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婦科影像學
- 強金偉主編
- 6251字
- 2019-08-09 14:30:20
第二節 子宮發育畸形
子宮畸形發病率在不孕癥患者中占3%~6%,在反復流產患者中發病率為5%~10% [8]。 目前臨床普遍采用美國生殖協會(American Fertility Society,AFS)1998年發布的分類系統,從雙側副中腎管的融合程度及子宮畸形的外觀進行分類,見表4-2-1和圖4-2-1 [9]。
表4-2-1 美國生殖協會子宮發育畸形分類


圖4-2-1 常見子宮發育畸形示意圖
B超是女性生殖器官發育畸形的首選影像學方法,可以初步顯示子宮輪廓、子宮壁及腔內縱隔。子宮輸卵管造影可以顯示子宮腔形態。MRI具有很高的軟組織對比,對子宮總體形態及宮腔內部結構均可清晰顯示,是診斷子宮發育畸形的最佳影像學方法 [10-12]。高分辨橫斷面T2WI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序列,3D Space T2WI橫斷面圖像可以進行冠狀面、矢狀面等多平面重建,進而多角度顯示子宮腔畸形及卵巢結構,是明確子宮畸形類型的重要序列;冠狀位HASTE圖像成像時間短,視野較大,盡管圖像分辨率較差,但可顯示同時存在的泌尿系統畸形。
一、子宮未發育或發育不良
子宮未發育或發育不良(Müllerian agenesis or hypoplasia)主要包括先天性無子宮、始基子宮及幼稚子宮。
(一)先天性無子宮
先天性無子宮(congenital absence of uterus)系雙側副中腎管中段和尾段未發育和會合所致,常合并無陰道。卵巢一般發育正常。
1.臨床表現
臨床多無癥狀,常因青春期原發性閉經就診,經檢查才發現,體檢觸及不到子宮或相當于子宮位置觸及條索狀軟組織塊。
2.影像學表現
B超、CT或MRI上,在正常子宮位置均無法看到子宮形態及結構,MRI矢狀位T2WI顯示最佳,有時在直腸膀胱之間可有條索狀結締組織,信號較混雜(圖4-2-2)。
(二)始基子宮
始基子宮(primordial uterus)系雙側副中腎管融合后不久即停止發育所致,子宮體積小,僅長1~3cm。多數無宮腔或為一實體肌性機構,也可以有宮腔和內膜。卵巢發育多正常。
1.臨床表現
無內膜的始基子宮多無癥狀,有內膜的始基子宮,若宮腔閉鎖或無陰道,可因月經血無法排出出現周期性腹痛。
2.影像學表現
CT可表現為兩側附件區實性軟組織影,但盆腔正中無正常子宮結構。MR可見兩側附件區卵巢下方實體肌性子宮,T1WI呈等信號,T2WI呈等略高信號,但多數無正常內膜結構,少數可見面積較小的內膜。若宮腔有積血,MRI可顯示不同時期的出血信號(圖4-2-3)。Pompili等 [13]的研究顯示:在顯示始基子宮方面,MRI與作為“金標準”的腹腔鏡有非常高的一致性。


圖4-2-2 先天性無子宮
橫斷位T1WI(A)、橫斷位及矢狀位T2WI脂肪抑制(B,C),膀胱與直腸之間未見正常子宮結構,可見條索狀未發育軟組織(箭)。冠狀位3D-space重建(D)示膀胱上方軟組織信號灶,未見正常子宮結構(箭)
(三)幼稚子宮
幼稚子宮(infantile uterus)又稱子宮發育不良,系雙側副中腎管融合形成子宮后停止發育所致,宮頸相對宮體較長,宮體與宮頸比例為1∶1或2∶3。卵巢發育正常。
1.臨床表現
患者可有月經稀少、初潮延遲、痛經或不孕。少數可懷孕,但易發生流產。
2.影像學表現
CT上在盆腔正中可見子宮結構,但體積較小,呈軟組織密度。MRI矢狀位T2WI顯示最佳,可見宮體與宮頸比例異常,宮腔較小,內膜、聯合帶及深肌層間分界不清,或僅見低信號的肌層組織(圖4-2-4)。子宮輸卵管造影可見宮腔狹小,宮頸細長。
(四)鑒別診斷
由于直腸膀胱之間有較多結締組織,需仔細觀察有無子宮,不能把體積較小的始基子宮誤認為結締組織而診斷為先天性無子宮。
二、單角子宮與殘角子宮
單角子宮(unicornuate uterus)為一側副中腎管發育,另一側副中腎管未發育或未形成管道,同側(未發育側)卵巢、輸卵管或腎臟往往同時缺如,對側(發育側)輸卵管及卵巢一般發育正常。一側副中腎管發育正常,另一側副中腎管中下段發育不全則形成殘角子宮(rudimentary horn of uterus)。約30%的患者伴同側(未發育側)泌尿器官發育畸形 [2]。多數殘角子宮與對側正常宮腔不相通或僅有纖維帶相連,根據發育程度分為4種類型:ⅡA型(交通型):殘角子宮宮腔與對側子宮宮腔相通;ⅡB型(非交通型):殘角子宮宮腔與對側子宮宮腔相通不相通;ⅡC型(無宮腔型):殘角子宮為實性肌性結節,無宮腔。ⅡD型(無角型):單純單角子宮,無殘角 [9-11](圖 4-2-5 ~圖 4-2-8)。





圖4-2-3 始基子宮
橫斷位T1WI(A)、T2WI(B)及矢狀位脂肪抑制T2WI(C)盆腔正中未見正常子宮結構,可見自正中向兩側延伸的軟組織影(箭),T1WI呈等信號,T2WI呈稍高信號;盆腔偏左側可見正常卵巢(五角星),其下方見實性軟組織信號;矢狀位(D)和橫斷位T1WI脂肪抑制增強(E)示兩側軟組織明顯均勻性強化,無內膜,為發育不良的始基子宮

圖4-2-4 幼稚子宮
橫斷位T1WI(A)、T2WI脂肪抑制(B)顯示盆腔內較小子宮,子宮內膜如常,肌層較薄,厚度均勻一致;矢狀位T2WI脂肪抑制(C)可見宮頸、宮體分界欠清晰(箭),二者比例約為1∶1;冠狀位T2WI(D)示子宮腔偏小,形狀如常(箭)

圖4-2-5 單角子宮ⅡB型,伴一側腎臟缺如
橫斷位T1WI(A)和T2WI脂肪抑制(B)顯示子宮呈水平分布,宮腔呈水平“S”形;冠狀位3D-Space重建圖像(C)顯示右側單角子宮(長箭),左側殘角子宮(短箭)可見內膜,與右側宮腔不相通,殘角旁可見內膜異位囊腫(五角星)。冠狀位HASTE序列(D)見左腎缺如,右腎飽滿,信號未見異常(五角星)

圖4-2-6 單角子宮ⅡB型,不伴腎臟畸形
橫斷位T1WI(A)和T2WI脂肪抑制(B)顯示宮腔偏向左側,呈梭形(短箭),子宮下段右旁可見殘角子宮(長箭),內可見內膜;3D-Space重建圖像(C)和冠狀位HASTE序列(D)顯示右側殘角子宮(長箭)可見內膜,與左側宮腔不相通;雙腎形態、信號未見異常(五角星)

圖4-2-7 單角子宮ⅡC型
橫斷位T1WI(A)和T2WI脂肪抑制(B)及冠狀位T2WI(C)顯示左側為梭形單角子宮,子宮下段右旁可見三角形實性組織(箭)與其相連,其內無內膜;3D-Space重建圖像(D)示三角形殘角子宮(箭)后旁可見右側正常卵巢(五角星)

圖4-2-8 單角子宮ⅡD型
冠狀位T2W I(A)顯示宮腔呈梭形,偏向盆腔右側(箭),下方可見右側卵巢(白五角星);3D-Space重建圖像(B和C)示宮腔梭形(箭),宮旁未見明顯實性軟組織信號;右側卵巢正常(白五角星),左側卵巢呈囊性改變(黑五角星);T1WI增強(D)見子宮明顯均勻強化(箭)
1.臨床表現
單純單角子宮可無任何癥狀。若殘角子宮內膜無功能,一般無癥狀;若內膜有功能,且與正常宮腔不相通,往往因宮腔月經血無法流出而出現周期性下腹痛及痛經,經血逆流入盆腔可發生子宮內膜異位癥。單角子宮可以妊娠,但易發生流產或早產。若殘角子宮妊娠,破裂后可出現典型的輸卵管妊娠破裂癥狀,若不及時手術切除破裂的殘角子宮,可因大量內出血危及生命。體格檢查殘角側可捫及硬團塊。
2.影像學表現
單角子宮在CT上可見子宮偏向盆腔一側,呈“梭形”或“香蕉形”,密度無異常,體積正常或偏小。MRI上可見解剖分層正常,無正常倒三角形宮腔形態。
殘角子宮可表現為與肌層信號一致的軟組織信號,可直接與對側正常宮腔相連或以纖維帶相連。若殘角子宮宮腔有內膜,可顯示內膜與對側宮腔是否相通,若不相通,可表現為殘角側宮腔積血。子宮輸卵管造影僅能顯示ⅡA型殘角子宮,表現為宮腔呈梭形,多偏于一側,ⅡB型及ⅡC型表現同單角子宮,無法鑒別(圖4-2-9)。

圖4-2-9 單角子宮子宮輸卵管造影
圖示宮腔呈梭形,偏于盆腔左側,但不能判斷有無殘角
3.鑒別診斷
單角子宮根據子宮形態不難診斷。殘角子宮由于為肌性結構,需要與子宮漿膜下肌瘤鑒別。肌瘤于T2WI一般較正常子宮肌層信號低,增強掃描對鑒別有一定幫助,漿膜下肌瘤由于血供較差,增強掃描往往與正常子宮肌層有一定差異,而殘角子宮多數與正常子宮肌層強化完全同步。
三、雙子宮
雙子宮(didelphus uterus)占所有發育畸形的5% ~7%,為兩側副中腎管未融合,各自發育成兩個宮腔和宮頸,兩個宮頸可分開或相連,宮頸管之間可有交通管,左右側子宮各有單一的輸卵管和卵巢。雙子宮畸形的雙側子宮發育可不同步,可有一側宮頸發育不良甚至缺如。約75%的患者伴有陰道縱隔(完全性或不完全性)或斜隔,上泌尿系畸形也比較常見,如單側腎缺如、馬蹄腎、盆腔腎等 [11,14,15]。
1.臨床表現
患者多無自覺癥狀。伴有陰道斜隔者,可出現性交困難或性交痛;伴無孔陰道斜隔者,可出現痛經;伴有孔陰道斜隔者,可因月經血流出不暢,出現月經淋漓不盡;月經血逆流可產生子宮內膜異位癥。患者可以妊娠,但妊娠結局較差,流產率約43%,早產率約38%。妊娠晚期可出現胎位異常,分娩時未孕側子宮可阻礙胎先露部下降,子宮收縮乏力亦較常見 [15,16]。
2.影像學表現
CT表現為子宮外形較大,宮底部凹陷,密度正常,內膜無法分辨。MRI可顯示兩個獨立的子宮、宮頸(圖4-2-10),部分患者可顯示雙宮頸之間的交通,部分縱隔延伸至陰道。T2WI子宮解剖分層清晰,內膜信號無異常。若合并陰道斜隔或宮頸發育不良時,可見相應的阻塞性表現,如一側宮腔積血、輸卵管積血及盆腔內膜異位灶等(圖4-2-11)。子宮輸卵管造影時,需從雙側宮頸口注入造影劑,可分別顯示兩側宮腔及輸卵管,亦可清晰顯示雙側宮頸之間有無交通(圖4-2-12)。

圖4-2-10 雙子宮


圖4-2-11 雙子宮伴陰道積血、左腎缺如
橫斷位T1W I(A)和T2WI脂肪抑制(B)盆腔兩側分別見一較小子宮體(箭),宮體間可見類圓形囊性積血灶,呈T1WI高信號和T2WI等低信號;冠狀位T2WI(C)見右側宮頸陰道無明顯擴張(箭),左側宮頸、陰道上段擴張、積血(五角星);3D-Space重建圖像(D和E)見左側陰道上段梭形擴張,呈等低信號(五角星),上方兩旁見雙子宮(箭);冠狀位HASTE序列(F)見左腎缺如,右腎飽滿,信號未見異常(三角)

圖4-2-12 雙子宮
橫斷位T2W I(A)可見兩個宮體及兩個宮頸(箭)。冠狀位T2WI脂肪抑制(B)顯示兩個分開的子宮,膀胱突入兩個子宮間,此患者另見右腎缺如,左腎飽滿(五角星)。子宮輸卵管造影可見兩個宮頸外口,分別經右側宮頸口(C)及左側宮頸口(D)注入造影劑,可顯示兩側的梭形宮腔(箭)
3.鑒別診斷
影像學檢查可發現兩個子宮及兩個宮頸即可明確診斷。需與完全性縱隔子宮鑒別。完全性縱隔子宮宮底部無凹陷,為一個宮體,可有雙宮頸管,但仍為一個宮頸,據此可鑒別。
四、雙角子宮
雙角子宮(bicornuate uterus)是雙側副中腎管在子宮頂端未能融合,導致產生兩個宮角。約占所有生殖道畸形的10% [15]。分為兩類:完全雙角子宮(雙側宮角于宮頸內口處分開)和不全雙角子宮(于宮頸內口以上分開) [17]。宮底凹陷處子宮漿膜面與兩側宮角連線的距離大于1cm。子宮雙角距離宮頸內口距離遠近不一,雙角分離的程度也不相同。
1.臨床表現
一般無癥狀,有時可有月經量多及不同程度的痛經。雙角子宮妊娠結局較差,流產率為28% ~61%,早產率14% ~30%,足月分娩率40%。孕期臀位、橫位、胎膜早破、胎兒宮內發育遲緩等發生率均較高 [18]。妊娠中晚期雙角子宮連接處可發生破裂。婦科檢查可捫及宮底部有凹陷。
2.影像學表現
CT可表現為子宮橫徑較大,平掃無法識別宮腔。MRI可顯示兩個分開的宮腔,兩側宮腔之間多在子宮下段相互連通,而雙子宮畸形兩側宮腔之間不連通 [19],宮底不同程度凹陷,解剖分層正常,內膜信號正常,中間隔的信號類似肌肉信號(圖4-2-13,圖4-2-14)。
子宮輸卵管造影顯示兩個分開的宮腔,兩宮角距離較寬(多>4cm)。但相比MRI,子宮輸卵管造影只能顯示宮腔情況,不能觀察到子宮外形情況,不能確診(圖4-2-15)。

圖4-2-13 雙角子宮
橫斷位T1WI(A)及T2WI脂肪抑制(B)盆腔兩旁各見一宮體,兩個宮角分開(箭);冠狀位T2WI(C)顯示兩側宮體(箭)于子宮下段融合,見一個宮頸(五角星)

圖4-2-14 雙角子宮
橫斷位T1WI(A)及T2WI脂肪抑制(B)盆腔兩旁各見一宮體,兩個宮角分開,冠狀位T2WI(C)示兩側宮體于子宮下段融合;冠狀位HASTE序列(D)見雙側腎臟無缺如,形態正常

圖4-2-15 雙角子宮
子宮輸卵管造影顯示雙側宮角相距較遠(箭),于宮頸內口處融合,可見一個宮頸
3.鑒別診斷
有時雙角子宮宮底部肌層凹陷較少時無法確切與弓形子宮分別。雙角子宮還需要與縱隔子宮鑒別。雙角子宮兩側宮角距離較大,雙側宮角之夾角較大(多>105°),MRI及子宮輸卵管造影有助于鑒別。目前文獻報道雙角子宮與縱隔子宮的鑒別診斷標準不統一,大致有以下幾種:①宮底漿膜層凹陷不同:雙角子宮凹陷>1cm,而縱隔子宮凹陷<1cm;②兩者內膜均呈分開狀,雙角子宮分開距離>4cm,縱隔子宮分開距離<4cm;③Troiano等 [20]提出,兩側宮角部內膜連線距宮底漿膜層距離<0.5cm或穿過宮底則認為是雙角子宮,若>0.5cm認為是縱隔子宮,無論宮底是圓頂狀、平坦或是有切跡而成分離狀(圖4-2-16);④歐洲生殖與胚胎學會和歐洲婦科內鏡學會的共識為:若宮底部漿膜層內陷<宮壁厚度的1/2,且宮腔內隔厚度>宮壁厚度的1/2,定義為縱隔子宮;若宮底凹陷>宮壁厚度的1/2,則為雙角子宮 [21]。

圖4-2-16 子宮縱隔與雙角子宮的鑒別示意圖
A:宮底漿膜層凹陷最深處低于兩側宮角連線時或B:宮底漿膜層與兩側宮角部內膜連線距離<0.5cm時為雙角子宮;當宮底漿膜層與兩側宮角部內膜連線距離>0.5cm,則為縱隔子宮
五、縱隔子宮
縱隔子宮是最常見的畸形,占全部子宮畸形的75%~90%。系雙側副中腎管融合后,中隔吸收受阻進而形成不同程度的縱隔 [22]。分兩型:①完全性縱隔子宮,為縱隔完全未吸收,縱隔由宮底達到宮頸內口或外口水平;②部分性縱隔子宮,為縱隔部分吸收,縱隔由宮底未達到宮頸內口水平。
1.臨床表現
反復流產是縱隔子宮最常見表現,自然流產率為26% ~94%,早產率為9% ~33% [6,19,20]。 這是由于縱隔黏膜、血管呈放射狀,血液供給不足,孕卵著床于縱隔,因結締組織可造成蛻膜與胎盤形成不好。縱隔子宮還存在宮頸肌肉與結締組織比例失衡,使宮頸功能不全,導致早產的發生率高。縱隔子宮宮腔狹小,胎兒活動受限,臀位、胎膜早破、前置胎盤、胎盤早期剝離、產后出血等發生率均高于正常子宮妊娠者。
2.影像學表現
CT檢查子宮外形可正常,多數較難清晰顯示縱隔情況。MRI能立體的顯示子宮形態及信號改變,斜冠狀面T2WI圖像顯示縱隔子宮最佳 [20]。MRI檢查可見子宮外形正常,宮腔內見縱隔影將宮腔分離,呈肌性信號、纖維組織信號或兩者混合信號。完全性縱隔子宮可見兩個完全被分離的宮腔(圖4-2-17),部分性縱隔子宮宮腔內膜呈Y形(圖4-2-18)。子宮輸卵管造影可顯示兩個分開的宮腔,雙側宮角距離不大(多<4cm),但不能顯示子宮外形(圖4-2-19)。

圖4-2-17 完全性縱隔子宮
橫斷位T2WI脂肪抑制(A)顯示宮腔呈Y形,宮腔內見低信號縱隔影,從于宮底延伸整個宮腔,未見兩側宮腔融合;子宮冠狀位(B)和長軸位T2WI(C)顯示完全性縱隔呈低信號,完全分隔宮腔(箭);宮頸冠狀位3D-Space重建圖像(D)示縱隔游離緣達宮頸外口(箭)

圖4-2-18 部分性縱隔子宮
橫斷位T2WI脂肪抑制(A)及子宮冠狀位3D-Space重建圖像(B)顯示宮腔內見縱隔影(箭);子宮長軸位3D-Space重建圖像(C)顯示縱隔自宮底延伸至宮腔,宮腔端游離,游離端未達宮頸內口(箭),為部分性縱隔子宮

圖4-2-19 部分性縱隔子宮
子宮輸卵管造影(A)顯示雙側宮角之間可見沿子宮長軸分布的縱向充盈缺損,將宮腔局部一分為二(箭),但子宮外形無法顯示。子宮長軸位和冠狀位3D-Space重建圖像(B和C)顯示低信號縱隔自宮底延伸至宮腔,宮腔端游離,游離端接近宮頸內口(箭)
3.鑒別診斷
縱隔子宮需與雙角子宮鑒別,雙角子宮兩側宮角相距較遠,且外形上宮底凹陷,而縱隔子宮宮角距離較近,外形正常,雙角子宮的宮腔內隔在MRI上一般為肌性信號,而縱隔子宮的隔可以表現為肌性、纖維性或混合性信號。完全性縱隔子宮有時可有雙宮頸管,需與雙子宮鑒別。
六、弓形子宮
弓形子宮(arcuate uterus)占子宮發育異常的10% ~20%,為兩側副中腎管相當于宮底部分的一小段未能完全融合,導致子宮底部發育不全,臨床上多無癥狀,但妊娠后常為橫胎位。
影像上可見子宮肌層及漿膜層向宮腔內凹陷,宮底部內膜呈弧形改變,宮腔呈淺鞍狀。MRI及超聲均能確診,一般不需要特殊處理 [19,23,24](圖 4-2-20,圖 4-2-21)。



圖4-2-20 弓形子宮
橫斷位T2WI脂肪抑制(A)可見宮底部內膜向宮腔內稍凹陷,漿膜層可平坦或稍向宮腔內凹陷;矢狀位(B)及冠狀位(C)通常無特殊表現

圖4-2-21 弓形子宮

圖4-2-22 弓形子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