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3章 踢貓效應:壞情緒會傳染,但也可以被管理

  • 墨菲定律
  • 張文成
  • 8541字
  • 2019-08-07 15:19:07

踢貓效應:壞情緒的連鎖反應

“踢貓效應”源自一則有趣的寓言:一位騎士在晚宴上被領主訓斥了一頓,他怒氣沖沖地回到自己的莊園,對沒有及時迎接的管家大發了一通脾氣。管家心里窩火,回家后找了個雞毛蒜皮的理由,又把自己的妻子罵了一頓。妻子受了委屈,正好看到兒子在床上蹦跶,上去就給了兒子一耳光。最后,那孩子莫名其妙地挨了一耳光,心情極度糟糕,一腳把正在身邊打滾的貓踢了個跟斗。

心理學家用這則寓言描繪了一種典型的情緒傳染鏈——人的不滿情緒和糟糕的心情,一般會隨著社會關系鏈條依次傳遞,由地位高的傳向地位低的,由強者傳向弱者。最終,無處發泄的最弱小者便成了犧牲品。

這種情緒轉移現象在生活中并不少見。一個人一旦無法正常宣泄和排解自己的不良情緒,就往往會找一個出氣筒,把情緒轉移到其他人或物的身上,而且,往往會宣泄到那些比自己弱的人或物身上——非但憑空發怒,而且欺軟怕硬,事情過后往往因此更加自責。有時自己也明知不對,卻很難控制。

現實生活中的“踢貓效應”未必有寓言中那么夸張,但是,不可否認,“情緒傳染”的現象卻十分普遍——某人工作受挫,帶著滿肚子悶氣繃著臉回到家,看什么都不順眼,便立刻將壞情緒傳染給了家里其他人,于是整個晚上甚至連續幾天全家都不得安寧。同樣,某人在家里受了氣,也會把壞情緒帶到工作中……

這就像一個圓圈,以情緒不佳者為中心,向四周延展開來,這就是常被人們忽視的“情緒污染”。用心理學家的話說:壞情緒會像“病毒”一樣從這個人身上傳播到那個人身上,一傳十,十傳百,其傳播速度有時比有形的病毒和細菌的傳染速度還要快。被傳染者常常一觸即發,越來越嚴重,壞情緒有時還會在傳染者身上潛伏下來,到一定的時期重新爆發。這種壞情緒污染給人造成的身心損害,絕不亞于病毒和細菌引起的疾病危害。

因此,我們既要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也要學會疏解他人的情緒,截斷“踢貓效應”或者說“情緒污染”的傳播鏈條。

心理學家蘭斯·蘭登在他的博客里記錄過這樣一個故事:某家小餐館里,一個顧客指著面前的杯子,對一名女服務員大聲喊道:“服務員,你過來!你們的牛奶是變質的,把我的紅茶都糟蹋了!”

這名女服務員連忙說:“真對不起!我立刻給您換一杯?!?

新紅茶很快就準備好了,碟邊放著新鮮的檸檬和牛乳。

那名女服務員把那些食物輕輕地放在那個顧客面前,輕聲地說:“先生,如果您要在紅茶里放檸檬,就不要加牛奶,因為檸檬酸會使牛奶結塊。”

顧客聽了這話,臉一紅,小聲地說了聲“謝謝”,語氣也沒那么憤怒了。

當時,蘭登正好在邊上目睹了這一切,于是,等那個顧客走后,蘭登問那名女服務員:“明明是他的錯,您為什么不直說呢?”

服務員笑著說:“因為他當時很生氣,我不能跟著他生氣,否則他沖我發火,我又沖誰去發火呢?”

生活中,每個人都是“踢貓效應”長長鏈條上的一環,情緒確實會通過你的姿態、表情、語言傳達給對方一些信息,在不知不覺中感染對方。明白了“情緒污染”的危害,你就要學會及時調整自己的情緒,不讓你的壞情緒傳染給他人。如果這樣去做了,相信你的生活會充滿陽光。

野馬結局:憤怒是一種自我毀滅

非洲草原上的野馬最怕吸血蝙蝠,這種蝙蝠靠吸食動物的血生存,常叮在野馬的腿上,不管野馬怎樣暴怒、狂奔,吸血蝙蝠始終不依不饒,一定要從容地吸飽血之后再離開。而野馬拿這些“吸血鬼”毫無辦法,最終會被活活折磨死。

然而,動物學家研究發現,這些吸血蝙蝠所吸的血量極少,對野馬來說根本不足以致命。真正導致野馬喪命的,是它們被蝙蝠盯上以后的暴怒和狂奔。

換句話說,吸血蝙蝠只是野馬死亡的誘因,而野馬對這一誘因的劇烈的情緒反應,才是造成它們死亡的最直接原因。因此,有心理學家將生活中因芝麻小事而大動肝火,以致因別人的過失而傷害自己的現象,叫作“野馬結局”。

莎士比亞說:“不要因為你的敵人燃起一把火,你就把自己燒死?!碑斈惆l怒的時候,怒火也許會燒及他人,但在更多的情況下,它燒的是發怒者自己。

醫學心理學家還用狗做過類似的實驗:把一只饑餓的狗關在一個鐵籠子里,讓籠子外面的另一只狗當著它的面吃肉。最終的結果是,籠子里的狗在出現饑餓性病理反應之前,就已經被急躁、忌妒和憤怒的負面情緒支配而產生了神經癥性的病態反應。

其實,憤怒是一種很正常的情緒反應。在憤怒的過程中,血液會大量集中在四肢末端,令人的肌肉緊繃,并使得挑戰、無畏等感性思維取代理性思維,使人迅速地進入攻擊狀態。可以說,“憤怒”這種情緒是人類自我保護的手段,確保了人類在逆境中瞬間擁有異乎尋常的戰斗力。在人類進化初期,這種從心理到生理的聯動反應無數次挽救了我們祖先的生命。

但是,與憤怒的爆發力相對應,它對人體自身的破壞性也是顯而易見的。就像瞬間超負荷運轉的機器一樣,憤怒情緒所帶來的爆發力,也意味著對人體機能的過度損耗。是以,憤怒情緒不僅是誘發心臟病的致病因素,還會使人增加患其他病的可能性——不夸張地說,這是一種典型的慢性自殺。

正如一位心理學家所說:“人類要開拓健康之坦途,首先要學會寬容?!?

憤怒的情緒最容易傷害人體的器官,第一個傷害的就是心臟。如果我們常常心懷憤怒,那么,我們的心臟患動脈硬化的概率就會比心態平和的人高出幾乎三倍!在情緒非常激動的時候,我們的血壓迅速上升,血小板凝結在一起,容易造成動脈硬化。

憤怒會導致食欲下降,引發消化系統的疾病。憤怒的情緒也會影響我們的肝臟,引發肝氣不順、肝膽不和。

“高血壓患者主要的特征就是容易憤怒”——許多健康專家都會反復告誡他們的病人,“假如不能克制憤怒情緒的話,長期性的高血壓和心臟病就會隨之而來”。

美國華盛頓州警局檔案中就記錄了這樣一起離奇的命案:一個小餐館老板——六十八歲的威廉和他的廚師發生了沖突,沖突的理由令人啼笑皆非——廚師一定要用茶碟喝咖啡,而威廉認為用茶碟喝簡直是莫名其妙,于是兩個人開始吵架。威廉越吵越生氣,憤怒中抄起一把左輪手槍對著廚師大喊大叫,廚師拔腿就跑,他也揮舞著槍追了出去。結果,威廉卻倒地而死。

是因為槍走火嗎?并不是,根據法醫驗尸報告,威廉死于心臟病——極度的憤怒加上劇烈運動,誘發了急性心肌梗死。

因此,為了確保自己的身心健康,必須對自己進行意識控制。當憤憤不平的情緒即將爆發時,要用意識控制自己,提醒自己應當保持理性,還可以進行自我暗示:“別發火,發火會傷身體。”醫學專家通過實驗證明,在有效抑制易怒情緒的受試者中,死亡率和心臟病復發率會大大下降。

那么,如何有效地抑制傷人又害己的壞情緒呢?

具體方法有很多,但是一個最重要的法則是,提高自己對外界刺激的承受力和對外界刺激的客觀評價能力,當怒火上升時,反復地告訴自己——這并不值得憤怒。

另一個重要途徑是主動釋放憤怒情緒,將心中的憤懣、不平向人傾訴,從親朋好友處得到規勸和安慰,也可以緩解怒氣?;蛘咴诩磳l怒時通過轉移注意力來減輕憤怒,盡快離開當時的環境,避免進一步的刺激。如此一來,憤怒的情緒便會漸漸消退。

海格力斯效應:無視仇恨,仇恨就會無視你

生活中經常出現這樣的現象:當兩個人產生矛盾時,如果其中一方試圖報復,那么,最終必然加深對方的仇恨,甚至導致對方挖空心思加害另一方;而對方瘋狂的報復行為,反過來又會導致另一方不死不休的仇恨。在這個過程中,雙方的敵意越來越深,報復手段也越來越狠毒——這樣的現象延伸出來的心理學理念就是“海格力斯效應”。

海格力斯是古希臘神話中一位力大無窮的英雄,傳說一天,他走在坎坷不平的路上,看見腳邊有個像鼓起的袋子的東西,樣子很難看,海格力斯便踩了那東西一腳。誰知那東西不但沒被海格力斯一腳踩破,反而膨脹起來,并成倍地增大。這大大激怒了英雄海格力斯,于是,他使出了全部力氣一腳踹過去,沒想到那東西居然膨脹得更大,竟把路都堵死了。

就在海格力斯進退兩難時,一位圣者出現了,他告訴海格力斯,這個東西叫“仇恨袋”。你越是充滿仇恨,它就會越脹越大;相反,你若不再理它,它就會變小如初。

仇恨,正如海格力斯所遇到的這個袋子。如果你忽略它,它就會自然化解;如果與它過不去,那它就會被成倍地放大。

“以眼還眼,以牙還牙”的報復心態是人類社會早期形成的一種行為規范,目的是通過展示傷害的形式來維護一種“人不犯我,我不犯人”的穩定狀態。這就決定了報復行為的本質從一開始就是一種懲罰和威懾,本身并無助于消減仇恨。它只能用來傷害報復對象,卻無法用來化解心中的仇恨?,F在,隨著社會規范日益成熟,仇恨、報復所帶來的實際社會價值越來越小,而它對于個人的負面作用卻越來越明顯。

現代社會不同于原始社會,人與人之間的聯系變得更加緊密,合作共生關系變得更加強烈,報復、仇視他人已屬于典型的損人不利己的行為。更有甚者,還會使得雙方錯過了更好地解決問題的機會,最終讓報復者得不償失。相反,懂得化解一時的怨恨的人,最終能得到他人的理解、尊重和信任,從而獲得更多的合作機會。

威廉·哈爾斯是沃爾沃集團著名的銷售培訓專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哈爾斯逃難到了瑞典,因為他能說并能寫好幾國語言,所以他希望在一家進出口公司里謀到一份秘書工作。但絕大多數公司都回絕了他。其中,有一個人在寫給哈爾斯的信上說:“看得出來,你對秘書這份工作完全不了解。而且,你連瑞典文也寫不好,信里全是錯字,我根本不需要這樣的秘書。”

當哈爾斯看到這封信的時候,簡直氣得發瘋。于是,他立刻就寫了一封回信,信上極盡諷刺挖苦之能事,用詞極為刻薄。

當信寫完后,他卻沒有寄出去,而是停下來對自己說:“等一等,即使他收到信后暴跳如雷,又對我有什么意義呢?我為什么要浪費郵票去做一件對我毫無價值的事情?”于是,哈爾斯撕掉了他剛剛寫的那封罵人的信,另外又寫了一封信。在這封信里,他表達了對自己文法能力不過關的慚愧,并對對方指出這一點而表示謝意。

沒過幾天,哈爾斯收到了那個人的回信。這次,那人的措辭客氣了很多,也為之前自己的無禮致歉,同時告訴哈爾斯,他確實無法勝任秘書的工作,但可以嘗試在行政部門先積累經驗。隨同這封信件一起送過來的則是一份工作邀請。于是,哈爾斯終于在瑞典找到了第一份工作,開始了他的職業生涯。

正如哈爾斯所說的,如果他當時寄出了那封信,實現了自己的報復,又能如何呢?他依然找不到工作。而放棄了復仇愿望的哈爾斯卻真正獲得了對方的好感,同時也得到了他想要的工作。

在人際交往中,不可能沒有利害沖突,這時候,以寬容對仇恨,仇恨自然會消失,有益于他人,也就是有益于自己。相反,若是以報復對仇恨,除了獲得短暫的快感以及更大的仇恨,又有什么好處呢?

霍桑效應:適度發泄,才能輕裝上陣

“霍桑效應”這一概念,源于1924年至1933年間以哈佛大學心理專家喬治·埃爾頓·梅奧教授為首進行的一系列實驗研究。

1924年11月,為了找到一個通過改善工作條件與環境等外在因素來提高勞動生產率的途徑,梅奧教授的研究小組進駐美國西部電氣公司的霍桑工廠。他們選定了繼電器車間的六名女工作為觀察對象。在七個階段的試驗中,不斷改變工人的工資、休息時間、午餐以及照明等因素,希望能發現這些外在因素和勞動生產率之間的關系——遺憾的是,不管這些因素怎么改變,試驗組的生產效率一直沒有上升。

為了搞清楚狀況,梅奧教授團隊又花了約兩年的時間找工人談話,前后達兩萬余人次,耐心地聽取工人對公司的意見。在這個過程中,工人們暢所欲言,盡情地宣泄著自己的負面情緒,結果,霍桑廠的生產效率大大提高——正是這種情感宣泄,讓工人釋放了工作中積累的情緒壓力。同時,由于專家團隊的耐心傾聽,工人感覺自己受到了關注,加倍努力工作,以證明自己是優秀的,是值得關注的。這種奇妙的現象從此就被稱作“霍桑效應”。

情緒的宣泄是平衡心理,保持和增進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不良情緒來臨時,我們不應一味地控制與壓抑,而應該用一種恰當的方式,給不良的情緒找一個適當的出口,讓它遠離我們。

情緒應該宣泄,但是要以合理的方式宣泄。當有負面情緒產生的時候:一不要遷怒,把怒氣發泄在別人身上;二不要自我傷害,如自己打自己耳光、自己咒罵自己,甚至選擇自戕,將怒氣發泄在自己身上;三不要在他人面前大叫、大鬧、摔東西,這樣雖然發泄了情緒,卻把壞情緒傳染給了其他人,制造了“情緒污染”,同時也傷了自己的體面,非但于事無補,反而會使事態進一步惡化,給自己帶來更大的傷害。

日本的松下公司一直非常重視員工的情緒管理,認為員工的情緒和工作效率有極大的關系,因此,在這方面動了不少腦筋,也下了不少功夫。

一個很典型的例子是“出氣室”。在松下的各個生產基地都設有一個專門的、很隱蔽的房間,這個房間里放置了一些橡皮人,任何員工如果遇到煩惱的事,只要是感到心里堵得慌,就可以到這個房間里對著橡皮人大喊大叫,甚至拳打腳踢,以此宣泄心中的不良情緒。這個小房間在松下公司內部被稱為“出氣室”。

“出氣室”設立之后,松下公司的員工心理學專家對出入“出氣室”的員工進行了細致的觀察,結果發現:85%以上的員工進去時看上去神情抑郁或怒氣沖沖,而出來時則顯得輕松多了。之后,經統計發現,這些員工“出氣”之后的工作業績較“出氣”之前的有了明顯的提升。

應該說,松下公司的做法是比較極端、投入也較大的,不是每個人都能享受到這種專業的“出氣室”待遇。不過,這至少說明了一個道理——一個合理的宣泄出口,對個人的心理健康有著不容忽視的作用。

從心理學角度分析,負面情緒的積累會嚴重影響人的精神和心情,這不僅會影響個人健康,還會破壞人際關系。而“霍桑效應”又告訴我們,在工作、生活中總會產生數不清的情緒反應,其中很大一部分是負面的。

對那些負面的情緒,切莫一味壓制,而要千方百計地讓它宣泄出來,由此帶來的激勵效果甚至遠遠超過了物質激勵。

心理學家通過對情緒的深入研究發現,情緒宣泄的手段主要有三種:狂暴行為、傾訴和哭泣。

松下公司的“出氣室”屬于第一種狂暴行為宣泄,“霍桑實驗”中的談話屬于第二種傾訴宣泄,而除此之外,放聲痛哭也是極佳的宣泄方式。研究證明,情緒性的眼淚和別的眼淚不同,它含有一種有毒物質,會引起血壓升高、心跳加快和消化不良等不良癥狀。通過流淚,把這些物質排出體外,會帶來生理和心理上雙重的輕松感。因此,如果實在不知道該怎么宣泄情緒,那就大哭一場吧。

習得性無助:沒有絕望的環境,只有絕望的心態

“習得性無助”是美國心理學家馬丁·塞利格曼1967年在研究動物時提出的。他用狗做了一項經典實驗:起初把狗關在一個帶蜂音器的籠子里,只要蜂音器一響,就對狗進行電擊,狗被關在籠子里逃避不了電擊,每次都被電到倒地呻吟、大小便失禁為止。這種折磨反復多次后,塞利格曼更改了試驗流程,在蜂音器響后,不急著電擊,而是先把籠門打開,但這個時候,狗非但不逃,反而不等電擊開始,就先倒在地上開始呻吟和顫抖。

本來可以主動地逃避,卻因之前的絕望體驗而放棄逃避希望,默默等待痛苦的來臨——這就是塞利格曼所說的“習得性無助”。

所謂“習得性無助”,本質上是長期積累的負面生活經驗使人喪失了信心,繼而喪失了追求成功的驅動力。而要避免習得性無助,最重要的就是要有一個辯證的挫折觀,經常保持自信和樂觀的情緒。沒有絕望的環境,只有絕望的心態。如果能在挫折中堅持下去,挫折實在是人生中一筆不可多得的財富。但是如果在挫折中沉淪,那便是跌入了“習得性無助”的陷阱,就像實驗中的那條狗一樣,再也無法突破挫折了。

美國海軍陸戰隊的退役軍官科爾曼·米契爾在一次飛行事故中受到重傷,身上65%以上的皮膚都燒壞了,為此他動了十六次手術。手術后,他無法拿起叉子,無法撥電話,也無法一個人上廁所。

這樣的挫折并沒有讓他陷入絕望,最后一次手術做完后,米契爾用保險賠償金為自己在科羅拉多州買了一棟維多利亞式的房子,同時繼續進行康復訓練。六個月后,他又能開飛機了。

康復后的米契爾和兩個朋友合資開了一家公司,專門生產以木材為燃料的爐子,這家公司后來變成佛蒙特州第二大私人公司。米契爾得以繼續駕駛著新買的飛機翱翔于天空。沒想到四年后,米契爾所開的飛機在起飛時又摔回跑道。這一次,他胸部的十二塊脊椎骨全被壓得粉碎,腰部以下永遠癱瘓!

對于這次事故,米契爾幾乎絕望:“我始終搞不清楚,為何這些事老是發生在我身上?我到底是造了什么孽,要遭到這樣的報應?”但他最終還是挺了過來,出院后,他的第一句話是:“我完全可以掌握自己的人生之船,我可以選擇把目前的狀況看成倒退,或是一個全新的起點?!?

經過數年不懈努力,米契爾被選為科羅拉多州孤峰頂鎮的鎮長,以保護小鎮的美景及環境,使之不因礦產的過度開采而遭受破壞。后來,米契爾甚至還參選了國會議員,他用一句“不只是另一張小白臉”的口號,將自己在事故中被毀得面目全非的臉轉化為廣受大眾推崇的寶貴資產。

面對絕境,米契爾自始至終沒有絕望。在一次公開演講中,米契爾說道:“我癱瘓之前可以做一萬件事,而現在我只能做九千件。我可以把注意力放在我無法再做好的一千件事上,或是把目光放在我還能做的九千件事上。我曾遭受過兩次重大的挫折,如果我能選擇不把挫折視為放棄努力的借口,那么,或許,你們也可以從一個新的角度來看待一些一直讓你們裹足不前的經歷。你們可以退一步,想開一點兒,然后,你們就有機會說:‘或許,那也沒什么大不了的!’”

如果要選擇成功,那么同時就必須學會面對失敗——失敗從不憐惜弱者。沒有鐵一般的意志,就會被絕望的環境打垮,你就不會看到成功的曙光。

“習得性無助”的陷阱,是我們的大腦為了讓自己適應絕望環境、免于崩潰而做出的妥協姿態。但平庸的人才需要妥協,只有堅強,只有走出“習得性無助”為我們營造的心理舒適區,才能抵達成功的彼岸。

卡瑞爾公式:接受最壞的,追求最好的

威利·卡瑞爾是紐約水牛鋼鐵公司的一名工程師。有一次,卡瑞爾到密蘇里州去安裝一臺瓦斯清潔機。經過一番努力,機器勉強可以使用了,但是依然沒有達到公司保證的質量。對此,卡瑞爾十分焦慮,一度無法入睡。后來,他意識到,憂慮不能解決任何問題。于是,便試圖換一種思路面對這個問題。

他是這么想的:這件事情最壞會導致什么結果?無非是老板把整臺機器拆掉,然后炒掉自己。想到這個最壞的結果后,卡瑞爾對自己說:“如果丟掉了這份工作,我該怎么辦?”然后,他發現,當時機修工程師普遍緊缺,找一份新工作并不難——換句話說,最壞的結果也并非無法接受。

有了這個心理準備后,卡瑞爾的心情逐漸平靜下來。后來,經過幾次試驗,他終于發現,如果再多花五千塊錢加裝一些設備,問題就可以迎刃而解了。結果就是公司非但沒有損失,還獲得了一個完美的改進方案,而卡瑞爾也沒了丟掉工作的風險。

后來,成功學大師戴爾·卡耐基從卡瑞爾的經歷中總結出了一個解決憂慮情緒的方法,并命名為“卡瑞爾公式”。

在卡耐基的《走出憂慮人生》主題演講中,他把“卡瑞爾公式”定義為:強迫自己面對最壞的情況,首先在精神上接受它,然后集中精力從容地解決問題,從根源上抹除憂慮。

“卡瑞爾公式”的使用方法其實非常簡單,其中共有三個步驟:第一步,先排除恐懼情緒,理性地分析整個情況,然后,找出萬一失敗可能導致的最壞的情況是什么。

第二步,找出可能發生的最壞情況之后,讓自己在必要的時候能夠接受它。這樣一來,即使事情真的無法挽回了,我們也可以很快地放松下來。

第三步,之后,我們就平和地投入自己的時間和精力,試著改善在心理上已經接受的那種最壞的情況。假若應對適當,我們就可以很快擺脫這種所謂的最壞情況。

但是,如果一直憂慮下去的話,恐怕永遠不可能做到這一點。因為憂慮的最大壞處就是,它會毀了我們集中精神的能力。在我們憂慮的時候,思想會到處亂轉,而喪失做決定的能力。然而,當我們強迫自己面對最壞的情況,進而在精神上接受它之后,就能夠衡量所有可能的情形,使自己處在一個可以集中精力解決問題的處置。

當不再憂慮時,很多問題就會迎刃而解。英國心理醫師羅賓·漢斯的治療記錄中就有這樣一個案例:

漢斯的朋友艾爾·亨利因為常年抑郁而得了嚴重的胃潰瘍,只能吃蘇打粉,每小時吃一大匙半流質的東西,每天早上和晚上都要護士拿一條橡皮管插進他的胃里,把里面的東西清洗出來。

這種情形持續了好幾個月后,漢斯建議亨利說:“朋友,既然醫生說你這病沒救了,那么最壞也就是死亡了。你一直想在死之前環游世界,不如趁現在去實現這個愿望吧。”亨利聽從了漢斯的建議。隨后,他買了一口棺材,把它運上船,然后委托輪船公司安排好,萬一他去世的話,就把尸體放在冷凍艙里運回英國。然后,亨利便就開始了他的環球旅行。神奇的是,他在旅程開始后,就覺得好多了,漸漸地不再吃藥,也不再洗胃了。漸漸地,幾個星期過去之后,他甚至可以抽黑雪茄、喝威士忌了。

當旅行結束后,他的胃潰瘍也奇跡般地不藥而愈了。

在羅賓·漢斯生活的時代,“卡瑞爾公式”還沒有問世,但他給亨利的建議中卻包含了“卡瑞爾公式”的精髓:

找到最壞的情況(死亡)。

接受現實(死前環球旅行)。

改善現實(旅行過程中心情愉悅,胃潰瘍癥狀好轉)。

在心理學中還有一種現象叫“存肢效應”,說的是人在被截去某部分肢體后,心理上卻在很長的時間里對那個已不存在的肢體有著存在感和支配欲,不愿意接受失去肢體的現實。

在現實中也是如此,一些人不敢直面現實,躲在虛幻的世界里承受著憂慮帶來的巨大壓力。而“卡瑞爾公式”告訴我們,與其抱殘守缺,執著于過去,不如果斷放棄,美夢破滅之后往往就是黎明!

主站蜘蛛池模板: 陈巴尔虎旗| 深泽县| 宜都市| 二手房| 南部县| 斗六市| 德惠市| 平和县| 石家庄市| 通许县| 共和县| 綦江县| 新营市| 嘉黎县| 旅游| 琼海市| 剑阁县| 钟山县| 南丹县| 克山县| 通州区| 蓬安县| 中阳县| 大同县| 台中县| 张家港市| 武胜县| 苏州市| 曲松县| 新建县| 邢台县| 贺州市| 酒泉市| 漳浦县| 云阳县| 城口县| 拉孜县| 清涧县| 和顺县| 汶上县| 德清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