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大學生體育文化與技能實踐作者名: 張桂青本章字數: 3530字更新時間: 2019-12-13 12:51:47
第一節 體育文化概述
一、體育文化的內涵與發展
體育文化是整個文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人類在體育實踐過程中創造出的物質、形式、制度、規則及精神文化的總和。從廣義上來講,體育文化是指人類在漫長歷史進程中,在體育方面創造出的一切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從狹義上來講,體育文化往往指與體育有關的精神文明與觀念文化。
伴隨著人類歷史的發展,體育文化也在不斷地變化、豐富與發展。原始社會時期,是體育文化的萌芽時期。這一階段,由于人類的語言交流體系尚不完善,往往只能依靠身體動作在祭祀、狩獵、慶祝、求偶等時刻來傳遞信息,進行有目的的活動。人們經常通過“舞”這種身體活動形式來表達自己的情感,這不僅是舞蹈藝術的起源,也構成了最早的體育文化符號象征。
奴隸社會時期,金屬工具的應用在提高生產力、改變生產關系的同時,也為體育文化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物質條件與社會條件。在這一階段,體育不僅被視為提高身體素質,滿足基本謀生需求的重要手段。同時,體育與宗教、軍事、教育、娛樂等社會活動之間的聯系也逐漸被人們所重視。不同的統治階級,從自身的階級利益、經濟利益等角度出發,都賦予了體育更多的社會價值。例如,在古希臘,邦國之間常年征戰,身體強壯、能征善戰的人被視為英雄,擁有發達的肌肉、健美的體格也被希臘人視為美的化身。在這樣的背景下,競技體育、體操表演等體育活動形式風靡一時,古代奧林匹克運動也正是在這一時期發展起來。在中國,春秋時期面對禮崩樂壞、群雄割據的社會現狀,以孔子、孟子為代表的儒家學派創立了以“仁”“禮”為核心的思想體系,并逐步發展為對東方文化產生深遠影響的哲學體系。在儒家思想的影響下,體育也被賦予了“禮”的職能,成為維護和鞏固等級制度的重要手段和教育內容,體育的競技性被淡化,逐漸成為“君子之爭”的游戲和“禮”的內容,“禮射”“御車”“投壺”等運動形式正是在這一背景下發展起來的。
封建社會時期,新興的封建生產關系帶來了經濟的發展和思想文化的繁榮,也促進了體育文化的發展。
秦漢時期,封建大一統的局面為體育的發展創造了新的歷史條件。各種舞樂表演受到了統治階級的特殊重視,“角抵戲”開始興盛,且有較為穩定的表演形式。導引術、五禽戲等養生保健練習形式也得到了廣泛開展。蹴鞠也成為一種喜聞樂見的運動形式。
唐代體育內容豐富,形式多樣,顯示出不斷開拓、不斷創新的精神風貌。各民族體育的大交流,東西方中外體育的交往,更使唐代體育不斷被注入新鮮血液,呈現繁花似錦、千姿百態的局面。繁榮強盛的唐王朝開創了古代體育的全盛時期,展示了中華民族的高度文明。
宋、元、明、清時期,中華傳統武術體系逐漸發展完善,形成了包括太極拳、詠春拳、少林拳在內的為數眾多的武術流派,形成了自成一派的傳統武術文化。不僅以其技擊、養生、保健的功能為人們提供了強身健體、保家衛國的有效方法,同時也以其獨有的“武德”實現了對練習者人格的塑造。
自民國開始到當代,隨著東西方世界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層面交流的不斷深入,東西方體育文化的碰撞與融合也進一步加深。西方競技體育運動項目,例如,籃球、足球、排球、網球、乒乓球、羽毛球、體操、田徑等開始在中國廣泛開展。而導引、武術、舞龍、舞獅等民族傳統體育項目也已走向全世界。
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指導下,體育文化在培育健全人格、弘揚愛國精神等方面所具備的獨特育人功能也將進一步被重視和發掘,成為促進大學生健康成長和成才的重要手段。
二、體育文化的特征
(一)體育文化的民族性
不同的民族由于其民族文化、地理環境、風俗習慣、生活方式、宗教信仰、道德規范等的不同,都相應的產生了具有本民族特點的體育文化。這些反映本民族文化特點的體育活動一方面強化了本民族的文化特異性,同時也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本民族文化的發展。例如,以古希臘體育為代表的西方體育,由于海洋文化的影響,形成了敢于競爭、善于競爭的特點,產生了一些極具競爭性、對抗性的運動項目,如賽跑、拳擊、摔跤、賽車等。而以古代中國體育為代表的東方體育,由于受傳統儒家、道家等思想的影響,形成了循規守禮、內外兼修、體藝結合、缺乏競爭性的特點,產生了一些以養生、娛樂為主的運動項目,如武術、投壺、蹴鞠、舞龍舞獅、秋千等。
(二)體育文化的國際性
雖然體育文化具有民族性的特點,但是隨著不同民族之間的不斷交流與融合,體育也越來越具有全人類的特點,特別是在全球一體化趨勢不斷加劇的今天,體育文化的國際化趨勢也越來越明顯。以奧運會的發展為例,古代奧運會只是希臘城邦之間的競技比賽。而隨著現代奧運會的興起與發展,奧林匹克運動會已經成為全世界人民的慶典,“更快、更高、更強”的奧林匹克運動格言,以及奧林匹克運動所傳達出的不斷進取、永不滿足的奮斗精神也被全世界所接受。
(三)體育文化的時代性
體育文化并不是一成不變的,隨著時代的發展,在特定的時代背景下,體育文化的內容和形式也會隨之發生變化。例如,在古代中國,體育文化一直以重表演輕競技、重養生輕對抗、重內在修養輕外在鍛煉為主。而到了近代,由于列強入侵,在民族危機之下,眾多學者、教育家看到了西方體育在強身健體,培養勇敢、頑強、競爭等民族品質方面的作用,開始大力引進西方體育運動,進而使傳統體育文化也發生了變化。
(四)體育文化的科學性
體育文化是由人在進行體育實踐過程中創造出來的,而體育活動的產生其根本目的是為了促進練習者的身體健康。因此,體育運動項目的發展、體育文化的發展必須要遵循一定的科學規律才能為人的健康發展做出貢獻。特別實在競技體育中,要想提高競技水平,突破極限,挑戰記錄,就必須對人體的運動規律進行科學認識,并對訓練方法、運動技術等進行科學改進。
三、體育文化的價值
(一)體育文化的教育價值
體育是指以身體練習為基本手段,以增強體質,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豐富社會文化生活為目的的一種人類社會的文化活動,是從英文“Physical Education”翻譯而來的,在日本曾一度被稱為“身體的教育”,可見體育的最終目的是教育,即通過體育活動,培養出具有完善人格的人。
體育文化本身就蘊含著許多教育元素。體育教育,可以培養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形成尊重對手、公平競爭的良好品質。在2016年里約奧運會上,中國女排在不被看好的情況下不畏強手、勇于拼搏,最終逆轉奪冠,極大地激發了國人的愛國之情。中國女排所表現出的無私奉獻、團結協作、艱苦創業、自強不息的女排精神也成為了激勵當代大學生奮發圖強的社會正能量。
(二)體育文化的身體健康價值
體育運動以不同的運動形式、運動強度、運動頻率和運動時間作用與人體,能夠對人體的生理機能產生良好的促進作用。首先,體育鍛煉能夠促進心肺功能的提高,增加人體對氧氣的攝入與使用效率,特別能夠使大腦獲得更多的血液、氧氣供應,進而提高學習效率。其次,體育鍛煉能夠提高新陳代謝水平,促進脂肪的代謝,增加身體肌肉含量,進而實現降低脂肪含量、提高肌肉力量、保持良好身材的目標。另外,體育鍛煉還能夠促進身體柔韌性的提高,通過進行適當的柔韌性練習,可以有效地緩解由于運動、長時間學習造成的腰酸背痛,塑造良好的身體姿態。
大學生在長時間伏案學習后經常會出現頭昏腦脹、腰酸背痛的情況,這時候停下工作,進行適量的體育活動,不但可以有效緩解大腦疲勞,還能預防由長時間不良學習姿勢引起的頸椎、腰椎問題,保持健康的學習狀態。
(三)體育文化的心理健康價值
體育運動除了能夠產生積極的生理效應外,還能夠對練習者產生積極的心理效應。體育鍛煉可以有效地緩解人們在生活中遇到的壓力,使人的負面情緒得到宣泄,從而對情緒進行積極地調整與改善。有研究表明,適宜的體育鍛煉能夠使鍛煉者產生積極的情緒體驗,從而愉悅身心、增強自信、緩解抑郁,同時還能培養堅韌不拔、勇敢頑強、拼搏進取、沉著果斷等良好的意志品質,進而使鍛煉者保持健康向上的心理狀態。
大學生在日常的學習與生活中難免會受到諸如學業問題、家庭問題、感情問題、人際問題、就業問題等問題的困擾。當大家覺得壓力太大、負面情緒得不到釋放時,建議大家選擇自己喜歡的運動項目進行鍛煉,從而緩解壓力,保持健康的心態。
(四)體育文化的社會性促進價值
體育運動在促進身體健康、心理健康的同時,還會對練習者的社會性發展產生良好的促進作用。體育運動包含許多社會性因素,例如與他人的溝通與交流,角色扮演與責任擔當,團隊合作與競爭等。體育運動的場景,在一定層面上也是社會生活的縮影,參加體育活動的過程也是社會性學習與發展的過程。
當代社會對大學生綜合素養的要求越來越高,除了專業知識與技能之外,合作能力、溝通能力、學習能力、責任感等基本社會性素質也被各大用人單位所看中。因此,建議大家在閑暇時間多參加體育鍛煉,通過體育運動這一媒介,提高自身的社會性水平,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