解剖
大腸(large intestine)是消化管的下段,全長1.5m,全程圍繞于空、回腸的周圍,可分為盲腸(caecum)、闌尾(vermiform appendix)、結腸(colon)、直腸(rectum)和肛管(anal canal)五部分(見文末彩圖1-1-4)。大腸的主要功能為吸收水分、維生素和無機鹽,并將食物殘渣形成糞便,排出體外。結腸帶(colic bands)、結腸袋(haustra of colon)和腸脂垂(epiploicae appendices)是結腸和盲腸所具有三種特征性結構。結腸帶有三條,由腸壁的縱行肌增厚所形成,沿大腸的縱軸平行排列,三條結腸帶均會聚于闌尾根部。結腸袋是腸壁由橫溝隔開并向外膨出的囊狀突起,這是由于結腸帶短于腸管的長度使腸管皺縮所形成。腸脂垂是由漿膜和其所包含的脂肪組織形成的許多小突起,分布于結腸帶兩側。
一、盲腸
盲腸位于右髂窩內,長約6~8cm,是大腸的起始部,其下端為盲端,上續(xù)升結腸,左側與回腸相連接。盲腸的體表投影在腹股溝韌帶外側半的上方。盲腸各面均有腹膜被覆,無系膜或僅有短小系膜,其位置相對較固定。但有少數人由于升結腸系膜不同程度保留,使升結腸、盲腸具有較大的活動范圍,稱移動性盲腸。
回盲口(ileocecal orifice)是回腸末端向盲腸的開口,開口處有回盲瓣(ileocecal valve)。回盲瓣是被覆在增厚的環(huán)行肌表面的黏膜形成上、下兩片半月形皺襞,其作用是阻止小腸內容物過快地流入大腸,以便食物在小腸內充分消化吸收,并可防止盲腸內容物逆流回小腸。在回盲口下方約2cm處,有闌尾的開口(見文末彩圖1-1-5)。

圖1-1-5 盲腸和闌尾
1.盲腸后位;2.盲腸下位;3.回腸下位;4.回腸前位;5.回腸后位;6.結腸帶;7.結腸袋;8.腸脂垂;9.回盲瓣;10.結腸半月襞;11.闌尾口;12.闌尾

圖1-1-5 盲腸和闌尾
1.盲腸后位;2.盲腸下位;3.回腸下位;4.回腸前位;5.回腸后位;6.結腸帶;7.結腸袋;8.腸脂垂;9.回盲瓣;10.結腸半月襞;11.闌尾口;12.闌尾
二、闌尾
闌尾是從盲腸下端后內側壁向外延伸的一條細管狀器官,長約5~7cm,偶有長達20cm或短至1cm者。闌尾位于右髂窩內,少數情況可隨盲腸位置變化而出現異位闌尾。闌尾約在回盲口的后下方約2cm處開口于盲腸,此口為闌尾口。闌尾有一呈三角形或扇形的系膜,內含血管、神經、淋巴管及淋巴結等。由于闌尾系膜游離緣短于闌尾本身,致使闌尾呈鉤形、S形或卷曲狀等不同程度的彎曲。
闌尾根部較固定,闌尾尖端為游離盲端,游動性較大,位置不固定,因此闌尾在右髂窩內出現多種位置。根據國內體質調查資料,闌尾位置有回腸下、盲腸后、盲腸下、回腸前及回腸后位等,以回腸下位和盲腸后位較多見(見文末彩圖1-1-5)。闌尾位置變化較多,由于三條結腸帶會聚于闌尾根部,故可沿結腸帶向下尋找闌尾。
闌尾根部的體表投影點通常在右髂前上棘與臍連線的中、外1/3交點處,該點稱McBurney點。有時也以Lanz點表示,即左、右髂前上棘連線的右、中1/3交點處。
三、結腸
結腸包繞于空、回腸周圍,分為升結腸、橫結腸、降結腸和乙狀結腸四部分。結腸的直徑自起端6cm,逐漸遞減為乙狀結腸末端的2.5cm,這是結腸腔最狹窄的部位。
(一) 升結腸
升結腸(ascending colon)長約15cm,在右髂窩處起自盲腸,沿腰方肌和右腎前面上升至肝右葉下方,向左前下方轉折,形成結腸右曲(right colic flexure)(或稱肝曲),而后移行于橫結腸。升結腸無系膜,其后面借結締組織貼附于腹后壁。
(二) 橫結腸
橫結腸(transverse colon)長約50cm,起自結腸右曲,先行向左前下方,后略轉向左后上方,形成一略向下垂的弓形彎曲,末端在脾臟面下份處,折轉成結腸左曲(left colic flexure)(或稱脾曲),向下續(xù)于降結腸。橫結腸由橫結腸系膜連于腹后壁,活動度較大,其中間部分可下垂至臍或低于臍平面。
(三) 降結腸
降結腸(descending colon)長約25cm,起自結腸左曲,沿左腎外側緣和腰方肌前面下降,至左髂嵴處續(xù)于乙狀結腸。降結腸與升結腸一樣無系膜,借結締組織直接貼附于腹后壁。
(四) 乙狀結腸
乙狀結腸(sigmoid colon)長約40cm,在左髂嵴處起自降結腸,沿左髂窩轉入盆腔內,全長呈“乙”字形彎曲,至第3骶椎平面續(xù)于直腸。乙狀結腸由乙狀結腸系膜連于盆腔左后壁。乙狀結腸系膜在腸管中段幅度較寬,所以乙狀結腸中段活動范圍較大。乙狀結腸是憩室和腫瘤等疾病的多發(fā)部位。
四、直腸
直腸是位于盆腔下部的一段消化管,長10~14cm。直腸在第3骶椎前方起自乙狀結腸,沿骶、尾骨前面下行,穿過盆膈移行于肛管。直腸在矢狀面上形成兩個明顯的彎曲:直腸骶曲(sacral flexure of rectum)和直腸會陰曲(perineal flexure of rectum)。直腸骶曲是直腸上段沿著骶尾骨的盆面下降,形成一個突向后方的弓形彎曲,距肛門(anus)7~9cm;直腸會陰曲是直腸末段繞過尾骨尖,轉向后下方,形成一個突向前方的弓形彎曲,距肛門3~5cm。在冠狀面上也有三個突向側方的彎曲,但不恒定,上、下兩個彎曲凸向右側,中間一個彎曲凸向左側。在進行直腸鏡、乙狀結腸鏡檢查時,應注意這些彎曲部位,以免損傷腸壁。
直腸上端與乙狀結腸交接處管徑較細,向下腸腔顯著膨大稱直腸壺腹(ampulla of rectum)。直腸內面有三個直腸橫襞(Houston瓣),由環(huán)行肌及表面覆蓋的黏膜構成,最上方的直腸橫襞接近直腸與乙狀結腸交界處,位于直腸左側壁上,距肛門約11cm,偶見該襞環(huán)繞腸腔一周,致使腸腔出現不同程度的縮窄;中間的直腸橫襞位于直腸壺腹稍上方的直腸右前壁上,位置恒定,大而明顯,距肛門約7cm,相當于直腸前壁腹膜返折的水平。因此,在乙狀結腸鏡檢查中,確定腫瘤與腹膜腔的位置關系時,常以中直腸橫襞為標志;最下方的直腸橫襞位置不恒定,一般多位于直腸左側壁上,距肛門約5cm(見文末彩圖1-1-6)。

圖1-1-6 直腸與肛管腔面形態(tài)
1.直腸橫襞;2.直腸靜脈叢;3.肛門內括約?。?.肛門外括約??;5.齒狀線;6.白線;7.肛管;8.肛梳;9.肛瓣;10.肛竇;11.肛柱;12.直腸壺腹

圖1-1-6 直腸與肛管腔面形態(tài)
1.直腸橫襞;2.直腸靜脈叢;3.肛門內括約??;4.肛門外括約??;5.齒狀線;6.白線;7.肛管;8.肛梳;9.肛瓣;10.肛竇;11.肛柱;12.直腸壺腹
五、肛管
肛管的上端在盆膈的平面接續(xù)直腸,下端為肛門,長約4cm。肛管被肛門括約肌所包繞,平時處于收縮狀態(tài),有控制排便的作用。
肛管內面覆蓋血管和縱行肌的黏膜,形成6~10條縱行皺襞稱肛柱(anal columns),兒童時期更清楚,成年人則不明顯。各肛柱下端彼此借半月形黏膜皺襞相連,此襞稱肛瓣(anal valves)。每一肛瓣與其相鄰的兩個肛柱下端之間形成開口向上的隱窩稱肛竇(anal sinuses),竇深3~5mm,其底部有肛腺的開口。
各肛柱上端的連線稱肛直腸線(anorectal line),是直腸與肛管的分界線;各肛柱下端與各肛瓣邊緣連接成的鋸齒狀環(huán)行線稱齒狀線(dentate line,或肛皮線anocutaneous line)。齒狀線以上肛管的內表面為黏膜,由內胚層的泄殖腔演化而來,黏膜上皮為單層柱狀上皮,癌變時為腺癌;齒狀線以下肛管的內表面為皮膚,由外胚層的原肛演化而來,被覆上皮為復層扁平上皮,癌變時為鱗狀細胞癌。齒狀線以上的動脈血由直腸上動脈和直腸下動脈供應,齒狀線以下的動脈血由肛門動脈供應。齒狀線以上的靜脈血由直腸上靜脈回流,并通過腸系膜下靜脈、脾靜脈注入肝門靜脈,齒狀線以下的靜脈由肛門靜脈回流,并通過陰部內動脈、髂內靜脈和髂總靜脈注入下腔靜脈,或通過直腸下靜脈、髂內靜脈和髂總靜脈注入下腔靜脈。齒狀線以上的淋巴回流到腸系膜下淋巴結和髂內淋巴結,齒狀線以下的淋巴回流到腹股溝淺淋巴結。齒狀線以上由內臟神經管理,齒狀線以下由軀體神經管理。
在齒狀線下方有一寬約1cm的環(huán)狀區(qū)域稱肛梳(anal pecten,或稱痔環(huán)haemorrhoidal ring),表面光滑,因其深層有靜脈叢,故呈淺藍色。肛梳下緣有一不甚明顯的環(huán)行線稱白線(white line,或稱Hilton線),該線位于肛門外括約肌皮下部與肛門內括約肌下緣之間的水平,是肛門內括約肌下界的標志,故活體肛診時可觸知此處為一環(huán)行淺溝即括約肌間溝。肛門是肛管的下口,為一前后縱行的裂孔。肛門周圍皮膚富有色素,呈暗褐色,成年男子肛門周圍長有硬毛,并有汗腺(肛周腺)和豐富的皮脂腺(見文末彩圖1-1-6)。
肛管周圍有肛門內、外括約肌和肛提肌等。肛門內括約?。╯phincter ani internus)是由腸壁環(huán)行平滑肌增厚而形成,環(huán)繞肛管上3/4段,從肛管直腸交界向下延伸到白線,肛門內括約肌有協助排便,但無括約肛門的作用。肛門外括約肌(sphincter ani externus)位于肛管平滑肌層之外,圍繞整個肛管,屬于骨骼肌,受意識支配,有較強的控制排便功能。肛門外括約肌分為皮下部、淺部和深部。皮下部(subcutaneous part)是圍繞肛管下端的環(huán)行肌束,位于肛門內括約肌下緣和肛門外括約肌淺部的下方,在肛門口附近和白線下方的皮膚深面,如此部纖維被切斷,不會產生大便失禁。淺部(superficial part)位于皮下部上方,為環(huán)繞肛門內括約肌下部的橢圓形肌束,前后分別附著于會陰中心腱和尾骨尖。深部(deep part)位于淺部上方,為環(huán)繞內括約肌上部的較厚環(huán)行肌束。淺部和深部是控制排便的重要肌束。
肛門外括約肌的淺部和深部、直腸下份的縱行肌、肛門內括約肌以及肛提肌等,共同構成一圍繞肛管的強大肌環(huán)稱肛直腸環(huán),此環(huán)對肛管起著極重要的括約作用,若手術損傷將導致大便失禁。
(高振平 徐紅)
第五節(jié) 胰的解剖
胰(pancreas)是人體內重要的消化腺,由外分泌部和內分泌部組成。胰的外分泌部(腺細胞)能分泌胰液,內含多種消化酶(如蛋白酶、脂肪酶及淀粉酶等),有分解和消化蛋白質、脂肪和糖類等作用;其內分泌部即胰島,散在于胰實質內,胰尾部較多,主要分泌胰島素,調節(jié)血糖濃度。
一、胰的形態(tài)與分部
胰是一個質地柔軟、呈灰紅色的腺體,長17~20cm,寬3~5cm,厚1.5~2.5cm,重82~117g。胰可分頭、頸、體、尾四部分,各部之間無明顯界限。胰頭(head of pancreas)位于第2腰椎體的右前方,為胰右端膨大的部分,其上、下方和右側被十二指腸包繞。在胰頭的下部有一向左后上方的鉤突(uncinate process)。胰頸(neck of pancreas)是位于胰頭與胰體之間的狹窄扁薄部分,長2~2.5cm。胰體(body of pancreas)略呈三棱柱形,介于胰頸與胰尾之間,橫位于第1腰椎體前方,故向前凸起。胰尾(tail of pancreas)較細,向左上方走行至脾門下方與脾的臟面相接觸。在胰偏背側的實質內,有從胰尾經胰體走向胰頭的胰管(pancreatic duct),走行與胰的長軸一致,沿途接受許多小葉間導管,最后于十二指腸降部的后內側壁內與膽總管匯合成肝胰壺腹,開口于十二指腸大乳頭,偶爾單獨開口于十二指腸腔。在胰頭上部??梢娨恍」?,行于胰管上方,稱副胰管(accessory pancreatic duct),開口于十二指腸小乳頭,主要引流胰頭前上部的胰液(見文末彩圖1-1-7)。

圖1-1-7 胰的分部和毗鄰
1.下腔靜脈;2.右腎上腺;3.肝門靜脈;4.肝總動脈;5.膽總管;6.胰頸;7.十二指腸;8.胰頭;9.腸系膜上動、靜脈;10.右輸尿管;11.腸系膜下動脈;12.左輸尿管;13.左腎;14.胰體;15.胰尾;16.脾;17.脾動脈;18.腹腔干;19.腹主動脈

圖1-1-7 胰的分部和毗鄰
1.下腔靜脈;2.右腎上腺;3.肝門靜脈;4.肝總動脈;5.膽總管;6.胰頸;7.十二指腸;8.胰頭;9.腸系膜上動、靜脈;10.右輸尿管;11.腸系膜下動脈;12.左輸尿管;13.左腎;14.胰體;15.胰尾;16.脾;17.脾動脈;18.腹腔干;19.腹主動脈
二、胰的位置與毗鄰
胰位于腹上區(qū)和左季肋區(qū),緊貼于腹后壁,橫置于第1~2腰椎體的前方。胰的前面隔網膜囊與胃相鄰,后方有下腔靜脈、膽總管、肝門靜脈和腹主動脈等。右端被十二指腸環(huán)抱,左端抵達脾門。胰的上緣約平臍上10cm,下緣約相當于臍上5cm處。由于胰頭和胰頸與鉤突之間有肝門靜脈起始部和腸系膜上動、靜脈,故胰頭腫大時,可壓迫肝門靜脈起始部,影響其血液回流。膽總管經過胰頭與十二指腸降部之間,也可部分或全部被胰頭實質所包埋。當胰頭腫大壓迫膽總管時,可影響膽汁排出,發(fā)生阻塞性黃疸。胃后壁與胰體的前面隔網膜囊相鄰,故胃后壁癌腫或潰瘍穿孔常與胰體粘連。
(高振平 徐紅)
第六節(jié) 肝外膽道解剖
肝外膽道系統是指肝門之外貯存和運輸膽汁的膽道系統,包括膽囊(gallbladder)、肝左管、肝右管、肝總管(common hepatic duct)和膽總管(common bile duct)。膽囊是貯存和濃縮膽汁的器官,肝左管、肝右管、肝總管和膽總管統稱輸膽管道。該系統與肝內膽道一起,將肝分泌的膽汁輸送到十二指腸腔(見文末彩圖1-1-8)。

圖1-1-8 膽囊與輸膽管道
1.膽囊體;2.膽囊底;3.膽總管括約??;4.肝胰壺腹括約??;5.胰管括約肌;6.膽總管;7.肝總管;8.肝左管;9.肝右管;10.膽囊頸;11.膽囊管;12.膽囊黏膜;13.十二指腸黏膜;14.十二指腸大乳頭;15.肝胰壺腹;16.胰管;17.膽總管;18.肝總管;19.膽囊管;20.肝左、右管
一、膽囊
膽囊是一梨形的囊狀器官,起貯存和濃縮膽汁的作用。長8~12cm,寬3~5cm,容量40~60ml。膽囊位于膽囊窩內,上面借疏松結締組織與肝下面相連,易于分離;下面覆以漿膜,并與結腸右曲和十二指腸上曲相鄰。
膽囊分底、體、頸、管四部分,膽囊底(fundus of gallbladder)是膽囊突向前下方的盲端,常在肝前緣的膽囊切跡處露出。膽囊底的體表投影位于右鎖骨中線與右肋弓交點處。當膽汁充滿時,膽囊底貼近腹前壁。膽囊發(fā)炎時,該處可有壓痛。膽囊體(body of gallbladder)是膽囊的主要部分,與膽囊底之間無明顯界限。膽囊體向后逐漸變細移行為膽囊頸。膽囊頸(neck of gallbladder)狹細,在肝門右端常以直角起于膽囊體,向前上方彎曲,再轉向后下方接續(xù)為膽囊管。膽囊頸與膽囊管相延續(xù)處較狹窄。在膽囊頸的右側壁常有一突向后下方的小囊,朝向十二指腸,稱為Hartmann囊,膽囊結石常在此處存留。膽囊管(cystic duct)比膽囊頸稍細,長約3~4cm,直徑0.2~0.3cm,在肝十二指腸韌帶內與其左側的肝總管匯合,延續(xù)為膽總管。膽囊底和膽囊體內面的黏膜呈蜂窩狀,膽囊頸和膽囊管的黏膜呈螺旋狀突入腔內,形成螺旋襞(spiral fold,或稱Heister瓣),可控制膽汁的流入和流出(見文末彩圖1-1-8)。
膽囊管、肝總管和肝的臟面圍成的三角形區(qū)域稱膽囊三角(或稱Calot三角),三角內常有膽囊動脈通過。

圖1-1-8 膽囊與輸膽管道
1.膽囊體;2.膽囊底;3.膽總管括約肌;4.肝胰壺腹括約肌;5.胰管括約?。?.膽總管;7.肝總管;8.肝左管;9.肝右管;10.膽囊頸;11.膽囊管;12.膽囊黏膜;13.十二指腸黏膜;14.十二指腸大乳頭;15.肝胰壺腹;16.胰管;17.膽總管;18.肝總管;19.膽囊管;20.肝左、右管
二、肝管與肝總管
肝內的毛細膽管逐漸匯合成肝左、右管,出肝門后,肝左、右管合成肝總管。肝總管長約3cm,走行于肝十二指腸韌帶內,并與膽囊管以銳角匯合成膽總管。
三、膽總管
膽總管由肝總管與膽囊管在肝十二指腸韌帶內匯合而成,長約4~8cm,直徑0.6~0.8cm。膽總管壁內含有大量的彈性纖維,有一定的舒縮能力,當膽總管下端因膽總管結石或膽道蛔蟲引起梗阻時,管腔可隨之擴張。
膽總管在肝十二指腸韌帶內與肝固有動脈和肝門靜脈相伴向下走行,位于肝固有動脈的右側、肝門靜脈的前方,經十二指腸上部的后方,經胰頭和十二指腸降部之間的后方,至向十二指腸降部中份,在十二指腸后內側壁內與胰管匯合,形成一略膨大的共同管道稱肝胰壺腹(hepatopancreatic ampulla,或稱Vater壺腹),開口于十二指腸大乳頭。在肝胰壺腹周圍有肝胰壺腹括約肌(sphincter of hepatopancreatic ampulla)包繞,在膽總管末段及胰管末段周圍亦有少量平滑肌包繞,以上三部分括約肌統稱為Oddi括約肌。Oddi括約肌平時保持收縮狀態(tài),由肝分泌的膽汁,經肝左、右管、肝總管、膽囊管進入膽囊內貯存。進食后,尤其是進食高脂肪食物后,在神經體液因素調節(jié)下,膽囊收縮,Oddi括約肌舒張,使膽汁自膽囊經膽囊管、膽總管、肝胰壺腹、十二指腸大乳頭,排入十二指腸腔內。
根據膽總管的行程,分為四段:十二指腸上段、十二指腸后段、胰腺段和十二指腸壁段。
1.十二指腸上段
十二指腸上段為膽總管起始部至十二指腸上部上緣之間的部分,走行于肝十二指腸韌帶內,左側有肝固有動脈,后方有肝門靜脈。
2.十二指腸后段
十二指腸后段為十二指腸上部后面的部分,左側有肝門靜脈,后面有下腔靜脈。
3.胰腺段
胰腺段為十二指腸上部下緣至十二指腸中份后內側壁之間的部分,在胰頭和十二指腸降部之間,或被薄層胰組織覆蓋,彎向下外方。胰頭癌時,此段膽總管受壓出現梗阻性黃疸。
4.十二指腸壁段
十二指腸壁段斜穿十二指腸降部中份的后內側壁。
(高振平 徐紅)
第七節(jié) 肝的解剖
肝(liver)是人體內最大的消化腺,也是體內最大的實質性器官,新陳代謝活躍,功能復雜,參與機體內蛋白質、脂類、糖類和維生素等物質的合成、轉化與分解,參與激素、藥物等物質的轉化和解毒,還具有分泌膽汁,吞噬、防御以及在胚胎時期造血等重要功能。
成年人肝的重量,男性為1230~1450g,女性為1100~1300g,約占體重的1/50~1/40。新生兒和胎兒的肝相對較大,重量可達體重的1/20。肝的長度(左右徑)約為258mm,寬(上下徑)約為152mm,厚(前后徑)約為58mm。肝的血液供應十分豐富,故活體的肝呈棕紅色。肝的質地柔軟而脆弱,易受外力沖擊而破裂,發(fā)生腹腔內大出血。
一、肝的形態(tài)和分葉
肝右端寬闊鈍圓,左端扁窄,呈不規(guī)則的楔形,分為上、下兩面,前、后、左、右四緣。肝上面,又稱膈面(diaphragmatic surface)向上膨隆,與膈相鄰(見文末彩圖1-1-9)。肝膈面與膈之間有腹膜相互移行形成的韌帶。冠狀韌帶,呈冠狀位,前、后兩層,相互分開,肝膈面在兩層之間的部分沒有腹膜覆蓋,形成肝的裸區(qū),裸區(qū)的左側部分有一較寬的溝,稱為腔靜脈溝,內有下腔靜脈通過。冠狀韌帶的左、右兩端,兩層彼此匯合,分別形成左、右三角韌帶。鐮狀韌帶,呈矢狀位,肝膈面借此韌帶將肝分為左、右兩葉。肝左葉(left lobe of liver)小而薄,肝右葉(right lobe of liver)大而厚。肝下面,又稱臟面(visceral surface),凹凸不平,鄰接一些腹腔器官(見文末彩圖1-1-10)。臟面中部有略呈“H”形的三條溝,橫溝稱肝門(porta hepatis),又稱第一肝門,位于臟面正中,方葉和尾狀葉之間,有肝左、右管,肝固有動脈左、右支,肝門靜脈左、右支和神經、淋巴管出入。出入肝門的這些結構被結締組織包繞,構成肝蒂。左側的縱溝較窄而深,溝的前部稱肝圓韌帶裂(fissure for ligamentum teres hepatis),內有肝圓韌帶通過;后部稱靜脈韌帶裂(fissure for ligamentum venosum),容納靜脈韌帶。肝圓韌帶(ligamentum teres hepatis)由胎兒時期的臍靜脈閉鎖而成,經肝鐮狀韌帶的游離緣內行至臍。靜脈韌帶(ligamentum venosum)由胎兒時期的靜脈導管閉鎖而成。右側的縱溝比左側的寬而淺,溝的前部為一淺窩,稱膽囊窩(fossa for gallbladder),容納膽囊;膽囊窩的后部為腔靜脈溝(sulcus for vena cava),向后上伸入膈面,此溝與膽囊窩不直接相連,但可視為肝門右側的縱溝,溝內容納下腔靜脈。在腔靜脈溝的上端處,肝左、中、右靜脈出肝后在此注入下腔靜脈,臨床上常稱此處為第2肝門(secondary porta of liver)。

圖1-1-10 肝(臟面)
1.結腸壓跡;2.十二指腸壓跡;3.肝右葉;4.腎壓跡;5.膽總管;6.裸區(qū);7.右三角韌帶;8.肝右靜脈;9.下腔靜脈;10.肝纖維附件;11.尾狀葉;12.肝門靜脈;13.肝固有動脈;14.肝左葉;15.胃壓跡;16.方葉;17.肝圓韌帶;18.膽囊

圖1-1-9 肝(膈面)
1.肝右葉;2.右三角韌帶;3.鐮狀韌帶;4.冠狀韌帶;5.膈;6.左三角韌帶;7.肝左葉;8.肝圓韌帶;9.膽囊

圖1-1-9 肝(膈面)
1.肝右葉;2.右三角韌帶;3.鐮狀韌帶;4.冠狀韌帶;5.膈;6.左三角韌帶;7.肝左葉;8.肝圓韌帶;9.膽囊

圖1-1-10 肝(臟面)
1.結腸壓跡;2.十二指腸壓跡;3.肝右葉;4.腎壓跡;5.膽總管;6.裸區(qū);7.右三角韌帶;8.肝右靜脈;9.下腔靜脈;10.肝纖維附件;11.尾狀葉;12.肝門靜脈;13.肝固有動脈;14.肝左葉;15.胃壓跡;16.方葉;17.肝圓韌帶;18.膽囊
在肝的臟面,以“H”形的溝、裂和窩為界將肝分為肝右葉、肝左葉、方葉(quadrate lobe)和尾狀葉(caudate lobe)4個葉。肝右葉位于膽囊窩與腔靜脈溝的右側,即右縱溝的右側;肝左葉位于肝圓韌帶裂和靜脈韌帶裂的左側,即左縱溝的左側;方葉位于肝門之前,肝圓韌帶裂與膽囊窩之間;尾狀葉位于肝門之后,靜脈韌帶裂與腔靜脈溝之間。臟面的肝左葉與膈面的一致。臟面的肝右葉、方葉和尾狀葉一起,相當于膈面的肝右葉。
肝的前緣是肝的臟面與膈面之間的分界線,薄而銳利。在膽囊窩處,肝前緣上有一膽囊切跡,膽囊底常在此處露出于肝前緣;在肝圓韌帶通過處,肝前緣上有一肝圓韌帶切跡(notch for ligamentum teres hepatis),或稱臍切跡。肝后緣鈍圓,朝向脊柱。肝的右緣是肝右葉的右下緣,亦鈍圓。肝的左緣即肝左葉的左緣,薄而銳利。
二、肝的位置和毗鄰
肝大部分位于右季肋區(qū)和腹上區(qū),小部分位于左季肋區(qū)。肝的前面大部分被肋所掩蓋,小部分在腹上區(qū)的左、右肋弓之間,位于劍突之下,直接與腹前壁相接觸。腹上區(qū)和右季肋區(qū)受到較重的外力打擊或肋骨骨折可致肝損傷,破裂出血。
肝居膈下,上界與膈穹隆一致,在體表可用三點的連線來表示,即右鎖骨中線與第5肋的交點,前正中線與劍胸結合線的交點和左鎖骨中線與第5肋間隙的交點。肝下界,即肝前緣,右側與右肋弓一致;中部超出劍突下約3cm;左側被肋弓掩蓋。正常成人肝下界一般不超出右肋弓下緣,故體檢時,在右肋弓下不能觸到肝。幼兒肝的體積相對較大,肝前緣常低于右肋弓,可以觸到。肝借鐮狀韌帶和冠狀韌帶連于膈下面和腹前壁,因而在呼吸時,肝可隨膈的活動而上下移動。平靜呼吸時,肝的上下移動范圍為2~3cm。
肝上方為膈,膈上有右側胸膜腔、右肺及心等,故肝膿腫有時可與膈粘連,并經膈侵入右肺。肝右葉下面,前部與結腸右曲鄰接,中部近肝門處鄰接十二指腸上曲,后部鄰接右腎上腺和右腎。肝左葉下面與胃前壁相鄰,后上方鄰接食管腹部。
(高振平 徐紅)
主要參考文獻
1. 柏樹令,應大君.系統解剖學.第8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3
2. 王懷經,張紹祥.局部解剖學.第2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0
3. 洛樹東,高振平.醫(yī)用局部解剖學.第8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11
4. 張朝佑.人體解剖學.第2版.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