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1章
每個家長都應該知道的五個“哇哦”

┈┈為什么人生的第一年如此重要?科學家們又是怎么知道的?

┈┈我的孩子在出生時智商就被決定了嗎?智商在成長過程中還可能提高嗎?

┈┈成長發育過程中的大腦究竟需要什么?

 

現在,已經有明確的證據向我們表明,兒童早期的經歷對大腦發育有塑造作用。結合最新神經科學、心理學和兒童發展科學的研究發現,我們現在對嬰兒早期最需要什么和什么時候需要有了清楚的認知。接下來的工作就是去印證這一古老的智慧:深愛孩子的家長們通過規律的喂養,提供給孩子的基礎營養才是最為關鍵的部分。你可以通過以下方法培養孩子健康的大腦:

 

和孩子花更多時間一對一相處,表達愛意。

和孩子一起玩耍。

對孩子的回應要迅速且可被預測。

愛撫和擁抱孩子。

有一些跟孩子固定的互動模式,能夠展現對孩子的關愛。

和孩子對話。

讀書或者唱歌給孩子聽。

 

聽起來很容易,對嗎?事實上,這很簡單,只要遵循“ABC”原則:注意力、親子聯結、交流能力,這3個核心方法已經被證明是有效的。直到最近,才有研究者能夠證明為什么這些規律性的互動行為會對孩子正常的發展有極其重要的影響。幸運的是,這些都是你或者其他關注孩子成長的成年人非常容易做到的。我希望這些知識能夠讓你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不再那樣焦慮、愧疚或者困惑。

大腦發育過程中的五個“哇哦”時刻

真正的探索之旅,并非源于不斷地開疆拓土,而是來自于看待事物的嶄新視角。

——馬賽爾·普魯斯特

 

在具體介紹影響兒童早期發育的方法之前,我建議大家先了解大腦發育研究領域非常重要的學術發現。正是這些學術發現,才有了對“ABC”原則的關注。

孩子的外表在不經意間,每天都發生著變化。同時,如果你能向內看到孩子的大腦,你會發現大腦更是在以驚人的速度生長發育著。事實上,兒童的大腦發育比學術圈內外的人們想象的發生得更快,也更早。僅僅在生命開始的第一個月,新生兒出生時就約有1000億個腦細胞并以20倍的速度增長,最終形成1000萬億條連接,從而讓新生兒可以感知這個世界。這個數字可能太大,以至于讓讀者難以產生直觀感受,讀者也很可能對神經科學的基礎知識涉獵甚少。但1000萬億這個數字不論代表什么事物,當放到一起并且產生協同作用,你也能理解這在新生兒小小的腦袋里,是一股多么強烈的能量。你可以想象另一個更加直觀的身體部位,比如嬰兒的腳,如果也用和大腦一樣的驚人生長速度發育著,那么到孩子2歲的時候,他的腳就會長到成人腳掌的3/4大小。不難想象,如果真是這樣,我們應該就會給腳更多的關注了!

僅僅在過去的10~15年中,類似于正電子成像術(PET)和功能性核磁共振成像(fMRI)這樣的影像技術的進步,讓人類終于能夠看清一顆成長和運作的大腦中正在發生著什么。這些技術通過“動作影像捕捉”,用圖像化的形式呈現大腦應對不同的外界刺激和執行不同功能的時候,具體是由哪個部位參與工作的。這些實驗早期主要針對成人,直到最近,研究者才嘗試利用這個技術,從新的維度來研究大腦的運作。這項研究深刻地影響了我們對新生兒大腦發育過程和時間順序的認知。舉例說明,圖1-1展示了在應對不同的簡單視覺刺激時,大腦區域活動上的區別,箭頭所示區域代表了枕葉部位(腦后部)在處理視覺信號時的活動。當大腦某些部位有外界刺激進入時,血液也會流向那些部位。

圖1-1 神經成像術:我們是如何知道所知信息的

“哇哦”1:智商在出生后還是可以被改變的

過去,人們認為基因決定命運。智商一直被認為是出生時就決定的,后天再也無法改變。當然,一部分孩子的確生下來就比較聰明。但現在我們也清楚地知道,孩子的智力范圍在出生時并非固定,而是有20~30分的浮動空間。盡管基因和身體健康度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孩子未來的行為發展,但出生后孩子能夠持續接觸到的外部環境,也對兒童的智力發展和行為構建有著重大影響。

健康的大腦發育,可以被理解成生物基因(孩子生來具備的)和早期養育(后天環境影響的)之間配合進行的曼妙舞蹈。這兩個因素緊密相關,現在科學家們也試圖通過改變環境因素,觀察其對基因表達產生的阻礙或者促進作用。早先,我們認為基因帶來的影響是固定不變的。也就是說,只要攜帶什么基因,人體就會對應地表現出該基因的生物特征(比如眼睛的顏色)。然而,現在我們知道,有些基因會休眠,而后天環境會決定這些基因是否能被激活。這個發現具有重大意義!家長對孩子持續進行的早期教育,很可能有抑制不良生物特征被激活的作用,比如降低兒童形成多動的、沖動性和攻擊性行為的可能性。

關于如何通過后天經歷改變由先天基因決定的“命運”,有一個非常振奮人心的例子,是有關恒河猴的故事。這些猴子生來就有一個基因發生了變異,如果在嬰兒期缺少跟母親的交流互動,長大后這些猴子的性格就會變得異常有攻擊性。但如果在嬰兒期能夠跟母親形成具有安全感的互動關系,即便具有相同的基因,猴子們的性格也不會再變得那樣有攻擊性。在兩種情境中,猴子們都具備完全一樣的基因類型,但是這些基因卻會產生不同數量的化學激素。這表明,動物早期的生活環境的確可以影響基因的表達。此外,被這樣養育大的母猴子,會在未來采用相同的方法養育自己的孩子。因此,相比之前認為基因決定社交行為的說法(比如攻擊性行為),可能性更高的是,后天的養育經歷決定了后代的行為方式。美國國家兒童健康和人類發展協會的比較動物行為學實驗室負責人史蒂芬·索米(Stephen Suomi)博士將這種現象稱為“優良養育的緩沖作用”。這就是所謂的后天環境影響!我們現在還不是非常確切地知道動物實驗的結果是否能直接應用于人類行為,但是這些新發現,也讓我們更加愿意相信,這樣的神經生物學的基本原則,很有可能對人類也同樣適用。

這對你的孩子意味著什么:關于究竟是先天基因還是后天養育決定孩子的智商和性格的經典辯論終于告一段落。這兩者是緊密相關且互相影響的。孩子長大后,很可能比父母的智商水平高出很多;同時,出生就很聰明的孩子,也會因為不同的外界環境影響,變得更聰明,或者保持相同的智商水平。

“哇哦”2:腦細胞連接部分的成長發生在出生后的最初幾年

任何跟嬰幼兒相處很長時間的人,比如父母、早教機構和幼兒園老師、日托中心員工,都能感受到孩子生命的最初階段是充滿驚喜的。身處教育行業中的我們,盡管并不能明確解釋原因,但都一直相信,我們應該對兒童的早期成長階段更加重視。因為早期醫學界并不能像針對其他身體部位那樣用X光、超聲波和血液測試的方式來檢查大腦內部的運作,所以人們對早期教育的重視,往往來自事后諸葛亮般的認知。當然,現在我們能充分了解,為什么早期教育如此重要了。

孩子剛剛出生時,他身體的絕大多數部位就已發育好了,只是處于雛形的狀態。比如說,在整個生命過程中需要跳動超過20億次的心臟,這時已經具備了完整的模樣,并且在胸腔里準備開始工作。肺、肝、腎——這些部位都準備就緒,并且孩子最重要的循環系統甚至在出生前就完全形成,之后跟著整個身體一起持續穩定地生長發育。

但對大腦而言卻不是這樣。離開子宮的嬰兒大腦還是個半成品,僅有成人大腦的1/4大小。但是在出生2年后,也就是孩子度過第2個周歲生日的時候,大腦的尺寸就會長到成人的3/4,而到了5歲的時候,幼兒的大腦在大小和重量上,就能達到成人大腦的90%。

當然,這并不等于說人一生中吸收的90%的信息都是在5歲前完成的,事實上差得遠呢!這其實意味著,在兒童早期成長階段,信息在大腦中的傳遞和處理模式已經基本形成了。這些信息處理路徑和結構會在之后的人生中,伴隨著學習過程,被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復使用。

兒童早期階段的快速生長過程,一部分來源于基因的逐步表達;另一部分則受生活環境的影響。從嬰兒出生伊始,其生長環境就逐漸開始對其細胞生長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盡管絕大多數腦細胞(神經元)是在出生前產生的,但是他們之間的連接在出生前幾乎沒有形成。大部分神經元之間的連接,也稱作神經突觸,是必須在出生后形成的。在大腦逐步成熟的過程中,每一個神經元都會發出很多個分支,來跟周圍其他的神經元進行信號的傳遞。這樣神經元之間互相連接的“分支線”有兩種:一種用來向外發送信號(軸突),一種用來收集和接收信號(樹突)。一般認為大腦的早期發育過程主要是來自于樹突生長的影響,因為樹突能夠收集大量的信息。這些神經突觸的工作方式很像是腦細胞之間的電話線,讓這些腦細胞能夠向彼此傳遞信息。每一個個體的腦細胞連接的構成模式,奠定了孩子動作、思想、記憶和感受的基礎。

新生兒的大腦就像是一個城市的通信網絡,在這里每個大的社區模塊之間的主要溝通路徑都已經存在,但是時間和之后的經歷才是形成每戶和每戶間獨特交流模式的必需因素。大腦中的連接因為不同的需要按照獨有的模式生長著,這樣才促使了大腦的個性化生長發育。

這對你的孩子意味著什么:兒童的學習其實在上幼兒園之前早就已經開始了。每一天,孩子醒著的每一刻,每一個來自父母、兄弟姐妹和其他親人的聲音、圖像和動作刺激,都使嬰兒的新神經連接不斷地形成。他哭了,然后被抱起來,這樣他的大腦里就會形成一個新的思維連接:當我這樣做的時候,這樣的結果就會發生。每一次你輕拍他的背,給他喂食,或者帶著他走到一個新的地方,嬰兒大腦里又會形成更多新的神經細胞連接。毫不夸張地說,每一個針對外部環境刺激和新的體驗的反應,都會讓嬰兒的大腦出現新一輪的進化。事實上,形成、重構和減少神經細胞連接是早期大腦發展的主要工作。這個魔術般的過程構成了所有的學習模式。

每個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形成的大腦連接網絡都是獨一無二的。在這個星球上,沒有一個人可以完全復制另外一個人的基因圖譜和后期的生長環境,即便是同卵雙胞胎也不可能。

“哇哦”3:大腦的使用方式會影響其成長模式

孩子很可能生在一個很糟糕的生活環境中。他們可能在極寒的環境中被熊皮毯子包裹著,也可能在熱帶叢林中被哥哥或姐姐緊緊抱著。他們可能會聽到幾百種語言和無數種口音中的一種。這些母語發音的表達方式可能是大聲的、嚴厲的、醉醺醺的,或者是溫柔的、歡快的和友好的。有些孩子會被父母有意識地保護起來,減少其與殘酷生活現實的接觸,但還有些孩子會在一出生就被丟在到處是乞討者的低收入街區,任其自生自滅。不論在哪里,孩子的大腦都會主動地去適應其出生的環境。

沒有任何一種特定的大腦生長模式能夠確保孩子在所有環境中生存。大腦天生便有這樣的能力:根據環境所需形成腦細胞之間的連接。也就是說,為了活下去,大腦會根據環境不斷發生改變!能否生存,取決于大腦是否可以持續地適應新的信息和不斷變化的環境。這種生存本能是無意識但又非常有力量的。嬰幼兒階段的大腦有極快的適應能力,因此不論是在什么樣的自然環境、文化和家庭結構中,新生兒都可以最大化地利用其出生環境中的所有資源。

在嬰幼兒早期發育階段,神經元之間可以形成的連接,其實比最終真正需要的多出數億條。例如,典型情況下,一個2歲孩子的大腦里的腦細胞連接數量比正在閱讀這本書的您多出兩倍。平日的常規活動,比如喂食、洗澡和玩耍,都會強化特定的大腦突觸,同時那些不能得到強化的腦細胞連接最終會慢慢消失。這種自然狀態下的進程就叫作神經網絡修剪。

由于人們習慣于相信,更多就是更好,多數人會假設大腦發育的過程中神經突觸的數量也在持續變多。畢竟,沒有人喜歡失去東西的感覺。但其實,神經網絡修剪是人類為了提高生存能力而進化出來的一種巧妙能力。只有通過這樣的方法,新生兒才有辦法去適應各種截然不同的生存環境和家庭狀況。那些經常被使用的腦神經連接會被留下來,隨著使用頻次上升被愈加強化。在細胞層面上,正是通過神經通路的重復性使用,能量在神經元之間的傳遞變得越來越快速和高效,因此也就能幫助人們花費更多的精力處理那些日常生活中最擅長和熟悉的想法、聲音和概念,使其慢慢在特定方向上具備更強的專業性。

不如把大腦里的神經通路想象成公路網絡。在神經網絡修剪效應發生之前,如果我們需要從地點A走到地點B,會有許多大大小小不同的路徑可以到達。隨著經驗的積累,我們逐漸領悟到哪些路線可以更簡單、更快速地到達,所以之后也就更經常地采納這些路線,而越來越少地走那些狹小的、低效的路徑。慢慢地,最常走的那條路就會越變越寬,并最終形成超級高速通路,讓從A到B的路程最短、最快。

在生命最初那幾年,大腦神經突觸連接的數量可以達到峰值。之后,這個數量會在兒童生長發育早期逐步趨于穩定,再之后,當進入兒童發育后期和青春期階段時,突觸連接數量會被修剪掉40%。為了讓大家更直觀地了解究竟發生了多少改變,可以單看從4歲到10歲的這個階段。這段時間里,僅僅是大腦中處理視覺信號的突觸數量,就減少了約1萬億。但為什么在這么多腦神經連接消失的同時,個體還會形成那么多的生存技能呢?這是因為就在神經網絡修剪效應如火如荼地發生時,大腦髓鞘的形成也在同步進行。隨著腦髓鞘的形成,那些依舊被保留的腦細胞之間的交流速度和效果被進一步提高。而髓磷脂是一種生長在神經纖維周圍的脂類物質。它通過輔助外界刺激產生的電信號在神經纖維之間傳遞,讓腦細胞之間的交流更快和更簡單。腦髓鞘會在不同的時間點,于大腦中的不同位置形成。很巧的是,這些時間點,往往跟個體習得或者提升新的生存能力的時間點高度重合。這就是說,大腦的學習能力可以在發育到特定時間點時得到提升。在嬰幼兒出生后的頭兩年,腦髓鞘的生長速度最快,這個時候大腦也在處理最多的全新基本信息,比如語言、溫度、色彩、聲音、氣味、質地、因果關系、識別究竟什么是臉部,等等。不過腦髓鞘的形成直到成年后依舊在發生,這個過程中,大腦神經對信息的處理速度在青少年階段達到最高值。

圖1-2是被放大后的大腦切片,用以展示單個神經元和神經連接。左圖中展示的神經元大多是嬰幼兒出生時候就具備的,注意,他們之間幾乎沒有什么神經連接。中間的圖是神經細胞活動大爆發的時期,也就是兒童長到6歲左右時的腦部神經連接狀態。所以,難怪一年級的孩子那么活潑好動,完全坐不下來呢!因為在這個階段的孩子眼中,世界上萬事萬物都是緊密相連、互相影響的。隨著腦神經連接的產生,一個6歲孩子的大腦開始真正活起來了。另外,還請注意那些像灌木叢一樣的神經樹,以及旁邊茂密的神經突觸。學習在這個年齡幾乎可以毫不費力地發生,但是像自制力這樣的特質還是需要等到晚些時候才能形成,在這片過度連接的區域逐漸形成抑制性通路。我們都知道這些是如何發生的:

圖1-2 神經修剪:剛出生時、6歲時和14歲時的腦部神經連接

隔壁的小男孩來到你家,好奇地向你詢問他昨天在你車上看到的釣魚竿。他跟你說了一個很長很長的故事,一開始是以前他跟爺爺去釣魚,然后是,其實他的爺爺有腎結石……然后他又提到他的阿姨因此抱怨說,她為支付爺爺的醫藥費快破產了……再之后,他又說他本打算把在這個生日收到的錢存起來,但最后還是打算用來買個風箏……,如此種種。

直到大概14歲左右(圖1-2右圖),大腦開始修剪掉那些極少使用的和沒有完全形成固定環路的神經連接。(如果恰好你認識一個10多歲的孩子,你或許可以跟他們開玩笑說,科學證明他們正在逐步失去腦神經連接!)關于這方面的一個例子是:當你在4年級的時候,知道坐在你旁邊的姑娘的名字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但現在,多年后的你已經離開了家鄉,你也早已經忘卻了當時那位姑娘的芳名。為了減少對大腦的損耗,這樣的信息就會被修剪掉。

這對你的孩子意味著什么:哪些神經連接會形成,又有哪些會最終保留,這些起初都跟一個人的早期人生經歷有關。作為父母,你有能夠影響孩子大腦的能力,決定最終什么樣的“路”會被構筑,以及這其中哪些會被大腦最為頻繁地使用。關鍵因素是:重復、規律行為、積極強化。

“哇哦”4:早期的腦細胞連接很難被改變

這里有更多的例證來證明為什么嬰幼兒時期的孩子需要尤其多的關注:最早期階段形成的大腦結構會給后續的腦細胞連接提供“組織范本”,從而影響之后的腦細胞成長和發育。大腦最先成長好的部分也是在之后最難被改變的部分。比如,那些在出生前和出生后一個月內就已經長好的神經系統部分,主要用于調控人體血壓、心率和體溫。顯然,你不會希望這些極為重要的生理系統隨時間變化發生根本上的改變。

和處理情緒有關的大腦結構也在極早期就基本成型。了解這一點極為重要,因為正是這些結果決定了一個人的情緒反應和可以根據不同環境給出恰當情緒回應的能力。盡管相對于控制核心生理活動的大腦區域而言,管控情緒反應的部分相對適應性更強,但這個部分在后天發展中依舊很難被改變。

這對你的孩子意味著什么:越早形成的大腦神經系統越難被改變,這一點既是好消息也是壞消息。好消息是,這意味著如果孩子一開始就有很好的情緒發展,那這個功能可以持續下去,并對之后的大腦發育有著積極的影響。如果一個孩子的早期情緒發育良好,那之后的人生中,面對挫折和壓力,他都能很好地應對。這種能夠促進高效學習的、穩定而長期的情緒反應機制,它的孕育離不開一個可預測性強的成長環境,而作為環境提供者的父母需要做到:

 

創造充滿趣味的體驗

確保強有力的安全感

充滿愛意且頻繁地抱著孩子并愛撫

不斷讓孩子看到和聽到有趣的事物

 

不過,壞消息是,反過來也是成立的:如果孩子在一個混亂的、得不到支持的和充滿虐待的環境中長大,那么這些環境給孩子帶來的傷害同樣難以被消除。

“哇哦”5:一切都還不晚

如果你的孩子已經快到3歲或者更大了,那我們先稍微暫停一下。我希望能先鼓勵你“深呼吸一下”!有時候我遇到的父母,在了解到兒童早期發展的重要性之后,立刻變得非常緊張或者悲痛,因為他們害怕之前很多事情都沒有做“對”(也許我應該讀更多的書給孩子聽……我就知道我應該堅持讓瑞秋上音樂課程……要是我沒讓我妹妹做瑞恩的日常看護就好了,畢竟她的動力只是因為離了婚希望多賺點錢)。不管現在你因為什么后悔,都請讓這些如煙逝去吧。我想分享一句我最喜歡的格言,來自瑪雅·安吉羅(Maya Angelou),這句話是很好的經驗總結:我做到了我知道的一切。如果我能知道更多,那我也能做得更好。我們每個人都已經根據手頭有的信息做到了最好,而且機會還在,你的孩子還在成長。相對于任何一個微小的抉擇,提供給孩子包含愛、安全感和鼓舞的整體心智模式,才是影響孩子健康成長的力量。

科學已經證明,孩子的大腦不會在3歲以后就停止發育生長。所以父母想影響孩子大腦的神經結構發展永遠不遲,提高孩子的生活質量也永遠來得及。不論你的孩子是在3歲還是5歲,甚至14歲,請記住,一切都還來得及。

大腦在人的一生中都有非常突出的能力,可以根據它從周圍環境中接收到的信息進行結構重組。研究者稱其為“神經可塑性”,任何年齡段的人都具備。研究者們也剛剛開始了解到,神經可塑性由不同環節組成,包括增多神經連接的數量和讓這些神經連接的形狀、結構發生物理性改變。縱觀人的整個生命周期,神經可塑性都被認為奠定了所有學習和記憶行為的基礎,也被認為很好地解釋了大腦是如何在嚴重受傷后恢復各種功能的。

這對你的孩子意味著什么:你不是僅僅有短暫的3年關鍵期來“塑造或者毀滅”孩子成功人生的可能性(或者上哈佛的機會)。任何年齡段的孩子都可以從“ABC”原則中受益。在孩子0~3歲的階段,能夠充分注意這些養育要領,其價值主要在于預防。如果你足夠幸運,能從頭開始養育一個正常而健康的孩子,那么你現階段所做的最基本的事情,可以很好地幫助這個孩子面對未來人生的困難,給他帶來有力的影響。就像加州媒體在針對影響大腦早期發育的早教宣傳口號中提到的那樣,“你的選擇,會決定他們未來的機會”。父母所能提供的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一段充滿愛意的、穩定的親子聯結,以及由此帶來的跟孩子之間頻繁的、充滿意義和互動性的接觸。防患于未然,這既可以節省時間、金錢和煩惱,而且還很容易做到。

生長發育中的大腦

大腦的生長,大致按3個動態方向進行,且都是可以預測的。這個生長的進程自動發生:從后到前、從內到外、從下到上。理解這個進程,能夠給作為家長的你提供一個全新的窗口來觀察孩子的成長。比如說,為什么在孩子出生的第一年,與其建立良好關系非常重要呢?因為這段時間,孩子大腦中部和最內層的情感相關區域正在生長。另外,在孩子與認識能力相關的大腦區域還沒有開始發育之前,培養孩子的邏輯能力也是沒有意義的。更重要的是,腦部系統的長期發育是否完善(比如說和課業學習相關的部分),強烈依賴于在最早期大腦是否得到了健康的成長,比如情感上的安全感等(見圖1-3)。

圖1-3 箭頭表示大腦是如何從后到前、從內到外和從下到上進行同步發育的

(1)從后到前:這部分的大腦主要負責視覺的早期形成,位于大腦后部(即枕葉部位)。6~8個月嬰兒的視覺系統就已經跟成年人差不多了。這就是為什么我們說兒童早期學習主要是通過視覺完成的。

現在看大腦更靠前的部分,聽覺系統在這里形成得也非常快速。人們耳朵上方的區域(即顳葉部位)在早期階段非常重要,不過相對于視覺區域,這個部分在后期有更多的機會繼續發育,所以孩子早期階段對于新的語言的發音有很好的適應和接受能力。

接下來,再往前就是大腦的運動和語言區域,也就是語言產生的部位。我們知道,相對于表達和說出想法,兒童能夠更早地具備聽見和理解語言和詞語含義的能力。在孩子0~1歲的生長階段,他們會越來越多地發出聲音和咿呀學語。這個時候,大腦運動區的神經連接會越來越多,孩子也就逐步具備了更好地控制舌部和嘴部肌肉的能力。兒童開始說話的時間點是非常多變的,所以也并沒有一個所謂“常規的”語言獲取速度。

最后,一直到大腦前部,即額頭的后面,這就是負責計劃、抽象推理和理解行為之間因果聯系的大腦區域。這個叫作大腦額葉的部位在孩子上初中之前是不會完全發育好的。所以這也就很好地解釋了嬰幼兒為何不能理解他們不應該觸碰熱爐子的原因,學齡兒童為何在邏輯問題上可能會遇到挑戰,以及甚至是那些家長認為有很好理解能力的初、高中生為何也不是總能做出最好的決定。因為他們的大腦其實還沒有完全發育好,也就不能完全具備安排行為的優先順序,或者是對行為結果充分理解的能力。所以,我們的確是隨著年齡增長,越來越睿智。

(2)從內到外:大腦中心的結構(邊緣系統的一部分)主要負責處理和調節我們的情感。這部分先于外部區域(大腦皮質)開始發育。這些負責將大腦接收到的信息打上情感重要性標簽的中心結構,大多是在最早幾年的生長階段中形成的。它們能夠健康生長的程度,會影響到和外部大腦皮層形成神經連接的強度和質量。正是這些神經連接控制我們與思考、計劃和感覺相關的信息處理能力,以及我們的記憶能力——基本上就是學校學習過程中需要用到的大腦工作部分。換種說法,在兒童的早期階段,大腦如何形成處理情感的能力,直接奠定了兒童未來學業表現的能力基礎。

(3)從下到上:這部分的大腦主要負責基本生理功能,包括心臟的起搏、呼吸和體溫控制。它很早就開始發育,主要位于腦干區域。相比而言,那些能讓你保持注意力的能力、控制情緒的能力和協調運動的能力發育較晚,需要等到大腦皮質部分的神經連接形成之后。

為什么說嬰兒的大腦就像面包圈

下面是一個便捷、具體的圖像,幫助你想象你孩子的大腦是如何形成的。當我對大眾進行演講時,我通常使用以下道具:一支鉛筆,一個面包圈和六層紙巾。我使用這些常見的物品來代表不同的大腦區域,幫助聽眾在腦海中形成長期的印象,而不必記住所有的科學性概念。曾經有學生許多年后來找我,還提到“大腦中的面包圈結構”——我們倆都能完美地明白這個概念的速記方法(見圖1-4)。

圖1-4 記住大腦結構的簡單方法

我從俄勒岡大學的榮譽教授羅伯特·斯爾維斯特那里借用了這個觀點(稍做修改)

鉛筆,作為基底,代表著負責腦干作用的神經組織相對含量。這個部分主要負責調控心臟起搏、呼吸和其他我們平時無意識的生理功能。當一個人在壓力下或者在做劇烈運動時,心率和血壓(自動調節系統)就會出現反應并發生變化,但是對于腦干的絕大部分而言,它們的基本功能會維持穩定,不會不時發生改變,并且它們也不會因為我們轉瞬出現的想法或者對話而出現改變。另外,有些稍晚形成的神經系統,則會根據我們的想法和經歷出現隨時的改變,但絕對不是腦干部位。

如果孩子是早產的,腦干的某些功能就需要來自新生兒重癥監護室的額外輔助。比如,早產嬰兒需要被放在溫暖的保溫箱中,以穩定他們的體溫,他們的呼吸是通過呼吸器支撐的。即使是足月的嬰兒,這些系統也需要幾個月的時間來調節。任何父母都能證明這一點:首先孩子總是會不定時地睡著和醒來,漸漸地他能夠有規律作息和區分白天和黑夜。最終,孩子可以睡一整晚覺了。

面包圈,位于鉛筆上方,代表構成大腦邊緣系統的一組腦部結構。邊緣系統是由一組既相互獨立但又互相連接的結構構成的,主要負責處理所有的外來情感信息。當工作狀態良好時,這些大腦的邊緣系統就會讓人類具備觀察、檢測和區分真實威脅和想象中的威脅的能力,并且讓我們更好地記住這些經歷,這對人類而言非常重要。邊緣系統的功能中,我們最熟悉的應該就是“戰斗還是逃跑”反應。這個反應源于邊緣系統中一種叫作杏仁體的結構,該反應也可以因為看到某些事物而觸發。比如說,在森林的地面上看到一個長而細的物體時,大腦邊緣系統就會立即開始思考,如果這個物體是一條蛇而不是一根棍子的話,我們要如何應對。邊緣系統會向大腦的其他區域發出適當的信號(比如讓心跳加快,從而讓更多的血液到達腿部肌肉),最終讓人類可以快速逃跑。邊緣系統中的另一個結構叫作海馬體,負責記憶的存儲和提取。同樣地,當杏仁體發出警告信息時,海馬體會把相應的反應儲存在記憶里,供未來遇到類似情況的時候參考。

邊緣系統從嬰兒出生開始到5歲左右就基本形成了,這就是為什么對于嬰兒而言,有一個安全的、有保障的和充滿愛的環境特別重要。如果孩子被忽視或虐待時,這些結構(特別是杏仁體和海馬體)往往會發育得比較小,并且功能不正常。這些孩子通常會變得過度警覺——他們經常對周邊環境中的潛在威脅充滿警惕,并且會額外關注可以滿足類似食物、安慰和陪伴等基本需求的方法。他們從新信息中學習的能力會減弱,因為他們自然而然地會將更多精力聚焦于滿足更多的基本需求。我們會在第8章中討論更多相關的細節。

六層紙巾,代表位于大腦皮層最外層的六層新皮質(也稱為皮層)中的神經組織。在我的課程和演講中,我會將六層紙巾卷成一個粗糙的大腦形狀,正如你在圖1-4中看到的那樣。在一個真實的大腦中,皮層是灰色的,并且被高度折疊,就像大腦外的“樹皮”。這構成了我們通常印象中那個具有凹凸不平褶皺表面的大腦。

如果我們把這些褶皺壓平,它的大小大概像是一個超大尺寸的比薩。這是一個相當大的問題,因為皮層是大腦處理和儲存所接收到的外部信息的部位。請注意,這幾層紙是如何皺巴巴而緊密圍繞著面包圈的。最核心的交流在密集連接的皮層和邊緣區域之間發生。邊緣系統深處有個叫丘腦的結構,該結構通過各種感官(嗅覺除外)接收大部分進入大腦的信息。然后丘腦將這些數據傳輸到皮層的適當區域,例如視覺加工區(視覺皮層)、聽覺處理區、運動區等。

無論如何,大腦皮層都非常重要。對于父母和照顧者最重要的事是,皮層能夠處理和儲存各種類型的信息和記憶,比如孩子在學校學習到了什么,不論學習的內容是來自于閱讀和語言、歷史和代數、創意活動和音樂制作、解決問題的過程,還是僅僅來自于靜靜站著排隊時。

大腦皮層產生作用的能力高低,最主要取決于下方的邊緣系統的形成過程是否健康。邊緣系統是大腦的“心臟”。為了幫助我們更好地形成想象,也可以說面包圈是生命的支柱!因為這涉及孩子的社交和情感發展,健康的邊緣系統也影響孩子未來的以下能力:

 

集中注意力,以及更加容易地吸收信息

記住更多他所學的內容

更好地控制自己的行為和對他人的情緒反應

 

這些目標是每位家長都會為孩子制定的。毫不意外的是,這些也同樣會在孩子未來自我價值形成過程中起到極為關鍵的作用。

珍妮的故事:早期記憶的力量

直到我的殘疾女兒珍妮出生很多年之后,我才終于發現,她的“鉛筆和面包圈”(腦干和邊緣系統)在一開始就已經被損壞了。早年間她的外科手術沒有使用麻醉劑,并且新生兒重癥監護室(現在已經算是老式的)里面持續不斷的機器運作、蜂鳴器和過于明亮的燈光都給她正在發育中的神經系統帶來了很多傷害;即使年齡增長了,珍妮依舊在無意識中記住了這些刺激。和成年人通常像快照般回憶起過往重要事情不同,孩子會形成一種滲透性更強的記憶。這種記憶會不斷地提醒她,曾經痛苦的、糟糕的事情在未來任何時候都還可能發生。她現在已經三十多歲了,但直至今日,她的行為依舊會在瞬間發生極大的轉變。她在一瞬間,從一個可愛的、健談的人,突然轉變成一個緊張的、過激的和受到驚嚇的靈魂,會有明顯的歇斯底里,并會有驚跳反射后的殘留癥狀,會隨時準備撓傷自己或者尖叫。

好在對她和對我們(她的家人)都很幸運的是,我們非常了解很多誘發她情緒的因素,包括突然發生的改變或者很大的吵鬧聲。多年以后,有次我曾帶她和她的爸爸、妹妹一起,去參加國慶焰火活動。我希望她能享受這個所有美國人的傳統慶祝儀式,充滿愛國熱情地喜愛這“空中火箭的紅色光耀和空氣中爆破的炸彈”。然而,她表現得非常激動,甚至大哭不止,出現無法抑制的恐慌,一直在哀求我要離開。現在我終于理解,僅僅安慰她這些聲響不會傷害她,對她而言是沒有任何實質意義的。她的反應來自大腦里一個深層的、內部的和中心的區域。我們現在正致力于幫助她更好地應對那些會讓她沮喪的刺激,或者我們會跟她一起避免這些刺激。今年國慶,我非常開心地帶著她看了一個不用動腦的、平靜的“女性電影”,我們都度過了一個愉快的夜晚。

主站蜘蛛池模板: 昌黎县| 蒲城县| 乐业县| 正安县| 丰城市| 加查县| 广水市| 康定县| 太保市| 垦利县| 璧山县| 久治县| 平邑县| 荆门市| 万源市| 雷州市| 彰化市| 中西区| 霍城县| 镇赉县| 大连市| 黑山县| 灵丘县| 英吉沙县| 西乌珠穆沁旗| 大邑县| 榆林市| 广东省| 涡阳县| 西乌珠穆沁旗| 林口县| 玛曲县| 株洲市| 明光市| 阿尔山市| 屯门区| 茶陵县| 伊金霍洛旗| 泽普县| 淮阳县| 巧家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