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讓人寒心,別人就對你死心。
桐華在《長相思》里寫道:但凡人心,只要付出了,不免期待回報。
當誠心誠意換來了滿不在乎,當掏心掏肺換來了無動于衷,任憑是誰,都會感到心寒。
曾經(jīng)火爆一時的大衣哥朱之文,就有過類似的經(jīng)歷。
從農村走出來的朱之文,憑借著一副好嗓音,成了各大節(jié)目和商業(yè)活動的座上賓。
可當他演出完回到村子里時,發(fā)現(xiàn)身邊的人都變了。
之前幾乎沒有來往的親戚,紛紛上門來向他借錢。
他前前后后借出去一百多萬,欠條塞滿了一抽屜,可沒有一個人還過,也沒有人打算還。
他出錢修建了學校,為村里購進了大批的健身器材,拿了五十萬修了家鄉(xiāng)的公路……
可村民們卻指責他做的好事不夠多,甚至把村里給他立的功德碑砸掉。
鄉(xiāng)里鄉(xiāng)親們都沾了他的光,卻沒有人愿意領他的情。
“這窮小子長這樣也能出名,就唱幾首破歌也能掙大錢。”
“要想俺們說他好,莊上一人給買個小轎車,一人給一萬塊錢。”
村民們的舉動,讓朱之文徹底寒了心。
如今若是還有人上門找他借錢,他基本都是直接拒絕。
任何感情,都不是單靠一方的付出,就能夠維持下去。
如果付出不被珍惜,真心不被回應,那個情深義重的人,也會從此轉身離去。
正如蔡康永所說:“人與人之間是有一個情感賬戶的,每次讓對方開心,存款就多一點,每次讓對方難過,存款就少一些。
不要一味地從當中提領,任性地覺得,你的錢永遠都揮霍不完。
不是的,存款變成零的時候,就是對方離開的時候。”
這世間萬事萬物,向來是種什么因,得什么果。
你對他真心,他就對你誠心;你讓他寒心,他就對你死心。
曾經(jīng)看過這么一句話:我的性格來源于我是誰,我的態(tài)度取決于你是誰。
你如何待我,我便如何待你;你給我多少,我便回敬你多少。
其實,每個人的心里都有一桿秤,孰真孰假,孰好孰壞,大家都心知肚明。
虛情假意換不來真心實意,裝腔作勢換不來推心置腹。
想要收獲真心,必須自己先付出真心;想要付出收獲溫暖,必須自己先付出關心。
人心永遠是互換的。
最難得的是人心,最易得的也是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