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商直接投資對經濟增長質量影響的研究:機制、效果與結構演化
- 隨洪光
- 2396字
- 2019-12-13 12:08:07
前言
近年來,外商直接投資(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FDI)對東道國經濟增長質量的作用受到廣泛關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FDI的迅猛發展成為世界經濟的重要特征,有力地促進了全球經濟的繁榮。但在經濟增長質量層面,FDI是否也同樣促進了東道國經濟增長質量的提升,對于該問題的研究尚未有成熟的理論框架和系統性的經驗結論。近年來,隨著經濟進程的推進,經濟增長中的實踐難題逐漸從經濟系統擴展到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理論關注又轉而將其定義為增長后果的優劣。在技術方法上,雖然研究維度有所擴張,但各維度仍然使用單一指標且相互間不可通度,實質上這是沿襲了單一指標的做法。
對于機制分析而言,這種做法是行之有效的,能夠大致厘清FDI的作用,但仍有兩個重要問題無法回避。一是無法準確衡量FDI對經濟增長質量的整體作用。質量是一個包含眾多因素的復合概念,單一指標衡量方法涵蓋的信息量較少,無法全面描述經濟增長質量的狀況,且分析結果的穩健性不高。另外,FDI在各維度上所發揮的作用不同,由于各維度指標具有不可通度性,其對經濟增長質量的整體作用也無法準確評估。二是無法了解行業增長質量結構的演化情況。現有研究大多采用新古典的研究框架,偏重均衡狀態分析。但經濟增長質量的提升是一個動態過程,而且不同行業的提升速度也不一致,因此質量行業結構也會不斷演化。新古典視角的均衡分析方法顯然無法刻畫這一過程,基于該框架的經驗研究當然也就無法了解FDI對質量行業結構演化的作用。
針對上述問題,本書構建了經濟增長質量綜合評價體系,利用主成分分析法(Principal Components Analysis,PCA)抽取主成分,線性變換合成經濟增長質量綜合指標和增長效率、穩定性、可持續性三個分類指標,全面、準確地測度了跨國、中國省際、山東省地市級行業樣本的經濟增長質量。同時在新古典框架下,利用動態面板模型直接檢驗了FDI對經濟增長質量的作用,并借鑒演化經濟學的分析方法,構造經濟增長質量的結構指標,實證分析了FDI對經濟增長質量行業結構演化的作用。本書的具體結構如下。
第一章為導論,提出本研究的背景、意義、研究思路和結構安排。
第二章為理論基礎,簡要介紹經濟增長質量觀點,就FDI對經濟增長質量的作用機制進行理論分析。經濟增長質量所體現的應該是增長的內在規律和性質,即經濟增長的效率、穩定性與可持續性等。有效要素比例理論(Griffin,1970;Antony,2009)和外部性理論(Caves,1971)指出,FDI資本和技術輸入能夠提高當地人均資本裝備率、生產組織效率,以及增長效率。FDI對經濟增長穩定性的作用主要體現在產業結構和國際收支兩個方面。在增長可持續性方面,知識資本效應、人力資本效應和生態環境效應是FDI影響東道國經濟的三條主要渠道。
第三章為經濟增長質量測度。在復合因素的實證研究中,為了充分反映變量性質,通常需要同時使用多個指標,但這會增加問題的復雜性,經濟學的意義也不明顯。由于每個指標都從不同方面反映了該因素的部分信息,而且彼此之間具有一定的相關性,統計結果還會產生重疊。利用PCA方法可以剔除冗余信息,確保數據投影的最大方差位于第一個坐標中,通過保留低階主成分,PCA方法可以實現多因素降維,測量綜合指標。
第四章為經驗分析:FDI對經濟增長質量的作用。其一,選擇亞太、非洲和拉美地區主要發展中引資國為樣本,利用跨國數據檢驗了FDI對發展中東道國的作用,以及政府干預的影響。其二,利用我國部分省市區2001—2015年的省際樣本數據,考察了FDI對中國經濟增長質量的作用,以及人民幣匯率變化的甄別效應。其三,山東省經濟發展區域化差異明顯,利用山東省地市級樣本數據,考察了引資活動的區域間溢出效應。
第五章為經驗分析:FDI對經濟增長質量行業結構演化的作用。演化經濟學強調經濟行為中的適應性,將分析對象視為“個體群”,通過討論“個體群”的自我調整來分析經濟動態演化過程。基于事實經驗可以判斷,FDI對中國不同行業的經濟增長質量的作用不是完全一致的,其有可能在某些行業產生了積極作用,在另一些行業產生了負面作用,或者作用不顯著。因此,該部分利用省級行業數據,分析了FDI對經濟增長質量行業結構演化的作用。
第六章為結論與建議,即歸納研究結論,解讀經濟學含義,并據此提出相關政策建議。
與現有文獻相比,本書有兩個重要突破。一是使用經濟增長質量指標直接參與回歸,首次系統檢驗了FDI與經濟增長質量的關系。這得益于多因素方法的使用,本書的研究能夠直接使用經濟增長質量指標進行回歸,從而在整體水平上對FDI的作用給出明確的評價。這也是本書與已有經驗研究最主要的區別。二是將演化理論與數量方法相結合。盡管傳統演化研究排斥數量方法,但在行業增長質量的演進過程中仍然可以找到動態變化的依據。通過將這種限制條件模型化,我們將數量方法應用到演化分析中,為相關問題的系統性研究提供了一個動態分析框架,其中關于質量行業結構的分析也為后續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
本書的研究有助于解讀高速度低質量并存的增長困局,為政策制定提供經驗依據。如何理解部分高開放度國家經濟高漲與危機頻發的現象?特別是,作為最大的發展中經濟體和引資國,FDI在經濟增長質量層面對中國經濟的作用如何?在產業結構升級的轉型過程中,FDI是否產生了積極影響?本書的研究對這些問題具有啟示作用。理論分析能夠為解讀增長困境提供思路,實證研究的結論則可為政策評估提供經驗證據。經驗證據與理論分析相互印證,可以得出結論性的判讀,為政策制定提供理論依據和經驗參考。
在本書編寫過程中,我們參考了國內外相關專家的優秀研究成果。同時,本書的順利出版得到了劉廷華博士、博士研究生劉瀟和碩士研究生余李、段鵬飛、高慧偉以及人民郵電出版社相關人員的大力支持和幫助,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謝。此外,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No.71403144)、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青年基金項目(No.14YJC790105)和山東省自然科學基金青年項目(No.2014ZRE27458)為本研究提供了支持。
最后,感謝我的家人給予我的鼓勵和支持,此書也獻給你們。
文責自負,疏漏之處,敬請讀者指正。
隨洪光
于山東大學經濟學院
2017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