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6章 松毛蟲

  • 昆蟲記
  • (法)法布爾
  • 14772字
  • 2019-08-08 10:11:23

這種毛蟲已經(jīng)擁有自己的一部歷史,撰寫者為雷沃米爾先生。但是,由于條件所限,這位大師所撰寫的這部松毛蟲的歷史存在著無法避免的缺憾。他所研究的對象是通過驛車從千里之外的波爾多,從荊棘叢生的荒野之中運來的。這種昆蟲離開了它原來的生活環(huán)境,它向這位歷史學家所提供的生活習性等方面的情況就大打了折扣。研究昆蟲的習性,必須就地進行,在它生活的區(qū)域進行長期的觀察,因為它只有在自己的生活環(huán)境中才能盡顯其天性。

而雷沃米爾先生用來進行實驗和研究的對象,來自法國的西南部,對巴黎的氣候環(huán)境非常陌生,不習慣,使研究者難以了解到它的許多生動有趣的情節(jié)。雷沃米爾先生當時研究松毛蟲就是這么個情況。后來,他對另一種外來的昆蟲——蟬進行研究時,情況依然如此。不過,他從荊棘叢生的荒野中所收集到的昆蟲窩巢卻是頗有研究價值的。

我所處的環(huán)境對我的研究十分有利。于是,我對松樹上成行成串地爬行著的松毛蟲重新進行了觀察研究。我在自己那荒石園昆蟲實驗地種了一些樹,還特別地種了不少的荊棘,有幾棵松樹長得十分挺拔兀立,其中有阿勒普松和奧地利黑松。這些松樹與荒野里的松樹沒有任何的不同。松毛蟲占領它們,在上面編織了自己的大袋囊。這些樹的葉子全都被它們糟蹋得夠嗆,仿佛遭了火災似的,令人氣憤不已。為了保護樹葉,我每年冬天都得仔仔細細地進行檢查,用一根分叉的長板條一點一點地捋,徹底清除松毛蟲的窩巢。

為了觀察的方便,我把三十來個松毛蟲的窩安放在離我家大門幾步遠的地方。如果這些窩不夠用,附近的松樹仍可向我提供必要的補充。我首先觀察的是松毛蟲蛾卵,雷沃米爾書中沒有提到過它。八月上旬,我便站在松樹前,觀察與我眼睛視線處于同一水平高度的松樹樹干,很快便會發(fā)現(xiàn),這兒那兒,在松針叢中,一些微微呈白色的小圓柱體把郁郁蔥蔥的青枝綠葉給弄得斑斑點點的。那就是松毛蟲蛾卵,一個圓柱體就是一個松毛蟲蛾母親的一個卵群。松樹的松針成雙成對地聚在一起。一對葉子的葉柄被如同手籠那樣的圓柱體形物體包裹著。該物體長三毫米,寬四五毫米,外表如絲一般柔軟光滑,白中略顯橙黃色,覆蓋著鱗片。鱗片像屋瓦似的疊蓋著,排列雖然較為整齊,卻不呈幾何秩序,外觀上看著猶如榛樹未曾開花的柔荑花序一般。

鱗片幾近橢圓,白色,半透明,底部略呈褐色,另一端則呈橙黃色。鱗片下端又短又尖,較為細小,散亂,上端則較寬大,像是被截去一段似的緊固在松針上。無論是風吹還是用刷子反復地刷,都無法讓鱗片脫落。從下往上輕輕地掃拂這如同手籠似的圓柱體,那鱗片就會像是受到反向摩擦的濃毛一般豎立起來,并一直保持著這種豎立狀;如果再朝相反方向摩擦,它們就立即恢復原狀。另外,輕輕觸摸鱗片的話,它們有如絲絨一般的柔軟。它們一絲不亂地一片一片地互相貼附著,形成一個保護蟲卵的保護層。一滴雨水、一顆露珠都無法滲透進這個“瓦片”保護層。

這個保護層是如何形成的呢?松毛蟲蛾母親蛻去身體的一部分來保護自己產(chǎn)下的卵。它把自己蛻下的皮殼為它的卵做成一個暖暖和和的被套。我們不妨在此引述一段雷沃米爾大師的話:

雌松毛蟲蛾身體的尾部有一塊發(fā)光片。我第一次發(fā)現(xiàn)時,它的形狀與光澤就引起了我的注意。我拿一根大頭針去觸碰它,觀察它的結(jié)構(gòu)。大頭針剛這么一觸碰,便立即產(chǎn)生一個令我頗為驚奇的小小的現(xiàn)象:我看見大量的閃閃發(fā)亮的小碎片分離開來,四處散落,有的向上飄去,有的向兩旁飛落,其中最堅固的那一片,隨著一些小片片輕輕地落在了地上。我所稱之為小碎片的那些東西,全都是薄而又薄的薄片,有點像是蝴蝶翅膀上的鱗片,但比后者要大得多。雌松毛蟲尾部那塊引人注目的板片,其實是一個鱗片堆,是一個奇妙的鱗片堆。雌松毛蟲似乎是用這些鱗片來覆蓋住自己的蟲卵的。這是我自己的推斷,因為它們并沒有告訴我它們是不是用這些鱗片來覆蓋自己的蟲卵,也沒有告訴我其尾部的這個鱗片堆是派什么用場的。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它們的這個鱗片堆絕不是毫無用處,只是個裝飾,而是有其用途的。

是啊,大師,您說得很對。這既厚實又整齊的鱗片堆是不會無端地長在昆蟲的尾部的。任何事物的存在都必然有其存在的理由。您用大頭針一觸碰就飛落的這些鱗片應該是用來保護其蛾卵的。您的推測合情合理。我用鑷子輕輕一夾,真的夾到了一些有鱗片的濃毛。蛾卵顯現(xiàn)出來,像一些白色琺瑯質(zhì)小珠珠似的。它們緊緊地擠貼在一起,形成九個縱向列隊。我數(shù)了數(shù)其中的一個隊列,共有三十五個蛾卵。這幾排蛾卵幾乎一模一樣。圓柱體上卵的總數(shù)在三百個左右。一個松毛蟲蛾母親擁有一個多大的家庭啊!

一個縱向列隊的卵與相鄰的兩個縱向列隊的卵精確無誤地交叉貼靠著,不留一點空隙。看上去,猶如用珍珠制作的工藝品,小巧玲瓏,巧奪天工,令人驚嘆!不過,把它比作排列整齊的玉米更為確切。它就像一個微縮玉米棒,但其排列的幾何圖形更加的優(yōu)美、漂亮。松毛蟲蛾的“穗兒”上的顆粒略呈六角形,是蟲卵相互擠壓造成的。它們彼此牢牢地黏合在一起,無法分隔開來。如果卵塊遭受破壞,它就一片片、一塊塊地從松針上脫落下來。這些小塊全都是由好多的蛾卵組成的,而產(chǎn)卵時產(chǎn)下的珠狀物便由一種如漆一樣的黏性物質(zhì)給黏結(jié)起來。保護性鱗片那寬闊的基部就固定在這片“漆”上。

天氣晴朗、風和日麗時,觀賞松毛蟲蛾母親制作這種如此齊整美觀的杰作,觀賞卵剛剛產(chǎn)下,這位母親用一片片從尾部脫離的鱗片來為卵制作“屋頂”,真的是非常有趣的事情。卵并不是呈縱列產(chǎn)下的,而是呈圓形、環(huán)狀產(chǎn)下的,這一點是顯而易見的。這些“環(huán)”疊合在一起,讓卵粒交替地排列著。產(chǎn)卵是從下面,從接近松樹復葉的下端開始的,在上面宣告結(jié)束。最早產(chǎn)下的是最下面的圓環(huán)形的卵,最后產(chǎn)下的則是最上面的那個圓環(huán)形的卵。鱗片全是縱向排列,而且被朝向樹葉的那一端固定住。鱗片的安排布置不會有任何的差異。

讓我們仔細欣賞一番我們眼前這座漂亮的“建筑物”吧。無論年老年少,無論有才無才,人人見了這個嬌小玲瓏的“松毛蟲蛾穗子”,都會嘖嘖稱贊的。讓我們印象最深的,并非那像琺瑯一般美麗的“珍珠”,而是它們那極其整齊劃一、呈幾何圖形的組合排列。一只小小的松毛蟲竟然也在遵循協(xié)調(diào)一致、和諧有序的規(guī)律。

如果米克羅墨加斯[8]想到再一次地離開西里烏斯[9]的世界,前來訪問我們所居住的行星的話,他會在我們中間找到美嗎?伏爾泰[10],的書中的描寫,讓我們看到米克羅墨加斯是如何做的:他把項圈上的一顆鉆石取下,制成一個放大鏡,用來觀察一艘在他的大拇指上擱淺了的三層戰(zhàn)艦;他與全體水兵交談;一片指甲碎片被彎成一個頂篷,把戰(zhàn)艦遮蓋起來,并且充作聾人的助聽器;一根小小的牙簽以它那細而長的尖尖觸碰那艘戰(zhàn)艦,讓其一端翹起至一個圖瓦茲[11],碰到巨人的嘴唇;這根小牙簽充作受話器。從這場著名的交談中,可以得出如下的結(jié)論:如果想要正確地評判事物,觀察事物的新面貌,最要緊的是更換太陽。

這個敘利亞人很可能對我們的藝術(shù)之美毫無概念。在他眼里,我們的雕塑藝術(shù)的杰作,包括出自菲狄亞斯[12]的雕刻刀的杰作,只不過是大理石的或者青銅的玩偶而已。我們的風景畫被認為是濫用綠色的令人厭惡的蹩腳畫,我們的歌劇音樂被認為是浪費錢財制造噪聲的音樂。

當然,米洛島[13]的維納斯[14]和貝爾維德爾[15]的阿波羅[16]是絕妙的上等雕塑。但是,要欣賞這些雕刻藝術(shù)就需要具有特殊的眼光、特殊的見解。米克羅墨加斯看到這些雕刻藝術(shù),對人類的身體之柔弱感到憐憫。在他看來,美是需要有別于我們那青蛙似的肌肉組織的其他東西的。

相反,我們來讓米克羅墨加斯看看那種有缺陷的風車。畢達哥拉斯[17]是埃及賢哲們的語錄傳播者,他教給我們?nèi)绾斡^看直角三角形的基本特征。他是一位好心的巨人,但對事物卻一無所知,所以我們應該向他闡釋風車的意義何在。等他的思想開了竅之后,他就會完全像我們一樣,發(fā)現(xiàn)那其中有著真正的美,當然嘍,這種真正的美并不是存在于外觀上,而是存在于三種長度間那永恒的關系中。然后,他便會完全同我們一樣地去贊賞使體積均衡的幾何學。

因此,有一種嚴肅的美存在著,它屬于理性范疇,它在各個階層中都是相同的。它在所有太陽的照射下都是相同的,無論這太陽是單一的還是繁復的,是白色的還是紅色的,是黃色的還是藍色的。這種普通的美就是秩序。世間萬物都被制作得恰到好處。這句話非常的偉大。它的真實性隨著對事物奧妙的探索而更加顯現(xiàn)。這種秩序,這種普遍的平衡基礎,是一種盲目的機制產(chǎn)生的無法避免的結(jié)果嗎?它是否如柏拉圖[18]所說,進入了一個永恒的幾何學家的規(guī)劃之中了?它是一個至高無上的美學家的美嗎?而這樣的美正是世間萬物存在的理由。

花瓣的彎曲部分為什么那么整齊勻稱?金龜子鞘翅的雕鏤花紋為什么那么精巧雅致?這種精巧雅致與它自身的暴力行為中的粗野力量能夠相兼相容嗎?

凡此種種,都是一些并無多大必要的思考,都是因?qū)哪莾赫Q生的松毛蟲的卷狀物引發(fā)出來的。世界之謎當然可以在我們的這座荒石園昆蟲實驗室找到答案。所以,我們讓米克羅墨加斯去考慮他的哲理問題吧,我們還是回到我們那平凡的觀察上來。

松毛蟲蛾在精巧地穿綴珍珠的技藝方面存在著一些對手,其中包括納斯特里蟲蛾。這種蟲蛾的毛蟲因其“服裝”的緣故,被人稱之為“號衣”。它的卵像手鐲似的聚集在不同性質(zhì)的樹木的枝丫周圍,尤其是蘋果樹和梨樹。誰要是頭一次見到這種極其美妙的工藝品,自然而然地就會聯(lián)想到心靈手巧的穿綴珍珠的少女。我兒子小保爾每次看見這種小巧玲瓏、惹人喜愛的“手鐲”時,都會驚訝得雙目圓睜,驚嘆不已。

納斯特里蟲蛾的環(huán)飾較短,特別是它沒有殼套,所以讓人想到另一種圓柱體來。這種圓柱體已經(jīng)剝除了鱗片覆蓋層。我們先別在它身上多費筆墨,還是來談我們的松毛蟲吧。

松毛蟲蛾九月開始孵卵,有的稍早點兒,有的稍晚些,但相差時間不多。為了利于跟蹤觀察新生幼蟲最開始的活動情況,我便在實驗室的窗子上放了幾根上有蟲卵的樹枝,樹枝枝杈的下端浸在一杯水中,以使枝杈保持一段時間的新鮮。

八點鐘光景,陽光照到窗子上之前,小毛蟲便離開蟲卵,我如果稍稍掀起正在孵化的圓柱體的鱗片,就會發(fā)現(xiàn)一些黑黑的腦袋正在輕輕地咬破并推開已經(jīng)撕碎的頂板。這些小東西在慢慢地露出自己的身子。

孵化后,從外觀上看去,有鱗片的圓柱體與它在住滿著居民時似乎一樣的整齊、新鮮。只是在把小碎片稍微掀起來時,才會發(fā)現(xiàn)里面根本就沒有小蟲子了。蟲卵仍舊排列整齊,好似一個個稍稍打開的、略帶半透明的白色杯狀物。它們現(xiàn)在缺少無邊圓帽狀的蓋子。這個蓋子已經(jīng)被新生幼蟲給破壞撕裂了。

這些細小微弱的創(chuàng)造物只有一毫米長。它們呈淡黃色,滿身纖毛。其纖毛有短有長,短的呈黑色,而長的則呈白色。它們的腦袋黑黑亮亮的,直徑是身子的兩倍。下顎一開始就很有勁,能咬很硬的食物,與它的大腦袋相得益彰。腦袋大,有硬顎,這就是松毛蟲新生幼蟲的主要特征。它們一出生就開始吃食了。幼小的毛蟲在搖籃似的鱗片中間漫無目的地爬動一段時間之后,其中的大部分都往搖籃里的松針上爬去。這些松針是它們出生的那個圓柱體的軸心,并且向外伸出去。另外的一些小毛蟲便向鄰近的松針上爬。它們在松針上啃噬,形成一道道被葉脈所限定的細小的凹陷的條紋。

三四條吃飽了的小毛蟲,排成一條線,一起在爬行,但很快便又各自分開,各逛各的。我們只要稍微地打擾它們一下,它們便會輕輕地晃動身體的上半部,腦袋一沖一沖地輕輕晃動著,如同被一點一點放松的彈簧似的。

當陽光照到那喂養(yǎng)幼蟲的窗戶時,這個小小家庭的成員們在體力得到充分的恢復以后,便退往其出生的雙葉基地,亂糟糟地聚集在一起,開始吐絲作繭。它們開始制作一個極其精細的氣泡,這氣泡倚靠在相鄰的幾個松針上。這是小蟲子們的帳篷,它們在一張很稀疏的網(wǎng)下面,在毒日下午休。下午,陽光從窗子上移開之后,它們?nèi)寂莱鲭[蔽地,一邊在四周分散開來,一邊在半徑僅大拇指那么大的范圍內(nèi)結(jié)隊爬行,然后再開始啃噬松針。

這樣,蟲卵在破裂之后不到一小時的時間里,松毛蟲幼蟲就變成了成串的爬行者和紡紗工。即使在恢復了體力之后,它們也還是怕光的,我們很快便會發(fā)現(xiàn),它們要等到日落之后才會前往葉叢中去。

我們的紡紗工極其瘦弱,但十分勤勞。它在二十四小時內(nèi)所制作的絲球竟然大若榛子,而它在兩個星期里所制作的絲球則會大若蘋果。但這并不是它過冬的居所,只不過是個臨時的隱蔽之所。這個隱蔽之所不夠堅實,建筑材料十分低劣。在氣候宜人的季節(jié)里,這種建筑就可以了,無須更高的要求。松毛蟲幼蟲盡情地啃噬這座建筑物的小梁和小柱,以及包在絲墻里的松針。它在小柱間拉起一條條的線繩,食宿無憂。這個居所條件不錯,小蟲子不用外出,免得遭遇危險。對于這些幼小的松毛蟲來說,這吊床也是它們的食品柜。

支撐的松針被啃噬到葉脈后,就干枯了,很容易脫離枝杈。這時候,松毛蟲小家庭舉家搬遷,到別處去搭建新的帳篷。新帳篷建好后,使用壽命與前一頂帳篷一樣長。這些臨時性建筑一再地修建,而且搭建處的位置越來越高,以至于這個被圈在下面樹枝上的松毛蟲家庭,最后遷移到樹枝的上端,甚至到達樹枝梢頭。

幼蟲的毛呈淡白色,非常密實,豎起來非常丑陋瘆人。幾個星期之后,它們會進行第一次蛻皮。然后,它們會長出濃密而漂亮的毛來。在其背部表面,除前三個體節(jié)外,其他的體節(jié)都裝飾著一幅由六塊裸露的醋栗色小板拼成的鑲嵌畫,凸顯于黑色的皮膚上。六塊小板中,兩塊最大的在前面,兩塊在后面。幾近點狀的小板在這個四邊形的兩邊各有一塊。一個橙黃色的毛柵欄把這些小板塊給圍了起來。毛柵欄的毛呈輻射狀,幾乎是倒伏著的。腹部和胸側(cè)的毛較長,呈淡白色。

在這件深紅色細木鑲嵌工藝品中央,矗立著兩簇短小的纖毛。它們聚在一起,形成平展展的冠毛,像一粒金色的點,在陽光下閃亮著。這時候,松毛蟲已長大,長約兩厘米,寬約四毫米。它已到中年,穿的就是上面提到的這套服裝。

時近寒冬,已是十一月份了,該修建堅固御寒的住所了。松毛蟲在松樹的高處挑選一個松針密集而又恰如其分的枝梢,開始編織絲網(wǎng),把枝梢覆蓋住。這張網(wǎng)使毗鄰的松針向內(nèi)彎曲,接近中軸,最終隱沒在編織物中。這么一來,松毛蟲便替自己圈起了一個半絲半葉的居所,可以御寒了。

到十二月初時,居所大功告成,有兩個拳頭那么大,體積達到兩升。這兒是居所的軸心,道路寬闊,枝杈有的有瓶頸那樣粗。松毛蟲在其間無秩序地爬上爬下,慢慢騰騰,一批松毛蟲尚未散開,另一批松毛蟲又與之聚集在一起,一片亂糟糟忙亂亂的狀況。這就是松毛蟲共同體,枝杈擠在一起覆蓋著它們。這個松毛蟲共同體漸漸地又分散開來,爬到鄰近的枝杈上去,啃噬松針。每只松毛蟲在路上爬過去時都在不停地吐絲,寬闊的下行路在它們返回時便成了上行路。由于它們這么日復一日地在這條路上爬來爬去,使得這條路上覆蓋著大量的構(gòu)成連續(xù)鞘套的線。它們這么做,是為了加固建筑物,使之具有深厚的根莖,并與固定不動的樹杈連成一體。

該建筑群的上部包括鼓凸成卵形的居室,下部包括柄和蒂,還包括圍繞著支撐物并把它的抗力增至其他系桿的抗力中的殼套。

每個未經(jīng)松毛蟲長期居住、沒有變形的居室中央,都顯露出一個不透明的白色大殼,由一個半透明的薄紗套圍著。中央的大殼由密實的線組成,房間的隔板是一塊厚厚的莫列頓雙面起絨呢。大量的未被觸動的綠松針作為圍墻隱沒于其中;這堵松針圍墻可達兩厘米厚。

在圓屋頂頂端有一些半開著的圓孔,數(shù)量不等,直徑如普通鉛筆桿兒一般。那是居室的屋門,松毛蟲從那兒爬進爬出。這個白色大殼四周,有一些沒有被啃噬的松針露出,直立著。每根松針梢都有一些絲線伸出,形成一個曲線,可作秋千用。這些絲線松弛地交織在一起,形成一個輕柔的帷幔,一個優(yōu)美舒適的寬闊游廊。

那兒有寬闊的平臺。白日里,松毛蟲便爬到平臺上曬太陽,小憩一會兒。它們相互擠靠著,脊椎彎成圓圈。上面張著的網(wǎng)恍若華蓋,既可減弱太陽的強光,又可防止睡覺的松毛蟲在風兒搖動枝杈時跌落下去。

我們沿著經(jīng)脈把這居室剪開來觀察。首先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被圈于其中的松針未被觸動,仍然在茁壯地生長著。幼小的松毛蟲在它們的臨時住所里啃噬被絲套罩住的松針,直至枯萎。而那圈圍墻的松針則是它們居室的房梁屋架,是不可觸動的,一旦啃噬,致其干枯,北風一吹,房倒屋塌。松樹上的紡織工們對這種危險心知肚明,不敢掉以輕心,即使饑腸轆轆,也不敢去鋸梁毀屋。

上午十點光景,松毛蟲爬出晚上居住的居室,來到燦爛陽光照射著的平臺上。平臺就在由松針梢支撐著的游廊下面。松針梢之間有一段距離的間隔。松毛蟲每天上午都爬到平臺上,互相擠在一起睡覺,互相焐著,舒適愜意,還不時地懶洋洋、美滋滋地搖晃一下腦袋,以表示心滿意足。晚上六七點鐘,它們休息夠了,活動一下身子,彼此分手,各自回到自己的居室里去。

這種景象讓人看著十分著迷。只見一條條鮮艷的橙黃色斑紋在一大塊白絲綢上蠕動,如波浪般此起彼伏。有的往上拱,有的往下爬,有的往左右散去,有的結(jié)成短短的隊列,成行成串地爬行。一個個全都十分莊重豪邁,卻毫無秩序地爬動著,一邊不停地把始終掛在嘴唇上的絲絨粘在所經(jīng)過的地方。

松毛蟲把薄薄的一層絲與先前的那層絲并列起來,以增加居室的厚度。鄰近的綠色松針被絲網(wǎng)鉤拉住,彎進建筑物內(nèi)。雖然這些松針的尖端不受拘束,但從這一點輻射開來,擴大絲網(wǎng),并把絲網(wǎng)連接成更大的曲線。每天晚上,如果天氣很好,你就會看到居室表面熙熙攘攘,一片繁忙,松毛蟲一干就是兩個小時,讓居室更加的堅固。

松毛蟲的這種未雨綢繆,對嚴冬如此這般地防范,難道它們已預見到冬季的難熬了嗎?當然不是。盡管幾個月的生活經(jīng)驗讓它們懂得了點什么,那只不過是經(jīng)驗告訴它們家門口就有美味可口的食物,以及在平臺上可以美滋滋地沐浴在陽光下休憩。而直到此時此刻為止,沒有任何情況讓它們預知冬季來臨,寒風凜冽,冰霜雪劍,日子很不好過。但這些對冬天的苦日子一無所知的松毛蟲竟然如此警惕,似乎對冬天將給它們帶來什么樣的災難一清二楚。它們那股忙于加固居室的干勁兒,似乎在說:“松樹搖動它那積滿霜的枝形大燭臺時,我們在這兒你挨著我、我靠著你地睡著覺,真是舒服愜意啊!讓我們加油干吧!”

為了密切地跟蹤觀察松毛蟲的生活習性,我在暖房里放了六個蟲窩。每個蟲窩由充作其軸心和屋架房梁的樹杈固定在沙土上,高度有兩件衣服的下擺加在一起那么高。幼蟲像是分配口糧似的,接受一束小小的松樹枝杈。這些細枝嫩葉被啃噬之后,會很快地重新生長出來。我每天晚上都要提著燈籠去查看我的這些寄宿者,由此獲得了大量的第一手資料。

松毛蟲的晚餐通常一直要延長到深夜,直到吃得肚子圓鼓鼓的才返回自己的窩里去。然后,還要在自己的這個居室里的室面上再紡織一會兒。等到全體松毛蟲都返回室里來,那已經(jīng)是快到凌晨一點了。

一方面,作為飼養(yǎng)者,我的任務是每天必須更換那些已經(jīng)被啃噬到最后一根針葉的細小枝杈;另一方面,作為博物學者,我要了解松毛蟲的飲食變化到了什么程度。松毛蟲對樹林里的松樹、海洋松樹和阿勒普松樹并不加以區(qū)別,它們在其上照爬不誤,卻從來不在其他針葉樹上爬行。可是,似乎所有被樹脂的香氣弄得十分芳香的樹葉對它們都挺合適的。在我的荒石園昆蟲實驗室里,生長著各種松樹代用品:冷杉、紫杉、側(cè)柏、刺柏和柏樹。可是,雖然這些樹也含有樹脂的香氣,但松毛蟲不去啃噬。只有一種針葉樹——雪松例外。我的這些寄宿者在吃雪松樹葉時,并沒顯露出絲毫的厭惡的感覺。為什么雪松可以,其他的就不能充作替代品呢?這我還不清楚。松毛蟲的胃同人的胃一樣的謹小慎微,這其中必定有什么奧秘。

我們再來研究一下松毛蟲居室的結(jié)構(gòu)吧。我在蟲窩中部打開一道縫隙。由于劈開的莫列頓雙面起絨呢的天然抽縮,這道縫隙在窩里的中部微微張開,寬約兩指,上下兩部分都縮成了紡錘體。此時正是白天,松毛蟲都在圓屋頂上成堆成堆地打盹兒,其居室內(nèi)空無一人,我可以放心地用剪刀剪裁,不會造成松毛蟲的死亡。

天黑了,松毛蟲依然沒有警覺,帳篷上的裂口并未造成它們的驚恐,它們?nèi)耘f在它們的居室表面上爬來爬去的。它們照樣在忙乎著,像平時一樣地在紡線。它們的行為方式?jīng)]見一絲一毫的變化。有幾條松毛蟲在行進中倒是爬到了裂縫的邊緣,但它們并不驚慌,并不著急,并無彌合起裂縫的意思。它們只是在猶豫著,看看如何越過面前的這個艱難的通道,好繼續(xù)爬行閑逛。它們在自身長度所允許的范圍之內(nèi),盡量地把絲線吐得遠遠的,固定住,以便勉勉強強地越過這道危險的障礙。它們終于越過了深淵,然后便沉著冷靜地繼續(xù)在缺口邊上行進著。這時,又有一些松毛蟲爬了過來,像利用人行小橋似的利用已經(jīng)搭在缺口上的絲絨,爬過缺口,并且還在上面留下了自己吐出的絲線。這么一來二去的,裂縫下面便多了一張纖細的薄紗,薄得幾乎看不出來,剛剛夠當?shù)鼐用裨谏厦娲┧笸鶃淼摹M瑯拥那闆r在隨后的幾個晚上重復發(fā)生著。漸漸地,這個裂縫便被一張薄薄的蜘蛛網(wǎng)似的網(wǎng)給閉合上了。

冬末時節(jié),不再有什么事了。我用剪刀剪開的窗子仍然半開著,只是有張網(wǎng)在封閉著。在這塊有裂隙的織物上,未見一處織補了的地方,未見一片莫列頓雙面起絨呢添加在兩邊裂片之間,屋頂仍舊未被整修完整。這要是在露天野地里,而不是在我的玻璃暖房中,那么,這幫愚蠢的紡織工很可能就被凍死在它們的有裂縫的居室里了。

我重復做了兩次這一實驗,結(jié)果都一樣。這就說明,松毛蟲并未意識到有裂縫的居所之危險。它們似乎并沒有意識到自己的勞動成果遭到了破壞。它們并沒有把自己的絲節(jié)約下來,用到修補自己的居室上來,在那兒編織與室內(nèi)其他墻壁一樣堅固厚實的布料。

我又一次地去打擾我的寄宿者們了。但這一次,我不是搞破壞,而是讓它們受益。我很快就發(fā)現(xiàn),住在冬季住所的居民,往往比住在由幼小的松毛蟲編織的臨時掩蔽所里的居民數(shù)量要多。我還發(fā)現(xiàn),這些蟲窩到了最后,體積大小不同,差別很大,最大的比五六個小的加在一起還要大。這種差異的原因何在?

松毛蟲是各式各樣的貪饞者所利用的另一個有機物工廠。因此,它們一旦孵化,數(shù)量便急驟減少。一口鮮美的食物使幾十個幸存者留在了小球狀物所形成的薄網(wǎng)周圍。松毛蟲家庭在這張網(wǎng)里度過秋高氣爽的季節(jié),然后,很快就得考慮度過嚴冬的牢固的帳篷的問題了。這時候,家庭人丁興旺是大有好處的,人多力量大,聯(lián)合起來好辦事。

我猜想,存在著一個容易合并幾家人家的辦法。它們把自己吐出的絲連成的絲帶作為在樹上爬動的向?qū)АK鼈冊谘刂@條絲帶返回時,在上面急速轉(zhuǎn)彎。而這么一轉(zhuǎn),可能就不再是這同一條絲帶了,而是另一條與原來的那一條別無二致的絲帶。而這另一條則是通向鄰居家的路。迷路的松毛蟲仍傻乎乎地在上面爬著,并不知道自己已經(jīng)是上了另一條道了。

這突然而至的陌生者是否能受到鄰家的盛情接待呢?這一點尚需觀察。晚上,我把住滿了一窩住戶的細枝杈剪下來,放在鄰近蟲窩的松樹針葉上,而這松針糧食垛上,松毛蟲同樣是占得滿滿的,大大地超載了。于是,我便把駐扎著第一個蟲窩的那簇青枝綠葉整個兒地插在第二個滿是蟲子的枝葉旁,讓兩簇枝葉的邊沿稍微有點交叉混雜。然后,我發(fā)現(xiàn),原住戶與外來者沒有發(fā)生任何的爭斗,各自相安無事,埋頭吃食。吃飽歸巢時,各自又都平平靜靜地往自己的窩里爬去,如同一直生活在一起的兄弟姐妹似的。睡覺前,大家忙著紡織,把被子弄厚實一些,然后爬進窩內(nèi)。第二天,第三天,情況需要的話,我就繼續(xù)這么做。這樣一來,我輕而易舉地就把第一個蟲窩給完全倒空了,讓里面的松毛蟲悉數(shù)進到第二個窩里去了。松毛蟲真是寬厚仁愛的蟲子,很愿意接納新的居民。紡織工越多,出的活兒就越多,這真是一條十分正確的為人處世的規(guī)矩。而被送走的松毛蟲,對自己的舊居并無依戀不舍的表示,它們到了別人家里,就像是在自己的家里一樣。它們根本就沒有嘗試要返回到原先的窩里去。這絕不是回家的路途遙遠所致,因為兩處居所相距不足兩件衣服下擺的長度。

松毛蟲此時此刻盡管彼此和平共處,相安無事,但是它們也同其他昆蟲一樣,也會因利害所致排斥異己的。松毛蟲蛾母親將要離群索居,唯恐會失去自己將在上面產(chǎn)卵的松樹針葉。雄蛾撲扇著翅膀,為爭得它們所垂涎的雌蛾而爭斗。這畢竟是它們在交尾期里經(jīng)常發(fā)生的打斗,對于這些溫厚寬容的蟲子來說,也還算是比較激烈的。

松毛蟲幾乎是無性的,這是它們相互間得以和睦相處的主要原因。可是,光憑這一點還不夠。完美的和諧還需要在全體成員之間平均分配力量、才能、勞動本領,等等。這些條件也許支配著其他的昆蟲,而松毛蟲則全都具備上述條件。所以,盡管同一個窩里可能生活著成百上千的松毛蟲,但它們在上述條件方面,幾乎是難分伯仲的。所有的松毛蟲力氣相同、身材相同、服裝相同、紡織本領相同、干勁相同,它們把自己絲壺里裝著的東西全都吐出來,用于集體的福利事業(yè)。在干活兒的時候,人人賣力,個個爭先,從不懶散拖沓。除了因完成自己的職責而感到滿足之外,沒有別的什么可以刺激它們的。松毛蟲的隊伍里,沒有能干與笨拙之分,沒有強大與弱小之分,沒有貪饞與克制之分,沒有勤勞與懶惰之分,沒有注意節(jié)約的與大肆揮霍的之分。這是一個真正平等的世界,可惜的是,這只是松毛蟲的世界。

現(xiàn)在,我們再來說說松毛蟲爬行時那有趣的行進行列。因為巴汝奇[19]心懷叵測地把一只頭羊扔進大海,弄得商人丹德諾[20]的羊全都跟著這只頭羊跳進了大海。按照拉伯雷的說法,這是因為綿羊是世界上最愚蠢、最荒謬的動物,天性讓它們總是跟在頭羊的后面盲目地走著。松毛蟲則并非因為愚蠢荒謬,而是出于需要,它們比綿羊更加盲從,第一條松毛蟲爬到哪兒,其他的松毛蟲全都排成整整齊齊的行進行列,像朝覲者似的,整齊肅穆地往前爬去,中間絕不會出現(xiàn)空當。它們的行進行列猶如一條連綿不斷的細帶子。每一條蟲子都與自己身前身后的兩條松毛蟲首尾相接。領頭的松毛蟲隨心所欲地游游蕩蕩,爬出一條復雜多變的曲線來,其他的松毛蟲則一絲不茍地沿著它那彎來繞去的線路爬行。可以說,古希臘前往埃略西斯城[21]去朝拜德墨忒耳神廟[22]的朝覲者的宗教儀式行列,與之相比,也略遜一籌。不過,松毛蟲只是在繃得緊緊的“鋼絲繩”上走鋼絲,它一邊前進,一邊鋪設鋼絲軌道。領頭的那條松毛蟲不斷地在吐絲,把絲固定在它隨心所欲地彎來繞去的道路上。它留下的絲路細得很,即使用放大鏡去細細觀察,也只能是依稀可辨。

第二條松毛蟲踏上這座獨木橋時,也同時在吐絲,從而使橋的厚度增加了一倍。第三條松毛蟲又繼續(xù)替橋加固加厚,就這么一個接一個地用它們的絲在這座橋上涂上膠質(zhì)物。最后,這個松毛蟲行進隊伍過去之后,身后就留下了一條狹窄的帶子,這帶子晶瑩白亮,在陽光下閃爍著。這是一項與大家息息相關的工程,每條松毛蟲都為之獻出了自己寶貴的絲。那么,它們?yōu)槭裁催@么浪費自己的絲呢?我從它們前進的方式悟出了兩個理由。松毛蟲是在夜間去啃噬松針的。它們在暗暗的黑夜里,爬出位于枝梢的居室,沿著裸露的樹枝,一直下到下一根尚未被啃噬的分枝。隨著上一根被啃得干干凈凈,下一根的位置就越來越低,松毛蟲必須爬到那根尚未被觸動的小樹枝上,在綠色叢中分散開來,分頭啃噬。等到用餐完畢,夜晚更加寒冷了,該返回窩里去躲藏起來。沿著直線爬行,這段歸程并不算長,還不足兩臂相加的長度。但是,我們的這些爬行者卻是無法跨越的。它們必須從一個十字路口下到另一個十字路口,從松針下到小枝杈,從小枝杈下到小枝,從小枝下到大枝,再從大枝經(jīng)過一條同樣是拐來拐去的小路,爬回自己的居室。這條歸途,漫長曲折,變化多端,靠視覺認路根本就不可能。松毛蟲頭的兩側(cè)有五個視覺點。在放大鏡下面,它們都顯得極其細小,難以辨認,所以這些視覺點是看不遠的。再說,夜里黑漆漆的,它們的這種近視透鏡又能起什么作用?

另外,松毛蟲的嗅覺極其遲鈍,靠嗅覺引路也是不可能的。我做實驗時,有幾條饑不擇食的松毛蟲就為我提供了佐證。這些餓了很久的松毛蟲,經(jīng)過一根小松樹枝的時候,沒有顯露出絲毫貪饞和止步不前的跡象。是觸覺在為它們提供信息,盡管餓得不行,只要自己的嘴唇?jīng)]有偶然觸到這個豐饒的牧場,就沒有一條松毛蟲會止步不前。它們不會向嗅到的食物爬去,而只是在擋道的小枝上停留下來。

那么,視覺和嗅覺全都被排除了,還剩下什么在引導松毛蟲回到自己的窩里去呢?那就只有它們沿路吐絲所織成的那條絲帶了。在克里特島[23]的迷宮中,忒修斯[24]要是沒有得到阿里阿德涅[25]給他的一團線繩的話,他是不可能走出那座迷宮的。松樹上的那一大堆橫七豎八、亂七八糟的松針同彌諾斯迷宮[26]一樣,錯綜復雜,無法爬出來,在黑夜里,尤其如此。因此,松毛蟲是借助自己鋪設的那一條細窄的小絲路在松針叢中爬行而不致迷路的。在歸途中,每一條松毛蟲都輕而易舉地便找到了自己的那條絲線,或者相鄰的那條絲線。這條小絲帶與鄰近的松毛蟲群織成的一條條絲帶交織在一起,形成一個扇形。這個分散開來的部落漸漸地集合在那條共同的帶子上,排成直行,呈儀式隊列,而這條帶子的起始點或者稱之為終極點,就是松毛蟲的居室。飽飽地大啃大嚼了一頓的這個松毛蟲商隊,沿著這條絲帶,一定不會迷路,可以順利地回到自己的家園。

白日里,哪怕是在寒冬臘月,每當天氣晴和的時候,松毛蟲有時甚至會長途跋涉,進行探險。它們從樹上下到地上,結(jié)隊行進五十來米。它們這并不是外出覓食,因為它們出生地的那棵松樹上仍舊枝葉繁茂,未被吃光啃盡,已經(jīng)被它們吃盡了的那根小枝與整棵大松樹比較起來,算不了什么。而且,雖然黑夜尚未完全結(jié)束,但它們已開始停止咀嚼了。它們下到地上來,根本沒有什么特殊的目的,只不過是進行一下有益健康的散步,看看周圍有些什么新鮮玩意兒,也許還想查看一下那塊沙土地,因為它們以后將要在那沙土地上換形變態(tài)。很顯然,它們這種大規(guī)模的活動,起引導作用的仍舊是那小絲帶。離家這么遠,那絲帶的作用就更不可小覷。所以,每只松毛蟲都必須盡力地吐絲,為這絲綢之路盡自己的一分力。每行進一步,一個個全都在不遺余力地吐絲鋪路,這已經(jīng)成了一條不成文的規(guī)定了。

如果結(jié)隊行進的這宗教儀式行列很長,那么這絲綢之路就很寬很闊,容易找到。不過,在返回時,找起來也要費點周折的。因為,我已經(jīng)說過了,行進中的松毛蟲不是整個身子直直地翻轉(zhuǎn)過來的,它們是無法做一個一百八十度的轉(zhuǎn)彎的。所以,為了踏上原先的路,松毛蟲就不得不像畫鞋帶似的行進著。領頭的松毛蟲隨心所欲地決定這條絲帶的彎曲程度和長短寬窄。它是在摸索之中前行,行動路線游移不定,弄得眾松毛蟲不得不風餐露宿。但這也無大的妨礙,因為松毛蟲會聚集在一起,蜷縮成團,彼此緊緊地依偎著,一動不動。等到第二天,旭日東升,再去探路。尋找的過程有快有慢,但最終還是會很走運的,它們彎彎曲曲地爬來爬去,往往突然之間便碰到了那條來路。一些領袖找到了回歸路,眾松毛蟲便急匆匆地上路了,緊趕慢趕地往家園趕去。

另外,這些用來鋪設路徑的細絲,用途十分明顯。為了免遭寒冬勞作時必然會遇到的寒風霜雪的侵襲,松毛蟲會為自己建造過冬的隱蔽所。這時的松毛蟲已經(jīng)孤孤單單,絲囊中存貨嚴重不足。于是,眾松毛蟲便積少成多,集腋成裘,成千上萬的松毛蟲通力合作,共同修建寬敞持久的工程。

工程耗時費力。松毛蟲每晚都在對工程進行加固、擴大。每條松毛蟲無論住得遠還是近,都會憑借絲線的指引奔往干活兒地點,從上下左右,從一簇或另一簇細枝趕來。絲線是這個群體的繩帶,是維護這個共同體成員的團結(jié)一致、齊心協(xié)力所不可或缺的網(wǎng)。

沒有任何事情能夠把領頭的松毛蟲與它的跟隨者們分開。它排在儀式行列的最前頭純屬偶然,它是這支爬行隊伍的臨時軍官,是它們現(xiàn)任的總指揮。過一會兒之后,如遇到意外情況,大家分散開來,然后再依不同次序重新排列成行時,擔任總指揮的可能又變成另一條松毛蟲了。

領頭的松毛蟲在行進時,顯得搖擺不定,猶豫不決,身子的前半部忽而伸向這邊,忽而又伸向那邊,似乎是在探測地形,尋找路徑,也許是道不熟,缺少一根引導的絲線的緣故。而跟隨在它身后的隨從們,卻是馴服而平靜的,它們腳爪間的細帶子讓它們感到心里十分踏實,不像自己的總指揮,因為缺少這根引導線的支持,心中沒底,感到惶恐。

行進行列的長短千差萬別。我曾見到過在地上操練的最美的行列長達十二米,有將近三百條松毛蟲。它們排列成波浪形的帶子,規(guī)矩而整齊。

從二月份起,我的暖房里便出現(xiàn)了各種大小的隊列。我想試探一下,把它們的總指揮弄走,把絲線弄斷,看看會出現(xiàn)什么樣的后果。

取消行進行列的頭領之后,倒也沒有發(fā)生什么大的變化,第二條松毛蟲立即便成為總指揮了。如果沒有出現(xiàn)什么麻煩的話,隊伍的行進速度不會有任何的改變。那第二條松毛蟲一旦成為隊長,立即便了解了自己的引導者的職責,開始探索著,領導眾松毛蟲往前爬去。

絲帶斷了也無傷大雅。我把行進行列中央的一條松毛蟲拿開,并輕手輕腳地截掉這條松毛蟲所占有的那一截絲帶,還把它剩下的最后一點絲線給抹掉。這樣一來,一隊行進行列一分為二,成了兩支隊伍,互不依賴,又各有各的隊長。后面的這支隊伍也可能會與前頭的隊伍會合,因為畢竟二者之間的間隔很短,那樣的話,又恢復成一個長長的行進行列了。但往往一分為二后就不再合二為一了。這兩支隊伍各行其是,各走各的,隨心所欲,越離越遠。然而,不管怎樣,兩支隊伍的松毛蟲無論游蕩到哪兒,遲早都會在截斷處找到那條引路的帶子,回到自己的居所中去的。

我做了上述兩個實驗之后,又開始思考著再做一個有概括性的實驗。我打算在把連接著道路并可能改變道路的絲帶破壞之后,再讓松毛蟲畫一個封閉的圓圈。松毛蟲會像火車扳過道岔后繼續(xù)向前嗎?還是在圓圈上打轉(zhuǎn)兒,永遠也走不到目的地?

我首先想到的是,用鑷子把行進行列的尾部的絲帶夾住,不讓它抖動或彎曲,然后把它放到隊伍的前頭。如果總指揮加入這個行列,便大功告成,其他松毛蟲必然是緊隨其后,忠實地往前爬著。但理論上容易,操作起來卻十分困難,因為這根絲帶極為纖細,稍微粘點沙末,就會被沙末墜斷。即使不斷,只要稍有振動,后面的松毛蟲就會警惕起來,縮成一團,甚至舍棄這條絲帶。

更加困難的是,領頭的松毛蟲拒不接受為它安排的那條絲帶。它對被截斷的、置于其前的這條帶子滿腹狐疑。它東看西看,扭來扭去,然后便溜到旁邊去。我把它又弄了回來,逼它就范,但它拼命掙扎,縮成一團,一動不動。隨即,整個行進行列全都受到了它的影響,無奈之下,我只得罷休。

一八九六年一月的最后一天,將近晌午時分,我突然間發(fā)現(xiàn)有一長列的松毛蟲在窗臺上,開始在向它們所喜愛的花盆盆沿爬去。一條接一條的松毛蟲緩慢地爬上那只大大的花盆。上了盆沿之后,便排成了整齊的行進行列。這時候,我又看見另外一些松毛蟲也陸陸續(xù)續(xù)地爬過來了,形成了一個長長的大隊。我在等待著這條細絲帶閉合起來,也就是說,等著那個始終沿著盆沿邊爬行的總指揮回到它在盆沿開始繞圈的起始點。一刻鐘的工夫,這條環(huán)形路軌便鋪設成功了。這么一來,這個連續(xù)不斷的環(huán)形行進行列就不再有頭領了。每條松毛蟲前都有另外一條在爬行,在絲的軌跡的引導下,緊跟著前面的同伴。這條軌跡是集體努力的戰(zhàn)果。大家都規(guī)規(guī)矩矩地在鋪設好的路上行走著,絕對服從并完全信賴原本應當為它們開路實則已被我巧妙地取消了的向?qū)В驗槊織l松毛蟲都既是頭領又是隨從了。這條絲綢之路在逐漸加厚加寬,變成了一條窄帶,起點與終點相會,沒有任何的支線,因為稍有一點分支,我就立即用刷子把它刷去。花盆盆沿上的松毛蟲就這么不停地轉(zhuǎn)著圈,致使那條絲綢之路竟然成了一條兩毫米寬的絲帶,非常的漂亮。我計算過,它們的平均速度為每分鐘九厘米。行進途中,因氣溫的由暖變涼或過分勞累而速度放慢。它們已經(jīng)走了十個小時了,也該餓了。我把一大束松枝放在近旁,綠油油的,簡直就是一片天然牧場。但是,可憐的松毛蟲并沒有爬向牧場,而是仍舊在老老實實地沿著那條已成形的絲綢之路繞著圈子。第二天,天一亮,我就去探望它們,但它們?nèi)耘f是那么排列著,只是一動不動了。太陽出來,氣溫上升,它們才擺脫麻木狀態(tài),活泛起來,又像頭一天那樣沿著圓圈爬行了。就這樣,一連五天五夜,這支松毛蟲隊伍不吃不喝,只是偶爾歇息一番,始終堅持在那條道上。最后,疲勞倦怠使它們變得混亂了。有不少松毛蟲因腿腳帶傷,不肯前進,行進行列的斷裂現(xiàn)象在不斷地增多,形成了好幾個截段,每個截段便出現(xiàn)了一個首領。各個首領都在東探西尋,像是要找出一條脫身之路。但是,直到夜幕降臨,所有的松毛蟲又恢復成了一個行進行列,無休止的畫圓行動又開始了。直到第八天,有些松毛蟲頭領(因為其間又出現(xiàn)過截段)沿著頭兩天探路時留下的一些短小的絲路,從盆沿上爬下來。漸漸地,其他的松毛蟲也就跟隨其后下了花盆,全部回到了自己的住所。

現(xiàn)在,我們來粗略地計算一下,松毛蟲在花盆盆沿上待的時間應該是七個二十四小時。扣除它們因疲勞或夜晚的寒冷所導致的休息時間,就算去掉一半,也走了有八十四小時。按其平均每分鐘爬行九厘米計算,總行程應為四百五十三米,幾乎有半公里的路程。大花盆的周長為一米三五,那么,松毛蟲在這個始終走不到頭的圓圈里,始終朝著一個方向轉(zhuǎn)了有三百三十五次。因此,我們可以看出,松毛蟲得以脫身,純屬偶然。如果不是截段的某些頭領另外探了一點不長的路徑的話,那么,它們就會這樣走下去,至死方休。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叶城县| 宁陵县| 灵川县| 治县。| 于田县| 山东省| 大渡口区| 平罗县| 沙河市| 肇东市| 浦城县| 上思县| 仙居县| 桑日县| 南充市| 冷水江市| 清水河县| 大足县| 合江县| 辰溪县| 江安县| 浮梁县| 中宁县| 定日县| 庐江县| 汪清县| 天峻县| 巴东县| 满洲里市| 岳普湖县| 广饶县| 古丈县| 石景山区| 勐海县| 特克斯县| 农安县| 绿春县| 凤山市| 龙川县| 巴马| 鄂托克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