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9章 空前絕后的征服

  • 西方通史
  • 文聘元
  • 7999字
  • 2019-08-07 11:45:24

羅馬之所以被稱為“偉大的羅馬”,其原因在于羅馬的征服。

自臺伯河邊建城之日起,羅馬就處于戰爭的腥風血雨之中。它不斷地征服、征服,征服了意大利、征服了迦太基、征服了高盧、征服了非洲,把整個地中海變成了羅馬的內湖,建成了西方歷史上史無前例的龐大帝國。

早期的征服

當羅馬強盛到要對外擴張時,首先征服了當地的伊特那斯堪人,從公元前477年起,發生了三次大的戰爭,伊特那斯堪人都失利了,最后,羅馬終于攻占了伊特那斯堪人的首城維愛,伊特那斯堪人有的被殺,有的被俘作了羅馬人的奴隸,他們的土地則被分給了羅馬的平民們,每人七猶格,大約相當于現在的兩公頃。

征服伊特那斯堪人后,羅馬便控制了整個臺伯河流域,讓臺伯河變成了它的內河。

已經征服了北面的鄰邦,羅馬征服的第二個地區是它東面的鄰邦薩姆尼特。

經過三次薩姆尼特戰爭,羅馬不但打敗了薩姆尼特人,還打敗了和薩姆尼特同盟的山南高盧人,征服了整個意大利的中部地區。

此后,羅馬人將貪婪的目光轉向了南部,意大利南部又叫“大希臘”,是一些希臘人建立的殖民城邦,講文化和希臘本土沒有什么不同,也出了不少希臘哲人,像畢達哥拉斯學派。

大希臘人深知羅馬人如狼的貪婪,向自己的母邦希臘求援,這時希臘最強盛的國家是伊皮魯斯,它的王名叫皮洛士,是亞歷山大大帝的親戚,像大帝一樣有出色的軍事才能,他率軍來援,先戰于赫拉克里亞,再戰于奧斯庫盧姆,把羅馬人打得大敗,不過,他在兩次戰爭中也損失了不少有生力量,弄得他得勝后視察戰場時,嘆了口氣,說:“要是再來這么一次勝利,咱們也就完了!”這就是皮洛士式的勝利的起源。它的含義容易明白,就是指那些代價太大、甚至得不償失的勝利,后來在本尼凡托一役中,被以逸待勞的羅馬大軍迎頭痛擊,皮洛士眼看羅馬人不再好惹,只好灰溜溜回到他的伊皮魯斯去了。

這一仗之后,大希臘的城邦們老老實實地歸附了羅馬,羅馬控制了整個南部意大利。

此后便發生了羅馬對外戰爭中最重要、也最血腥的戰爭,史稱“三次布匿戰爭”。羅馬人稱迦太基人為布匿人。

布匿戰爭 這是羅馬,也是西方歷史上最著名而殘酷的戰爭之一,我們在下面要好好說說,迦太基人是古老的腓尼基人的后裔,腓尼基人我們前面曾經提到過,它們是腓尼基字母的創立者,這腓尼基字母是希臘字母的祖先,羅馬人又在希臘字母的基礎上衍生了拉丁字母,以后的英語、德語、法語等都來自拉丁語。腓尼基人也是最古老的航海民族之一,天生善于航海,像希臘人一樣到處建殖民城邦,迦太基就是其中最著名的一個。這時古老的本土腓尼基人已經退出歷史的大舞臺,不再是一個強國或者強大的民族,但他們的后裔迦太基人卻在遙遠的非洲建立了一個海上強國,以非洲北部的迦太基城為中心,一直擴展到西班牙南部。

在長期的擴張中,由于迦太基主要在地中海上擴張,而羅馬人主要在陸上,因此兩國之間并沒有正面的沖突,但當羅馬人已經占領了整個意大利半島,與南面的西西里島只隔著狹窄的墨西拿海峽相望時,兩國的沖突就難以避免了,結果就是著名的布匿戰爭了。

布匿戰爭前后延續百余年,當然并不是一直在作戰,中間還有很長的和平時期,但戰爭共有三次,史稱三次布匿戰爭,都是西方歷史上的重要戰爭。

我們先來說第一次。

公元前264年,隔海相望的迦太基人和羅馬人終于爆發了戰爭,史稱第一次布匿戰爭。

戰爭的導火線是所謂的“墨西拿事件”。在西西里島東北角有一個海盜式的城邦墨西拿,不時攻襲附近的希臘人城邦,到公元前264年,敘拉古的希落二世率軍攻打墨西拿,墨西拿人便同時向羅馬人和迦太基人求救,迦太基人正想攻打敘拉古人,好獨占西西里島。由于墨西拿是距意大利半島最近的地方,羅馬人不能讓它落到強大的迦太基手里,于是派軍渡海,到達西西里島,這也是羅馬軍隊第一次離開大陸作戰。第一次布匿戰爭就此爆發了。

羅馬人先占領了墨西拿,還和西西里島上最強大的希臘城邦敘拉古結盟,擁有了強大的陸軍力量,并且在陸戰中打敗了迦太基人,但這些對迦太基人并沒有構成大的損失,因為他們的力量主要在海上,是現在的西部地中海霸主,擁有強大的海軍,因此羅馬人不久就認識到,想要戰勝迦太基人必須得有強大的海軍才行。就像當初亞歷山大大帝一樣,認識到要占領推羅城沒有強大的海軍是不行的。

羅馬人說到做到,不久就建立了一支強大的海軍。

羅馬人決心用這支強大的艦隊在海上戰勝敵人,迦太基人當然不會害怕羅馬的海軍,事實上,它龐大的艦隊經常在地中海上穿梭巡邏,以消滅任何大海上的羅馬力量。

雙方的海上大戰于公元前260年爆發,結果令人大跌眼鏡,強大的迦太基海軍慘敗。從此,在地中海上占據優勢的就不再是迦太基人,而是羅馬人了。

這等于說,羅馬人不但在陸地擁有優勢,在海上也擁有了優勢,因此,可以說整個布匿戰爭此后的走勢就被決定了。

但迦太基人依然擁有強大的海軍,他們也依然要與羅馬人戰斗下去,于是以后又爆發了幾場大海戰,羅馬人都取得了勝利。

看到這樣的情形,一開始迦太基人被迫求和,但由于羅馬人所提的條件極為苛刻,迦太基人情愿再戰,于是后來發生了一件值得我們記住的事件。

在一場發生于北非的大戰中,羅馬人意外遭到大敗,包括統帥雷古魯斯本人和他的幾乎全部羅馬騎兵都成了迦太基人的戰俘。

據說雷古魯斯給逮住后,向迦太基人起誓說,只要迦太基人放他回去,他一定會讓羅馬與迦太基簽訂和約,結束戰爭。迦太基人天真地相信了他,把他放走了。結果他回到羅馬后不但沒有勸羅馬人與迦太基人講和,還鼓動他們繼續與迦太基作戰。但他遵守另一半信約,回到了迦太基,讓迦太基人把他殺了。

這樣一來,自然更激起了羅馬人的憤怒。羅馬人繼續向迦太基人進攻,不斷取得勝利,迦太基人龐大的艦隊損失殆盡。

不久,雙方簽訂了和約,不用說和約的內容是羅馬人定的,幾乎是一份投降條約。

雖然第一次布匿戰爭長達10余年,雙方都遭受了巨大的損失,然而戰爭并沒有結束。

由于在和約中嚴格限制了迦太基海軍的規模,因此迦太基不能再建海軍,于是他們將目光投向了陸上,準備在陸上建立新的強大軍力。

他們很快找到了目標,那就是伊比利亞半島,也就是今天的西班牙一帶。

這時候迦太基人的統帥還是那位哈米爾卡·巴卡,他看到迦太基本土已經殘破,便決定去經略西班牙南部的殖民地,因為那里土地肥沃、人口眾多。跟隨他的除了軍隊外,還有一個9歲的孩子、他的兒子漢尼拔(Hannibal)。

據說到了西班牙后,哈米爾卡的第一件事就是叫小漢尼拔跪在神壇和迦太基列祖列宗的牌位前,立誓終身與羅馬人為敵。

迦太基原來在這里的沿海地區已經有了小片的殖民地,他們在這里不斷開疆拓土,不久將大半個伊比利亞半島控制在手中,尤其是控制了這里的銀礦,利用之大發其財,又用這些財富作為基礎,建立了一支強大的雇傭軍,據說人數達5萬之眾。

但伊比利亞半島上也有羅馬人的勢力,雙方不可避免地產生了沖突。由于漢尼拔拒絕了羅馬人的最后通牒,雙方終于開戰了,這是公元前218年的事。

這時漢尼拔只有26歲,從這一刻起漢尼拔就顯示了卓越的軍事天才。他沒有像羅馬以為的那樣從海上進攻,而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備。他率軍從西班牙往東橫掃,跨過比利牛斯山,繼而歷盡千辛萬苦、翻越白雪皚皚的阿爾卑斯山,從天而降般地出現在羅馬之北的波河平原。

羅馬人大驚失色,接下來的15年是西方軍事史上最輝煌、也最悲壯的時期之一。

漢尼拔率軍渡過波河,向羅馬人發動了進攻,此后的15年,他每戰必勝,把羅馬逼到了毀滅的邊緣。

先是,渡過波河不久,他遇到了領軍前來迎戰的羅馬執政官隆古斯,并在特拉比亞會戰中將他擊敗。接著羅馬派出了蓋約·弗拉米尼,他被認為是當時羅馬最杰出的統帥,他或許也認為自己的將才足以與漢尼拔匹敵,率軍向漢尼拔沖去,于是,在特拉西米諾湖畔發生了西方古代最有名的戰例之一“特拉西米諾湖之戰”(Battle of Lake trasimene),羅馬軍隊人數比漢尼拔的要多,但結果是,弗拉米尼連同他的幾萬大軍全軍覆沒,這是徹頭徹尾的全軍覆沒,羅馬人一個都沒能逃掉。關于這次戰役的詳細情況,大家可以去讀讀專門的戰史,十分精彩——不過也許僅次于下面要講的另一次戰役。

在特拉西米諾湖吃了大虧后,原來那般驕狂的羅馬人嚇破了膽,龜縮在羅馬城再也不敢出頭。

到了死亡邊緣的羅馬找到了一個新救星——昆圖·法比烏斯,或譯作費邊,他有個外號“拖延者”。因為他與漢尼拔打仗有一個特點,就是壓根兒不打。這可以說是他的經驗之談,因為自從漢尼拔縱橫馳騁意大利以來,在大大小小的戰斗中,羅馬人從來沒有贏過,確實是從來沒有!他就干脆不打,像我國古時晉人對石勒那般用堅壁清野的法子來拖垮漢尼拔。

費邊的戰術很簡單——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他死死跟著漢尼拔,但決不與他正面作戰,由于他是在本土作戰,熟悉地形,漢尼拔想抓住他打一仗也不能。但只要漢尼拔部隊有人掉了隊,他就會餓虎般撲上去吃掉。

他的這種戰術在那時也許是唯一可用的戰術,但羅馬人覺得臉都丟盡了,決定豁出性命來一搏,公元前216年,羅馬的兩名新執政官盧烏·包路斯和蓋約·瓦羅率大軍在一個名叫坎尼的地方與漢尼拔軍會戰,爆發了坎尼戰役(Battle of Cannae)——這也許是西方古代史上最著名的戰例,至少是以少勝多的最著名的戰例。

是役,漢尼拔軍有約四萬步兵和一萬騎兵,因在異國他鄉長期奔波遠襲,已屬疲憊之師。而羅馬足有八萬步兵和六千騎兵,都是精銳之師,且養蓄已久,斗志旺盛。

但這一切都不足以成為漢尼拔取勝的障礙,他把自己的軍隊布置成向敵方凸出的半月形,并且不按常理,以精銳為中軍,而是把老弱之兵放在凸出的中間,相反把精壯之士放在兩邊延后的部分,再將騎兵置于最外邊的側翼。羅馬人則仍按傳統的方陣迎戰,與漢尼拔軍相反,將精銳置于中間,率先沖鋒,想一鼓作氣將敵人擊敗。

會戰簡單經過是這樣的:羅馬人率先發起沖鋒,攻向漢尼拔中軍,中軍受到攻擊的老弱之兵往后便退。這時,兩邊的精兵反而向前,與先前凸出去的新月形相反,漢尼拔軍形成了凹進來的新月形,這新月形將沖過來的羅馬軍隊團團包圍,以下便出現了這種情形:被圍住的羅馬軍隊人數眾多,但被擠成了一團,中間的軍隊沒辦法發揮力量,而邊上的隊形也被沖亂,穿盔戴甲的重裝步兵失去了輕裝步兵保護,這些羅馬軍的主力頓時成了任漢尼拔軍砍殺的羔羊。

戰役的結果是令人難以置信的,八萬羅馬大軍幾乎被全殲,執政官包路斯戰死,只有瓦羅等少數幾個人逃掉。

至于漢尼拔軍,包括死者與傷者,僅僅六千。

如此輝煌的勝利震驚了整個意大利,一些本來與意大利同盟的大城,如卡普亞(Capua)和敘拉古,投向了漢尼拔一邊;馬其頓這一度令東方與西方都發抖的國家,也與漢尼拔結成了同盟,羅馬已處于被毀滅的邊緣。

取得坎尼大捷、并且獲得了卡普亞、敘拉古這些同盟的支持后,這些同盟就勢力而言在意大利僅次于羅馬,漢尼拔仍沒有乘勝向羅馬城發動總攻,而是停止了作戰,將軍隊停駐于南意大利,想通過與其他城市組成反羅馬同盟這樣的外交手段來消滅羅馬。他這個策略本來也是行得通的,但這時他又犯了堪稱致命的錯誤——沒有全力援助受到羅馬人猛攻的盟軍。

羅馬這時已經認識到與漢尼拔硬拼只有送死的份,于是一方面將羅馬所有17歲以上的男子征入軍隊,另一方面再也不與漢尼拔軍正面作戰,而是加緊瓦解漢尼拔的反羅馬同盟,方法是殘酷報復那些與漢尼拔結盟的城市,首先是卡普亞。卡普亞忙向漢尼拔求援,在這種情況下,漢尼拔應當盡全力支持卡普亞,并且乘機與羅馬軍再決一死戰,消滅其有生力量。但不知為何,漢尼拔竟然只是向羅馬城進行了一次虛張聲勢的進攻,這當然不能救卡普亞人,不久,卡普亞被羅馬攻克,整個城市被毀滅。在攻打卡普亞的同時,羅馬人還向漢尼拔的另一個主要盟友敘拉古發動了進攻,并且像卡普亞一樣幾乎被摧毀。

這兩件事等于告訴意大利人,千萬不要與漢尼拔結盟,這個人雖然厲害,但絕不會幫你。

同時,我們還要知道,漢尼拔是在距自己在非洲和西班牙的基地十分遙遠的意大利作戰,靠基地補給極其困難,加之這時羅馬將軍大西庇阿率軍切斷了漢尼拔與西班牙之間的陸上通道,將漢尼拔最后一支持軍全部殲滅,據說還將這支持軍的首領、他弟弟哈斯德魯巴·巴卡的頭顱拋進了他的帳篷,而這時的漢尼拔正等著與兄弟相會呢。這對漢尼拔的打擊之重可想而知。海上,由于羅馬人牢牢控制著地中海,漢尼拔想從海上獲得補給也是極其困難的。結果是:他的糧食吃一份少一份,他的士兵死一個少一個。

相反,羅馬人在自己的本土作戰,要糧有糧,要后有兵。

這些說明了什么呢?說明了漢尼拔如果想取得這場戰爭的最后勝利,只有兩條路可走:或者乘勝前進,攻下羅馬城,徹底毀滅羅馬;或者在南意大利建立根據地,與他的同盟結合到一起,靠著他們的補給與羅馬打持久戰。這兩條路在當時并不是不可行的,因為南意大利的大部分地區在坎尼會戰后都站到了他這一邊,這些地方物產豐富,足以進行一場持久戰,如果他想攻打羅馬,他們也一定樂意與他一起來打,同時提供各種攻城器械什么的。

但漢尼拔沒有,在坎尼會戰后一段時期,他似乎休眠了,從而錯失了最佳時機,而這時羅馬正制定著正確的戰略,這戰略將把漢尼拔置于死地。

羅馬人的戰略除了前面地避免與漢尼拔正面作戰和摧毀他的反羅馬同盟外,第三條戰略,也許是最杰出的戰略,就是直搗漢尼拔的母邦——迦太基!

羅馬大軍越過地中海,直搗迦太基。

迦太基抵擋不住,只好急召漢尼拔歸國,漢尼拔匆匆歸國,匆匆上陣,但這時與坎尼會戰相比形勢已全然不同了。

軍力上,羅馬人兵強馬壯,還得到了努米底亞人的加盟。

努米底亞人住在迦太基的后面,向來是迦太基的大后方,它的騎兵特別英勇善戰,一直是漢尼拔軍隊的主力。但這時努米底亞人反而與羅馬人站到了一邊,這使軍力對比產生了決定性的影響。同時由于迦太基除了漢尼拔外一無將才,迦太基本土的雇傭兵連基本訓練都談不上,作戰時哪能領會漢尼拔的意圖?這樣羅馬人在軍力上取得了絕對優勢。

指揮上,現在的大西庇阿也不可與原來的包路斯或瓦羅之流同日而語,是真正的大將之才。

如此,戰爭的結局實際上從開始就決定了。在這場“扎馬戰役”中,漢尼拔輸掉了平生第一仗,也幾乎是最后一仗。這一仗后,他再也沒有機會在迦太基輸了,因為迦太基的元老和執政官們立即投降了,與羅馬人簽訂了合約。和約規定:迦太基放棄非洲以外的全部領土;只準保留十艘艦只以防海盜,其余一概交給羅馬,并且不允許建造新的艦隊;向羅馬賠款一萬塔蘭特;非經羅馬批準不得對外開戰,并交出一百名人質以保證履行條約。

第二次布匿戰爭就這樣結束了,迦太基從此不再是強國,而成為羅馬的一個被征服的附邦。這是公元前202年間的事。

漢尼拔逃走了,但遭到羅馬人的繼續追索,并向敢于收留他的一切國家發出戰爭威脅,最后,走投無路的漢尼拔寧死不肯做俘虜,在亞洲一個山洞之中服毒自殺。

第二次布匿戰爭結束后,迦太基在軍事上已根本不足以與羅馬為敵,但經濟上卻依靠貿易而又有了些繁榮的樣子。這時,羅馬著名的元老大加圖到了迦太基,他看到迦太基商業紅火,嫉妒之火焚燒著他的心。于是,回到元老院后,他每一次在元老院演說時,都要以這樣一句話來結束:“一定要毀滅迦太基!”

于是羅馬人開始找借口向迦太基發難。

俗話說,“欲加之罪,何患無辭”,羅馬人終于找到借口向迦太基宣戰了。并且提出了這樣的最后通牒:讓迦太基鏟平迦太基城,所有人遷居到離海岸至少16公里的地方居住。這條件對于迦太基人來說等于死,因為迦太基人賴以為生的只有一樣東西:海上貿易。迦太基終于明白,羅馬人所要求于他們的已經不是什么物質利益,而是迦太基的毀滅。

終于覺醒了的迦太基人,這時發出了垂死的猛虎一般的威力,武器已盡,他們將所有的金屬都用來鑄造武器;弓弦已盡,所有迦太基婦女割下她們的頭發用來做弓弦。每個迦太基人都成了戰士。他們自知必死,默默地站在城墻上,注視著蜂擁而來的羅馬士兵,準備決一死戰。

結果不用說,雖然迦太基人奮勇抵抗,甚至與終于攻進城池的羅馬士兵逐街逐巷逐屋地進行戰斗,但終歸失敗。

到羅馬人最后攻下迦太基時,戰爭開始時的50萬迦太基人只剩下了5萬。這是公元前146年的事。

羅馬人是這樣最后處置迦太基的:將所有活人賣為奴隸,迦太基城被徹底摧毀,夷為平地,并且在上面用犁犁過,羅馬人還詛咒說,凡敢再在這里建城的人必遭天譴。

上述就是羅馬在它的征服歷程中所經歷過的最為持久艱苦的征服:對迦太基的征服。但對于羅馬,征服并沒有結束,征服還剛剛開始。

繼續征服 即使在三次布匿戰爭的間歇期間,羅馬也并沒有一味休養生息,以彌補國庫的耗損,相反,他們從來是以戰養戰,用發動新的戰爭、奪取新的土地、征服新的民族來取得進一步戰爭的資本。

這一輪征服是圍繞著地中海來進行的,從西班牙、馬其頓直到非洲。

在第二次布匿戰爭期間,為了切斷漢尼拔的后勤供應,羅馬人向西班牙發動了進攻,到公元前133年,西班牙基本被征服。

又由于漢尼拔曾經與馬其頓結盟,第二次布匿戰爭一結束,羅馬就迫不及待地向馬其頓王腓力五世發動了戰爭,通過三次馬其頓戰爭,徹底擊敗了馬其頓,還從馬其頓手里奪取了希臘,它又通過與敘利亞的戰爭奪取了色雷斯和敘利亞在小亞細亞的屬地。

到第三次布匿戰爭之后,整個地中海地區已無人無國堪與羅馬為敵。

此后最重要的征服目標是高盧。

這里的高盧指的是阿爾卑斯山以北的高盧,現在的整個法國、比利時以及意大利與德國的一部分等過去都叫高盧,其中意大利北部的山南高盧早被羅馬人征服了。現在要征服的就是“山北”的高盧,征服者是愷撒。

愷撒只用了三年左右的時間就征服了幾乎整個的高盧,后來又越過萊茵河,向另一巨大的野蠻民族——日耳曼人發動了征服戰爭,雖然勝利了,不過收效不是太大;他又越過英吉利海峽,進入不列顛島,占領了它的南部,這也許是不列顛第一次正式出現在西方歷史舞臺。

愷撒為羅馬弄到的新領土之廣可謂前無古人,并且高盧可不單是廣而已,它土地肥沃,物產豐富,是寶地中的寶地。

奧古斯都上臺后,繼續愷撒的征服事業,先是完全征服了西班牙,接著又在阿爾卑斯山東面一帶奪了一些地盤,但他最主要的是向萊茵河與易北河之間地區的日耳曼人發起的征服。這些日耳曼人就是今天德國人的直系祖先,是群“金發野獸”。奧古斯都以極盛時羅馬的軍力,費盡移山心力,經過八年苦戰,征服了他們。

然而好景不長,僅過了一年,日耳曼人舉國大起義,奧古斯都舉全羅馬之力以迎擊,又花了三年,總算把他們壓服了。

但壓服只是兩個反抗波峰之間的一個波谷而已,日耳曼人又舉起了造反大旗。這一次奧古斯都犯了他平生第一個大錯誤,派了個叫瓦魯斯的將領率羅馬大軍去平叛,這瓦魯斯倒也挺有名的,不過這有名是他被認為是西方歷史上最無能的將軍之一。當他統領羅馬大軍進入日耳曼人的地盤時,要穿過有名的黑森林。那里是一望無際的大森林,整日連陽光都難射進來,人一進去,那簡直是進了迷宮。瓦魯斯將軍在這個節骨眼上竟然用個日耳曼人做向導,一頭扎進了黑森林,當他發現那些向導突然消失了,正覺得古怪時,一場真正的屠殺已經開始了,平日如狼似虎的羅馬軍隊此刻成了日耳曼人砧板上的肉,任砍任殺,結果,成千上萬的羅馬人一個也沒跑出來,被日耳曼人殺了個精光。

自此,奧古斯都再也不去想日耳曼人的傷心事了,羅馬帝國東北邊境也就停在了原來的萊茵河、多瑙河以西以南一線。

我們說過,奧古斯都時代是羅馬的黃金時代,被稱為“羅馬和平”,這個百年來不停地征服的羅馬總該歇歇了吧?

是的,羅馬是該歇歇了,不過在它歇之前,還要進行最后一場征服。這個征服者就是前面提到過的五賢帝之一圖拉真,羅馬到他手上才達到了征服的巔峰。

他出生于西班牙,也是第一個出生于意大利之外的帝國統治者,他首先占領了多瑙河以北的達西亞,就是現在的羅馬尼亞,又與帕提亞人開戰,揮軍直抵波斯灣,在小亞細亞東邊攻占了亞美尼亞和美索不達米亞,這時,非洲西北部與西班牙隔直布羅陀相望的毛里塔尼亞也歸屬了羅馬。

至此,羅馬的征服終于達到了它的頂點。這時的羅馬帝國,東起直通波斯灣的美索不達米亞,西到西班牙,北至不列顛和達西亞,南包埃及,地中海已經變成了羅馬不折不扣的內湖。

整個地中海成了羅馬的內湖,這是西方歷史上的第一次,不但空前,而且絕后。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华池县| 延安市| 河西区| 易门县| 城市| 苏尼特右旗| 旬阳县| 托克逊县| 新源县| 祥云县| 西平县| 湖口县| 大安市| 绥滨县| 肃宁县| 科尔| 随州市| 本溪市| 兴化市| 乐都县| 蓬莱市| 乌鲁木齐县| 江口县| 桐城市| 永福县| 馆陶县| 孙吴县| 灵璧县| 安庆市| 锦屏县| 垣曲县| 和龙市| 南平市| 乐清市| 梁山县| 兴业县| 黄龙县| 灵武市| 牟定县| 曲松县| 平乐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