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醫(yī)案類聚(中冊)作者名: 盛增秀 陳勇毅 竹劍平 王英主編本章字?jǐn)?shù): 8299字更新時間: 2019-08-09 14:32:06
吐酸案
外科心法
一婦人,年二十余,飲食后,每因怒氣吞酸噯腐,或兼腿根焮腫,服越鞠丸等藥不應(yīng)。此脾氣虛,濕氣下注而然也。予以六君子湯、香附、砂仁、藿香、炮姜,數(shù)劑少愈。更以六君子湯,數(shù)劑而愈。
男子瘰疬已愈,患吞酸,服參、術(shù)藥不應(yīng),彼謂余毒。予治以附子理中丸,亦愈。(胃寒作嘔)
校注婦人良方
一婦人飲食每用碗許,若稍加,非大便不實,必吞酸噯腐?;蛴枚?、黃連、枳實,反加內(nèi)熱作嘔。余曰:此本虛寒中。不信,仍作火治,虛癥悉至,月經(jīng)不止。余用六君加炮姜、木香數(shù)劑,諸癥漸退。又以補(bǔ)中益氣加炮姜、木香、茯苓、半夏,數(shù)劑全愈。后因飲食勞倦,兼以怒氣,飲食頓少,元氣頓怯,仍用前藥,更加發(fā)熱,脈洪大,按之而虛,兩尺如無。此命門火衰,用補(bǔ)中益氣加姜、桂及八味丸兼服,兩月余,諸癥尋愈。此癥若因中氣虛弱,用人參理中湯,或六君子加木香、炮姜,不應(yīng),用左金丸或越鞠丸。虛寒,加附子理中湯,無有不愈。(婦人血風(fēng)攻脾不食方論第七)
名醫(yī)類案
丹溪治一人,因心痛久,服熱藥多,兼患吞酸。以二陳湯加芩、連、白術(shù)、桃仁、郁李仁、澤瀉服之,累涌出酸苦黑水如爛木耳者。服久,心痛既愈,酸仍頻作,有酸塊自胸膈間筑上,咽喉甚惡,以黃連濃煎,冷,俟酸塊欲上,與數(shù)滴飲之,半日許,下數(shù)次而愈,乃罷藥,淡粥調(diào)之一月。時已交春節(jié)旬余,中脘處微脹急,面帶青,氣急喘促,時天尚寒,蓋脾土久病衰弱,木氣行令,此肝凌脾也,急以索矩六和湯與之,四日而安。(吞酸吐酸)
保嬰撮要
一小兒吞酸,用六君子湯而愈。后傷食復(fù)作,兼瀉,先用五味異功散加升麻、干姜,瀉頓止,又以六君子煎送四味茱萸丸而愈。
一小兒吞酸噯腐,發(fā)熱口渴,先用保和丸二服,以消宿滯,又用六君、木香、干姜以溫養(yǎng)中氣而愈。后傷冷粉,腹脹痛,余用異功散加干姜,諸癥漸愈,用補(bǔ)中益氣湯加木香將愈。又傷食吞酸腹痛,用六君、木香二劑痛止,又四劑而愈。
一小兒吞酸,喘嗽腹脹,面白兼青。余謂脾肺之氣虛,先用補(bǔ)中益氣湯加茯苓、半夏二劑,喘脹悉愈,又用六君子湯及五味異功散而愈。
一小兒十三歲,吞酸,每食碗許,稍多則瀉或腹脹,面色黃或青白。此脾肺虛,肝木所勝,用六君、干姜、柴胡、升麻,間佐以補(bǔ)中益氣湯而痊。畢姻后,兼勤于功課,仍吞酸唾痰,服清熱藥,大便不實,嗜臥少食,而似肉痿,用前藥各百余劑而痊。
一女子吞酸唾痰,恪用清氣化痰之藥,余謂屬中氣虛,不信。后覺肚腹腫脹,大小便淋瀝而歿。(吞酸)
里中醫(yī)案
錢機(jī)山兩膺隱痛,食后刺酸
相國錢機(jī)山,兩膺隱隱痛,膈間不快,食后苦刺酸。余門人孫黃緒,以六君子加黃連、山梔未效。余曰:肝木挾火,脾土伏寒,乃以參、術(shù)各三錢,干姜、黃連、甘草各一錢,煎成加姜汁少許,調(diào)治一月而愈。
四明醫(yī)案
杭人沈孟嘉妻,患吞酸膈痛屢年矣,肌肉枯削,幾于絕粒。予診之,六脈細(xì)數(shù)。此肝木乘脾土也。先投六君子湯加炮姜。十余劑覺吞酸減半。繼用補(bǔ)中益氣湯加半夏、炮姜。十余劑而吞酸盡去,膈痛亦除矣。次用歸脾湯倍加木香、炮姜,吞八味丸而愈。
木曰曲直,曲直作酸,故凡酸癥,悉屬肝木,以酸為木氣也。然此癥在他人,則混入逍遙、左金,疏肝滋腎等癥去矣。四明乃從六脈細(xì)數(shù)中,看出肝木乘脾,而用六君補(bǔ)中等劑,以培脾土,并加炮姜之辛,以制肝木之酸。復(fù)用歸脾、八味,補(bǔ)火生土,以善其后。試問今人臨癥,誰則能如此之分明不爽耶?
薛案辨疏
陽山之內(nèi),素善怒,胸膈不利,吐痰甚多,吞酸噯腐,飲食少思,手足發(fā)熱,十余年矣。所服非芩、連、枳實,必檳、蘇、厚樸。左關(guān)弦洪,右關(guān)弦數(shù),此屬肝火血燥,木乘土位,朝用六味地黃丸以滋養(yǎng)肝木,夕用六君加當(dāng)歸、芍藥以調(diào)補(bǔ)脾土,不月而愈。癸卯年夏,患背疽癥,屬虛寒,用大溫補(bǔ)之藥而愈。乙巳年夏,因大怒吞酸噯腐,胸腹脹滿,余以他往,旬日或用二陳、石膏治,吐涎如涌,外熱如灼,將用滾痰丸下之。余到診之,脈洪大,按之如無。余曰:此脾胃虧損而發(fā)熱,脾弱而涎泛出也。余用六君加姜、桂一鐘,即睡。覺而諸癥如失,又?jǐn)?shù)劑而康。
疏曰:此十余年之癥,皆屬脾肝火郁,法當(dāng)用加味逍遙,甚則用加味歸脾之類治之。奈何所服皆寒涼之品,使脾氣日削,肝火日少,究竟火不能清,而木土受困,非肝同補(bǔ)何能得愈?然何以不用逍遙、歸脾之升發(fā)運行,而用六味、六君何也?蓋逍遙為肝經(jīng)郁火之方,歸脾為脾經(jīng)郁結(jié)之劑。而茲左關(guān)弦洪,非郁火也,陰虛也;右關(guān)弦數(shù),非郁結(jié)也,脾虛也,故用六味以補(bǔ)陰虛,六君以補(bǔ)脾虛。然二方常用之,每朝用六君,夕用六味。而今則反,是蓋右關(guān)見數(shù),則肝火已乘于脾,惟恐因六君而脾經(jīng)之火更熾,故用六味于朝,從氣分滋補(bǔ)其脾陰,使肝火所燥之血自潤;右關(guān)見弦,則脾土已受木克,惟恐用六味而脾經(jīng)之氣下陷,故用六君于夕,從陰分托住其脾氣,使肝木所乘之土自全。然脾血已燥,不能當(dāng)半夏、陳皮,故特加歸、芍以濡之。而所以必用半夏、陳皮者,以多服芩、連之寒凝,而脾氣已困,故以二陳醒豁之,況胸膈不利,吐痰甚多者之所宜也。后因大怒,吞酸噯腐等癥,即前癥也,奈何以二陳、石膏治之,致吐痰灼熱虛寒,可知六君、姜、桂是所必用。常見先生治此癥此脈,要作雷龍暴發(fā),水泛為痰,以六味為主。今則不然,蓋病起于大怒,脾胃已虧損,誤用二陳、石膏,脾胃更虧損矣。故從脾胃治,不從肝腎醫(yī)也。(脾胃虧損心腹作痛等癥)
沈大雅母,患脾虛中滿,痰嗽發(fā)熱,又因濕面冷茶,吞酸嘔吐絕食。誤服芩、連、青皮等藥,益加寒熱口干,流涎不收且作渴,聞食則嘔數(shù)日矣。迎先生視之曰:脾主涎,此脾虛不能約制,故涎自出也。欲用人參安胃散,惑于眾論,以為胃經(jīng)實火宿食治之,病日增劇。忽思冬瓜,食如指甲一塊,頓發(fā)嘔吐酸水不止,仍服前藥愈劇。復(fù)邀先生視之,則神脫脈絕瀕死矣,惟目睛尚動。先生曰:寒淫于內(nèi),治以辛熱,然藥不能下矣。急用鹽、艾、附子炒熱,熨臍腹以散寒回陽,又以口氣補(bǔ)接母口之氣,又以附子作餅,熱帖臍間。時許,神氣稍蘇,以參、術(shù)、附子為末,仍以是藥加陳皮煎膏為丸如粟米大,入五七粒于口,隨津液咽下即不嘔出。二日后加至十余粒,諸病少退,其涎不止,五日后,漸服煎劑一二匙,胃氣稍復(fù),乃思粥飲,后投以參、術(shù)等藥溫補(bǔ)脾胃,五十余劑而愈。大雅敢述病狀之奇,用藥之神,求附卷末,一以見感恩之意,一以示后之患者當(dāng)取法于此。云爾晚生沈大雅頓首拜書。
疏曰:大凡服對癥之藥而病益增者,即屬虛癥居多。如此案論之未始,非濕熱飲食之故,而進(jìn)以芩、連、青皮等物,益增諸病,其為脾胃虛寒可知,所當(dāng)急與溫補(bǔ)也。若但以流涎屬脾虛不能約制而必用溫補(bǔ)者,寧不知有脾熱甚而流涎之說乎?惟因服芩、連、青皮等之后見之,故直斷以虛寒也。至于神脫脈絕,惟目睛尚動之時,所以急救之法,與進(jìn)藥之法,實挽回之妙術(shù),所當(dāng)常切思維者也。然余謂凡虛寒將脫之癥,其挽回也易,枯涸將脫之癥,其挽回也難。如腎水枯涸,濕火燔灼之癥而至于神脫脈絕,目睛尚動時,用補(bǔ)水生津之品,則緩而無濟(jì),用回陽壯火之品,則更加焦?fàn)€矣。奈何?奈何?總之陽氣可挽,陰精難復(fù)也。可不重惜平日哉?。ㄆ⑽柑摵枤饷撓莸劝Y)
趙吏部文卿,患吐不止,吐出皆酸味,氣口脈大于人迎二三倍,速余投劑。余曰:此食郁上焦宜吐,不需用藥。乃候其吐清水無酸,氣寸脈漸減,尺脈漸復(fù),翌早吐止,至午脈俱平復(fù),勿藥自安。后撫陜右過蘇顧訪傾,蓋清談厚過于昔,且念余在林下,頻以言慰之。
疏曰:所吐酸味,氣口脈大,自然食郁無疑。然必脈見沉滑有力者為然也。不然,烏知其不犯脾胃虛癥乎?至于不需用藥者,亦必因其形氣不憊耳!觀翌日平復(fù),勿藥自安之句,豈非形氣不憊者乎?或曰若然,何不止其吐而消其食也?曰:觀尺脈漸復(fù)之句,則知前已尺部無脈矣。古云:上部有脈,下部無脈,其人當(dāng)吐,不吐者死,即不吐亦當(dāng)使之得吐,是因宜吐,故亦不可止吐也。或曰若然,何不涌其吐而出其食也?曰:觀患吐不止之句,則知已自得吐矣。若不吐自當(dāng)涌之使吐,今吐不止,故不可涌其吐也。既不可止,又不可涌,而消其食,出其食更無益于事,且形氣不憊,所以不需用藥之為得也。
一儒者,面色萎黃,胸膈不利,吞酸噯腐,恪服理氣化痰之藥,大便不實,食少倦怠,此脾胃虛寒,用六君加炮姜、木香漸愈,更兼用四神丸而元氣復(fù)。此癥若中氣虛弱者,用人參理中湯,或補(bǔ)中益氣加木香、干姜;不應(yīng),送左金丸或越鞠丸。若中氣虛寒,必加附子或附子理中湯,無有不應(yīng)。
疏曰:面色萎黃,虛者有之,未必至于寒也。至于大便不實,食少體倦,而虛寒始確矣。然而虛熱者亦若是,要當(dāng)于脈氣形色參之也。《內(nèi)經(jīng)》曰:諸嘔吐酸,皆屬于火。況酸為木火之味,故余每于吐酸吞酸,食后口酸諸癥,皆作肝脾郁火治之,而以加味逍遙散或合左金丸,以治肝經(jīng)血虛火郁之酸;又以補(bǔ)中益氣加丹皮、山梔或合左金丸以治脾經(jīng)氣虛火郁酸。若氣血不虛,只是火郁而作酸癥,但用越鞠丸或合左金丸治之。所謂脾胃虛寒而患此癥者,十中之一也,故先生亦有補(bǔ)中益氣加木香、炮姜,不應(yīng),送左金丸或越鞠丸之說。此是虛熱之法,而非定主虛寒也。至于前云脾胃虛寒,用六君加炮姜、木香,后云中氣虛寒,用補(bǔ)中益氣必加附子者,前因大便不實而言,后不過疏論而已。蓋大便不實者,不利于黃芪、當(dāng)歸之滑潤也。前云中氣虛弱,用人參理中湯或補(bǔ)中益氣湯加干姜、木香,后云中氣虛寒,必加附子或附子理中湯者,前是不過虛弱而論,后則虛弱而兼寒也,蓋虛弱者,原不必附子之大溫大熱也。又前云脾胃虛寒,用六君加炮姜、木香,后云中氣虛弱,補(bǔ)中益氣加木香、干姜者,要知炮姜能溫脾胃之寒,干姜不過止嘔行滯而已,其功用甚殊也。(脾胃虧損吞酸噯腐等癥)
余母太宜人,年六十有五。乙未春二月,飲食后偶聞外言忤意,嘔吐酸水,內(nèi)熱作渴,飲食不進(jìn),惟飲冷水,氣口脈大而無倫,面色青赤,此胃中濕熱郁火。投以藥,入口即吐,第三日吐酸物,第七日吐酸黃水,十一日吐苦水,脈益洪大,仍喜冷水,以黃連一味煎湯,冷飲少許,至二十日,加白術(shù)、白茯苓,至二十五日,加陳皮,三十七日,加當(dāng)歸、炙甘草,至六十日,始進(jìn)清米飲半盞,漸進(jìn)薄粥飲,調(diào)理得痊。
疏曰:此癥系胃經(jīng)濕熱郁火,以氣口脈大而無倫故也。然亦未嘗不因肝火而發(fā),故其面色青赤。余意此癥何不即用茱、連濃煎,細(xì)細(xì)呷之使嘔吐止,繼以清濕熱,散郁火之劑,數(shù)日可愈矣。何必延至十一日而后進(jìn)一味黃連湯耶?豈以事關(guān)老母,為子者不敢輕易用藥而然乎?獨不慮吐傷元氣,則旦暮不保,何可延至十一日之久乎?要知所吐皆酸水酸物,則濕熱郁火亦得從吐而散去。且不言神氣困倦,故可緩緩而圖也。然不用茱、連,而用黃連者,豈以茱、連入肝,黃連入胃。此癥雖因外言忤意而作,而病脈則現(xiàn)于氣口胃部,故以黃連入胃為當(dāng)也。觀后所加之藥,皆在胃而不在肝,概可知矣。況只言忤意,而不言發(fā)怒,則于肝分似無涉也。(脾胃虧損吞酸噯腐等癥)
臨證指南醫(yī)案
朱 五四 陽微,食后吞酸。
茯苓 四兩 炒半夏 二兩 廣皮 二兩 生於術(shù) 二兩 厚樸 一兩 淡干姜 一兩 蓽澄茄 一兩 淡吳萸 一兩 公丁香 五錢
水法丸。(脾胃)
莫 五十 今年夏四月,寒熱不饑,是時令潮沴 ①氣蒸,內(nèi)應(yīng)脾胃。夫濕屬陰晦,必傷陽氣,吞酸形寒,乏陽營運。議鼓運轉(zhuǎn)旋脾胃一法,苓姜術(shù)桂湯。(濕)
① 沴(lì立):謂天地四時之氣不和而生的災(zāi)害。
吳 三八 胃痛三月不止,茹素面黃,產(chǎn)后吞酸少食,中焦陽憊,豈宜再加攻泄?與辛補(bǔ)血絡(luò)方。 陽虛胃痛血絡(luò)瘀滯
桃仁 歸須 公丁香皮 川桂枝 半夏 茯苓(產(chǎn)后)
葉氏醫(yī)案存真
胃弱,肝氣不和,口中吞酸作苦,食物無味。擬進(jìn)加味溫膽湯法。
溫膽湯加人參、川斛。
江寧 廿一 食已夕頃,酸水涌嘔,饑時不食,又不安適。此久病胃虛,而陽乏運行,濁陰凝聚使然。春季以辛溫開導(dǎo)氣分不效,思虛中挾滯,泄?jié)釡赝ū刈麴B(yǎng)正。茍不知避忌食物,焉能取效?
吳茱萸 淡干姜 茯苓 熟川附 小川連 熟半夏
閭門 三十四 舌粉白,心中寒,嘔酸不止,理胃陽必佐泄肝逆。
吳茱萸 川楝子 生炒黑附子 高良姜 延胡索 云茯苓
葉天士晚年方案真本
錢 嘉善,三十六歲 情志不和,病起于內(nèi),由痛吞酸嘔吐,臥著氣沖,必是下起。議泄木安土。
吳萸 泡 人參 茯苓 川楝肉 干姜 半夏 炒(雜癥)
高 江寧,廿一歲 食已少頃,酸水涌嘔,但饑時不食,仍不安適。久病致胃虛,陽不運行,濁陰乃聚。春季以開導(dǎo)氣分,辛溫不效。思虛中夾滯,泄?jié)釡赝?,必佐養(yǎng)正。茍不明避忌,食物焉能取效。
川連 吳萸 茯苓 淡熟川附 淡干姜 熟半夏 人參(雜癥)
李 勞久傷陽,胃痛吞酸,痰多。
熟半夏 延胡索 胡蘆巴 高良姜 老生姜 川楝子 塊茯苓(雜癥)
王 雙林,廿六歲 早食嘔吐酸水濁涎,心口痛引腰胯,此陽微濁陰犯絡(luò),例以辛熱。
烏頭 良姜 延胡 川楝 紅豆蔻 茯苓(雜癥)
胡 廿二歲 腎虛遺精,上年秋冬,用填陰固攝而效。自交春夏遺發(fā),吞酸不饑,痰多嘔吐,顯然胃逆熱郁,且以清理。
川連 桔梗 廣藿梗 薏苡仁 橘白 白蔻仁(雜癥)
沈 五十三歲 吞酸嘈雜,不化食味。
藿香 橘白 川連 金石斛 茯苓 黑梔皮(雜癥)
續(xù)名醫(yī)類案
潘塤曰:余昔年脾胃受病,每日申未時飯,至二鼓食消方寢,夜半睡醒,噯氣吞酸,糟粕乘氣浮上,起坐摩娑久之復(fù)寢,漫服枳術(shù)平胃散,或分消,或疏導(dǎo),久不效。自思年六旬外,恐脾胃弱,不能運化,卻去晚餐,凡粘硬果物及濕熱酒面,一切不入口,不知何以致此?因讀東垣脾胃瀉論,乃知陽氣下陷,陰火上沖,脾胃不實故耳。得一方曰:補(bǔ)脾胃瀉陰火升陽湯,藥品主佐在本方,并服藥時日,所宜所忌,切中病情。又讀調(diào)理脾胃治驗,謂不可用淡滲之劑,抑遏陽氣,反助陰邪,必加升陽風(fēng)藥,以羌、獨活、升麻、防風(fēng)、炙甘草根,截入煎藥,水煎服。乃依方服之,片時后陽氣縷縷 ①而上,不數(shù)日陰火漸伏,脾胃實而愈。(卷十六·吞酸嘈雜)
① 縷縷:連續(xù)不斷。
朱丹溪治一人,因濕熱病,嘔吐酸水如醋,用二陳湯加姜炒芩、連、蒼術(shù)、白術(shù)、梔子、藿香、香附、砂仁而愈。
陳三農(nóng)治一婦,每食止碗許,稍加,非大便泄瀉即噎腐吞酸,腹脹痞悶。此脾虛寒不能化也,用六君子加茱、連、藿香、香附、砂仁、神曲、煨姜而愈。(卷十六·吞酸嘈雜)
掃葉莊一瓢老人醫(yī)案
盛體失血,作酸噯逆,脈得左澀右弦。合引血干之條,曲直作酸之旨,責(zé)之厥陰中陽氣上乘為治。
旋覆花 代赭石 老枇杷葉 塊茯苓 新絳屑(虛勞)
吞酸欲嘔吐,喜靜惡動,從郁怒氣逆,病在肝胃。此一臟一腑病,和陽解郁。
牡丹皮 黑山梔 鉤藤 郁金 半夏 茯苓 金石斛 廣皮(郁)
繆氏醫(yī)案
左關(guān)弦急,酸水上沖,脘中不爽,悉是木郁土中,陽微滯運,議與宣通之法。
冬蟲夏草 玫瑰花 於術(shù) 砂仁 黑沉香汁 神曲 半曲 陳皮 金柑皮
南雅堂醫(yī)案
脾陽虛則完谷不化,胃陽虛則水飲停阻。今胸脅脹滿,納入輒嘔酸水清涎,或噯腐氣,腹中漉漉有聲,宜培土利水,參用治中二陳成法。
制半夏 二錢 陳皮 一錢 白茯苓 三錢 人參 一錢 炮姜 五分 熟附子 五分 澤瀉 一錢 枳實 八分 豆蔻仁 八分 炒白術(shù) 三錢 炒谷芽 三錢(膈癥門)
高年下元已虛,寒熱邪氣擾中,胃陽大傷,酸濁上涌作吐,脘痛如刺,系陽衰陰濁上僭,胃氣不得下行,擬用仲景附子瀉心湯,通陽之中,并可泄熱開導(dǎo),使中土溫和,氣機(jī)藉以流通,可如法遵服。
附子 一錢五分(泡) 人參 一錢五分 干姜 一錢 枳實 一錢 白茯苓 三錢 制半夏 一錢五分 川連 六分
上藥前三味,先另煎取汁,后四味用冷水開水各一杯,煎三十沸為度,傾出去滓,將前三味藥汁和服。(膈癥門)
王旭高臨證醫(yī)案
?!∥戈柼搫t水飲停,脾陽虛則谷不化,腹中轆轆,胸脅脹滿,納食輒嘔酸水清涎,或噯腐氣。法以溫導(dǎo),崇土利水。
炮姜 陳皮 蒼術(shù) 半夏 熟附子 白術(shù) 黨參 澤瀉 枳實 瓜蔞仁 蔻仁 谷芽(噎膈反胃)
吳鞠通醫(yī)案
許 四十七歲 癸亥二月二十日 脈弦而緊,弦則木旺,緊則為寒,木旺則土衰,中寒則陽不運,土衰而陽不運。故吞酸噯氣,不寐不食,不饑不便,九竅不和,皆屬胃病。濁陰蟠踞中焦,格拒心火,不得下達(dá),則心熱如火,議苦辛通法。
小枳實 三錢 淡吳萸 三錢 半夏 一兩 真云連 二錢,炒 生苡仁 五錢 廣皮 二錢 厚樸 三錢 生姜 六大片
甘瀾水八碗,煎成三碗,分三次服,渣再煎一碗服。
二十四日 六脈陽微,濁陰蟠踞,不食,不饑,不便,用和陽明兼驅(qū)濁陰法。今腹大痛,已歸下焦,十余日不大便,肝病不能疏泄,用驅(qū)濁陰通陰絡(luò)法。又苦辛通法,兼以濁攻濁法。
淡吳萸 三錢 小枳實 二錢 川楝子 三錢 小茴香 三錢 雄鼠糞 三錢 廣皮 錢半 烏藥 一錢 良姜 二錢,炒 川樸 三錢 檳榔 二錢
以得通大便為度。
二十七日 服以濁攻濁法,大便已通,但欲便先痛,便后痛減,責(zé)之絡(luò)中宿積未能通清。
臍上且有動氣,又非湯藥所能速攻,攻急恐有瘕散為蠱之余。議化髒回生丹,緩攻為妙。(脾胃)
類證治裁
族某 胸痛食減吐酸,由肝逆濁泛。用吳茱萸、厚樸、枳殼、青皮、半夏、茯苓為末。空心日再服,金橘皮泡湯下,有效。
龍砂八家醫(yī)案
七元涇陶世揆 九月吐酸 嘔吐酸水,連飲食俱出酸味,覺刺心而痛,系好飲酒之人,服四帖愈。
茯苓 三錢 桂枝木 一錢 澤瀉 一錢 黑山梔 姜汁炒二錢 橘紅 二錢 蒼術(shù) 錢半 楂肉 二錢 砂仁 一錢 甘草 五分 半夏 二錢 姜汁 二匙 鐵銹水 三匙(葉德培先生方案)
問齋醫(yī)案
曲直作酸,酸乃肝木之味。由于土為木克,健運失常,糟粕壅遏,酸餿非寒非熱。宜先理氣。
廣藿香 廣木香 雞心檳榔 川厚樸 炙甘草 冬白術(shù) 陳橘皮 枳實 生姜(諸竅)
壽石軒醫(yī)案
肝陽擾胃,胃中伏飲,懊
,噦吐酸水,食入反出。脈象弦滑。再延防成反胃。

益智子 一錢五分(鹽水炒) 四制於術(shù) 二分五厘 云茯苓 三錢 白蔻花 一錢五分 黃郁金 一錢五分 制半夏 四錢 瓜蔞霜 八分 煅赭石 二錢 橘皮絡(luò) 各八分 漢防己 八分 灶心土 一兩五錢煎 湯代水(噎膈反胃)
張聿青醫(yī)案
右 食入片刻,即吐出酸水,面現(xiàn)青色。詢系失恃后悲苦所致。肝火郁極,故作酸也。
桑葉 丹皮 郁金 制香附 山梔 姜汁炒 左金丸
張 左 脈證相安,至暮腹?jié)M,酸水上涌。營滯不行,土郁濕困。不能急切圖功。
制半夏 白蒺藜 臺白術(shù) 公丁香 茯苓皮 廣皮 淡吳萸 晚蠶沙 炒蔞皮 建澤瀉 禹余糧丸 一錢五分,開水先服
吳 媼 風(fēng)陽較平,眩暈大減,而余威未靖。吞酸涌涎,時止而仍時作。再養(yǎng)肝熄肝,參苦辛以制心火,而佐金氣以平肝木。
阿膠珠 杭白芍 黑豆衣 池菊 茯神 炒杞子 女貞子 潼沙苑 左金丸(嘔吐附吞酸吐蛔)
柳寶詒醫(yī)案
平 肝木之氣,厥逆不平,內(nèi)犯中宮,則肢冷吐酸;下注經(jīng)絡(luò),則足膝酸疼。膽木郁陷,脾土不升,致肝氣橫決無制,或上或下。治當(dāng)建立中陽,佐以和解通絡(luò)。須得中氣有權(quán),足以御木,乃可著手。
於術(shù) 干姜 鹽水炒 姜半夏 茯苓 廣陳皮 桂枝 白芍 酒炒 川連 吳萸煎汁,拌炒 青皮 醋炒 獨活 酒炒 川懷牛膝 各酒炒 苡米 姜汁炒 首烏藤 竹茹 姜汁炒(婦人)
邵氏醫(yī)案
肝逆犯胃,嘔酸作吐,乘脾作瀉,脈兩關(guān)皆弦,苔白根微黃,臍下滯痛,宜治厥陰陽明。
干姜 二分 川楝子 三錢 厚樸 一錢 川連 七分,吳萸五分拌炒 谷芽 四錢,白檀末四分拌炒 延胡 三錢 茯苓 四錢 玫瑰花 五朵 仙半夏 二錢 紅豆蔻 一錢 猬皮 一錢
三帖。
曹滄洲醫(yī)案
右 胃陽不振,時易泛酸,舌白黃。胃氣呆木,大便溏,脈弦數(shù)。經(jīng)郁氣阻,未易奏效。
生穹術(shù) 三錢五分 制川樸 五分 炙雞金 三錢 淡芩 一錢,酒炒 橘紅 一錢 白杏仁 四錢 范志曲 三錢 茯苓 四錢 制半夏 二錢 象貝 四錢 西茵陳 三錢 澤瀉 三錢 佛手花 三錢五分 生熟谷芽 各五錢(風(fēng)溫濕熱附伏邪伏暑)
右 脈軟弦,胃陽式微,不復(fù)用事,食入則脘脹格拒,必吐清涎酸苦膩末,始得爽快。舌白,小溲不利,大便尚通,元氣因病所損。擬宗昔賢苦以降之,辛以通之,佐以利痰清膈,勿以燥烈劫陰也。
姜制川連 鹽半夏 牡蠣粉 橘白 烏梅肉 竹茹 瓜蔞皮 川石斛 白芍 煅瓦楞粉 茯神 綠萼梅(肝脾門)
右 肝病積久,下吸腎水,水虛無以制木,其氣橫肆不定,乘胃則泛吐酸水;乘脾則脹,中阻則脘痛。時易惡寒,形浮,心中懊惱,莫可名狀,脈軟弦。擬標(biāo)本兩治之。同守之世兄議方:
歸身 二錢,土炒 橘白 一錢 酸棗仁 三錢五分,上川連四分同炒 烏龍丸 三錢,絹包 白芍 三錢 鹽半夏 三錢 朱茯神 五錢 大腹皮 三錢,洗 生牡蠣粉 一兩,包 竹茹 三錢,水炒 廣郁金 三錢五分 瓦楞粉 一兩五錢,醋煅,包 綠萼梅瓣 一錢
(肝脾門)
上池醫(yī)案
作酸吐酸,胃脘辣而痛,此肝陽犯胃,邪不殺谷,谷不易化,所以吐酸而痛。
川連淡醋水炒 陳皮 谷芽 白芍 半夏 茯苓 麥芽 枳殼
肝為乙木,木病司升,上犯必傷胃土,胃氣下行為順,逆亂妄行,嘔斯作矣。脈來沉細(xì),所出皆酸濁苦水,此屬止臟底之汁,上泛最有厥逆之變。古人理肝無不從苦辛酸濁是調(diào),宗其大旨立方。
川連 焦白芍 川楝子 青皮 焦半夏 歸須 泡淡吳茱萸 制香附 延胡 赤苓 烏梅
也是山人醫(yī)案
朱(五六) 陽明胃衰,脈弦,嘔逆吞酸,少寐。此屬木邪侮土,擬制肝木,以無犯胃土則安。
淡吳萸 七分 制半夏 一錢五分 淡干姜 一錢 川楝子 二錢 木瓜 一錢 茯苓 三錢 生白芍 一錢五分 生益智 八分
陳(四一) 肝木犯胃,嘔逆吐酸。
吳萸 五分 制半夏 一錢五分 延胡 一錢 淡干姜 一錢 高良姜 一錢 桂枝木 五分 茯苓 三錢(木乘土)
蘇(三一) 肝木乘犯陽明胃土,嘔酸食少,經(jīng)分不至,脈象弦數(shù)。擬制肝和胃。
川楝子 二錢 制半夏 一錢五分 茺蔚子 一錢五分 炒延胡 一錢 郁金 一錢 生香附 三錢 南楂炭 二錢(木乘土)
王(廿六) 妊娠已及彌月,噯酸荄脹。議安胎飲去芎、歸、條芩,加茯苓,即戊己湯加香附、紫蘇,茯苓易茯神。
西黨 二錢 炙草 五分 制香附 三錢 甜冬術(shù) 二錢 廣皮 一錢 揀麥冬 四分 抱木茯神 二錢 大白芍 二錢 紫蘇 六分(胎前)
阮氏醫(yī)案
蔡 中土虛寒,肝氣上逆,嘔吐酸水,擬用扶土抑肝法。
別直參 一錢 炙甘草 八分 淡吳萸 八分 紫丁香 八分 炒白芍 二錢 白茯苓 二錢 春砂仁 八分 姜 三片 棗 三枚 川桂枝 一錢 炒處術(shù) 二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