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西洋景
- 柏林童年
- (德)瓦爾特·本雅明
- 1265字
- 2019-08-07 16:16:12
銀幕和座位都是按照圓形展開的,所以不管你在哪個位子坐下開始觀看西洋景中的畫面,看到的都是一樣的,因為每幅畫面都會經過所有座位。這是最吸引人的一點。人們坐在這樣的位子上,通過兩個洞口觀望里面的畫面,那畫面映現在遠處黯淡的背景上。無論如何,都會有座位空著,特別是在我童年將要過去的時候,因為那時已漸漸不流行看西洋景了。
那時,人們習慣在半滿的棚子里觀看電影,借此周游世界各地。后來,音樂破壞了人們暢想正在接近的畫面,使人在看電影時顯得昏昏欲睡,而西洋景里是沒有這樣的音樂的。
盡管西洋景里的那種微弱聲響——那是一種鈴聲——有點兒吵人,但在我看來,比起那些造作而故弄玄虛——為綠洲田園或殘垣廢墟配樂時選用喪禮進行曲——的音樂,卻實在好得太多。在一幅畫面顫顫地跳離時,為了給下一幅留出位置,都會先出現一個空格,此時就會響起鈴聲,它僅持續幾秒鐘。
每當這樣的鈴聲響起時,充滿感傷的離別情緒便深深地浸透著整座巍巍的山巒,遠方那如畫般的土著人,火車站泛黃的濃煙,都市里那明凈的窗欞,以及葡萄園里的每一片藤葉。我再一次確信(因為我之前每次看到第一幅畫時差不多都如此),我是無法僅憑這一輪觀望就將那些美景佳處盡收眼底的。所以我決定第二天還要來——但是這一決定從來沒有付諸過行動。木柜將整個后面的布景與我隔開,就在我還猶豫時,它晃動了起來,隨即小框框里的畫片晃晃悠悠地消失在左側。
西洋景藝術盛行了較長的時間,它誕生的時間不會早于十九世紀,而那正是彼德邁耶爾風格[14]流行的時期。達蓋爾[15]于1822年在巴黎推出了他的全景畫觀賞棚。
從那以后,在繁華街市和林蔭道上都能看到這種發出清晰亮光的棚子,它們成了將未來與過去集于一身的透明觀賞物。故作風雅逗留在書報亭的人和藝術家都喜歡在這樣的地方待著。
后來,這些地方就成了廂館,小孩會在里面迷上地球儀。能在西洋景中完整地看到那最美妙、畫面最多姿的子午線,它是地球儀的圓形線中最令人愉悅的線形。
欣賞優美城市景象的時代過去很久之后,我才第一次踏進這樣的觀景棚,不過此時觀賞全景畫的迷人之處絲毫未減,而這種觀賞的最后觀眾便是小孩。因此,有一天下午,當我面對埃克斯這座透明清晰的小城時,小孩子們會對我說,那棕綠色光線透過梧桐樹葉照在米拉波廣場上,我不是曾有一次在那光線里游戲過嗎?是的,那是我生命中獨一無二的一段時光。
旅行時邂逅的遙遠世界并不一定是陌生的,而且由它引發的渴望并不一定讓人有浪跡天涯的欲望,有時更是那種想要默默回家的愿望。這就是旅行讓人覺得非同尋常的地方。也許這種效果是煤氣燈的光線引發的,它的光線非常柔和地向四處灑去。
如果趕上下雨天,我便沒必要停留在那塊告示牌前。告示牌上有兩行字,它會以五十為一組將正在放映的五十幅圖片及時標出——我走進放映棚,繼而發現那種挪威海岸邊峽灣里椰樹下的亮光,與晚上我在做家庭作業時將斜面書桌照亮的燈光如出一轍。
燈源系統偶爾會突然發生故障,這時就會有那種罕見的微光出現,那美妙景觀里的色彩完全消失于微光中。灰色天空之下,它默默靜臥。即便是這樣,只要我稍加留意,好像依然可以聽到里面的風聲和鐘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