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運動處方
本節將闡述運動處方的內容,介紹運動處方的4要素——運動項目、運動強度、運動時間、運動頻率。指出運動處方的實施是一個有步驟的、動態的過程:在進行健康檢查和體質測試的基礎上制定運動處方,然后實施運動處方,再次進行體質測試并分析運動效果,據此調整運動處方,隨后實施修正后的運動處方,不斷反饋循環,以獲得最佳的運動效果,達到運動的預期目標。
2.2.1 運動處方的內容
戰國時期,《行氣玉佩銘》上刻有我國最早的運動處方,郭沫若先生譯為:“行氣,深則蓄,蓄則伸,伸則下,下則定,定則固,固則盟,盟則長,長則道,道則天。天幾春在上,地幾春在下。順則生,逆則死。”公元前5世紀,古希臘Hippocrates(希波克拉第)的著作《Preidiaites》(《健身術》)被視為西方運動處方的萌芽。20世紀50年代,美國著名的生理學家Kapovich(卡波維奇)提出了運動處方的概念。1969年,世界衛生組織(WHO)采用了運動處方(Exercises Prescription)這一術語。1995年,美國運動醫學學會提出了一個運動處方的建議“FITTP”:F——Frequency(頻率)、I——Intensity(強度)、T——Time(時間)、T——Type(性質)、P——Progression(進度)。
掃一掃

FITT原則
運動處方的定義,各家學者表述不一。通俗而言,運動處方是指針對個人的年齡、性別、健康、鍛煉經歷、心肺和運動器官的機能水平等狀況,而采用的規定了適當的鍛煉內容、鍛煉方法和運動量等的科學的體育鍛煉方法。它是一種個體化的鍛煉方案,因人而異,針對性強,收效快,避免不合理的運動損害身體,更好地達到健身和防治疾病的目的。運動處方從不同角度分類眾多,如表2-1所示。
表2-1 運動處方的分類

運動處方的內容一般包括5個方面:運動目的(強身健體、防治疾病、健美減肥、消遣娛樂等)、運動項目、運動強度、運動時間、運動頻率。其中后4項被稱為運動處方的4要素。
1. 運動項目
運動項目(Mode),即根據體育運動者的目的有針對性地選擇鍛煉項目。例如,大學生為了預防和緩解神經衰弱,可以選擇太極拳、瑜伽等放松舒緩的運動項目;為了完善形體,可以選擇健美操、交誼舞等塑形健身的運動項目;為了增強耐力,可以選擇球類、跑步等有氧運動項目。
2. 運動強度
運動強度(Intensity),即在單位時間內完成的運動量,也就是運動的激烈程度。它是制訂和實施運動處方的關鍵因素之一,對于獲得最優化的健身效果具有積極作用。恰當的運動強度應是安全而有效的。
如果運動強度過大,會導致出汗較多,食欲不佳,睡眠不良,并伴有頭暈、惡心、胸悶等不良反應,運動后的第二天疲倦感仍然比較明顯。如果運動強度過小,則不能實現鍛煉目標,具體表現為脈率變化很小,運動后1~2分鐘脈率即恢復到安靜時的水平、不出汗等。
運動強度常以心率作為量化的指標。心率與鍛煉效果的關系如表2-2所示,心率過低,鍛煉效果不明顯;心率過高,鍛煉則會適得其反,造成肌體損傷。據研究,心率在120~150次/分鐘時為鍛煉效果的最佳區間,上限為安全界線,下限為顯效界線。在實施過程中,應根據年齡、性別、體質狀況及身心特點的不同,分別對待,自監自控,負荷適宜,循序漸進,對此區間的心率作適當的調整,以獲得最佳的鍛煉效果。
表2-2 心率與鍛煉效果評價表

常用的確定運動心率的方法有5種(見表2-3):年齡減算法、心率百分比法、卡沃南法、庫柏(美國軍醫)提出的最佳心率測定法、卡爾森提出的運動強度心率測定法。
表2-3 常用的確定運動心率的方法

3. 運動時間
運動時間(Duration)即達到處方要求強度的持續時間。運動時間與運動強度成反比,強度大時,欲達到相同的訓練效果,運動時間就可以縮短;強度小時,則運動時間應該延長。一般而言,要使身體各系統受到有效的運動刺激、達到有效心率后的運動時間不能少于5分鐘。
4. 運動頻率
運動頻率(Frequency)即每周的運動次數。每周運動的次數要綜合考慮疲勞的消除、運動效果的積累與持續的時間。一般而言,耐力鍛煉,每次20~60分鐘,每周3~5次即可;肌肉力量鍛煉,隔日為好;柔韌性鍛煉,至少應兩天一次,且每次訓練皆伸展1~3個回合。運動能力強、體力好的大學生運動次數可以適當增加,反之亦然。
溫馨提示
有氧運動時,應達到合理的喘氣狀態,即可以說話,但無法唱歌。
此外,運動處方有4個注意事項。首先,遵守循序漸進、個別對待的原則;其次,加強醫務監督和自我監控的原則;再次,堅持準備活動和整理活動的原則;最后,注意運動安全(圖2-1所示為大學生的坐式生活形態)。

圖2-1 大學生的坐式生活形態
2.2.2 運動處方的實施
運動處方的制訂和實施遵循一定的步驟,如圖2-2所示。

圖2-2 運動處方制定實施的流程
個人基本信息指姓名、性別、年齡、既往病史、訓練經歷、測試者的健身目的、所處環境等。例如,不曾訓練過的人,進步幅度會較大;曾經長久訓練過的人,進步則相對緩慢。
健康檢查的目的是獲取運動者在身體發育、機能水平以及疾病狀況等方面的基本信息,以便有針對性地確定運動項目、運動強度、運動頻率等。主要包括心率、血壓、心電圖、攝氧量、驗血、驗尿等生理生化指標。
體質測試應在專業人員的指導和監督下進行,一般包括身體形態、心肺機能和身體素質4個方面。具體測試項目有身高、體重、肺活量、速度、力量、耐力、柔韌性等。
制訂運動處方時,要重視運動目標的設置,短期、中期和長期相結合。一方面要防止因運動負荷水平過高而造成對機體的損害,另一方面也要避免因運動量過小而達不到鍛煉目的,應明確鍛煉者心肺功能對運動負荷的反應。此外,運動項目的選擇和確定應從個人實際出發,以明確、具體、便于量化者為佳。大學生的體力、精力是人生全過程中最充沛的階段,最好選擇球類、健美、武術、游泳以及《國家體育鍛煉標準》規定的項目等。
運動處方的實施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應根據鍛煉效果對原定處方進行調整,使之更加切合實際,使運動處方內容與機體狀態保持最佳配合,以切實達到發展身體、增強體質、增進健康、終身受益之目的。
堅持運動一段時間后,如果機體承受運動負荷的水平有所提高,機體對原有的運動刺激已經適應,應加大運動量或改變運動方式,以不斷提升鍛煉效果;如果鍛煉者竭盡努力也難以完成處方中所規定的運動量,經常出現疲勞,甚至表現出了運動性疾病的癥狀,應重新評價運動者的機能水平和運動能力,修改運動處方的內容。表2-4所示為大學生運動處方。
表2-4 大學生運動處方
